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66179发布日期:2018-12-22 08:26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硅氧烷又称聚有机硅氧烷,是一类以重复的si-o键为主链,硅原子上直接连接有机基团的聚合物。低分子特指在生产聚硅氧烷中通过高温高真空或有机溶剂洗提或分子蒸馏等方法拔出的组分,因为沸点相对较低,又被称为低沸物。

自从1872年ladenburg得到第一个硅氧烷高聚物以来,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有关聚硅氧烷合成的研究论文和专利发表。由于认识到硅氧烷材料的诸多优异性能,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硅氧烷工业化生产兴起,该领域取得了异常快速的发展。硅氧烷化学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环状产物与线状产物的平衡化,这不同于加成聚合,不管是酸催化还是碱催化,该聚合反应实际上是可逆的,并且会生成不同分子量的环硅氧烷。在平衡状态下,这些环状硅氧烷的分布是确定的,它依赖于硅原子上取代基的大小、极性、稀释程度和环状物的张力。

现有的聚硅氧烷主要用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木材的防水防老化,但现有的聚硅氧烷性能有待提高,所以我们推出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40-70%、纳米助剂1-2%、水解助剂0-0.5%、其他助剂0-0.5%、余量为脂类溶剂。

优选地,所述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所述醇类溶剂为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70%、脂类溶剂30-60%;异丙醇50%、丙二醇甲醚0%、乙二醇乙醚20%、添加剂15%、含硅树脂15%。

优选地,所述脂类溶剂为添加剂和含硅树脂的一种或多种,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50%、脂类溶剂30-60%;异丙醇20%、丙二醇甲醚10%、乙二醇乙醚20%、添加剂20%、含硅树脂30%。

优选地,所述添加剂为聚氨酯树脂或环氧树脂。

优选地,所述含硅树脂为硅树脂或偶联剂。

优选地,所述添加剂与含硅树脂的比例为1∶0.5-2。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50℃-120℃之间,不断搅拌并加热4-8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s2,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水分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s3,反应完毕后,往反应罐内加入消泡剂0.1-0.5%,流平剂0.1-0.5%,得到无溶剂复合聚硅氧烷。

优选地,所述s2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水分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优选地,所述添加剂与含硅树脂的比例为1∶1.5。

优选地,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80℃左右,不断搅拌并加热6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本发明中,聚硅氧烷聚合物主要用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同时增加了聚硅氧烷聚合物的渗透性能,大大的提高了聚硅氧烷聚合物与混凝土的混合能力,进而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混凝土的碳化,同时复合聚硅氧烷使木材的防水性能大大的提高,防止了木材的腐化。本发明制备简单,原材料易得,提高了聚硅氧烷聚合物的性能,副产物少,降低了生产成产,满足节能减排的号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40-70%、纳米助剂1-2%、水解助剂0-0.5%、其他助剂0-0.5%、余量为脂类溶剂。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100℃左右,不断搅拌并加热4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s2,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有机溶剂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s3,反应完毕后,往反应罐内加入消泡剂0.1-0.5%,流平剂0.1-0.5%,得到无溶剂复合聚硅氧烷。

实施例二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40-70%、纳米助剂1-2%、水解助剂0-0.5%、其他助剂0-0.5%、余量为脂类溶剂。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反应温度控制在90℃左右,不断搅拌并加热5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s2,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有机溶剂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s3,反应完毕后,往反应罐内加入消泡剂0.1-0.5%,流平剂0.1-0.5%,得到无溶剂复合聚硅氧烷。

实施例三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40-70%、纳米助剂1-2%、水解助剂0-0.5%、其他助剂0-0.5%、余量为脂类溶剂。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80℃左右,不断搅拌并加热6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s2,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有机溶剂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s3,反应完毕后,往反应罐内加入消泡剂0.1-0.5%,流平剂0.1-0.5%,得到无溶剂复合聚硅氧烷。

实施例四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40-70%、纳米助剂1-2%、水解助剂0-0.5%、其他助剂0-0.5%、余量为脂类溶剂。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70℃左右,不断搅拌并加热7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s2,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有机溶剂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s3,反应完毕后,往反应罐内加入消泡剂0.1-0.5%,流平剂0.1-0.5%,得到无溶剂复合聚硅氧烷。

实施例五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包括以下百分比的原料:醇类溶剂40-70%、纳米助剂1-2%、水解助剂0-0.5%、其他助剂0-0.5%、余量为脂类溶剂。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无溶剂型高渗透反应复合聚硅氧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百分比量取异丙醇、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和添加剂,将上述原料加热反应釜中,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60℃之间,不断搅拌并加热8小时,得到产物聚硅氧烷聚合物;

s2,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加入蒸馏罐中,将蒸馏罐抽成真空,并对蒸馏罐进行加热,将聚硅氧烷聚合物溶液中的水分以及未反应的原液蒸馏出,蒸馏完毕后,将聚硅氧烷聚合物加入反应罐中,然后按照百分比量取含硅树脂,将含硅树脂加入反应罐中,并加入助剂,期间不断搅拌5-10分钟,得到产物高硬度聚硅氧烷溶液;

s3,反应完毕后,往反应罐内加入消泡剂0.1-0.5%,流平剂0.1-0.5%,得到无溶剂复合聚硅氧烷。

聚硅氧烷聚合物主要用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同时增加了聚硅氧烷聚合物的渗透性能,大大的提高了聚硅氧烷聚合物与混凝土的混合能力,进而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混凝土的碳化,同时复合聚硅氧烷使木材的防水性能大大的提高,防止了木材的腐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