一种宣纸瓷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52488发布日期:2019-12-06 21:3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陶瓷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宣纸瓷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瓷板画的历史悠久,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宣纸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瓷板画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嵌瓷屏风,无论是围屏、插屏还是挂屏,都经常会见到上边镶嵌有装饰意味浓厚的瓷板画。现有瓷板画往往采用在陶瓷表面喷墨或上釉料之后烧结的方式制得,然而,喷出的油墨由于其油墨量少,而且喷油墨之后再烧结的过程中会产生颜色变淡的现象,导致得到的瓷板画产生色差,影响画质以及瓷板画的艺术观赏性;而釉料中往往含有铅、镉等元素,不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除此之外,现有瓷板画还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硬度不高、防腐蚀性能弱等缺陷,长期放置还会存在褪色的问题。因此,提供一种具备优异耐腐蚀性、无环境污染、保色性好,以及优异艺术效果的瓷板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瓷板画的绵韧性和无限张力却与宣纸无法比拟。因此,提供一种兼容瓷板画与宣纸的所有特点,使之融为一体的瓷板画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宣纸瓷。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宣纸瓷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宣纸瓷的应用。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宣纸瓷,以质量百分比计,原料包括以下组分:其中,所述高岭土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所述石英砂中的sio2含量为60~65%;所述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1~65%,al2o3含量为19~21%。宣纸瓷是一种颜色或多种颜色的泥的本色压制而成的,颜色一般可分为黄色、青色、白色、红色、黑色,而本发明的宣纸瓷不需上釉,全都是通过五色土调配成的各种颜色,颜色与瓷板浑然一体,且无色差问题,色彩艳丽,立体感十足,具备优异的艺术观赏性。本发明的高岭土为依安县的高岭土矿,其储量约230亿吨,是我国长江以北唯一一个大储量高岭土矿,依安县的高岭土的物化性能优异,是一种优异的陶瓷原料。本发明的宣纸瓷通过特定组分间的相互协同效应,得到的宣纸瓷具备优异的物化性能、保色性等,兼具传统瓷板画与宣纸的优点。优选地,所述的宣纸瓷,以质量百分比计,原料包括以下组分:其中,所述高岭土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所述石英砂中的sio2含量为65%;所述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4.60%,al2o3含量为20.43%。优选地,所述高岭土的粒径为0.18~0.05mm,石英砂的粒径为0.18~0.05mm,五色土的粒径为0.18~0.05mm。更优选地,所述高岭土的粒径为0.18mm,石英砂的粒径为0.18mm,五色土的粒径为0.18mm。优选地,所述辅料为长石、玛瑙石、滑石。更优选地,所述的宣纸瓷,以质量百分比计,原料包括以下组分:其中,所述高岭土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所述石英砂中的sio2含量为65%;所述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4.60%,al2o3含量为20.43%。一种宣纸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一次煅烧:将原料混合,加水配制成泥,擀压成型,烘干,修平,打磨,于1300~1400℃下煅烧,得到预成品;s2.二次煅烧:将预成品进行绘画创作,再于1000~1100℃下煅烧,得到所述宣纸瓷。本发明的宣纸瓷采用两次煅烧完成,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探索发现,当煅烧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得到的宣纸瓷保色性差;当煅烧温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时,制得的宣纸瓷具备优异的保色性,如同宣纸一样。同时,第一次煅烧之后,制作者在宣纸瓷上绘画,能对预成品展开各种绘画技法,再通过二次煅烧,能够弥补传统瓷器作画所不能体现的画面。优选地,s1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350℃,s2中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050℃。一种宣纸瓷在加工装饰品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宣纸瓷具备优异的物化性能和保色性,且兼具传统瓷板画和宣纸的优点,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性,完全能够应用在装饰品的制备或加工中。优选地,所述装饰品为家居装饰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宣纸瓷及其制备方法,该宣纸瓷采用独特的高岭土和石英砂,以及五色土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特定组分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制得的宣纸瓷的吸水率为2.7~3.1%,耐酸性和耐碱性均达到99%以上,抗弯强度高达110mpa,抗压强度高达710.9mpa,室内外放置不褪色,具备优异的耐潮湿性、光泽度和保色性,艺术观赏性极佳,绿色环保,无环境污染问题。本发明采用二次煅烧的方式制备宣纸瓷,一次煅烧得到预成品之后,能在其表面或内部进行任意修改,擦拭,下笔流畅,运用自如,让作者更加自由奔放,随心所欲,随后进行二次煅烧,得到的作品具备优异的保色性,色彩更加艳丽,立体感十足,兼顾了宣纸所具备的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等特点,其字其画,跃然瓷器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本发明的宣纸瓷不仅可应用于瓷板画,还涉及到各类器皿,包括日用,工艺美术等很多的器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完整的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可以在本发明权利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实施例1~5一种宣纸瓷,以质量百分比计,组分如表1;表1其中,实施例1~5中高岭土由表2所示质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表2项目石英长石高岭石伊利石实施例117.51562.55实施例26324121实施例31715635实施例417.51562.55实施例517.51562.55实施例1~5中高岭土和石英砂的粒径如表3所示;表3项目高岭土的粒径/mm石英砂的粒径/mm五色土的粒径/mm实施例10.180.180.18实施例20.050.180.05实施例30.180.050.18实施例40.180.180.05实施例50.180.050.05实施例1~5中的高岭土均选自于依安县特有的高岭土;实施例1中石英砂的sio2含量为65%,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1~65%,al2o3含量为19~21%;实施例2中石英砂的sio2含量为65%,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4.6%,al2o3含量为20.43%;实施例3中石英砂的sio2含量为65%,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1%,al2o3含量为21%;实施例4中石英砂的sio2含量为60%,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1.5%,al2o3含量为19%;实施例5中石英砂的sio2含量为65%,五色土中的sio2含量为62%,al2o3含量为20%。实施例1中的宣纸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一次煅烧:将原料混合,加水配制成泥,擀压成型,烘干,修平,打磨,于1350℃下煅烧,得到预成品;s2.二次煅烧:将预成品进行绘画创作,再于1050℃下煅烧,得到所述宣纸瓷。实施例2中的宣纸瓷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s1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300℃,s2中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000℃。实施例3中的宣纸瓷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s1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400℃,s2中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100℃实施例4~5中的宣纸瓷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1~6一种宣纸瓷,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组分如表4所示;表4项目高岭土石英砂五色土长石玛瑙石滑石对比例1251510162311对比例245151010155对比例335810152210对比例43525109165对比例535153142211对比例635151811174对比例1~6中的宣纸瓷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例7一种宣纸瓷,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高岭土的粒径为0.03mm,石英砂的粒径为0.03mm,五色土的粒径为0.03mm。对比例8一种宣纸瓷,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高岭土的粒径为0.25mm,石英砂的粒径为0.25mm,五色土的粒径为0.25mm。对比例9一种宣纸瓷,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高岭土为市面上传统的高岭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将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宣纸瓷板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测试,其中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根据db/t4740-1999测试得到,吸水率根据gb/t3299-2011《日用陶瓷吸水率测定方法》测得,光泽度根据gb3295-1982《日用陶瓷颜料光泽度测定方法》测得,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的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明显高于对比例,说明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具备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通过比较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吸水率,可明显看出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的吸水率明显小于对比例,说明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具备更好的耐潮湿性能。进一步地,比较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宣纸瓷板的光泽度可观察到,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的光泽度更佳,产品表面更加光滑、美观。由此得到,本发明制备的宣纸瓷板抗弯抗压强度大,光泽度好,耐水性强,具备优异的耐潮湿性。将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宣纸瓷板在室内外放置,其外观颜色变化如表6所示。表6从表6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保色性好,室内外放置365天仍能保持鲜丽的色泽,具备优异的保色性,永无褪色。另外,使用jc/t2138-2012《精细陶瓷耐酸碱腐蚀性能测试方法》测试实施例1~5的宣纸瓷板的耐酸碱性,实验结果显示,实施例1~5的宣纸瓷板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均达到99%以上,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进一步地,采用gb8058-2003对实施例中的宣纸瓷板进行铅溶出量和镉溶出量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实施例1~5的宣纸瓷板的铅溶出量小于0.2mg/l(标准允许极限为小于等于3.0mg/l),镉溶出量小于等于0.05mg/l(标准允许极限为小于等于0.3mg/l)。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