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6677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化仪器,具体地涉及一种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



背景技术:

在微生物、细菌培养或做生化鉴定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玻璃试管和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试管塞。例如,在传统的实际实验操作中,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需要用到棉花塞、硅胶塞、塑料塞或者带砂芯的塞子。由于培养细菌及微生物均会对所用的塞子造成一定的污染导致这些塞子利用率较低,且一般用的塞子都是没有任何保护膜直接塞住试管,使得塞子的耐用率也大大降低,甚至很多塞子都是一次性的使用率。同时,塞子裸露的部分由于被污染,清洗时常常会有杂质附着在塞子上,可能会在下一次使用的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另外,在培养或生化鉴定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高温灭菌、冷却、涡轮震荡等技术,传统的塞子在操作过程中时间稍长后有的会膨胀,有的会缩小,膨胀了以后取塞子会增加困难,缩小了有可能会让细菌或微生物被污染或者试管内液体溅溢,均不利于后期的实验。再者,对于有些半固定培养基保存菌株的方法,因为要达到使得细菌减小反应、减少蒸发,同时还得避免培养基变质的问题,需要有透气性的塞子,传统的塞子因为需要塞住试管口,同时方便取用,需要制作成椎体,上大下小,才能满足上述条件,所以制作得比较厚,透气性方面会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不仅方便了试验操作,同时解决了试管塞耐磨性差、利用率低的缺点,拓宽了试管的使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包括试管本体和试管盖,所述试管盖与试管本体的材质均为玻璃,特别适用于微生物、细菌培养或做生化鉴定用。所述试管盖的纵截面呈“T”字形结构,其中,所述试管盖上端的外径大于所述试管本体的外径,所述试管盖下端的外径与试管本体的内径相配合;所述试管盖的中心设有试管塞通孔,所述试管塞通孔内设置有与所述试管塞通孔的大小相配合的试管塞;

所述试管盖和试管本体插口连接,如此,将试管盖通过其表面的插口与试管本体的配合插紧后,试管盖的上端突出于试管本体的上端,从而方便将试管盖的插入和拔出。

本发明具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通过增加一个与试管本体插口连接的玻璃试管盖,可以避免传统的直接将试管塞塞住试管本体中导致的在各种高温或低温情况下产生试管塞的膨胀或冷缩的现象,防止了由于试管塞的膨胀不好取下或者冷却缩小导致试管塞和试管本体之间有空隙污染了培养的细菌或微生物,同时,可以根据培养细菌、微生物或各种生化鉴定实验的要求不同,分别制作不同材质的试管塞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试管盖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试管盖、试管塞和试管本体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试管塞取用方便的试管,包括玻璃试管本体1和玻璃试管盖2,玻璃试管本体1长度为15cm,内径2cm,厚度为2.5mm,玻璃试管盖2如图1所示,玻璃试管盖2的总高度为3.5cm,纵截面呈“T”字形结构试管盖2上端的外径为3cm,高度为0.5cm,玻璃试管盖2下端的外径为2cm,高度为2.5cm,玻璃试管盖2的中心设有试管塞通孔4,试管塞通孔4为上宽下窄的结构,试管塞通孔4上端的直径为1.6cm,高度为3cm,试管塞通孔4下端的直径为1.2cm,高度为0.5cm。试管塞通孔4内设置有与试管塞通孔4的大小相配合的试管塞5(即上端高度为3cm,直径为1.6cm,下端为0.5cm,直径为1.2cm,如图2所示),试管盖2的下端的表面设置有外插口3,试管本体1上端设置有与试管盖2下端的外插口3相配合的内插口,试管盖2和试管本体1插口连接。

在使用时,将玻璃试管盖2插入到试管本体1内,然后将试管塞5插入到试管塞通孔4内,利用试管塞通孔4上宽下窄的结构使试管塞5紧紧地插入其中。在需要打开试管时,只要将玻璃试管盖2拔出即可,即使经过高温操作,试管塞5会发生碰撞,但由于玻璃的形变小,仍可以方便地将玻璃试管盖拔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