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膜、聚丙烯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7307发布日期:2019-03-22 21:28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装饰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丙烯膜、聚丙烯复合膜。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装饰材料市场上,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由于聚氯乙烯(pvc)树脂含有氯元素,在焚烧过程中所释放的有害物质(二噁英)是一种高致癌物质,直接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pvc被看作一种不环保因素。今后pvc将是被淘汰一种材料,因此在热塑性塑料范围内,工业上希望用另一种环保的热塑性树脂替代pvc,首选考虑的就是用聚丙烯(pp)去替代。

装饰材料主要通过热贴合、包覆、吸塑等二次成型方法,把装饰膜与骨架复合成型,骨架可以是各种形状的木板、塑料、金属等。但是由于聚丙烯熔体强度低,在高温吸塑成型时容易吸塑破裂,限制了pp装饰膜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膜、聚丙烯复合膜,该聚丙烯膜的吸塑温度较低且熔体强度较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膜,由以下组分经辐射改性后形成,包括:

优选的,还包括1~10重量份碳酸钙。

优选的,还包括0.1~1重量份的稳定剂;所述稳定剂选自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和/或抗紫外线剂。

优选的,还包括0.2~1.8重量份的外润滑剂;所述外润滑剂选自金属皂类润滑剂和/或脂肪酸盐类润滑剂。

优选的,还包括0.3~1.5重量份的高分子量有机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丙烯复合膜,由复合膜经辐射处理后得到,所述复合膜包括依次设置的:

第一聚丙烯膜;

第一涂层;

印刷层;

第二涂层;

第二聚丙烯膜;

聚氨酯涂层;

所述第一聚丙烯膜由以下组分形成,所述组分包括:

所述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各自独立地选自氯化聚丙烯涂层或反应型聚氨酯涂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聚丙烯膜不与第一涂层接触的一侧还包括胶层。

优选的,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与聚氨酯涂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涂层;所述第三涂层为氯化聚丙烯涂层或反应型聚氨酯涂层。

优选的,所述第二聚丙烯膜由以下组分形成,所述组分包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膜,由以下组分经辐射交联后形成,所述组分包括:聚丙烯20~50重量份;聚烯烃弹性体20~45重量份;聚乙烯30~60重量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0~10重量份;交联剂0.5~10重量份;二氧化硅0~1重量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主料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及聚乙烯的含量控制调整降低了聚丙烯膜的吸塑温度,同时通过辐射改性后,各聚合物分子链交联,相互缠绕,提高了聚丙烯膜的熔体强度,并且使其在高温吸塑成型时,分子链移动困难,使得吸塑后产品不容易破裂及产品表面花纹不易变浅甚至消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膜,由以下组分辐射改性后形成,包括:

本发明对所有原料的来源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为市售即可。

所述聚丙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聚丙烯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共聚聚丙烯;所述聚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为2~5g/10min;所述聚丙烯的含量优选为20~40重量份,更优选为20~30重量份,再优选为20~25重量份。

聚烯烃弹性体也称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为由橡胶和聚烯烃树脂组成的呈两相分离的聚合物混合物,所述橡胶选自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橡胶(nbr)或丁基橡胶(iir)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混合物;在本发明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优选为pp/epdm热塑性弹性体,其由epdm和pp组成的呈两相分离的聚合物混合物,它综合了pp材料的高强度和epdm的橡胶弹性,优选所述pp与epdm的质量比为(90:10)~(55:45),更优选为(85:15)~(65:35);所述聚烯烃弹性体可以为单一一种,也可为多种,为了方便调节产品的软硬度,优选为不同硬度的聚烯烃混合,更优选包括邵氏硬度a为60~9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50的聚烯烃弹性体;两者的质量比优选为9:1~7:3;本发明提供的聚丙烯膜中所述聚烯烃弹性体的含量优选为25~45重量份,更优选为30~40重量份。

所述聚乙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聚乙烯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低密度聚乙烯;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是指主链中平均每1000个碳原子仅含几个支链,密度通常为0.912~0.940g/cm3的聚乙烯;所述聚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0.5~20g/10min,更优选为0.9~15g/10min,再优选为1~10g/10min,最优选为0.8~5g/10min;所述聚乙烯的含量优选为35~55重量份,更优选为35~50重量份,再优选为40~45重量份。

本发明提供的聚丙烯膜中还包括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其是由乙烯与醋酸乙烯共聚而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本发明中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酯的摩尔含量优选为15~30%;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0.5-4g/10min;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硬度优选为shordd25~40;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含量优选为1~8重量份,更优选为2~6重量份。

由于聚丙烯与聚乙烯受到电子束辐射时辐射降解占优势,添加交联剂可使产品在电子束辐射时,分子链在交联剂作用下产生交联,大大降低辐射降解的几率,使产品在经过电子束辐射时,辐射交联占优势,产品经过一定程度的交联,在后续的吸塑成型中,不易产生吸塑破裂;所述交联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交联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类的化合物,更优选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二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dmpdma)、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异氰脲酸三烯丙酯(tac)与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degdma)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交联剂的含量优选为1~8重量份,更优选为2~6重量份。

在整个配方的组分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小分子轻微析出,因此需添加二氧化硅,能吸附轻微析出,有利于压延加工;所述二氧化硅的含量优选为0.1~0.8重量份,更优选为0.1~0.6重量份,再优选为0.2~0.4重量份。

按照本发明,优选还包括1~10重量份的碳酸钙,更优选为2~8重量份,再优选为2~6重量份;碳酸钙用量较少,主要起到少量增强的作用,但超过一定量时会使性能下降。

为了提高聚丙烯膜的稳定性,优选还包括0.1~1重量份的稳定剂,更优选为0.2~0.8重量份,再优选为0.4~0.6重量份;所述稳定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稳定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和/或抗紫外线剂,可提高聚丙烯膜的光稳定剂,延缓老化;所述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光稳定剂622、光稳定剂770与光稳定剂944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抗紫外线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抗紫外线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二苯甲酮类抗紫外线剂和/或苯并三唑类抗紫外线剂。

按照本发明,优选还包括0.2~1.8重量份的外润滑剂,更优选为0.4~1.5重量份,再优选为0.8~1重量份;所述外润滑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外润滑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金属皂类润滑剂和/或脂肪酸盐类润滑剂,更优选为硬脂酸钙、硬脂酸锌与硬脂酸铅中的一种或多种。外润滑剂与聚合物相容性较差,容易从熔体内往外迁移,因此可在塑料熔体与金属的交界面形成润滑的薄层,可防止粘附金属辊。

按照本发明,优选还包括0.3~1.5重量份的高分子量有机硅,更优选为0.5~1重量份。高分子有机硅可辅助外润滑剂,可抑制外润滑剂过多而产生的析出。

本发明提供的聚丙烯膜优选还包括0.1~10重量份的颜料;所述颜料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颜料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可为炭黑、酞菁类颜料、吲哚类等杂环颜料、氧化钛等。

本发明提供的聚丙烯膜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制备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优选通过压延法制备,将上述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交联剂与二氧化硅等组分混合,用压延法生产得到。如:可将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聚乙烯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加入高速搅拌机中搅拌,再放入交联剂、二氧化硅以及可选组分,搅拌均匀后,物料进入密炼机,在密炼机中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压延成型出膜,最后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得到聚丙烯膜;所述压延的温度优选为160℃~190℃;所述辐照的能量优选为200~500kv,更优选为200~400kv,再优选为200~300kv,最优选为250kv;所述辐照剂量优选为40~100kgy,设定了辐照剂量后,设备可以根据设备运行速度自行调整电子束密度。

本发明通过主料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及聚乙烯的含量降低了聚丙烯膜的吸塑温度,同时通过辐射改性后,各个聚合物分子链交联,相互缠绕,提高了聚丙烯膜的熔体强度,并且使其在高温吸塑成型时,分子链移动困难,使得吸塑后产品表面花纹不易变浅甚至消失。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丙烯复合膜,由复合膜经辐射交联后得到,所述复合膜包括依次设置的:

第一聚丙烯膜;

第一涂层;

印刷层;

第二涂层;

第二聚丙烯膜;

聚氨酯涂层;

所述第一聚丙烯膜由以下组分形成,所述组分包括:聚丙烯10~30重量份;聚烯烃弹性体20~45重量份;聚乙烯30~60重量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0~10重量份;交联剂0.5~10重量份;二氧化硅0~1重量份;

所述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各自独立地选自氯化聚丙烯涂层或反应型聚氨酯涂层。

其中,本发明对所有原料的来源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为市售即可。

所述第一聚丙烯膜即同上述的聚丙烯膜,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聚丙烯膜的厚度优选为0.05~0.5mm,更优选为0.1~0.3mm,再优选为0.1~0.2mm。按照本发明所述第一聚丙烯膜不与第一涂层相接触的一侧优选还设置有热胶层;所述胶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胶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热固化胶层或热熔胶层;胶层可使聚丙烯复合膜作为装饰膜与木板、钢板等构件吸塑时,贴合牢固;所述胶层的湿涂覆量优选为15~30g/m2

所述第一聚丙烯膜上设置有第一涂层;由于聚丙烯膜为非极性的,印刷层为极性的,两者不相容,贴合不牢,因此需要涂覆第一涂层,其相当于增溶剂的作用;所述第一涂层的湿涂覆量优选为7~20g/m2;为提高第一聚丙烯膜与第一涂层间的粘结力,所述第一聚丙烯膜优选经表面处理;所述表面处理的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电晕处理、火焰处理与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中的一种或多种;经表面处理后,第一聚丙烯膜表面产生活性基团或者游离基,容易与第一涂层材料发生反应,增加第一涂层的附着力。所述第一涂层优选为氯化聚丙烯涂层或反应型聚氨酯涂层。所述氯化聚丙烯(cpp)涂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氯化聚丙烯涂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cpp结构中带有氯(-cl-)基团,带有极性,可与极性的印刷层紧密结合,分子结构中非极性的丙烯基团与非极性的第一聚丙烯膜紧密结合,cpp起到相容剂的作用;所述反应型聚氨酯涂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反应型聚氨酯涂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其可为水性的也可为油性的;反应型聚氨酯涂层可与第一聚丙烯膜预处理所产生的活性基团或游离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连接,从而达到良好的附着力。

所述印刷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印刷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其主要是印刷上色作用。

印刷层在使用过程中易磨损与脱落,因此需要贴合第二聚丙烯膜以保护印刷层。由于所述印刷层与第二聚丙烯膜同样存在上述不相容的问题,所述印刷层上设置有第二涂层;所述第二涂层湿涂覆量优选为7~20g/m2;所述第二涂层优选为氯化聚丙烯涂层或反应型聚氨酯涂层;所述氯化聚丙烯涂层与反应型聚氨酯涂层均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优选为透明的聚丙烯膜;所述聚丙烯膜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聚丙烯膜的厚度优选为0.04~0.2mm,更优选为0.04~0.1mm;为了提高第二聚丙烯膜与第二涂层之间的粘结力,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优选经表面处理后,再与第二涂层贴合;所述表面处理的方法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上设置有聚氨酯涂层,以提高复合膜表面的耐刮性,利用聚氨酯涂层的耐刮性及第二聚丙烯膜的耐溶剂性和可吸塑性,共同保护印刷层;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优选经表面处理后,再涂覆聚氨酯涂层;所述表面处理的方法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聚氨酯涂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聚氨酯涂层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水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涂料;所述聚氨酯涂层的湿涂覆量优选为7~20g/m2

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与聚氨酯涂层之间优选还可设置有第三涂层;以增强第二聚丙烯膜与聚氨酯涂层之间的结合力;所述第二聚丙烯膜优选经表面处理之后,再涂覆第三涂层;所述表面处理的方法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三涂层为氯化聚丙烯涂层或反应型聚氨酯涂层;所述氯化聚丙烯涂层与反应型聚氨酯涂层均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三涂层湿涂覆量优选为7~20g/m2

形成上述复合膜后,对复合膜进行辐照处理,得到聚丙烯复合膜;所述辐照处理的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即可,并无特殊的限制,本发明中优选为低能电子束辐照;所述辐照的能量优选为200~500kv,更优选为200~400kv,再优选为200~300kv,最优选为250kv;所述辐照剂量优选为40~100kgy,设定了辐照剂量后,设备可以根据设备运行速度自行调整电子束密度。

本发明通过主料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及聚乙烯的含量降低了聚丙烯膜的吸塑温度,同时通过辐射改性后,各个聚合物分子链交联,相互缠绕,提高了聚丙烯膜的熔体强度,并且使其在高温吸塑成型时,分子链移动困难,使得吸塑后产品表面花纹不易变浅甚至消失;再者熔体强度提高,使吸塑时可拉伸形变增大,即使是拉伸形变较大的边角位也不容易破裂。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聚丙烯膜、聚丙烯复合膜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均为市售。

实施例1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2.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9:1)与6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2.0g/10min)、3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85:15;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9:1)与5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1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2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2.0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65:35;邵氏硬度a为7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9:1)与3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3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2.5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9:1)与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4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将3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2.5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55:45;邵氏硬度a为9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9:1)与4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3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5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6

将3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2.5g/10min)、3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9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9:1)与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3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6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7

将4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7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与3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10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7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8

将4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0g/10min)、2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与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8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9

将5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与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9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0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6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1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2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0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1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8g/10min)、3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5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2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8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1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2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8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7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3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6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与0.5重量份的二氧化硅,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2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3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8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8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与1重量份二氧化硅,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3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4

将3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3.8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9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8:2)、4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5g/10min)与4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4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与1重量份碳酸钙,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4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5

将3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3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9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10g/10min)与4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4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与6重量份碳酸钙,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5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6

将4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7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5g/10min)与1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4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与10重量份碳酸钙,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6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7

将4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2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与0.1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7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8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1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与1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8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19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5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6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0.4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与0.2重量份的硬脂酸钙,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19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20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7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6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0.4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与1.8重量份的硬脂酸钙,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10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20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21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7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6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0.4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0.4重量份的硬脂酸钙与0.3重量份的高分子有机硅,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21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22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4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8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0.4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0.8重量份的硬脂酸钙与1.5重量份的高分子有机硅,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6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22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23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8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30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2)、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6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2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0.4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1重量份的硬脂酸钙与0.5重量份的高分子有机硅,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8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23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实施例24

将2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3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与4重量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fr为4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0.5重量份二氧化硅、2重量份碳酸钙、0.4重量份的光稳定剂622、0.8重量份的硬脂酸钙与1重量份的高分子有机硅,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6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实施例24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1

将15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61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1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将6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2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2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3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19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61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3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4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5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3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4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5

将5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5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25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5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6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6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4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6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7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6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11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40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7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8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6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39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8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比较例9

将20重量份的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5.0g/10min)、20重量份的聚烯烃弹性体(pp与epdm的质量比90:10;邵氏硬度a为60的聚烯烃弹性体与邵氏硬度d为25的聚烯烃弹性体的质量比为7:3)与6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0.5g/10min)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加入0.5重量份的tmpta,搅拌均匀后,物料进行密炼机初步熔融后,进入双辊开炼机进行精炼,过滤后进入压延辊,170℃压延成膜,最后将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101kgy,得到聚丙烯膜。

对比较例9中得到的聚丙烯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1。

表1聚丙烯膜的性能检测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聚丙烯膜的拉伸强度始终不低于27mpa,比较适中,而且吸塑温度可以保持在130~145℃,此温度区间比较符合下游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而对比例则由于配方组分组合不在合适的配比范围内,或者辐射剂量过大或过少的原因,使得聚丙烯膜的吸塑温度过高或是强度过低,甚至出现辐射剂量过大导致降解,强度下降的问题。

实施例25

采用实施例22的方案制备第一聚丙烯膜(0.23mm)与第二聚丙烯膜(0.04mm)(不进行辐照);

在第一聚丙烯膜的一侧涂覆热固化胶水(ec-1385)湿涂覆量15g/m-2

对第一聚丙烯膜的另一侧进行电晕预处理后涂覆第一涂层(ls-13-212,湿涂覆量7g/m2),涂覆后45℃干燥;

在第一涂层进行油墨印刷,45℃干燥,得到印刷层;

在印刷层上涂覆第二涂层(ls-13-212,湿涂覆量7g/m2),然后将两侧均经电晕表面处理后的第二聚丙膜贴合在第二涂层上,45℃干燥;

在经电晕表面处理后的第二聚丙烯膜上涂覆聚氨酯涂层(evosu-422,湿涂覆量10g/m2),得到复合膜;

对复合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80kgy,得到聚丙烯复合膜。

对实施例25中得到的聚丙烯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2。

将实施例25得到的聚丙烯复合膜贴合木板进行吸塑,吸塑后的膜没有破裂,花纹没有变浅,没有发白。

实施例26

采用实施例20的方案制备第一聚丙烯膜(0.23mm)与第二聚丙烯膜(0.04mm)(不进行辐照);

在第一聚丙烯膜的一侧涂覆热固化胶水(ec-1385)湿涂覆量15g/m2

对第一聚丙烯膜的另一侧进行电晕预处理后涂覆第一涂层(ls-13-212,湿涂覆量7g/m2),涂覆后45℃干燥;

在第一涂层进行油墨印刷,45℃干燥,得到印刷层;

在印刷层上涂覆第二涂层(ls-13-212,湿涂覆量7g/m2),然后将两侧均经电晕表面处理后的第二聚丙膜贴合在第二涂层上,45℃干燥;

在经电晕表面处理后的第二聚丙烯膜上涂覆聚氨酯涂层(evosu-422,湿涂覆量10g/m2),得到复合膜;

对复合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80kgy,得到聚丙烯复合膜。

对实施例26中得到的聚丙烯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2。

将实施例26得到的聚丙烯复合膜贴合木板进行吸塑,吸塑后的膜没有破裂,花纹没有变浅,没有发白。

实施例27

采用实施例18的方案制备第一聚丙烯膜(0.23mm)与第二聚丙烯膜(0.04mm)(不进行辐照);

在第一聚丙烯膜的一侧涂覆热固化胶水(ec-1385)湿涂覆量15g/m2

对第一聚丙烯膜的另一侧进行电晕预处理后涂覆第一涂层(ls-13-212,湿涂覆量7g/m2),涂覆后45℃干燥;

在第一涂层进行油墨印刷,45℃干燥,得到印刷层;

在印刷层上涂覆第二涂层(ls-13-212,湿涂覆量7g/m2),然后将两侧均经电晕表面处理后的第二聚丙膜贴合在第二涂层上,45℃干燥;

在经电晕表面处理后的第二聚丙烯膜上涂覆聚氨酯涂层(evosu-422,湿涂覆量10g/m2),得到复合膜;

对复合膜进行低能电子束辐照,能量250kv,辐射剂量为80kgy,得到聚丙烯复合膜。

对实施例27中得到的聚丙烯复合膜的性能进行检测,得到结果见表2。

将实施例27得到的聚丙烯复合膜贴合木板进行吸塑,吸塑后的膜没有破裂,花纹没有变浅,没有发白。

表2聚丙烯复合膜的性能检测结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