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加酶的闪蒸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2264发布日期:2018-12-18 21:49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二次加酶的闪蒸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淀粉液化,特别涉及一种二次加酶的闪蒸罐。



背景技术:

液化是淀粉糖生产中的重要工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产,是利用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和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此过程称“淀粉液化”,是淀粉糖品制造过程的主要过程之一,也是食品发酵过程中许多中间产物的重要过程之一。

目前淀粉糖厂的典型淀粉糖闪蒸降温工艺为经喷射液化出来的液化液进入闪蒸罐,在闪蒸罐中闪蒸降温,高压的混合液进入闪蒸罐中后由于压力的突然降低使这些溶液变成一部分的容器压力下的蒸气和液化液,闪蒸罐的底部与物料输送泵连接,物料输送泵将液化液送出,闪蒸罐的顶部连接有供蒸汽排出的闪蒸汽管。但是由于闪蒸过程较短,在物料从闪蒸罐中排出时,仍然存在有一部分淀粉未被液化,导致淀粉闪蒸后的液化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加酶的闪蒸罐,提高了淀粉的液化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二次加酶的闪蒸罐,包括有罐体、用于支撑罐体的支撑台以及连接在罐体底部的二次加酶机构,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所述罐体的侧壁连接有穿入在罐体偏心位置的上连接管,所述二次加酶机构包括有与罐体连通的混合管和与储酶罐连接的至少一根加酶管,所述加酶管穿入混合管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连接管的偏心设计,使上连接管的开口能够与罐体的内壁接触,使混合液在送入罐体后,能够沿着罐体内壁流动至罐底,由于罐体内壁的导向作用以及进料泵赋予混合液的初始速度,使混合液能够呈螺旋形沿罐体向下流动,通过转动的方式进行流动,能够延长混合液在罐体中流动路径以及混合时间,使混合液中的组分能够充分进行混合,无需再通过搅拌机进行搅拌混合,节省了搅拌步骤,在保证物料充分混合的条件下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淀粉液化需要加热,在罐体加热过程中,受热形成的蒸汽在罐体的中部向上流动,而混合液则呈螺旋形贴在罐体内壁上,能够减少蒸汽向上流动过程中带走的混合液,从而减少了淀粉液化液的损耗量;当罐体内的混合液流动至罐体底部的时候,通过进入二次加酶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淀粉液化,穿入混合管中的加酶管通过向混合管中加入液化酶能够使通过罐体的混合液利用余热与液化酶发生反应,在混合管中,由于流体仍然为螺旋形流动,同样不需要用到搅拌器,使混合液中的组分能够充分在混合并且液化的前提下,舍去使用搅拌器搅拌的步骤。

作为优选,所述加酶管穿入在混合管的偏心位置,且所述加酶管穿入混合管的开口外壁与混合管的内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酶管的偏心设置使加酶管中的液化酶液进入到混合管中时候,同样具有螺旋形流动的趋势,从而能够使加酶管中的液化酶液与混合管中的淀粉液化液具有较长的接触时间,进而使液化酶液能够与淀粉液化液充分反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淀粉的液化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加酶管与上连接管的开口朝向均为逆时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朝向相同的设计能够使加酶管中液化酶液的流动方向与上连接管送入罐体中混合液的流动方向一致,从而能够避免加酶管中液化酶液的加入搅乱混合管中混合液的流动方向,使混合液与液化酶液混合后,仍然能够稳定地按照原来的方向进行运输。

作为优选,所述储酶罐固定在支撑台,所述加酶管包括有储酶罐连接的第一加酶管以及穿入混合管中的第二加酶管,所述第一加酶管与混合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加酶管向下倾斜连接在第一加酶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酶管倾斜向下倾斜的设计能够利用重力减少液化酶液加入混合管中时初始速度的损耗,为混合液补充能量。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台包括有供罐体定位的定位平台以及用于支撑定位平台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供第一加酶管穿设的管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夹的设计能够用于稳定第一加酶管,避免第一加酶管发生歪斜,使第一加酶管能够始终与定位柱保持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管夹包括有穿设在定位柱上的连接柱、连接在连接柱上的左半夹以及与左半夹配合的右半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的设计能够方便管夹的安装,左半夹和右半夹的设计能够方便第一加酶管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左半夹的两端设置有左耳片,所述右半夹上设置有右耳片,所述左耳片和右耳片通过穿设在左耳片和右耳片上的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连接的设计能够通过对螺栓进行调节实现管夹对第二加酶管松紧度的控制,使该管夹能够适应多种型号的上连接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闪蒸罐通过偏心设计的进料机构使混合液则呈螺旋形贴在罐体内壁上流动,而蒸汽在罐体的中部向上流动,能够减少蒸汽向上流动过程中带走的混合液,从而减少了淀粉液化液的损耗量,并通过加酶管对闪蒸后的混合液二次加酶,使混合液能够再一次反应,进一步提高了淀粉的液化产率。

附图说明

图1为闪蒸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罐体与上连接管的剖面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定位柱与管夹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出料口;2、支撑台;21、定位平台;22、定位柱;3、二次加酶机构;31、储酶罐;32、混合管;33、加酶管;331、第一加酶管;332、第二加酶管;34、管夹;341、连接柱;342、左半夹;3421、左耳片;343、右半夹;3431、右耳片;35、螺栓;36、螺母;4、进料机构;41、下连接管;42、进料泵;43、上连接管;431、转向管;432、出料管;44、闸阀;5、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二次加酶的闪蒸罐,包括有罐体1、用于支撑罐体1的支撑台2以及连接在罐体1出料口11的二次加酶机构3。支撑台2包括有卡接在罐体1中部位置的定位平台21以及连接在定位平台21边沿的若干定位柱22。罐体1轴线与定位平台21垂直设置,定位柱22与地面垂直设置,使位于罐体1底部的出料口11与地面之间留有空间供二次加酶机构3安装。

参见图1和图2,罐体1的顶部连接有排气管5,罐体1的侧边连接有进料机构4。进料机构4连接有供淀粉、水和液化酶搅拌混合的混合室(图中未示出)。进料机构4包括有通过加压泵与混合室连通的下连接管41以及通过进料泵42与下连接管41连通的上连接管43。进料泵42与上连接管43之间还连接有用于控制进料流量的闸阀44。混合室设置在定位平台21的下方,且下连接管41垂直穿出定位平台21;上连接管43包括有与下连接管41连通的转向管431以及与转向管431连接的出料管432,转向管431呈倒L形,使通过螺栓连接在转向管431上的出料管432与罐体1轴向垂直。出料管432穿设在罐体1的偏心位置,且其穿入罐体1的开口外壁与罐体1的内壁相抵接。

参见图1和图4,二次加酶机构3包括有储酶罐31、与罐体1出料口11连通的混合管32以及连通储酶罐31和混合管32的加酶管33,加酶管33至少设置有一根,本实施例中加酶管33设置为一根。储酶罐31固定在定位平台21上,加酶管33包括有连接在储酶罐31底部的第一加酶管331以及连接第一加酶管331和混合管32的第二加酶管332。第一加酶管331穿过定位平台21并垂直向下延伸,且与定位柱22平行。定位柱22上焊接有供第一加酶管331穿设的管夹34,管夹34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设有一个。管夹34包括有穿设在定位柱22上的连接柱341、焊接在连接柱341上的左半夹342以及与左半夹342配合的右半夹343。其中,左半夹342呈半弧形贴设在第一加酶管331的表面,且左半夹342的两端均设置有左耳片3421。右半夹343同样呈半弧形贴设在第一加酶管331的表面,且右半夹343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左耳片3421配合的右耳片3431。左耳片3421和右耳片3431上均开始有供螺栓35穿设的定位孔,通过转动套设在螺栓35上的螺母36,能够对左半夹342和右半夹343之间的松紧度进行调节。

参见图1,第二加酶管332向下倾斜连接在第一加酶管331和混合管32之间,且第二加酶管332相对第一加酶管331的角度为60-70°,本实施例中选为65°。第二加酶管332穿设在混合管32的偏心位置,且其穿入混合管32的开口外壁与混合管32的内壁相抵接,同时,第二加酶管332穿入混合管32的方向与进料管穿入混合管32的方向均为逆时针穿入。

当需要进行淀粉闪蒸降温的时候,将需要液化的淀粉、水和淀粉液化酶加入到混合室中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混合室可以为搅拌机。启动加压泵和进料泵42,使混合液依次通过第一下连接管41和上连接管43进入罐体1内部,在进料泵42赋予混合液的初始加速和罐体1侧壁呈圆筒形的导向的配合下,混合液贴设在罐体1内壁上呈螺旋式流动并输送至罐底,在输送过程中,淀粉液化酶和淀粉反应使淀粉发生液化,,蒸汽则通过位于罐体1上方的排气管排出,至混合液输送至罐体1底部时,液化后的混合液从出料口11排出并加入到混合管32中,继续以螺旋形在混合管32中输送向下,此时通过泵从储酶罐31抽取液化酶液进入到加酶管33中,在泵以及重力作用下,液化液通过第二加酶管332进入到混合管32中,并与混合管32内的混合液接触,补充混合液中的液化酶液,利用混合液的余热进一步促进液化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