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42170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硫酸镍2?3、中药渣25?27、滑石粉5?6、味精渣8?9、碳酸钙粉3?4、柠檬酸3?4、荞麦壳12?15、农作物秸秆86?94、固氮菌粉3?4、氨基水杨酸1?3、伊乐藻57?60、纤维素酶制剂2?3、蛋白酶制剂2?3、酸豆果9?11、水适量;本发明的生物质有机肥采用的原料丰富,生物质的选取安全无污染,同时针对旱田土壤的特征,添加了保水原料并符合旱地内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对土壤有较好的补肥作用的同时增强了根系土层的保水能力,避免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流失,对旱地土壤的种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专利说明】
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有机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农业对于肥料、土壤肥力的要求不断升级,而传统无机肥的大量使用又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及抗性下降,制约了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不少农业种植户选择使用有机肥来改善种植条件,但有机肥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对难分解的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在植物秸杆的结构中,纤维素是秸杆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支持和固定植物体的主要功能,难于被生物分解,阻碍了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和矿化。
[0003]为此,使用生物酶对植物纤维进行降解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游离的生物酶在高温、强酸、强碱、高离子浓度等条件下不够稳定,容易失活而降低其催化能力,造成了在应用上的很大限制。
[0004]为此,本发明人提供一种生物质炭固载生物酶的方法,以提高酶的稳定性和抗抑制性,并针对干旱土壤的结构特征,提供了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用以促进农业种植产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
[0006]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硫酸镍2-3、中药渣25-27、滑石粉5-6、味精渣8-9、碳酸钙粉3_4、柠檬酸3_4、荞麦壳12_15、农作物秸杆86-94、固氮菌粉3-4、氨基水杨酸1-3、伊乐藻57-60、纤维素酶制剂2-3、蛋白酶制剂2-3、酸豆果9-
11、水适量。
[0007]所述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酸豆果压榨出汁后过滤,将滤液与硫酸镍、氨基水杨酸、柠檬酸混合并加热至74-76°C,搅拌20分钟后烘干,得粉末备用;
(2)将伊乐藻烘干后置于密封高温炉中,以5-7°C/分的速度升温至450°C,达到最终温度后继续加热保温60-80分钟,冷却后取出,将所得生物炭粉碎后过筛,取粒径在0.15-
0.25mm的颗粒备用;
(3)将生物炭与水按质量比1:9混合后浸泡18-24小时,离心去除上清液后继续重复浸泡,至上清液无色后将所得生物炭在50-55°C下烘干备用;
(4)将步骤3所得生物炭与0.2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按质量比1:12混合后,使用频率为30-40kHz,功率为15W的超声波超声60-80分钟以混匀,加热蒸干后在放入高温炉中在550-650°C下无氧热解30-40分钟,得到固载了锰氧化物的生物炭材料,备用; (5 )向步骤4所得生物炭材料中加入5-6倍质量水,再加入纤维素酶制剂和蛋白酶制剂,调节液体PH为5.0-5.5,在室温下缓慢搅拌10-20分钟后浸渍7小时,过滤并在43-45 V下烘干,得到外源酶固定的生物炭复合材料;
(6)将步骤I所得酸豆果渣以及农作物秸杆、荞麦壳、中药渣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待20天后堆肥温度降低,加入滑石粉、味精渣以及步骤5所得生物炭复合材料,继续发酵12-15天;
(7)将步骤6所得发酵料在45-50°C低温下烘干后粉碎,并与碳酸钙粉、固氮菌粉、步骤I所得粉末以及其他剩余物料混合置于造粒机中制粒,即得本发明生物质肥料。
[0008]本发明的优点是:
伊乐藻经热解后所得生物炭表面会被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无机盐、醋液、焦油等副产物附着,因此采用与水混合浸泡离心洗脱以除去杂质,既提高了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又能防止杂质进入土壤后造成的二次污染。
[0009]将锰氧化物固载在生物炭上可以大大提高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增强肥料颗粒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约束力,提高土壤安全性。
[0010]采用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协同作用对堆肥进行降解发酵,通过纤维素酶促进秸杆纤维素的降解,破坏秸杆细胞壁的骨架结构,再由蛋白酶分解秸杆细胞壁上的粗蛋白,在细胞壁上形成通道并提高氮含量,最终完全分解发酵料,显著提高了肥料颗粒的养分含量。
[0011]本发明的生物质有机肥采用的原料丰富,生物质的选取安全无污染,同时针对旱田土壤的特征,添加了保水原料并符合旱地内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对土壤有较好的补肥作用的同时增强了根系土层的保水能力,避免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流失,对旱地土壤的种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由下列重量份(kg)的原料制成:硫酸镍2、中药渣25、滑石粉5、味精渣8、碳酸钙粉3、柠檬酸3、荞麦壳12、农作物秸杆86、固氮菌粉3、氨基水杨酸1、伊乐藻57、纤维素酶制剂2、蛋白酶制剂2、酸豆果9、水适量。
[0013]所述的生物质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酸豆果压榨出汁后过滤,将滤液与硫酸镍、氨基水杨酸、柠檬酸混合并加热至740C,搅拌20分钟后烘干,得粉末备用;
(2)将伊乐藻烘干后置于密封高温炉中,以5°C/分的速度升温至450°C,达到最终温度后继续加热保温60分钟,冷却后取出,将所得生物炭粉碎后过筛,取粒径在0.15_的颗粒备用;
(3)将生物炭与水按质量比1:9混合后浸泡18小时,离心去除上清液后继续重复浸泡,至上清液无色后将所得生物炭在50°C下烘干备用;
(4)将步骤3所得生物炭与0.2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按质量比1:12混合后,使用频率为30kHz,功率为15W的超声波超声60分钟以混匀,加热蒸干后在放入高温炉中在550°C下无氧热解30分钟,得到固载了锰氧化物的生物炭材料,备用;
(5)向步骤4所得生物炭材料中加入5倍质量水,再加入纤维素酶制剂和蛋白酶制剂,调节液体PH为5.0,在室温下缓慢搅拌10分钟后浸渍7小时,过滤并在43°C下烘干,得到外源酶固定的生物炭复合材料;
(6)将步骤I所得酸豆果渣以及农作物秸杆、荞麦壳、中药渣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待20天后堆肥温度降低,加入滑石粉、味精渣以及步骤5所得生物炭复合材料,继续发酵12天;
(7)将步骤6所得发酵料在45°C低温下烘干后粉碎,并与碳酸钙粉、固氮菌粉、步骤I所得粉末以及其他剩余物料混合置于造粒机中制粒,即得本发明生物质肥料。
[0014]通过使用本发明生物质有机肥,土壤肥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其中有效氮、磷、钾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含量都得到提高,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也有所改善,具体表现在土壤干湿平衡,耕层的保水性强,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内有益菌群数量增加,同时土壤中有机碳水平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都得到提高,最终得到较高产量和质量的农产品,可以看出本发明有机肥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主权项】
1.一种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硫酸镍2-3、中药渣25-27、滑石粉5-6、味精渣8_9、碳酸钙粉3_4、柠檬酸3_4、荞麦壳12_15、农作物秸杆86-94、固氮菌粉3-4、氨基水杨酸1-3、伊乐藻57-60、纤维素酶制剂2-3、蛋白酶制剂2-3、酸?果9-11、水适量。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旱田土壤使用的生物质有机肥料,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酸豆果压榨出汁后过滤,将滤液与硫酸镍、氨基水杨酸、柠檬酸混合并加热至74-760C,搅拌20分钟后烘干,得粉末备用; (2)将伊乐藻烘干后置于密封高温炉中,以5-7°C/分的速度升温至450°C,达到最终温度后继续加热保温60-80分钟,冷却后取出,将所得生物炭粉碎后过筛,取粒径在0.15-.0.25mm的颗粒备用; (3)将生物炭与水按质量比1:9混合后浸泡18-24小时,离心去除上清液后继续重复浸泡,至上清液无色后将所得生物炭在50-55°C下烘干备用; (4)将步骤3所得生物炭与0.2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按质量比1:12混合后,使用频率为30-40kHz,功率为15W的超声波超声60-80分钟以混匀,加热蒸干后在放入高温炉中在550-650°C下无氧热解30-40分钟,得到固载了锰氧化物的生物炭材料,备用; (5)向步骤4所得生物炭材料中加入5-6倍质量水,再加入纤维素酶制剂和蛋白酶制剂,调节液体PH为5.0-5.5,在室温下缓慢搅拌10-20分钟后浸渍7小时,过滤并在43-45 V下烘干,得到外源酶固定的生物炭复合材料; (6)将步骤I所得酸豆果渣以及农作物秸杆、荞麦壳、中药渣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待20天后堆肥温度降低,加入滑石粉、味精渣以及步骤5所得生物炭复合材料,继续发酵12-15天; (7)将步骤6所得发酵料在45-50°C低温下烘干后粉碎,并与碳酸钙粉、固氮菌粉、步骤I所得粉末以及其他剩余物料混合置于造粒机中制粒,即得本发明生物质肥料。
【文档编号】C05G3/08GK106007917SQ20161032398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7日
【发明人】杨新虎
【申请人】安徽昊利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