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2296发布日期:2018-12-18 21:49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



背景技术:

医学检验中往往需要通过培养细菌或者是相应的细菌进行检验观察,从而开展免疫临床治疗和医学护理等程序,因此在检验科中对各种细菌的有效培养便显得十分重要。

检验科培养细菌的过程中,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微需氧、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然而现有的细菌培养器,难以满足针对不同氧气需求的细菌的实验需求,以及细菌对于培养液的具体的需求,从而造成实验繁琐,不方便操作,导致后续的医学检验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其能够根据不同的细菌的培养需求,精准的控制氧气含量以及培养液的含量,满足不同细菌对于氧气以及营养的需求,培养效果更佳,有效防止杂菌污染,使得后期检验效果精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其包括本体,本体设有第一培养器以及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位于第一培养器的上端,第一培养器内设第一培养腔,第一培养腔的顶壁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有第一气体回收罐,第一培养腔的底壁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有氧气罐,第一培养腔的顶壁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本体设有第一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与氧气浓度传感器通信连接,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具有第三管道,第三管道从第一培养腔的顶壁伸入第一培养腔,第三管道向第一培养腔的底壁延伸且与第一培养腔的底壁间隔设置,第三管道设有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一流量调节开关,第一流量调节开关位于第一单向阀靠近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的一侧,第一单向阀的进液端位于其靠近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三管道靠近第一培养腔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小于其远离第一培养腔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本体还设有第二培养器以及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位于第二培养器的上端,第二培养器内设第二培养腔,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与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并排设置,第二培养器与第一培养器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培养腔的顶壁通过第四管道连通有第二气体回收罐,第二培养腔的底壁通过第五管道连通有二氧化碳灌,第二培养腔的顶壁设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本体设有第二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与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通信连接;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具有第六管道,第六管道从第二培养腔的顶壁伸入第二培养腔,第六管道向第二培养腔的底壁延伸且与第二培养腔的底壁间隔设置,第六管道设有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流量调节开关,第二流量调节开关位于第二单向阀靠近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的一侧,第二单向阀的进液端位于其靠近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六管道靠近第二培养腔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小于其远离第二培养腔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本体设有支架,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可拆卸安装于支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可拆卸安装于支架,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与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培养器为透明的培养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培养器为透明的培养器。

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其包括上述细菌培养器组件以及防尘袋,防尘袋可拆卸罩覆于细菌培养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第一培养腔的顶壁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观察需氧完全需氧、微需氧等细菌的氧气含量并进行调节,通过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对于培养液的滴加,有效防止杂菌污染,可满足不同细菌不同阶段对于营养的需求,综上实现了对微生物培养器的精确控制,同时通过第一气体回收罐回收气体,防止污染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循环使用,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细菌培养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提供的第一培养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提供的第一培养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培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细菌培养器组件;100-本体;200-第一培养器;210-第一培养腔;220-第一气体回收罐;221-第一管道;230-氧气罐;231-第二管道;240-氧气浓度传感器;250-第一显示面板;260-阀门;270-气体流量计;280-盖体;300-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10-第三管道;320-第一单向阀;330-第一流量调节开关;340-液体流量计;400-第二培养器;410-第二培养腔;420-第二气体回收罐;421-第四管道;430-二氧化碳灌;431-第五管道;440-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50-第二显示面板;500-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10-第六管道;520-第二单向阀;530-第二流量调节开关;60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细菌培养器组件10,其包括本体100。

本体100设有第一培养器200以及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位于第一培养器200的上端。需要说明的是,本体100可以为具有容纳腔的箱体,也可以其他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请参阅图2以及图3,第一培养器200内设第一培养腔210,第一培养腔210的顶壁通过第一管道221连通有第一气体回收罐220,第一培养腔210的底壁通过第二管道231连通有氧气罐230,第一培养腔210的顶壁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240,本体100设有第一显示面板250,第一显示面板250与氧气浓度传感器240通信连接。通过第一显示面板250,可观察到第一培养腔210内的氧气的浓度,便于控制。同时第一回收罐进一步回收废气,防止污染环境,同时废气可经处理后进一步利用。第一培养器20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圆底烧瓶状或锥形瓶状,在此不做限定。同时第二管道231具有防止液体进入氧气灌的单向阻水透气膜(图未示)。

可选地,继续参阅图3,第一管道221以及第二管道231分别设有阀门260以及气体流量计270,便于精准的控制氧气的进量以及废气的出量,其中,第一管道221上设置的阀门260位于第一管道221上设置的气体流量计270靠近第一培养腔210的一侧,第二管道231上设置的阀门260位于第二管道231上设置的气体流量计270远离第一培养腔210的一侧,计量效果更为精准。

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具有第三管道310,第三管道310从第一培养腔210的顶壁伸入第一培养腔210,第三管道310向第一培养腔210的底壁延伸且与第一培养腔210的底壁间隔设置。

第三管道310设有第一单向阀320以及第一流量调节开关330,第一流量调节开关330位于第一单向阀320靠近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的一侧,第一单向阀320的进液端位于其靠近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的一侧。便于精准的控制营养液的添加。可选地,第三管道310设有液体流量计340,液体流量计340位于第一流量调节开关330与第一单向阀320之间,更精准的控制营养液的添加量。

请参阅图2,第三管道310靠近第一培养腔210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小于其远离第一培养腔210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有效减缓出液的速度,降低后续添加的营养液的冲击力。

为了便于观察到第一培养腔210内的具体的培养情况,第一培养器200为透明的培养器。

为了提高培养的选择性,有效培养厌氧菌,可选地,请参阅图1以及图4,本体100还设有第二培养器400以及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位于第二培养器400的上端,第二培养器400内设第二培养腔410,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与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并排设置,第二培养器400与第一培养器200并排设置。

具体地,请参阅图4,第二培养腔410的顶壁通过第四管道421连通有第二气体回收罐420,第二培养腔410的底壁通过第五管道431连通有二氧化碳灌430,第二培养腔410的顶壁设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40,本体100设有第二显示面板450,第二显示面板450与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40通信连接。通过第二显示面板450,可观察到第二培养腔410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便于控制。同时第二回收罐进一步回收废气,防止污染环境,同时废气可经处理后进一步利用。同时第四管道421具有防止液体进入氧气灌的单向阻水透气膜(图未示)。

可选地,第四管道421以及第五管道431分别设有阀门260以及气体流量计270,便于精准的控制氧气的进量以及废气的出量,其中,第四管道421上设置的阀门260位于第四管道421上设置的气体流量计270靠近第二培养腔410的一侧,第五管道431上设置的阀门260位于第五管道431上设置的气体流量计270远离第二培养腔410的一侧,计量效果更为精准。

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具有第六管道510,第六管道510从第二培养腔410的顶壁伸入第二培养腔410,第六管道510向第二培养腔410的底壁延伸且与第二培养腔410的底壁间隔设置。

第六管道510设有第二单向阀520以及第二流量调节开关530,第二流量调节开关530位于第二单向阀520靠近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的一侧,第二单向阀520的进液端位于其靠近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的一侧。便于精准的控制营养液的添加。可选地,第六管道510设有液体流量计340,液体流量计340位于第二流量调节开关530与第二单向阀520之间,更精准的控制营养液的添加量。

第六管道510靠近第二培养腔410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小于其远离第二培养腔410的底壁的一端的管径,有效减缓出液的速度,降低后续添加的营养液的冲击力。

为了便于观察到第二培养腔410内的具体的培养情况,第二培养器400为透明的培养器。

通过上述设置,可同时培养需氧细菌以及厌氧细菌,同时培养效果佳,结构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培养器200的顶壁的中部设有开口以及用于密封盖开口的盖体280,盖体280卡接于开口处,其中,第三管道310穿过盖体280与第一培养腔210连通,第二培养器400顶壁的中部也设有开口以及用于密封盖开口的盖体280,盖体280卡接于开口处,其中,第六管道510穿过盖体280与第二培养腔410连通。

本体100设有支架600,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可拆卸安装于支架600。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可拆卸安装于支架600,第一培养液滴加装置300与第二培养液滴加装置500间隔设置。

可选地,细菌培养器组件10还包括防尘袋(图未示),防尘袋可拆卸罩覆于细菌培养器组件10,用于当细菌培养器组件10不工作时防尘。

细菌培养器组件10的工作原理是:

消毒第一培养腔210,将待培养的需氧细菌与初始培养液一同放置于第一培养腔210中,密封,通氧、排气,期间根据需求滴加营养液至培养结束。以及消毒第二培养腔410,将待培养的厌氧细菌与初始培养液一同放置于第二培养腔410中,密封,通二氧化碳、排气,期间根据需求滴加营养液至培养结束。

综上,本实用新型细菌培养器组件,其能够根据不同的细菌的培养需求,精准的控制氧气含量以及培养液的含量,满足不同细菌对于氧气以及营养的需求,培养效果更佳,有效防止杂菌污染,使得后期检验效果精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