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酒及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5395发布日期:2018-11-20 21:2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酒及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酒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酒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酿酒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

茶酒在近年来也有一些人在研究,但是口感不好。而口感一般受配方、工艺、取酒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酒及其加工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口感不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酒,其特征在于,其配方包括重量份数为80-120份的茶叶、20-30份的白糖、0.3-0.8份的酵母、300-400份的水。

一种茶酒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茶叶晾干煮熟后,将茶叶、白糖、酵母和水按重量百分比放入容器中搅拌均匀,发酵;

b用塑料膜密封容器口,前7天每天搅拌1次,接下来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通氧气一次,一个月形成酒后就用专用的取酒器取酒。

工艺用专用取酒器包括避光箱和密封圈,所述避光箱的内部底面中端固定连接有酿酒罐,且酿酒罐的外壁上安装有旋钮,所述酿酒罐的左外壁中下端通过贯穿固定连接有进酒管,且进酒管的上端设置有加压罐,所述加压罐上固定连接有控制杆,且加压罐的上端通过贯穿固定连接有出酒管,所述出酒管的内壁中设置有螺纹接口,且出酒管上安装有阀门,所述出酒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取酒罐,所述加压罐的内上壁中端安装有伸缩压柱,且伸缩压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折叠腔板,所述密封圈通过内嵌安装于加压罐的底面内,所述酿酒罐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且卡槽通过卡合连接有卡块,所述酿酒罐的内部安装有滚筒,且滚筒的内部设置有搅动横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从配方、工艺、取酒器三位一体的角度,提高茶酒的口感。

本发明喝了也比较顺口,对喉咙没有任何刺激,更不会头痛,这也是一般茶酒所不具备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工艺用专用取酒器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工艺用专用取酒器加压罐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工艺用专用取酒器加压罐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避光箱;2、酿酒罐;3、旋钮;4、进酒管;5、加压罐;6、控制杆;7、螺纹接口;8、出酒管;9、阀门;10、取酒罐;11、伸缩压柱;12、折叠腔板;13、密封圈;14、卡槽;15、卡块;16、滚筒;17、搅动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茶酒,其配方包括重量份数为80-120份的茶叶、20-30份的白糖、0.3-0.8份的酵母、300-400份的水;水的温度为15度到20度之间;茶叶为高山土茶或者有机茶。

一种茶酒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茶叶晾干煮熟后,将茶叶、白糖、酵母和水按重量百分比放入容器中搅拌均匀,发酵;酵母的发酵温度控制在25度到28度之间;所述发酵的ph值控制在3.4。

b用塑料膜密封容器口,前7天每天搅拌1次,接下来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通氧气一次,每次通氧2小时左右,一个月形成酒后就用专用的取酒器取酒。所述酒用皂土澄清,添加量为0.6g/l,时间为80小时,澄清温度为25度。

实施例一:

一种茶酒,其配方包括重量份数为80份的茶叶、20份的白糖、0.3份的酵母、300份的水;水的温度为15度;茶叶为海拔1000米的高山土茶。

一种茶酒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茶叶晾干煮熟后,将茶叶、白糖、酵母和水按重量百分比放入容器中搅拌均匀,发酵;酵母的发酵温度控制在25度;所述发酵的ph值控制在3.4。

b用塑料膜密封容器口,前7天每天搅拌1次,接下来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通氧气一次,每次通氧2小时左右,一个月形成酒后就用专用的取酒器取酒。所述酒用皂土澄清,添加量为0.6g/l,时间为80小时,澄清温度为25度;澄清效果最好。

酵母的发酵温度控制在25度;酵母的出芽速率快;所述发酵的ph值控制在3.4,酵母菌的生长繁殖能够顺利。

这种配方和工艺导致酒中挥发酸控制良好,酸甜适中,口感圆润,兼有茶香和酒香,总酸含量为3g/l,酒精度为50度左右,还原糖含量为0.1mg/ml,茶多酚含量为700mg/kg。

实施例2

一种茶酒,其配方包括重量份数为100份的茶叶、25份的白糖、0.5份的酵母、350份的水;水的温度为18度;茶叶为有机茶。

酵母的发酵温度控制在27度,酵母的出芽速率较快;;所述发酵的ph值控制在3.5,酵母菌的生长繁殖能够较顺利增长。

酒精度为45度左右。茶多酚含量为750mg/kg左右。

实施例3

一种茶酒,其配方包括重量份数为120份的茶叶、30份的白糖、0.8份的酵母、400份的水;水的温度为20度;茶叶为海拔1200米的高山土茶。

酵母的发酵温度控制在28度;所述发酵的ph值控制在3.6。

酒精度为40度左右。茶多酚含量为780mg/kg左右。

专用的取酒器请参阅图1-3,包括避光箱1、酿酒罐2、旋钮3、进酒管4、加压罐5、控制杆6、螺纹接口7、出酒管8、阀门9、取酒罐10、伸缩压柱11、折叠腔板12、密封圈13、卡槽14、卡块15、滚筒16和搅动横杆17,避光箱1的内部底面中端固定连接有酿酒罐2,且酿酒罐2的外壁上安装有旋钮3,酿酒罐2的左外壁中下端通过贯穿固定连接有进酒管4,且进酒管4的上端设置有加压罐5,加压罐5上固定连接有控制杆6,且加压罐5的上端通过贯穿固定连接有出酒管8,出酒管8与螺纹接口7构成可拆卸结构,且螺纹接口7的外壁与出酒管8的局部内壁紧密贴合,方便出酒管8的拆卸与安装,而且螺纹接口7的外壁紧贴出酒管8的内壁,使出酒管8保持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避免管内的酒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影响酒的口感;

出酒管8的内壁中设置有螺纹接口7,且出酒管8上安装有阀门9,出酒管8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取酒罐10,加压罐5的内上壁中端安装有伸缩压柱11,且伸缩压柱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折叠腔板12,伸缩压柱11与折叠腔板12构成升降结构,且折叠腔板12关于伸缩压柱1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对于利用控制杆6将酒从酿酒罐2中抽取出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操作人员能够根据按压的力度来控制酒压出的速度以及出酒量,密封圈13通过内嵌安装于加压罐5的底面内,密封圈13的外壁与加压罐5的底面局部内壁构成内嵌结构,且密封圈13的内径与进酒管4的外径相等,保证进酒管4与加压罐5的密封连接,避免氧气进入加压罐5内,也使得酒不会外泄造成浪费;

酿酒罐2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槽14,且卡槽14通过卡合连接有卡块15,卡块15与卡槽14构成卡合结构,且卡块15在酿酒罐2的内壁呈环形分布,在清洗时,方便酿酒罐2的拆卸,而且拆卸口处设置有滚筒16和搅动横杆17,卡合使得拆卸口既方便拆卸,又能保证其密封连接,酿酒罐2的内部安装有滚筒16,且滚筒16的内部设置有搅动横杆17,搅动横杆17通过滚筒16与酿酒罐2构成转动结构,且滚筒16为外封闭内开放结构,而且滚筒16的外壁与酿酒罐2的局部内壁紧密贴合,对罐内的酒起到搅动的作用,使酒不至于在罐底沉淀,也使得酒的抽取工作更加省时顺利。

专用取酒器工作原理:首先将进酒管4那端的阀门9拧紧,将进酒管4的左端嵌入密封圈13内,使进酒管4的外壁与密封圈13的内壁紧密贴合,保证其连接处为密封连接,然后用手向下压控制杆6,将加压罐5内以及出酒管8内的空气排净,排净后将出酒管8的另一端接在取酒罐10上,检查出酒管8内的螺纹接口7是否密封完全;

用手转动旋钮3,使搅动横杆17开始工作在滚筒16内进行360°旋转,以搅动酿酒罐2内的酒,避免酒在罐底沉淀,拧松进酒管4的阀门9,用手上下按压控制杆6,使加压罐5内伸缩压柱11上下运动,带动折叠腔板12的上下折叠与开合,利用气压的关系,将酒从酿酒罐2压入加压罐5,酒经过出酒管8再进入取酒罐10内,通过控制按压控制杆6的力度来控制抽取酒的速度,当取酒完成后,首先拧紧出酒管8和进酒管4的阀门9,然后再逆时针转动酿酒罐2,使卡块15与卡槽14分离,将酿酒罐2拆开进行清洗,避光箱1对整个装置起到避光的作用,防止光照影响酒的口感,就这样完成整个酿酒用便于密封的气压式取酒器的使用过程。

通过出酒管与螺纹接口构成可拆卸结构,方便出酒管的拆卸与安装,而且螺纹接口的外壁紧贴出酒管的内壁,使出酒管保持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避免管内的酒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影响酒的口感。

其次,伸缩压柱与折叠腔板构成升降结构,对于利用控制杆将酒从酿酒罐中抽取出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操作人员能够根据按压的力度来控制酒压出的速度以及出酒量,密封圈的外壁与加压罐的底面局部内壁构成内嵌结构,保证进酒管与加压罐的密封连接,避免氧气进入加压罐内,也使得酒不会外泄造成浪费。

卡块与卡槽构成卡合结构,在清洗时,方便酿酒罐的拆卸,而且拆卸口处设置有滚筒和搅动横杆,卡合使得拆卸口既方便拆卸,又能保证其密封连接,搅动横杆通过滚筒与酿酒罐构成转动结构,对罐内的酒起到搅动的作用,使酒不至于在罐底沉淀,也使得酒的抽取工作更加省时顺利。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