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40889发布日期:2022-02-09 14:22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臭氧发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室。


背景技术:

2.臭氧由于其具有高氧化性,和无残留污染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消毒和水处理中,但是传统的臭氧发生器产量低、耗能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近年来,一些大中型的臭氧发生器应运而生,特别是搪瓷放电体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大型臭氧发生器的制作和应用,但是随着臭氧发生器产气量的增加,放电体的长度也在不断延长,冷却水循环速度慢冷却效果降低,而且现有的臭氧发生器在运行工作状态下,会出现一定的震动现象,如果在臭氧发生器长时间作业下,会使臭氧发生器内部及外部的构件会产生松动的现象,进而会影响臭氧发生器的正常运行工作,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的固定支撑架,内有对臭氧发生器的共振做出相应的减震措施,从而还会使臭氧发生器产生较大的噪音造成噪音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室,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端面对称设有减震座,所述减震座上端设有v型支架,所述v型支架的顶端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固定设有筒体,所述筒体的两侧密封安装有封盖,所述封盖的底侧均倾斜设有臭氧出口,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圆形安装凹面,所述圆形安装凹面内均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均匀设有安装贯穿孔,所述安装板的表面外侧均匀设有定位螺栓孔,所述安装贯穿孔内均匀安装有管状放电体,所述管状放电体的右端安装有高压熔断器,所述筒体内侧中部设有进气腔,所述进气腔的两端设有进气管头,所述进气管头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筒体的外部设置,所述管状放电体的表面并且位于筒体的内壁上设有循环冷却水腔,所述循环冷却水腔的顶端对称设有热水出口管,且筒体的底部对称设有冷却进水管。
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封盖与筒体的两端形成为臭氧室,且封盖的外侧中部设有透明观察孔实现对臭氧发生器放电室内部处理状况的观察。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圆形安装凹面上均匀设有安装固定柱,且固定柱上螺接有螺栓帽,且安装板 通过所设定位螺栓孔安装在安装固定柱上并且通过螺栓帽进行固定,方便管状放电体的拆卸及更换。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v型支架的内侧底端设有缓冲套,所述缓冲套上活动设有缓冲活动杆,所述缓冲活动杆上套接有弹簧,且缓冲活动杆顶端活动套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顶端与安装座底部固定连接,能够减小臭氧发生器放电室产生的共振,并且降低其噪音。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高压熔断器的一端设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对所设高压熔断器进行定位固定,能够保证高压熔断器在其内部的稳定性。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封盖与筒体上设有连接法兰盘,且法拉盘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固定,实现对臭氧发生器放电室内部进行清洗的效果。
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臭氧发生器放电室,通过在筒体上设置的双独立的冷却进水管和热水出口管,缩短了循环冷却水腔内的循环冷却水的流程提高了冷却效果,可以降低管状放电体表面的温度,由于在筒体内部中间的进气腔和进气管头阀的设置,使氧气和管状放电体充分接触更加均匀,减少气体流通的阻力,提高了放电效率,进而提高产生臭氧的效率降低能耗,且安装板 通过所设定位螺栓孔安装在安装固定柱上并且通过螺栓帽进行固定,从而对管状放电体进行定位固定,并且方便后期进行拆卸及清洗,进而还可以防止管状放电体由于自重下沉弯曲,有利于制作使用更长的放电体的放电室。
11.通过管状放电体为纳米搪瓷放电体,且管状放电体的电极使用独特的优质低碳钢,经过1400
°
高温烧结而成,通过管状放电体呈蜂窝状排布,且每组高压电极带有独立的高压熔断器,并且放电室内外表面平整光洁,均采用氩气保护性焊接工业制成,使该装置实现此放电室的安全稳定运行,使用效率高,产品冷却效果好,外观结构美观,通过固定座、减震座、v型支架、安装座和缓冲套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降低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震动,减小噪音的污染,进而解决了臭氧发生器长时间作业下,会使臭氧发生器内部及外部的构件会产生松动的现象,进而会影响臭氧发生器的正常运行工作,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的固定支撑架,内有对臭氧发生器的共振做出相应的减震措施。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板侧视图。
15.图中:1、固定座;2、减震座;3、v型支架;4、安装座;5、缓冲套;6、筒体;7、定位螺栓孔;8、热水出口管;9、冷却进水管;10、循环冷却水腔;11、封盖;12、臭氧出口;13、安装贯穿孔;14、圆形安装凹面;15、安装板;16、管状放电体;17、高压熔断器;18、固定盘;19、进气腔;20、进气管头。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臭氧发生器放电室,包括固定座1,固定座1端面对称设有减震座2,通过减震座2的设置,能够降低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共振,减小噪音的污染,减震座2上端设有v型支架3,通过v型支架3的设置,起到对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筒体6的支撑,v型支架3的顶端设有安装座4,通过安装座4的设置,便于筒体6的安装及固定,通过v型支架3的内侧底端设有缓冲套5,且缓冲套5上活动设有缓冲活动杆,起到对筒体6的支撑效果,通过缓冲活动杆上套接有弹簧,且缓冲活动杆顶端活动套接有固定套,起到对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筒体6缓冲支撑的效果。
18.降低筒体6的晃动,通过固定套的顶端与安装座4底部固定连接,通过安装座4的上固定设有筒体6,便于管状放电体16的安装,筒体6的两侧密封安装有封盖11,通过封盖11的设置,方便对臭氧发生器放电室进行拆卸,通过封盖11与筒体6的两端形成为臭氧室,且封盖11的外侧中部设有透明观察孔,便于对筒体6内进行监测,通过封盖11与筒体6上设有连接法兰盘,且法拉盘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固定,方便对其进行拆卸清洗,通过封盖11的底侧均倾斜设有臭氧出口12,便于将处理后的气体排出。
19.筒体6的内壁上设有圆形安装凹面14,通过圆形安装凹面14的设置,便于安装板15的安装及后期的拆卸,通过圆形安装凹面14内均设有安装板15,且安装板15内均匀设有安装贯穿孔13,便于管状放电体16的均匀安装,安装板15的表面外侧均匀设有定位螺栓孔7,通过定位螺栓孔7的设置,便于对管状放电体16的固定安装,通过圆形安装凹面14上均匀设有安装固定柱,且固定柱上螺接有螺栓帽,实现对安装板15及管状放电体16的固定,安装板15 通过所设定位螺栓孔7安装在安装固定柱上并且通过螺栓帽进行固定,提高管状放电体16的稳定性。
20.通过安装贯穿孔13内均匀安装有管状放电体16,管状放电体16是采用独特的那配方和优质低碳钢构成,并且管状放电体16呈蜂窝状排布,且管状放电体16的右端安装有高压熔断器17,进一步提高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安全性,避免漏电现象出现,通过高压熔断器17的一端设有固定盘18,器固定盘18通过螺栓对所设高压熔断器17进行定位固定,提高高压熔断器17的稳定性,通过筒体6内侧中部设有进气腔19,且进气腔19的两端设有进气管头20,便于气体输送至进气腔19内,进气管头20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筒体6的外部设置,通过管状放电体16的表面并且位于筒体6的内壁上设有循环冷却水腔10,起到对处理水的循环冷却效果,循环冷却水腔10的顶端对称设有热水出口管8,且筒体6的底部对称设有冷却进水管9,便于冷却水的进入。
21.具体的,使用时通过在筒体6上设置的双独立的冷却进水管9和热水出口管8,缩短了循环冷却水腔10内的循环冷却水的流程提高了冷却效果,可以降低管状放电体16表面的温度,由于在筒体6内部中间的进气腔19和进气管头20阀的设置,使氧气和管状放电体16充分接触更加均匀,减少气体流通的阻力,提高了放电效率,进而提高产生臭氧的效率降低能耗,且安装板15 通过所设定位螺栓孔7安装在安装固定柱上并且通过螺栓帽进行固定,从而对管状放电体16进行定位固定,并且方便后期进行拆卸及清洗,进而还可以防止管状放电体16由于自重下沉弯曲,有利于制作使用更长的放电体的放电室。
22.通过管状放电体16为纳米搪瓷放电体,且管状放电体16的电极使用独特的优质低碳钢,经1400
°
高温烧结而成,通过管状放电体16呈蜂窝状排布,且每组高压电极带有独立的高压熔断器17,并且放电室内外表面平整光洁,均采用氩气保护性焊接工业制成,使该装置实现此放电室的安全稳定运行,使用效率高,产品冷却效果好,外观结构美观,通过固定座1、减震座2、v型支架3、安装座4和缓冲套5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降低臭氧发生器放电室的震动,减小噪音的污染,进而解决了臭氧发生器长时间作业下,会使臭氧发生器内部及外部的构件会产生松动的现象,进而会影响臭氧发生器的正常运行工作,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的固定支撑架,内有对臭氧发生器的共振做出相应的减震措施。
2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