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242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设计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



背景技术:

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同一环境中,由于其具有更好地反映体内环境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细胞研究中。

但是传统的细胞共同培养装置结构复杂,且价格较贵。如果利用试验室比较常见的试验器具改造,就可以实现细胞共同培养将能够大大降低试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可以实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利用试验室比较常见的培养皿以及载玻板进行改造从而实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详细技术方案为: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其包括培养皿上盖、培养皿以及载玻板;还包括至少一个整体呈圆筒形的滤网套筒;载玻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滤网套筒立在凹槽内。

更具体地,滤网套筒为孔径40μm或者70μm或者100μm的细胞滤网制成。

更具体地,凹槽的深度为0.5毫米。

更具体地,培养皿的直径为6厘米。

更具体地,滤网套筒的数量以及凹槽的数量可以均为三个、且绕培养皿的轴心均布。

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慢性炎症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癌症的发生,如结肠癌、前列腺癌和肝癌。肿瘤的生长是由肿瘤中浸润白细胞的主要成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所诱导。根据巨噬细胞的活化类型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作用,TAM主要分为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巨噬细胞直接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机制的作用,如巨噬细胞释放ROS、NO等肿瘤杀伤分子,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将鼻咽癌细胞株C666-1直接贴壁在载玻板上,加M1型巨噬细胞,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进行共培养(试验组)。将鼻咽癌细胞株C666-1直接贴壁在载玻板上,加PBS,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进行共培养。两者应用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图2为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结果照片(100X)。从图2可以看出,鼻咽癌细胞株C666-1生长被明显抑制。

图3为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PBS共培养结果照片(100X)。从图3可以看出,鼻咽癌细胞株C666-1生长快、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实验组(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

由图2、图3可以看出,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可以实现两种细胞(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M1型巨噬细胞、或者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PBS)共同培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以实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2、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结果照片(100X)。

图3为鼻咽癌细胞株C666-1加PBS共培养结果照片(100X)。

培养皿上盖1;培养皿2;载玻板3;凹槽4;滤网套筒5。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其包括培养皿上盖1、培养皿2以及载玻板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还包括至少一个整体呈圆筒形的滤网套筒5;载玻板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4;滤网套筒5立在凹槽4内。凹槽4的深度优选为0.5毫米。

培养皿2的直径为6厘米。

滤网套筒5为孔径40μm或者70μm或者100μm的细胞滤网制成。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而选择不同孔径的滤网套筒5。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的工作原理为:在滤网套筒5内培养悬浮细胞,在凹槽4内培养贴壁细胞。悬浮细胞的细胞因子等分子成分能够通过滤网套筒5,但悬浮细胞不能通过滤网套筒5,这样形成了一个两种细胞(悬浮细胞、贴壁细胞)共同培养的微环境系统;从而可以实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利用试验室比较常见的培养皿上盖1、培养皿2以及载玻板3进行改造就可以实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结构简单,并且降低了试验成本。

滤网套筒5的数量以及凹槽4的数量可以均为三个、且绕培养皿2的轴心均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玻离底多孔培养皿,可以实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