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30645发布日期:2023-08-15 03:19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1、混凝土是现代社会建筑行业常用的一种材料,用于建造桥梁、道路、港口等,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对建筑设施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机制砂作为混凝土制备中一种常见的原料,因为其来源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且环保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机制砂制备的混凝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

2、现有的混凝土制备的建筑物在多年的使用后,易因为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开裂而产生渗漏的问题,因此造成建筑物的发霉老化,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维修;因此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3、上述相关技术中,发明人认为:现有的含有机制砂的混凝土,由于机制砂颗粒尖锐,多棱角,因此添加至混凝土内后级配稍差,造成制备的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工艺。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主要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水60-90份,水泥70-110份,粗骨料30-50份,改性机制砂25-40份,粉煤灰15-25份,增强纤维8-12份,生石灰3-5份,铁粉1-3份,所述改性机制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s11:将改性液与机制砂混合,制备成混合物;所述改性液由壳聚糖、明胶和乙酸溶液混合而成;

5、s12:将步骤s11中制得的混合物进行加热、干燥,粉碎即得。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水、水泥、粗骨料、改性机制砂、粉煤灰、增强纤维、生石灰和铁粉共同混合制备成混凝土,由于机制砂是采用硬质岩石经过机械破碎制得,加工后具有比较尖锐的棱角,外形一般呈三角或者是多角体,这使得机制砂添加至混凝土内后,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的孔隙较多,级配不均匀,使得混凝土的密实度不足,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较差;本技术通过对机制砂进行改性处理,利用壳聚糖、明胶和乙酸溶液进行混合制备成改性液,明胶可与壳聚糖上的氨基发生交联反应,并通过交联作用与壳聚糖产生氢键并连接,使得制备的改性液包裹在机制砂表面后,干燥后生成具有交联网络结构且致密的包覆膜,降低机制砂表面棱角的尖锐度,使得制备的改性机制砂添加至混凝土内后,级配效果更好的同时也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同时改性液也具有良好的亲水作用,当改性机制砂添加至混凝土内后,表面干燥后的改性液可吸收水分并对水分进行留存,当混凝土内由于干燥速率过快发生收缩时,通过改性机制砂缓慢释放水分,延缓内部干燥裂缝的产生,进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透性能。

7、可选的,步骤s11中所述改性液中壳聚糖与明胶的质量比为(5-8):(2-4)。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改性液中壳聚糖与明胶的质量比,当明胶的添加量较少时,明胶与壳聚糖之间交联作用较少,交联程度不足,从而使得制备的改性液包覆在机制砂表面后,干燥形成的包覆膜的强度不足,在混合过程易发生破裂,影响机制砂之间的级配效果,进而使得制备的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下降;但是当明胶的添加量较多时,明胶质脆,强力低,使得改性液干燥形成的包覆膜的力学性能下降,包覆膜易在改性机制砂的混合过程中发生破裂,进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使得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下降。

9、可选的,步骤s11中将所述改性液与机制砂进行混合前,还在改性液中添加了多聚磷酸钠,混合后加热搅拌;所述多聚磷酸钠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2):(8-10)。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聚磷酸钠与改性液混合时,可以提供聚阴离子,壳聚糖中包含游离氨基质子化以后带有的正电荷,可以与聚阴离子通过分子间或者分子内的静电引力作用进行交联,使得改性液干燥后形成的包覆膜的交联密度增加,包覆膜的力学性能提高;同时多聚磷酸钠可与壳聚糖之间形成少量的纳米微粒,纳米微粒可以起到对改性液形成的包覆膜起到增强增韧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形成的包覆膜的力学性能,进而提高制备的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11、可选的,所述增强纤维由钢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按照质量比(3-5):(2-3)组成。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钢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进行复配,钢纤维互相交错并分布的混凝土内,形成网络骨架结构,聚乙烯醇纤维可以穿设在钢纤维形成的网络骨架结构中,对网络骨架结构进行加密;当混凝土内刚开始出现裂缝时,钢纤维通过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对混凝土发挥增强作用,阻止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内裂缝继续增大时,此时钢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下降,而聚乙烯醇纤维可通过自身的形变发挥其增韧和阻止裂缝的作用,进一步阻止混凝土的开裂;通过钢纤维与聚乙烯醇纤维的复配作用,共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13、可选的,所述聚乙烯醇纤维在使用前经过预处理,所述预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14、1)将石蜡熔融制备成石蜡液,在聚乙烯醇纤维外部涂抹石蜡液,制备得到中间物;

15、2)将步骤1)中制得的中间物冷却,破碎。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聚乙醇纤维较为柔软,将其添加至混凝土内后,易互相发生缠绕,在混凝土内团聚,使得混凝土内部密度不均匀,影响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通过将聚乙烯醇纤维外部涂抹石蜡液,冷却后通过石蜡的成型固定作用,使得预处理后的聚乙烯醇纤维具有一定的刚性,添加至混凝土内后不易发生缠结、团聚,提高聚乙烯醇纤维在混凝土内的分散性;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制备原料中含有铁粉和生石灰,这使得混凝土在混合干燥过程中内部可以释放热量,使得预处理后的聚乙烯醇纤维外部的石蜡融化,石蜡融化后聚乙烯醇纤维恢复韧性,可对混凝土起到良好增强增韧的效果;同时熔融后的石蜡可以流动至混凝土的缝隙内,对混凝土干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进行封堵,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进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17、可选的,所述铁粉在使用前先放置在丝素蛋白液中浸渍,取出干燥,粉碎。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铁粉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在铁粉在使用前,将其浸渍在丝素蛋白液中,由于丝素蛋白液干燥后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生成丝素蛋白膜对铁粉进行包裹,减缓铁粉暴露在空气中的氧化速度,当被丝素蛋白膜包裹的铁粉添加至混凝土内部后,丝素蛋白膜通过吸水溶胀作用,可以起到缓释作用,使得铁粉缓慢与水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缓慢释放热量,避免热量释放过快,导致混凝土内部干燥收缩过快产生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19、可选的,所述铁粉放置在丝素蛋白液中浸渍、干燥,粉碎后,在使用前,放置在紫外光下照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紫外光照射铁粉表面的丝素蛋白液,紫外光使得丝素蛋白表面的氧元素提高,碳元素减少,同时也使得丝素蛋白液形成的丝素蛋白膜表面的羰基和羧基增加,由于羰基和羧基均为亲水基团,可使得丝素蛋白膜的亲水性提高,加入混凝土内后可以吸水水分,使得铁粉与水接触并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促进石蜡的熔融,进而减少混凝土内的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21、可选的,所述紫外光照射的时间为10-40min。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紫外光照射的时间较短时,使得丝素蛋白膜表面分子链断裂程度不足,丝素蛋白膜表面产生的自由基较少,自由基与氧气结合生成的亲水性的羰基基团较少,丝素蛋白膜的亲水性不足,影响后期铁粉的氧化放热;但是当紫外光照射时间过长时,由于紫外光具有的能量大于丝素蛋白大分子化学键断裂所需的能量,长时间照射使得丝素蛋白表面化学键断裂过多,丝素蛋白液干燥后形成的丝素蛋白膜的力学强度下降,从而使得铁粉易在混凝土内过早释放热量,失去对铁粉的缓释效果,进而影响制备的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

2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24、一种机制砂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25、s1:将水泥、粗骨料、改性机制砂、粉煤灰、增强纤维共同混合制备成干混料;

26、s2:将水、生石灰和铁粉加入步骤s1中制得的干混料中,混合均匀后制备成混凝土浆;

27、s3:将步骤s2中制得的混凝土浆固化、养护即得。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水泥、粗骨料、改性机制砂、粉煤灰、增强纤维进行混合,制备干混料,这使得增强纤维可以均匀分散在其他原料中,减少因水泥水化造成的增强纤维的团聚;然后通过将水与干混料进行混合,使得水泥在水化作用下,使得浆体黏度增加,将混凝土内的原料进行粘结,同时通过将机制砂进行改性处理,降低机制砂表面棱角的尖锐度,提高改性后的机制砂在混凝土内的级配程度,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进而使得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提高。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0、本技术通过在混凝土的制备原料中添加机制砂,通过对机制砂进行改性处理,将壳聚糖和明胶在乙酸溶液中进行混合交联,形成改性膜包覆在机制砂的表面,降低机制砂表面的尖锐度,使得改性后的机制砂互相级配程度更高,制备的混凝土内的孔隙变少,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进而使得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