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硫菌唑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57444发布日期:2019-02-22 22:31阅读:11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丙硫菌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硫菌唑化学名称为(rs)-2-[2-(1-氯环丙基)-3-(2-氯苯基)-2-羟基丙基]-2,4-二氢-1,2,4-三唑-3-硫酮,英文名为prothioconazole,化学结构式为:

丙硫菌唑是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是拜耳公司生产和开发的一类广谱杀菌剂,它拥有独特的三唑硫酮结构,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醇14位上的脱甲基化作用,即脱甲基化抑制剂(dmis)。丙硫菌唑不仅具有内吸活性,还具有优异的保护、治疗、根除的活性,而且增产效果明显。与三唑类杀菌剂相比,丙硫菌唑具有更广谱的杀菌活性。丙硫菌唑毒性低,无致畸、致突变性、对胚胎无毒性,对人和环境安全。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豆类等作物众多病害,几乎对麦类所有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效,如白粉病、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菌核病、网斑病、云纹病等。

目前国内对丙硫菌唑原药的合成研究的专利文献较少。拜耳公司专利报道的主要有两条路线,而在其专利路线中都不可避免的用到了格式试剂及格氏反应,该反应在工业生产上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且收率较低。

在专利文献(wo9919307a1),公开了一种制备除草剂丙硫菌唑的方法,该方法以α-乙酰基-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经过氯化开环、环化、氯化、格式化,然后与三氮唑偶联,再与硫经过硫化反应得到丙硫菌唑,反应通式如下:

该方法需要用到较为危险的格式试剂和格氏反应,收率较低且产生较多的偶联副产物;另外该路线中会有毒性较高的脱硫丙硫菌唑副产物生成,对后期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专利文献(wo9918087a1),公开了一种制备除草剂丙硫菌唑的方法,该方法以α-乙酰基-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经过氯化开环、环化、氯化、格式化,再与水合肼取代反应、关环反应、氧化反应,最后得到丙硫菌唑,反应通式如下:

该方法依然无法避免格式试剂的使用,工业上生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收率也较低、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丙硫菌唑的制备方法,具有较高的收率,且无需使用格式试剂。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丙硫菌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式ⅰ所示化合物经氯化环合反应,得到式ⅱ所示化合物;

b)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式ⅲ所示化合物,进行克莱森酯缩合反应,得到式ⅳ所示化合物;

c)式ⅳ所示化合物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式ⅴ所示化合物;

d)式ⅴ所示化合物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到式ⅵ所示化合物;

e)式ⅵ所示化合物与甲醛、硫氰酸盐进行反应,得到式ⅶ所示化合物;

f)式ⅶ所示化合物经氧化,得到式ⅷ所示的丙硫菌唑;

上述制备方法的反应路线如下:

优选的,上述步骤a)具体为:

a1)将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氯化试剂在有机溶剂中混合,进行氯化;

a2)加入甲醇、磺酰氯,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除去有机溶剂,然后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和无机碱性化合物,反应得到式ⅱ所示化合物。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氯化试剂在有机溶剂中混合的温度优选为-10~150℃。

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二氯乙烷、三氯化碳、四氯化碳、甲苯、甲醇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氯化试剂的摩尔比优选为1:(2~3)。

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优选为1:(2~10)。

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甲醇的摩尔比优选为1:(1.2~2.5)。

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磺酰氯的摩尔比优选为1:(1.1~3.0)。

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无机碱性化合物的摩尔比优选为1:(1~3)。

所述式ⅰ所示化合物与相转移催化剂的摩尔比优选为1.0:(0.001~0.02)。

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优选为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和苄基三乙基溴化铵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无机碱性化合物优选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和氢氧化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a1)反应结束后,后处理步骤包括:

体系中加入水洗涤,静置后分出有机相,调节ph至中性,干燥后,除去有机溶剂,得到氯化产物。

本发明对所述除去有机溶剂的方法并无特殊限定,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如旋蒸。

所述氯化试剂优选为氯气或液氯。

当所述氯化试剂选自氯气时,上述步骤a)优选具体为:

式ⅰ所示化合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在回流状态下,通入氯气,然后降温至室温下搅拌,真空脱除多余氯气。

所述在回流状态下,通入氯气的时间优选为1~15h。

所述室温下搅拌的时间优选为0.5~8h。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反应系统设置有吸收氯气尾气的装置,如碱液吸收装置。

然后加入甲醇和磺酰氯进行反应。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磺酰氯的加入方式为滴加。优选的,滴加的过程中,采用惰性气体进行保护。所述滴加磺酰氯的温度优选为0~5℃。

滴加后,进行反应。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50~60℃,反应时间优选为6~8h。

反应结束后,本发明优选的,加水淬灭反应。有机溶剂萃取后,调节ph至中性,干燥、除去有机溶剂后,得到产物2,4-二氯丁酸甲酯。

然后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和无机碱性化合物,反应得到式ⅱ所示化合物。

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80~90℃,反应时间优选为1~5h。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步骤a)具体为:

在-10℃~150℃下,将化合物ⅰ与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加热至100℃,在加热回流的状态下缓慢通入氯气,然后降温至常温下搅拌,真空脱除多余氯气,加入甲醇后,滴加磺酰氯继续回流反应,反应完全后,脱去有机溶剂,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及无机碱,再继续回流反应,反应完全后,降温水洗,脱去有机溶剂后,得到化合物ⅱ。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b)具体为:

b1)将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式ⅲ所示化合物、强碱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在回流状态下进行反应;

b2)反应完毕,滴加稀酸淬灭反应,得到式ⅳ所示化合物。

所述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式ⅲ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的温度优选为-10~150℃。

所述在回流状态下进行反应的时间优选为1~15h。

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二氯乙烷、三氯化碳、四氯化碳、甲苯、甲醇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强碱优选为甲醇钠,叔丁醇钠,乙醇钠,氢化钠,甲醇钾,乙醇钾和叔丁醇钾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稀酸优选为盐酸、硫酸或醋酸。

所述稀酸的浓度优选为1%~15%,更优选为10%或15%。所述浓度指质量百分比浓度。

所述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式ⅲ所示化合物的摩尔比优选为1.0~4.0:1.0~4.0。

所述式ⅱ所示化合物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优选为1:(2~10)。

所述式ⅱ所示化合物与强碱的摩尔比优选为1:(1.2~2.5)。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步骤b)具体为:

在-10℃~150℃下,将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ⅲ与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加入强碱加热至回流,反应完毕,降温滴加10%稀酸淬灭,分出有机相,脱去有机溶剂得到化合物ⅳ。

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步骤c)具体为:

式ⅳ所示化合物与二甲硫醚和硫酸二甲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式ⅴ所示化合物。

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10~150℃,所述反应的时间优选为1~15h。

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二氯乙烷、三氯化碳、四氯化碳、甲苯、甲醇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所述式ⅳ所示化合物、二甲硫醚和硫酸二甲酯的摩尔比优选为1:(1~5):(1~4)。

所述式ⅳ所示化合物与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优选为1:(2~10)。

反应结束后,滴加无机碱水溶液淬灭反应,得到式ⅴ所示化合物。

所述无机碱优选为甲醇钠,叔丁醇钠,乙醇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步骤c)具体为:

在-10℃~160℃下,将化合物ⅳ与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加入二甲硫醚和硫酸二甲酯,反应完毕,降温滴加一定浓度的无机碱水溶液淬灭,分出有机相,脱去有机溶剂得到化合物ⅴ。

式ⅴ所示化合物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到式ⅵ所示化合物。

所述反应过程中,优选加入碱性化合物。

所述碱性化合物优选为碳酸钾、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所述反应的溶剂优选为甲醇、乙醇、乙腈或四氢呋喃。

反应结束后,除去反应溶剂,萃取、干燥、脱溶后,得到产物式ⅵ所示化合物。

式ⅵ所示化合物与甲醛、硫氰酸盐进行反应,得到式ⅶ所示化合物。

所述硫氰酸盐优选为硫氰酸钠或硫氰酸钾。

所述反应的溶剂优选为乙腈、丙酮。

式ⅶ所示化合物经氧化,即可得到式ⅷ所示的丙硫菌唑。

所述氧化采用的氧化剂优选为三氯化铁。

本发明以式ⅰ所示丁内酯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经过氯化醇解及关环等反应合成中间体ⅱ,再经过与化合物ⅲ缩合合成化合物ⅳ,然后通过环氧化反应合成化合物ⅴ,接着与水合肼反应合成化合物ⅵ,然后与硫氰酸盐合成化合物ⅶ,然后经过氧化反应得到丙硫菌唑。总收率可达56%,其原材料便宜易得,整个过程处理方便,具有较高的收率,对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丙硫菌唑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1)化合物ⅱ的合成

称取γ-丁内酯120g(1.36mol),投入反应瓶中,升温至120~130℃,开始缓慢通氯气(1.63mol),碱液吸收尾气,通氯约6h,通氯完毕后,在120~130℃搅拌1h。降温至20~25℃,加入200ml水洗涤,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6~7,搅拌0.5h后,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得到目标物黄色油状物195g,收率为89.0%。

称取上一步黄色油状物100g(0.74mol)、甲醇300ml,投入反应瓶中,氮气保护,降温至0~5℃,缓慢滴加磺酰氯150g(1.11mol),滴加完毕后,升温至55℃,保温6h。保温结束后,降温至-5~0℃,加水淬灭,二氯甲烷萃取,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6-7,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干燥,脱溶,得到目标物淡黄色油状2,4-二氯丁酸甲酯115g,收率为95.0%。

在三口瓶中加入150ml水,加入片碱26g(0.64mol)、四丁基溴化铵3g(9.3mmol),搅拌均匀,升温至70℃,缓慢滴加2,4-二氯丁酸甲酯100g(0.56mol),滴加完毕后,升温至80℃保温10min,气相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8%以上,继续升温至95℃以上,收集蒸出有机相,得到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59g(化合物ⅱ),收率为96%。

(2)化合物ⅳ的合成

称取邻氯苯乙酸甲酯(ⅲ)66.5g(0.36mol)、四氢呋喃80ml、氢化钠8.9g(0.37mol),搅拌溶解,氢化钠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50g(0.36mol),升温至回流,保温4h,气相跟踪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转化率99%以上,降温至20~25℃,加入10%稀盐酸溶液60ml淬灭反应液,加入四丁基溴化铵3.2g(0.1mol),升温回流,保温5h,降至20~25℃,静置,分出有机相,水相(50mlx2),萃取水相,合并有机相,脱溶得化合物iv,为淡黄色液体68g,收率为96%。

(3)化合物ⅴ的合成

称取甲苯200g、二甲硫醚60.2g(1.0mol)投入反应瓶中,升温至35~40℃,滴加硫酸二甲酯81.9g(0.65mol),滴完后,在35~40℃搅拌4h。降温至10~15℃,加入化合物ⅳ130.7g(0.5mol),搅拌0.5h后,分批加入氢氧化钾,共加入93.3g(1.50mol),内温控制在10~15℃,搅拌2h,加入150g水,搅拌,静置,分出下层盐水,有机相水洗至中性,负压蒸除溶剂,得到目标物v,黄色油状物127.1g,收率为88.0%。

(4)化合物ⅵ的合成

四口瓶中依次加入乙醇300ml、式v所示化合物100g(0.36mol),搅拌降温至15-20℃,投氢氧化钠12g(0.29mol),搅拌均匀,加入水合肼45g(0.72mol),加完后,缓慢升温至60℃,保温4小时。液相跟踪,转化率99%以上合格,残留合格后,降温至20~25℃,加入50ml水,负压脱去乙醇,降温至40~50℃,加入200ml甲苯、100ml水,搅拌10min,静置,分出有机相,水相甲苯(50mlx2)萃取两次,合并甲苯相,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一次,静置,分出有机相,负压脱溶,得到目标产物vi棕黄色油状物80g,收率为90%。

(5)化合物ⅶ的合成

四口瓶中依次加入乙腈200ml、式vi所示化合物60g(0.23mol),降温至15~25℃,滴加甲醛18g(0.24mol),滴加完毕后,搅拌30min,加入硫氰酸钠20.3g(0.25),搅拌10min,控温10~15℃,加入硫酸33g(0.28mol),保温2小时,液相色谱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9%以上,加入水60ml,升温至30~35℃,搅拌30min,减压抽滤。滤饼加入100ml水,升温至30~35℃,搅拌30min,减压抽滤,得到目标产物vii,灰白色固体76g,收率为98%。

(6)丙硫菌唑的合成

称取水125g,六水合三氯化铁113g(0.42mol),搅拌溶解,降温至50~60℃,加入式vii所示化合物75g(0.21mol),保持温度至50~60℃搅拌2h,液相色谱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9.5%以上,降温至10℃以下,减压抽滤,得viii白色固体72g,收率为97%。

丙硫菌唑总收率56%,产物纯度98%(hplc)。

对制备的丙硫菌唑进行结构检测,氢谱及质谱数据如下:

1hnmr(300mhz,cdcl3):δ=0.78-0.97(m,4h,ch2ch2),3.19(d,j=14hz,1h,ch2),3.64(d,j=14hz,1h,ch2),4.50(d,j=14hz,1h,ch2),4.81(d,j=14hz,1h,n-ch2),7.30-7.56(m,4h,arh),7.88(s,1h,triazole-h).

ms-ei(m/z,%):344(m+,1).

实施例2

(1)化合物ⅱ的合成

称取γ-丁内酯100g(1.13mol),投入反应瓶中,升温至120~125℃,开始缓慢通氯气(1.35mol),碱液吸收尾气,通氯约6h,通氯完毕后,在110~120℃搅拌1h。降温至20~25℃,加入180ml水洗涤,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6~7,搅拌1h后,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得到目标物黄色油状物160g,收率为88.0%。

称取上一步黄色油状物80g(0.59mol)、甲醇260ml,投入反应瓶中,氮气保护,降温至0~5℃,缓慢滴加磺酰氯120g(1.11mol),滴加完毕后,升温至60℃,保温5h。保温结束后,降温至-5~0℃,加水淬灭,二氯乙烷萃取,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6-7,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干燥,脱溶,得到目标物淡黄色油状2,4-二氯丁酸甲酯90g,收率为93.0%。

在三口瓶中加入150ml水,加入片碱20g(0.52mol)、四丁基溴化铵2.4g(7.4mmol),搅拌均匀,升温至65℃,缓慢滴加2,4-二氯丁酸甲酯80g(0.45mol),滴加完毕后,升温至90℃保温30min,气相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8%以上,继续升温至95℃以上,收集蒸出有机相,得到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47g(化合物ⅱ),收率为95%。

(2)化合物ⅳ的合成

称取邻氯苯乙酸甲酯(ⅲ)60g(0.32mol)、甲苯90ml、甲醇钠17.8g(0.33mol),搅拌溶解,甲醇钠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45g(0.32mol),升温至回流,保温3h,气相跟踪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转化率99%以上,降温至20~25℃,加入10%稀盐酸溶液54ml淬灭反应液,加入四丁基溴化铵2.9g(0.09mol),升温回流,保温5h,降至20~25℃,静置,分出有机相,水相(80mlx2),萃取水相,合并有机相,脱溶得化合物iv,为淡黄色液体62g,收率为95%。

(3)化合物ⅴ的合成

称取二氯乙烷200g、二甲硫醚72.2g(1.2mol)投入反应瓶中,升温至35~40℃,滴加硫酸二甲酯73.7g(0.78mol),滴完后,在35~40℃搅拌4h。降温至10~15℃,加入化合物iv156.8g(0.6mol),搅拌1h后,分批加入氢氧化钠,共加入72g(1.8mol),内温控制在10~15℃,搅拌1.5h,加入200g水,搅拌,静置,分出下层盐水,有机相水洗至中性,负压蒸除溶剂,得到目标物v黄色油状物150g,收率为89.0%。

(4)化合物ⅵ的合成

四口瓶中依次加入乙腈300ml、式v所示化合物120g(0.43mol),搅拌降温至15-20℃,投碳酸钠40g(0.37mol),搅拌均匀,加入水合肼54g(0.86mol),滴加完毕后,缓慢升温至50℃,保温2小时。液相跟踪,转化率99%以上合格,残留合格后,降温至20~25℃,加入50ml水,负压脱去乙腈,降温至40~50℃,加入200ml甲苯、100ml水,搅拌10min,静置,分出有机相,水相甲苯(50mlx2)萃取两次,合并甲苯相,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一次,静置,分出有机相,负压脱溶,得到目标产物vi棕黄色油状物95g,收率为89%。

(5)化合物ⅶ的合成

四口瓶中依次加入丙酮240ml、式vi所示化合物72g(0.27mol),降温至10~15℃,滴加甲醛21.6g(0.28mol),滴加完毕后,搅拌30min,加入硫氰酸钠24.3g(0.30),搅拌30min,控温10~15℃,加入硫酸40g(0.33mol),保温2小时,液相色谱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9%以上,加入水100ml,升温至30~35℃,搅拌40min,减压抽滤。滤饼加入100ml水,升温至30~35℃,搅拌30min,减压抽滤,得到目标产物vii,白色固体91g,收率为97%。

(6)丙硫菌唑的合成

称取水180g,无水三氯化铁102.5g(0.63mol),搅拌溶解,升温至50~60℃,加入式vii所示化合物112g(0.32mol),保持温度至50~60℃搅拌2h,液相色谱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9.5%以上,降温至10℃以下,减压抽滤,得viii白色固体108g,收率为96%。

丙硫菌唑总收率54%,产物纯度98%(hplc)。

对制备的丙硫菌唑进行结构检测,氢谱及质谱数据如下:

1hnmr(300mhz,cdcl3):δ=0.78-0.97(m,4h,ch2ch2),3.19(d,j=14hz,1h,ch2),3.64(d,j=14hz,1h,ch2),4.50(d,j=14hz,1h,ch2),4.81(d,j=14hz,1h,n-ch2),7.30-7.56(m,4h,arh),7.88(s,1h,triazole-h).

ms-ei(m/z,%):344(m+,1).

实施例3

(1)化合物ⅱ的合成

称取γ-丁内酯180g(2.04mol),投入反应瓶中,升温至120~130℃,开始缓慢通氯气(2.45mol),碱液吸收尾气,通氯约8h,通氯完毕后,在120~130℃搅拌2h。降温至20~25℃,加入300ml水洗涤,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6~7,搅拌2h后,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得到目标物黄色油状物292g,收率为91.0%。

称取上一步黄色油状物200g(1.48mol)、甲醇400ml,投入反应瓶中,氮气保护,降温至0~5℃,缓慢滴加磺酰氯300g(2.2mol),滴加完毕后,升温至58℃,保温8h。保温结束后,降温至-5~5℃,加水淬灭,二氯乙烷萃取,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调节ph=6-7,静置,分出下层有机相,干燥,脱溶,得到目标物淡黄色油状2,4-二氯丁酸甲酯225g,收率为93.0%。

在三口瓶中加入300ml水,加入片碱52g(1.28mol)、四丁基溴化铵6g(18.6mmol),搅拌均匀,升温至70℃,缓慢滴加2,4-二氯丁酸甲酯200g(1.02mol),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0℃保温40min,气相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8%以上,继续升温至95℃以上,收集蒸出有机相,得到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120g(化合物ⅱ),收率为95%。

(2)化合物ⅳ的合成

称取邻氯苯乙酸甲酯(ⅲ)133g(0.72mol)、四氢呋喃180ml、氢氧化钠30g(0.74mol),搅拌均匀后,缓慢加入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50g(0.36mol),升温至回流,保温5h,气相跟踪1-氯-1-甲酸甲酯-环丙烷转化率99%以上,降温至20~25℃,加入10%稀盐酸溶液150ml淬灭反应液,加入四丁基溴化铵6.4g(0.2mol),升温回流,保温6h,降至20~25℃,静置,分出有机相,水相(200mlx2),萃取水相,合并有机相,脱溶得化合物iv,为淡黄色液体135g,收率为95%。

(3)化合物ⅴ的合成

称取甲醇300g、二甲硫醚120g(2.0mol)投入反应瓶中,升温至35~40℃,滴加硫酸二甲酯164g(1.30mol),滴完后,在35~40℃搅拌6h。降温至10~15℃,加入化合物iv261g(1.0mol),搅拌2h后,分批加入氢氧化钾,共加入188g(3.0mol),内温控制在10~15℃,搅拌3h,加入400g水,搅拌,静置,分出下层盐水,有机相水洗至中性,负压蒸除溶剂,得到目标物v黄色油状物253g,收率为87.0%。

(4)化合物ⅵ的合成

四口瓶中依次加入四氢呋喃500ml、式v所示化合物200g(0.72mol),搅拌降温至15-20℃,投碳酸钾80g(0.58mol),搅拌均匀,滴加水合肼90g(1.44mol),滴加完毕后,缓慢升温至70℃,保温5小时。液相跟踪,转化率99%以上合格,残留合格后,降温至20~25℃,加入1500ml水,负压脱去四氢呋喃,降温至40~50℃,加入300ml乙酸乙酯、100ml水,搅拌30min,静置,分出有机相,水相乙酸乙酯(50mlx2)萃取两次,合并乙酸乙酯相,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一次,静置,分出有机相,负压脱溶,得到目标产物vi棕黄色油状物162g,收率为91%。

(5)化合物ⅶ的合成

四口瓶中依次加入乙腈300ml、式vi所示化合物120g(0.46mol),降温至15~25℃,滴加甲醛36g(0.48mol),滴加完毕后,搅拌50min,加入硫氰酸钠20.3g(0.25),搅拌10min,控温10~15℃,加入醋酸40g(0.56mol),保温3小时,液相色谱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9%以上,加入水150ml,升温至30~35℃,搅拌40min,减压抽滤。滤饼加入200ml水,升温至30~35℃,搅拌50min,减压抽滤,得到目标产物vii,灰白色固体150g,收率为98%。

(6)丙硫菌唑的合成

称取异丙醇252g,无水三氯化铁120g(0.74mol),搅拌溶解,降温至50~60℃,加入式vii所示化合物132g(0.36mol),保持温度至50~60℃搅拌3h,液相色谱跟踪至原料转化率99.0%以上,降温至10℃以下,减压抽滤,得viii白色固体125g,收率为96%。

丙硫菌唑总收率55%,产物纯度98%(hplc)。

对制备的丙硫菌唑进行结构检测,氢谱及质谱数据如下:

1hnmr(300mhz,cdcl3):δ=0.78-0.97(m,4h,ch2ch2),3.19(d,j=14hz,1h,ch2),3.64(d,j=14hz,1h,ch2),4.50(d,j=14hz,1h,ch2),4.81(d,j=14hz,1h,n-ch2),7.30-7.56(m,4h,arh),7.88(s,1h,triazole-h).

ms-ei(m/z,%):344(m+,1).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无需格式试剂,并且获得了较高的收率。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