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579924发布日期:2020-04-29 01:24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相比,生产时所消耗的能源少得多,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由于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微生物肥料使用量少,本身无毒无害,没有污染环境的问题,而化学等肥料的使用则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微生物肥料使用改善了作物根际小生态环境。首先,它能改善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带来的土壤板结,使作物根部土壤保水,其次,在作物根际形成有益菌环境,拮抗致病菌,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氨基酸能促进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形成,对氧化物活性、酶类活性、种子发芽、营养物质吸收,根系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均有明显的促进和激活作用。尤其是它与植物的亲合性是其它任何一种物质所无法比的。氨基酸肥料的功效集有机肥的长效、化肥的速效、生物肥的稳效和微肥的增效为一体。

目前微生物菌剂类生物肥料主要以高含量的微生物为主要有效物质,营养含量相对较低,并且其中微生物的作用以改良土壤,提高养分吸收为主要功能,针对性较差。氨基酸肥料中选用毛发水解氨基酸,氨基酸的有效性较差,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比例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现有微生物菌剂和氨基酸肥料的功能都存在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微生物菌剂养分含量低、功能单一、针对性差,氨基酸肥料吸收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复合氨基酸原液3-5份、复合微生物原菌粉0.5-3份、复合中微量元素0-1份、可溶性矿源腐殖酸2-5份、酵母发酵浓缩液5-10份、腐熟有机肥70-80份;所述复合氨基酸原液通过以下步骤得到:将粉碎后的豆粕与水稻秸秆、水解羽毛粉、水解肉骨粉配制成溶液,调节ph至6.5-7.5,向溶液中添加中性蛋白酶,45℃,搅拌反应2h,即得,各原料的重量比为:豆粕1-3份、水稻秸秆5-8份、水解羽毛粉1-2份、水解肉骨粉2-4份、水35-40份、中性蛋白酶0.5-1份;所述复合微生物原菌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枯草芽孢杆菌2-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1-2份、解淀粉芽孢杆菌1-2份、苏云金芽孢杆菌0-2份、白僵菌0-2份、淡紫拟青霉0-3份;所述复合中微量元素中各微量元素的质量比为:钙:镁:硼:铁:锌:锰为5:4:0.5:1:0.2:0.1,且均为edta螯合形态;所述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来自风化煤矿,ph为4-6,95%可溶于水;所述酵母发酵浓缩液通过以下步骤得到:酵母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液离心分离,将分离后的液体浓缩至水分含量为65-70%,调节ph5.2-5.5即得;所述腐熟有机肥通过以下步骤得到:将作物秸秆、醋糟、中药渣、豆粕混合均匀,调节水分为55%-60%、ph为6.5-7.5,加入混合物料重量0.05%-0.1%的发酵菌剂,堆成条剁进行发酵,当内部温度升至65℃时进行翻堆,直至物料内部温度不再升高,然后将物料堆成料堆静置15-20天,至腐熟有机肥的水分含量为25-30%,ph7.3-7.8,即得,所述作物秸秆、醋糟、中药渣、豆粕的质量比为作物秸秆30-40份、醋糟10-15份、中药渣5-10份、豆粕3-5份份;所述中药渣为中药饮片厂采用根茎类、叶片类中药经过水提工艺提取有效物质后剩余的药渣;所述醋糟为食用醋酿造厂采用植物原料发酵生产醋之后剩余的糟渣。

其中,所述作物秸秆为水稻、玉米、黄豆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复合氨基酸原液5份、复合微生物原菌粉1份、复合中微量元素1份、可溶性矿源腐殖酸3份、酵母发酵浓缩液5份、腐熟有机肥75份。

优选地,所述复合微生物原菌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500亿/g的枯草芽孢杆菌2份、200亿/g的侧孢短芽孢杆菌1份、200亿/g的解淀粉芽孢杆菌2份、200亿/g的苏云金芽孢杆菌1份、50亿/g的淡紫拟青霉2份。

优选地,所述复合微生物原菌粉的组成和配比为:500亿/g的枯草芽孢杆菌3份、200亿/g的侧孢短芽孢杆菌1份、200亿/g的解淀粉芽孢杆菌1份、100亿/g的白僵菌1份、50亿/g的淡紫拟青霉2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微生物原菌粉、酵母发酵浓缩液、腐熟有机肥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条垛,控制混合物料温度在45℃以下,当物料超过45℃时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升高;

(2)将制备好的复合氨基酸原液、复合中微量元素、可溶性矿源腐殖酸与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进行混合;

(3)将步骤(2)得到的物料经过筛选、烘干和冷却,即得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其中烘干温度≤60℃,物料最终含水率为15%-20%。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该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选用粉碎后的豆粕、水稻秸秆和水解羽毛粉、水解肉骨粉经过酶解后,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多肽酶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提高吸收利用率,活性氨基酸相对于酶解前提高了60%。

(2)该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选用混合菌种作为功能菌种,具有杀害地下害虫、提高养分吸收、防治土传病害等多方面作用,针对不同土壤和作物特性有较强针对性。

(3)该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添加了中药渣、豆粕、作物秸秆、醋糟、酵母发酵浓缩液等多种物质作为基质,养分含量较高,并且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复合中微量元素、可溶性矿源腐殖酸,可为作物提供全面的养分供应,并改良土壤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按照本发明方法生产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包括原料组分和配比为:复合氨基酸原液3份、复合微生物原菌粉0.5份、可溶性矿源腐殖酸2份、酵母发酵浓缩液5份、腐熟有机肥70份,其中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来自风化煤矿,ph4-6,95%可溶于水,酵母发酵浓缩液是酵母发酵完成后,将酵母菌剂从培养基分离后所剩余的残留物,经过浓缩而成,水分含量65-70%,ph5.2-5.5;

复合氨基酸原液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为:将豆粕1份、水稻秸秆5份粉碎至40目,然后与1份的水解羽毛粉、2份的水解肉骨粉、35份水进行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溶液,然后调节溶液ph至6.5-7.5,将0.5份的中性蛋白酶加入到溶液中,将该混合溶液保持在45℃条件下2小时,在此过后中持续搅拌,即可得到复合氨基酸原液;

复合微生物原菌粉的组成和配比为:枯草芽孢杆菌(500亿/g)2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00亿/g)1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00亿/g)1份。

腐熟有机肥的原料来源与制备方法为:将作物秸秆30份、醋糟10份、中药渣5份、豆粕3份份进行充分混合,并将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55%-60%,ph控制在6.5-7.5,并按照混合物料重量0.05%的比例加入发酵菌剂,将混合物料堆成宽4米、高1.5-2米,长30米的条垛进行发酵,当内部温度升至65℃时进行翻堆,直至物料内部温度不再升高,然后在物料堆成高3米的料堆静置15天,即可得到腐熟有机肥,腐熟有机肥的水分含量为25%-30%,ph7.3-7.8;

其中作物秸秆是水稻收获后经过风干的秸秆,中药渣为中药饮片厂采用根茎类、叶片类中药经过水提工艺提取有效物质后剩余的药渣,醋糟为食用醋酿造厂选用植物原料发酵生产醋之后剩余的糟渣;

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复合微生物原菌粉、酵母发酵浓缩液、腐熟有机肥按照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宽2米、高1.2米、长30米的条垛,控制混合物料温度在45℃以下,当物料超过45℃时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升高;

(2)将制备好的复合氨基酸原液、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按照比例与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进行混合;

(3)将步骤(2)中的物料经过筛选并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4)如需制成颗粒菌剂,则在筛选后进行圆盘造粒,然后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最后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实施例2

按照本发明方法生产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包括原料组分和配比为:复合氨基酸原液5份、复合微生物原菌粉3份、复合中微量元素1份、可溶性矿源腐殖酸5份、酵母发酵浓缩液10份、腐熟有机肥80份,其中复合中微量元素均为edta螯合形态,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和配比为:钙:镁:硼:铁:锌:锰=5:4:0.5:1:0.2:0.1,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来自风化煤矿,ph4-6,95%可溶于水,酵母发酵浓缩液是酵母发酵完成后,将酵母菌剂从培养基分离后所剩余的残留物,经过浓缩而成,水分含量65-70%,ph5.2-5.5;

复合氨基酸原液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为:将豆粕3份、水稻秸秆8份粉碎至40目,然后与2份的水解羽毛粉、4份的水解肉骨粉、40份水进行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溶液,然后调节溶液ph至6.5-7.5,将1份的中性蛋白酶加入到溶液中,将该混合溶液保持在45℃条件下2小时,在此过后中持续搅拌,即可得到复合氨基酸原液;

复合微生物原菌粉的组成和配比为:枯草芽孢杆菌(500亿/g)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00亿/g)2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00亿/g)2份、苏云金芽孢杆菌(200亿/g)2份、白僵菌(100亿/g)2份、淡紫拟青霉(50亿/g)3份。

腐熟有机肥的原料来源与制备方法为:将作物秸秆40份、醋糟15份、中药渣10份、豆粕5份份进行充分混合,并将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55%-60%,ph控制在6.5-7.5,并按照混合物料重量0.1%的比例加入发酵菌剂,将混合物料堆成宽4米、高1.5-2米,长30米的条垛进行发酵,当内部温度升至65℃时进行翻堆,直至物料内部温度不再升高,然后在物料堆成高3米的料堆静置15天,即可得到腐熟有机肥,腐熟有机肥的水分含量为25%-30%,ph7.3-7.8;

其中作物秸秆是水稻、玉米收获后经过风干的秸秆混合物,中药渣为中药饮片厂采用根茎类、叶片类中药经过水提工艺提取有效物质后剩余的药渣,醋糟为食用醋酿造厂选用植物原料发酵生产醋之后剩余的糟渣;

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复合微生物原菌粉、酵母发酵浓缩液、腐熟有机肥按照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宽2米、高1.2米、长30米的条垛,控制混合物料温度在45℃以下,当物料超过45℃时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升高;

(2)将制备好的复合氨基酸原液、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按照比例与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进行混合;

(3)将步骤(2)中的物料经过筛选并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4)如需制成颗粒菌剂,则在筛选后进行圆盘造粒,然后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最后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实施例3

按照本发明方法生产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包括原料组分和配比为:复合氨基酸原液5份、复合微生物原菌粉1份、复合中微量元素1份、可溶性矿源腐殖酸3份、酵母发酵浓缩液5份、腐熟有机肥75份,其中复合中微量元素均为edta螯合形态,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和配比为:钙:镁:硼:铁:锌:锰=5:4:0.5:1:0.2:0.1,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来自风化煤矿,ph4-6,95%可溶于水,酵母发酵浓缩液是酵母发酵完成后,将酵母菌剂从培养基分离后所剩余的残留物,经过浓缩而成,水分含量65-70%,ph5.2-5.5;

复合氨基酸原液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为:将豆粕3份、水稻秸秆8份粉碎至40目,然后与2份的水解羽毛粉、4份的水解肉骨粉、40份水进行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溶液,然后调节溶液ph至6.5-7.5,将1份的中性蛋白酶加入到溶液中,将该混合溶液保持在45℃条件下2小时,在此过后中持续搅拌,即可得到复合氨基酸原液;

复合微生物原菌粉的组成和配比为:枯草芽孢杆菌(500亿/g)2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00亿/g)1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00亿/g)2份、苏云金芽孢杆菌(200亿/g)1份、淡紫拟青霉(50亿/g)2份。

腐熟有机肥的原料来源与制备方法为:将作物秸秆40份、醋糟12份、中药渣8份、豆粕5份份进行充分混合,并将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55%-60%,ph控制在6.8,并按照混合物料重量0.05%的比例加入发酵菌剂,将混合物料堆成宽4米、高-2米,长30米的条垛进行发酵,当内部温度升至65℃时进行翻堆,直至物料内部温度不再升高,然后在物料堆成高4米的料堆静置15天,即可得到腐熟有机肥,腐熟有机肥的水分含量为25%-30%,ph7.3-7.8;

其中作物秸秆是黄豆收获后经过风干的秸秆,中药渣为中药饮片厂采用根茎类、叶片类中药经过水提工艺提取有效物质后剩余的药渣,醋糟为食用醋酿造厂选用植物原料发酵生产醋之后剩余的糟渣;

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复合微生物原菌粉、酵母发酵浓缩液、腐熟有机肥按照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宽2米、高1.2米、长30米的条垛,控制混合物料温度在45℃以下,当物料超过45℃时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升高;

(2)将制备好的复合氨基酸原液、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按照比例与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进行混合;

(3)将步骤(2)中的物料经过筛选并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4)如需制成颗粒菌剂,则在筛选后进行圆盘造粒,然后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最后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实施例4

按照本发明方法生产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包括原料组分和配比为:复合氨基酸原液5份、复合微生物原菌粉1份、复合中微量元素1份、可溶性矿源腐殖酸3份、酵母发酵浓缩液5份、腐熟有机肥75份,其中复合中微量元素均为edta螯合形态,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和配比为:钙:镁:硼:铁:锌:锰=5:4:0.5:1:0.2:0.1,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来自风化煤矿,ph4-6,95%可溶于水,酵母发酵浓缩液是酵母发酵完成后,将酵母菌剂从培养基分离后所剩余的残留物,经过浓缩而成,水分含量65-70%,ph5.2-5.5;

复合氨基酸原液的来源及制备方法为:将豆粕3份、水稻秸秆8份粉碎至40目,然后与2份的水解羽毛粉、4份的水解肉骨粉、40份水进行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制成溶液,然后调节溶液ph至6.5-7.5,将1份的中性蛋白酶加入到溶液中,将该混合溶液保持在45℃条件下2小时,在此过后中持续搅拌,即可得到复合氨基酸原液;

复合微生物原菌粉的组成和配比为:枯草芽孢杆菌(500亿/g)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00亿/g)1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00亿/g)1份、白僵菌(100亿/g)1份、淡紫拟青霉(50亿/g)2份。

腐熟有机肥的原料来源与制备方法为:将作物秸秆40份、醋糟12份、中药渣8份、豆粕5份份进行充分混合,并将混合物料的水分调节至55%-60%,ph控制在6.8,并按照混合物料重量0.05%的比例加入发酵菌剂,将混合物料堆成宽4米、高-2米,长30米的条垛进行发酵,当内部温度升至65℃时进行翻堆,直至物料内部温度不再升高,然后在物料堆成高4米的料堆静置15天,即可得到腐熟有机肥,腐熟有机肥的水分含量为25%-30%,ph7.3-7.8;

其中作物秸秆是水稻、玉米、黄豆收获后经过风干的秸秆混合物,中药渣为中药饮片厂采用根茎类、叶片类中药经过水提工艺提取有效物质后剩余的药渣,醋糟为食用醋酿造厂选用植物原料发酵生产醋之后剩余的糟渣;

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将复合微生物原菌粉、酵母发酵浓缩液、腐熟有机肥按照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宽2米、高1.2米、长30米的条垛,控制混合物料温度在45℃以下,当物料超过45℃时进行翻堆,直至温度不再升高;

(2)将制备好的复合氨基酸原液、可溶性矿源腐殖酸按照比例与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进行混合;

(3)将步骤(2)中的物料经过筛选并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4)如需制成颗粒菌剂,则在筛选后进行圆盘造粒,然后经过低温烘干和冷却,最后进行产品包装,烘干温度不超过60℃,物料最终含水率控制在15%-20%。

实施例5

测定实施例1-4复合氨基酸原液中可溶性氨基酸含量,并以未经过酶解的豆粕、作物秸秆粉碎物与羽毛粉、肉骨粉的混合物作为对照,对照组中各组分的比例为豆粕:作物秸秆:羽毛粉:肉骨粉:水=2:6:2:4:40,检测结果如下: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4中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原液中水溶性氨基酸占比比对照组显著提高,更加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提高吸收利用率。

实施例6

将实施例1-4中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用于草莓种植,进行效果验证。

步骤1、试验处理设计

共设计3个试验处理组,其中试验组1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按照每亩100kg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进行施肥;试验组:按照每亩80kg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100kg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进行施肥。试验组2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施肥方式与试验组1相同,但试验前使用草莓根腐病病原菌溶液进行蘸根侵染。试验组3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施肥方式与试验组1相同,但试验前在草莓种植区域按照10个/株的量投入蛴螬虫卵,并在每株草莓根部投入50粒根结线虫虫卵。每个试验处理有50株草莓幼苗。

步骤2、地块整理施肥

选择地面平整、肥力均匀的地块进行翻耕,并晾晒5天。按照试验设计要求划分试验小区,每个处理设计3个重复,按照试验处理的施肥要求进行施肥。使用撒施方式进行施肥,并再次翻耕覆土掩埋。试验地块选择在大棚进行。

步骤4、幼苗移栽

地块整理施肥完成后间隔7天后,选用长势均匀的草莓幼苗进行移栽,按照株距15厘米,行距30厘米的种植密度进行栽种。栽种前按照试验组处理要求对幼苗进行处理,移栽时间在9月上旬。

步骤5、田间管理

移栽完成后对各试验组采用相同的田间管理方式,进行除草、浇水等日常管理,试验期间不进行追肥、喷洒农药等管理。

步骤6、数据收集

第二年的4月中旬,当草莓收获完成后,对植株生长情况,草莓产量,发病情况、地下害虫情况进行查看统计,并比较分析。

结果分析:

表1不同处理草莓长势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对比

注:*表示该处理与对应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示该处理与对应对照组处理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另外,实施例1-4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用于草莓种植后,土壤质地较为松散,未发生土壤板结情况,并且对土壤酸化情况有所缓解,而对照组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并且土壤酸化较为严重。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实施例1-4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施用于草莓时,对草莓的长势、产量以及病虫害发生率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综合来看,实施例4得到的复合氨基酸微生物菌剂效果最为明显,在对草莓长势、产量、抑制病虫害发生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为本发明最佳实施案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