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玻璃改圆用夹具及利用此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45405发布日期:2020-04-17 22:4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蓝玻璃改圆用夹具及利用此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镀膜片切割改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玻璃改圆用夹具及利用此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蓝玻璃是一种非常脆薄的玻璃,在物理加工过程中,如果操作稍有不当,很容易惊碎和崩角。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将蓝玻璃做成小片再进行镀膜,镀膜后的蓝玻璃会产生镀膜线,而有镀膜线的产品是不合格的。因此就考虑将蓝玻璃做成大片,镀膜后再切割成小片。但大片的蓝玻璃在镀膜之后,由于镀膜应力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翘曲变形,这样的变形会给内圆切割、改圆等工艺造成影响,使其无法正常进行,如果强行将大片切割成小片,会造成大片蓝玻璃的破裂和崩角。不仅如此,成品的蓝玻璃对于平整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翘曲变形的蓝玻璃无法达到该要求,因此需要降低蓝玻璃的弯曲度。传统夹具在蓝玻璃粘贴工艺“压平”过程中,极易造成惊片、碎裂等现象,而且蓝玻璃大片在切割过程中容易破碎、不稳定,使良率大幅度降低,很难提升生产效率,对原料造成浪费。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在保证蓝玻璃弯曲度情况下,解决惊片、碎裂等不良现行的夹具,同时提供一种对镀膜后产生翘曲的蓝玻璃大片加工成小片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蓝玻璃改圆用夹具,可用于镀膜后产生翘曲的大片蓝玻璃切割改圆成小片的工艺中,通过夹具对镀膜后产生翘曲的大片蓝玻璃辅助切割改圆成小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蓝玻璃改圆用夹具,包括限位框架、上活动卡板和下活动卡板,所述限位框架包括定位连接件、上固定板和与所述上固定板对应的底板,所述上固定板与底板之间通过所述定位连接件连接;所述上活动卡板和下活动卡板从上到下依次置于所述上固定板和底板之间,且所述的上活动卡板和下活动卡板的边沿与所述的定位连接件的侧面相抵触,所述上活动卡板可沿所述的定位连接件在所述底板和上固定板之间上下滑动;所述上固定板上设有用于推动所述上活动卡板运动的调整压杆;所述上活动卡板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第一弧形面,所述下活动卡板的上表面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弧形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面弧度为1°~15°,所述第二弧形面弧度与所述第一弧形面弧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上活动卡板和下活动卡板均为玻璃、陶瓷或水晶材质制成。

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设在所述底板的中间位置,可为方形或圆形。

优选地,所述排液口上侧边缘处设有凸沿,所述下活动卡板置于所述凸沿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连接件为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和底板上。

优选地,所述上固定板和底板上均对应开设有腰型孔,所述定位柱的两端通过螺母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腰型孔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柱至少设有6根,且两两成对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和底板的左侧、右侧和后侧。

优选地,所述定位连接件为侧板,所述侧板至少设有三块,且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和底板的左侧、右侧和后侧。

优选地,所述上活动卡板的上表面上或者所述调整压杆的下端固定有垫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1:利用光谱仪对镀膜后的蓝玻璃进行分光特性检测,选出合格的蓝玻璃大片;

步骤s2:预热,将合格的蓝玻璃大片缓慢预热到60~150℃;

步骤s3:将限位框架浸没于白石蜡液体中,并将下活动卡板以第二弧形面朝上的方式置于底板上,向上调节调整压杆,使下活动卡板与调整压杆之间预留出足够空间;

步骤s4:将预热的蓝玻璃大片逐个放入到下活动卡板上并对齐;

步骤s5:将上活动卡板以第一弧形面朝下的方式置于限位框架内的蓝玻璃大片上,然后向下调节调整压杆,使蓝玻璃大片被上活动卡板和下活动卡板夹紧至各蓝玻璃大片的弧度达成一致,静置;

步骤s6:将夹具从白石蜡液体中取出并冷却至蓝玻璃大片上的石蜡凝结,从而使各蓝玻璃大片形成一体,然后向上调节调整压杆,将形成一体的蓝玻璃大片从夹具中取出,并切割成多个方形柱状体;

步骤s7:将方形柱状体改圆,制成所需尺寸的圆柱体;

步骤s8:脱蜡,将步骤s7中的圆柱体加热至其中的石蜡熔化,得到单个的蓝玻璃小片;

步骤s9:清洗,将蓝玻璃小片清洗干净后甩干。

优选地,步骤s4中放入蓝玻璃大片的片数为5~50片。

优选地,步骤s4中蓝玻璃大片在放置时,其弧度方向需与步骤s3中第二弧形面的弧形方向一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通过设计带有特定弧度的上、下活动卡板,在保护蓝玻璃大片(即大片的蓝玻璃)的同时,通过按压夹紧的方式能够使若干蓝玻璃大片在被石蜡黏成一体后保持相同的弧度,有效减小了蓝玻璃大片的形变量,避免压平过程中造成的大量惊碎。传统工艺中,每隔几片、十几片蓝玻璃产品就要垫一层隔板,而本夹具减少了起保护作用的上、下活动卡板的使用数量,从而减少了上、下活动卡板与产品之间的划伤现象,大大提升了产品良率;通过定位连接件尤其是定位柱对产品的位置限制,使其在挤压过程中不发生打滑现象,一致性高;通过排液孔减小下活动卡板与底板接触面积,使其便于冷却过后取下,操作方便,综合以上优势,该夹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蓝玻璃良率和工作效率,对实际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另外,由于本发明是先将蓝玻璃大片进行镀膜后,再切割改圆成小片,节省了人工费用,解决了镀膜线的问题;通过上、下活动卡板的保护,解决了蓝玻璃大片因镀膜应力产生的翘曲,减少了在“压平”过程中的破裂、惊碎和崩角等现象,有效的提高了蓝玻璃片切割时的稳定性,从而使产品良率大幅度提升,不但能够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避免蓝玻璃原片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所述夹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夹具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夹具的使用状体图。

其中:1-上固定板,2-底板,3-定位柱,4-上活动卡板,41-第一弧形面,5-下活动卡板,51-第二弧形面,6-调整压杆,7-排液口,8-凸沿,9腰型孔,10-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蓝玻璃改圆用夹具,如图1、图2所示,包括限位框架、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所述限位框架包括定位连接件、上固定板1和与所述上固定板1对应的底板2,所述上固定板1与底板2之间通过所述定位连接件连接;所述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从上到下依次置于所述上固定板1和底板2之间,且所述的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的边沿与所述的定位连接件的侧面相抵触,所述上活动卡板4可沿所述的定位连接件在所述底板2和上固定板1之间上下滑动;所述上活动卡板4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第一弧形面41,所述下活动卡板5的上表面向上凸起形成第二弧形面51;所述上固定板1上设有用于推动所述上活动卡板4运动的调整压杆6,向下按压调整压杆6即可对上活动卡板4产生向下的压力,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调整压杆6可为调整螺杆,上固定板1中心位置设有对应的螺纹孔,通过转动穿过螺纹孔的调整螺杆即可对弧形的上活动卡板4产生向下的压力,根据转动圈数调整力的大小。而上述上固定板1的作用为固定调整压杆6使其保持垂直状态。而定位连接件尤其是下述的定位柱3,不但可以用于连接、固定上固定板1和底板2,更重要地,它还可以对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以及放置在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之间的每片产品进行定位,保持它们在被挤压过程中不发生打滑、偏移等现象。而弧形的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的作用一方面用于保护产品在挤压过程中不受损伤,一方面通过上、下活动卡板上设定的弧度,将产品挤压到指定的弧度,避免产品“压平”所产生的大量惊碎现象。另外根据需要,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可以设有若干对,不同对上、下活动卡板上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弧度皆不同,其弧度大小根据需要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面41弧度为15°,所述第二弧形面51弧度与所述第一弧形面弧度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均为玻璃、陶瓷或水晶材质制成。其中优选玻璃材质的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玻璃材质可以为浮法玻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2上设有排液口7,所述排液口7设在2底板的中间位置,可为方形或圆形;所述排液口7上侧边缘处设有凸沿8,所述下活动卡板5置于所述凸沿8上。底板2上排液口7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减少石蜡堆积,另一方面减少下活动卡板5与底板2接触面积,便于产品粘贴后的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连接件为定位柱3,所述定位柱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1和底板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板1和底板2上均对应开设有腰型孔9,所述定位柱3的两端通过螺母固定在对应的所述腰型孔9上。定位柱3可在腰型孔9内调节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3至少设有6根,且两两成对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1和底板2的左侧、右侧和后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连接件也可为侧板,所述侧板至少设有三块,且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固定板1和底板2的左侧、右侧和后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活动卡板4的上表面上或者所述调整压杆6的下端固定有垫块10,防止调整压杆6的下端与上活动卡板4的上表面直接接触,通过垫块10的设置,防止调整压杆6在下压过程中将上活动卡板4压坏。

工作方式及原理:如图3所示,工作时,首先将限位框架完全浸没于液态石蜡中(石蜡一般在47~64℃左右熔化),调节调整压杆6(也可为调整螺杆)使其上升,以便给之后在下活动卡板5上放置蓝玻璃大片预留足够空间,将下活动卡板5置于限位框架的底板2上,注意使第二弧形面51朝上,将预热到40~150℃之间的蓝玻璃大片依次放入到下活动卡板5上并对齐,需注意蓝玻璃大片的弧形方向与第二弧形面51的弧形方向要一致,且每次将上一片蓝玻璃大片完全浸没后再放入下一片蓝玻璃大片,等在下活动卡板5上放置5~50片的蓝玻璃大片后,再将上活动卡板4放置到限位框架中的蓝玻璃大片上,注意使第一弧形面41朝下,调节调整压杆6(也可相应为调整螺杆)向下运动,对上活动卡板4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对限位框架内的蓝玻璃大片形成挤压,待挤压紧密至限位框架内的蓝玻璃大片的弯曲弧度与第二弧形面51的弧度一致后,从石蜡液体中一同将夹具和蓝玻璃大片取出并进行冷却,待冷却至蓝玻璃上的石蜡凝结后,调节调节调整压杆6(也可相应为调整螺杆)使其向上运动,取下两边粘有活动卡板的产品即可进行下道工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利用光谱仪对镀膜后的蓝玻璃进行分光特性检测,选出合格的蓝玻璃大片;

步骤s2:预热,将合格的蓝玻璃大片缓慢预热到60~150℃,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预热到60℃;

步骤s3:将限位框架浸没于白石蜡液体中,并将下活动卡板5以第二弧形面51朝上的方式置于底板2上,向上调节调整压杆6,使下活动卡板5与调整压杆6之间预留出足够空间;

步骤s4:将预热的蓝玻璃大片逐个放入到下活动卡板5上并对齐,蓝玻璃大片在放置时,其弧度方向需与步骤s3中第二弧形面51的弧形方向一致,两相邻蓝玻璃大片之间有石蜡充斥,石蜡凝结后会形成石蜡层;

步骤s5:将上活动卡板4以第一弧形面41朝下的方式置于限位框架内的蓝玻璃大片上,然后向下调节调整压杆6,使蓝玻璃大片被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夹紧至各蓝玻璃大片的弧度达成一致,静置;

步骤s6:将夹具从白石蜡液体中取出并冷却至蓝玻璃大片上的石蜡凝结,由于此时两相邻蓝玻璃大片之间有石蜡层的存在,故而各蓝玻璃大片相互粘结形成一体,然后向上调节调整压杆6,将形成一体的蓝玻璃大片从夹具中取出,并切割成多个方形柱状体;

步骤s7:将方形柱状体改圆,制成所需尺寸的圆柱体;

步骤s8:脱蜡,将步骤s7中的圆柱体加热至其中的石蜡熔化,得到单个的蓝玻璃小片;

步骤s9:清洗,将步骤s8中的蓝玻璃小片清洗干净后甩干。具体的,可先将蓝玻璃小片放入煤油中清洗15~30min,具体可清洗15min,以便将蓝玻璃小片表面的石蜡洗净,然后将蓝玻璃小片放入到加有洗洁精的纯净水或蒸馏水中清洗30分钟左右,然后再将蓝玻璃小片放入到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最后将清洗好的蓝玻璃小片通过离心机甩干即可;

步骤s10:检验,观察经步骤s9清洗甩干后的蓝玻璃小片表面是否有划痕、污渍或破损等。

其中,步骤s3、步骤s4、步骤s5的具体操作方式还可参见上述蓝玻璃改圆用夹具的工作方式及原理部分。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放入蓝玻璃大片的片数为5~50片,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放入50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蓝玻璃改圆用夹具的结构与实施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弧形面41和第二弧形面51的弧度均为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利用光谱仪对镀膜后的蓝玻璃进行分光特性检测,选出合格的蓝玻璃大片;

步骤s2:预热,将合格的蓝玻璃大片缓慢预热到60~150℃,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预热到150℃;

步骤s3:将限位框架浸没于白石蜡液体中,并将下活动卡板5以第二弧形面51朝上的方式置于底板2上,向上调节调整压杆6,使下活动卡板5与调整压杆6之间预留出足够空间;

步骤s4:将预热的蓝玻璃大片逐个放入到下活动卡板5上并对齐,蓝玻璃大片在放置时,其弧度方向需与步骤s3中第二弧形面51的弧形方向一致,两相邻蓝玻璃大片之间有石蜡充斥,石蜡凝结后会形成石蜡层;

步骤s5:将上活动卡板4以第一弧形面41朝下的方式置于限位框架内的蓝玻璃大片上,然后向下调节调整压杆6,使蓝玻璃大片被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夹紧至各蓝玻璃大片的弧度达成一致,静置;

步骤s6:将夹具从白石蜡液体中取出并冷却至蓝玻璃大片上的石蜡凝结,由于此时两相邻蓝玻璃大片之间有石蜡层的存在,故而各蓝玻璃大片相互粘结形成一体,然后向上调节调整压杆6,将形成一体的蓝玻璃大片从夹具中取出,并切割成多个方形柱状体;

步骤s7:将方形柱状体改圆,制成所需尺寸的圆柱体;

步骤s8:脱蜡,将步骤s7中的圆柱体加热至其中的石蜡熔化,得到单个的蓝玻璃小片;

步骤s9:清洗,将步骤s8中的蓝玻璃小片清洗干净后甩干。具体的,可先将蓝玻璃小片放入煤油中清洗15~30min,具体可清洗30min,以便将蓝玻璃小片表面的石蜡洗净,然后再将蓝玻璃小片放入到加有洗洁精的纯净水或蒸馏水中清洗30分钟左右,然后再将蓝玻璃小片放入到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最后将清洗好的蓝玻璃小片通过离心机甩干即可;

步骤s10:检验,观察经步骤s9清洗甩干后的蓝玻璃小片表面是否有划痕、污渍或破损等。

其中,步骤s3、步骤s4、步骤s5的具体操作方式还可参见上述蓝玻璃改圆用夹具的工作方式及原理部分。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放入蓝玻璃大片的片数为5~50片,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放入5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蓝玻璃改圆用夹具的结构与实施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弧形面41和第二弧形面51的弧度均为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夹具对镀膜蓝玻璃大片改小片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利用光谱仪对镀膜后的蓝玻璃进行分光特性检测,选出合格的蓝玻璃大片;

步骤s2:预热,将合格的蓝玻璃大片缓慢预热到60~150℃,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预热到130℃;

步骤s3:将限位框架浸没于白石蜡液体中(一般将白石蜡加热到70℃的液体状态),并将下活动卡板5以第二弧形面51朝上的方式置于底板2上,向上调节调整压杆6,使下活动卡板5与调整压杆6之间预留出足够空间;

步骤s4:将预热的蓝玻璃大片逐个放入到下活动卡板5上并对齐,蓝玻璃大片在放置时,其弧度方向需与步骤s3中第二弧形面51的弧形方向一致,两相邻蓝玻璃大片之间有石蜡充斥,石蜡凝结后会形成石蜡层;

步骤s5:将上活动卡板4以第一弧形面41朝下的方式置于限位框架内的蓝玻璃大片上,然后向下调节调整压杆6,使蓝玻璃大片被上活动卡板4和下活动卡板5夹紧至各蓝玻璃大片的弧度达成一致,静置;

步骤s6:将夹具从白石蜡液体中取出并冷却至蓝玻璃大片上的石蜡凝结,由于此时两相邻蓝玻璃大片之间有石蜡层的存在,故而各蓝玻璃大片相互粘结形成一体,然后向上调节调整压杆6,将形成一体的蓝玻璃大片从夹具中取出,并切割成多个方形柱状体;

步骤s7:将方形柱状体改圆,制成所需尺寸的圆柱体;

步骤s8:脱蜡,将步骤s7中的圆柱体加热至其中的石蜡熔化,得到单个的蓝玻璃小片;

步骤s9:清洗,将步骤s8中的蓝玻璃小片清洗干净后甩干。具体的,可先将蓝玻璃小片放入煤油中清洗15~30min,具体可清洗30min,以便将蓝玻璃小片表面的石蜡洗净,然后再将蓝玻璃小片放入到加有洗洁精的纯净水或蒸馏水中清洗30分钟左右,然后再将蓝玻璃小片放入到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最后将清洗好的蓝玻璃小片通过离心机甩干即可;

步骤s10:检验,观察经步骤s9清洗甩干后的蓝玻璃小片表面是否有划痕、污渍或破损等。

其中,步骤s3、步骤s4、步骤s5的具体操作方式还可参见上述蓝玻璃改圆用夹具的工作方式及原理部分。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放入蓝玻璃大片的片数为5~50片,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放入20片。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