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及使用该肥料的稻虾共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104297发布日期:2022-11-09 04:0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稻虾共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及使用该生物肥料的稻虾共作方法。


背景技术:

2.稻田种养的种类多样,包括稻禽共作、稻渔共作或者稻虾共作等,其中小龙虾由于其单位亩产的高价值以及养殖难度较小等优势成为了稻田种养的主要方式之一。专利文献cn108718965a就公开了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其中所描述的在水田内设置内外田埂,在内埂中种植水稻而在外埂养殖沟中养殖龙虾,这一技术已经开始全面的推广应用。
3.目前,生产上有一些稻田养虾的例子,但往往造成虾稻矛盾,综合效益不高,例如虾稻连作,往往虾子产量不高,或重虾轻稻,最后只养虾不种稻,失去生态种养的意义;或者养殖沟内不种草,仅通过大量投放饲料喂养虾群,容易造成水体变坏、虾病严重,但养殖沟内种草又会与水稻抢肥,造成水体营养富集,而且会带来植物病害,危害水稻生产;或者为了追求龙虾产量而不晒田,造成土壤次生潜育化、土壤结构破坏,水稻倒伏,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4.因此,要做到稻虾互利共生,不仅需要规范管理龙虾种群,根据小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做好时间衔接,以缓解种养的矛盾、扩大互利关系,同时还需要缓释手段控制养殖沟内水草生长以及水体营养情况,以避免造成水体内营养富集,又能够保证虾群足够的饲料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及使用该肥料的稻虾共作方法,用于解决需要通过缓释手段控制养殖沟内水草生长以及水体营养情况,以避免造成水体内营养富集,又能够保证虾群足够的饲料需求的问题。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包括包衣和微生物制品,微生物制品包埋在包衣内,包衣能够在水中分解并提供氮肥及磷肥。
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微生物制品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及em菌。
8.更进一步优选的,将枯草芽孢杆菌及em菌进行混合发酵培养获得的复合菌作为芯材,将海藻酸钠和谷朊粉水解肽作为壁材,分散在含吐温80的植物油作为油相,添加氯化钙作为固化剂,采用乳化法进行反应,离心后弃去上清,得到胶状微胶囊,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微生物制品。
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包衣按照质量比包括氨态氮肥30%至40%、磷肥27%至40%、镁肥15%至25%、羟乙基纤维素3%至5%、煅烧高岭土2%至4%以及蛭石粉2%至4%。
10.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稻虾共作方法,包括围绕稻田开挖环形沟作为龙
虾的养殖沟,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向养殖沟内灌水淹没土壤,之后排水晒田,并向养殖沟内投入生物肥料,通过人力或者机械翻土将上述的生物肥料均匀埋入土壤内;步骤二,再次向养殖沟内灌水并种植沉水植物,之后引入龙虾种群进行稻虾共作,肥料的包衣被水缓慢溶解后将有效成分释放至水体中;步骤三,在每一季收获成虾并补充投放虾苗之前,重复步骤一。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沉水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金鱼藻、聚草、苦草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的任意组合。
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在步骤一中,沉水植物培育在一个规模化龙虾养殖池内至少一周,再将沉水植物移栽至养殖沟,规模化龙虾养殖池内的龙虾种群健康良好无病害。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在步骤三中,在收获成虾后,在养殖沟内间隔建立若干隔断埂将养殖沟分隔为若干区域,设置若干保留区域并将剩余区域的龙虾赶入相邻的保留区域内,然后对非保留区域进行排水晒田以及向土壤内补充生物肥料并再灌入水体,然后将原保留区域与非保留区域交换并重复进行排水晒田以及向土壤内补充生物肥料并再灌入水体,最后去除隔断埂后向养殖沟内投放虾苗。
14.更进一步优选的,沿养殖沟间隔设置若干保留区域,且保留区域的数量不少于总区域数量的一半。
15.本发明的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及使用该肥料的稻虾共作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释肥料及其在稻虾共作上的使用方法,在养殖沟土壤内埋设生物肥料并在土壤表面种植沉水植物,通过肥料具有两层包衣的特点,使生物肥料能够逐步释放到水体内,不仅能够通过包衣的分解释放营养物质,而且通过包衣内的菌剂分解水中富集的营养并增加水体含氧量,能够大幅提高稻田的产量,并避免稻田及虾群受到病虫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实施例一:
19.本发明的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包括包衣和微生物制品。
20.其中,微生物制品包埋在包衣内,微生物制品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及em菌。枯草芽孢杆菌及em菌是在虾禽养殖以及水质改良等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微生物菌种,其不仅适于在水体环境内生存,而且能够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有益于水稻生长以及龙虾生长的物质,并能够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并增加含氧量从而避免水稻以及龙虾发生病变。
21.可以通过造粒将包衣包裹在微生物制品外,包衣能够在水中分解并提供氮肥及磷肥,也包括镁元素或者硅元素等动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本发明中采用包衣分解的方式来释放氮肥及磷肥等营养物质,能够避免常规方式中直接向水体投放饲料或者废料会造
成水体内营养富集的问题,包衣分解的方式具有缓释的效果。
22.实施例二:
23.在实施例一中,为了制备微生物制品,具体来说,将枯草芽孢杆菌及em菌进行混合发酵培养获得的复合菌作为芯材,将海藻酸钠和谷朊粉水解肽作为壁材,分散在含吐温80的植物油作为油相,添加氯化钙作为固化剂,采用乳化法进行反应,离心后弃去上清,得到胶状微胶囊,真空冷冻干燥后获得微生物制品。
24.枯草芽孢杆菌及em菌通过包被形成胶囊,能够在被龙虾摄食后,使有益菌种耐受龙虾胃道内的酸性环境,提高微生物制品的稳定性,有效保存菌种活力;同时还能够是菌种在肠道中迅速释放,使有益菌种发挥最大效力;最后,菌种随龙虾的粪便排放到水体及土壤内,还能够消除粪便内的有毒物质,改善水体环境。
25.实施例三:
2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包衣按照质量比包括氨态氮肥30%至40%、磷肥27%至40%、镁肥15%至25%、羟乙基纤维素3%至5%、煅烧高岭土2%至4%以及蛭石粉2%至4%,不仅保证了包衣分解后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含有磷矿粉、羟乙基纤维素以及煅烧高岭土的包衣不会在水中快速分解,而是会缓慢分解,逐渐释放出营养物资。
27.实施例四:
28.本发明还提供了的一种稻虾共作方法,除了需要像本领域的公开技术中围绕稻田开挖环形沟作为龙虾的养殖沟,还需要对稻田及养殖沟进行规范的管理,并做好小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的时间衔接。
29.同时,对于使用实施例一至三中任意一种实施例中的生物肥料,还包括以下步骤,
30.步骤一,向养殖沟内灌水淹没土壤,之后排水晒田,并向养殖沟内投入生物肥料,通过人力或者机械翻土将上述的生物肥料均匀埋入土壤内。
31.步骤二,再次向养殖沟内灌水并种植沉水植物,之后引入龙虾种群进行稻虾共作,肥料的包衣被水缓慢溶解后将有效成分释放至水体中。其中,沉水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金鱼藻、聚草、苦草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的任意组合。
32.步骤三,在每一季收获成虾并补充投放虾苗之前,重复步骤一。
33.实施例五:
34.在实施例四的步骤一中,再将沉水植物移栽至养殖沟之前,沉水植物需要培育在一个规模化龙虾养殖池内至少一周,规模化龙虾养殖池内的龙虾种群健康良好无病害,从而使沉水植物及其所携带的土壤中存在有利于龙虾健康成长的优势菌种种群,从而避免水体中存在微生物不利于龙虾生长,并且避免生物肥料释放出的微生物菌种受到有害菌种的排斥而无法发挥效力。
35.实施例六:
36.在实施例四的步骤三中,由于需要再次对养殖沟内的土壤进行晒田,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对于龙虾种群的不良影响,在收获成虾后,在养殖沟内间隔建立若干隔断埂将养殖沟分隔为若干区域。
37.具体来说,沿养殖沟间隔设置若干保留区域,且保留区域的数量不少于总区域数量的一半,各保留区分别与相近面积大小的非保留区相邻,然后将剩余区域的龙虾赶入相邻的保留区域内,然后对非保留区域进行排水晒田以及向土壤内补充生物肥料并再灌入水
体。
38.对原非保留区的土壤完成晒天后,将原保留区域与非保留区域的功能交换并重复进行排水晒田以及向土壤内补充生物肥料以及再次灌入水体等作业,从而完成对于整个养殖沟的晒田以及对于整个养殖沟内的生物肥料进行补充;最后去除隔断埂后向养殖沟内投放虾苗,以进行下一季龙虾的养殖。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