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物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8779发布日期:2019-02-10 22:3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物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细胞收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养物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阶段,培育出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等被广泛应用在制药、植物栽培、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例如,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培养长春花细胞生产蛇根碱;对红豆杉细胞进行反应器大规模培养;采用从100L到500L的气升式反应器对人参不定根进行大规模培养,以获得具有很强药理活性的人参皂苷;利用气体循环式生物反应器生产红豆杉细胞;使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红豆杉细胞生产紫杉醇等等。

虽然大规模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已经基本成熟甚至产业化生产,但在培养完成后对培养细胞进行收集的收集设备的发展却十分不成熟。现有的用于对培养细胞进行收集收集装置主要是利用其他工艺生产中的相关设备,比如利用悬浮培养细胞生产金线莲多糖的工艺过程中利用高速离心机对细胞进行收集,或者以压榨的形式进行收集。采用上述收集方式收集得到的培养物由于中间没有空隙,难以进行烘干操作,烘干后即成坚硬的饼状,难以进行比如粉碎和提取等进一步加工,或是在粉碎时容易因过热导致培养物变质,而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培养物收集装置不够专业,收集的细胞培养物无法进行有效加工和提取的问题,提供一种专业、方便、高效的培养物收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培养物收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周向方向上的一侧开口,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分离收集结构,所述分离收集结构包括能够形成可拆卸连接的收集部和分离部,所述收集部与所述分离部连接在一起时形成密封连接,所述收集部的底部设置有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用于对培养基中的培养物组织和培养液进行分离,所述分离部用于容置从所述培养基中分离出的培养液。

优选地,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至少一层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上的孔眼数为10目至200目。

优选地,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所述过滤组件所在的区域形成过滤区域,所述收集组件所在的区域形成收集区域,所述过滤组件用于对进入所述收集区域中的空气进行过滤,以使所述收集区域处于无菌环境中。

优选地,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远离所述收集组件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单元靠近所述收集组件设置,

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多个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用于对进入其中的空气中的碎屑、异味进行过滤;和/或,

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包括PM2.5过滤层、一氧化碳过滤层、硫化氢过滤层、甲醛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用于对进入其中的空气中的PM2.5、一氧化碳、甲醛、硫化氢进行过滤。

优选地,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气流驱动部件,所述气流驱动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之间,所述气流驱动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外部的空气抽吸至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中,所述气流驱动部件还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过滤后的空气排至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中进行过滤。

优选地,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回收罐,所述回收罐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部,所述回收罐设置于所述收集组件的下方,所述回收罐的内腔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分离部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分离部中贮存的从所述培养基中分离出的培养液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管流至所述回收罐中。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防止所述回收罐内的气体和液体回流至所述分离部中。

优选地,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负压产生部件,用于在所述分离部中形成负压环境,以辅助所述培养物组织与所述培养液分离,所述负压产生部件通过通气管路与所述分离部的内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负压产生部件包括罐体和泵体,所述泵体与所述罐体相连接,所述罐体通过所述通气管路与所述分离部的内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负压产生部件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负压产生部件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养物收集装置结构简单,能够使整个收集过程处于无菌环境中进行,且收集过程方便、快捷、收集效率高。

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收集装置收集的培养物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正常过滤与压榨等方式,且收集得到的培养物成疏松状,后续处理过程中,将培养物放入烘箱中进行烘干,只需要烘干一天就能够完成烘干工艺,烘干后的培养物易于粉碎。

另外,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手机装置进行收集过程中,培养液直接流入到回收罐中,能够方便、快捷、卫生的将培养液回收,方便后续处理。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培养物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装置本体,11.箱体,12.平台,13.上层空间,14.下层空间,15.收集区域,16.过滤区域,

2.收集组件,21.分离收集结构,211.收集部,2111.过滤单元,212.分离部,

3.过滤组件,31.第一过滤单元,32.第二过滤单元,33.气流驱动部件,

4.回收罐,41.连接管,42.单向阀,

5.负压产生部件,51.罐体,52.泵体,53通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养物收集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本实用新型描述过程中的上下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培养物收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在周向方向上一侧开口的箱体11,所述箱体11内部设置有一层用于放置物品的平台12,将所述箱体11的内部分为上层空间13和下层空间14,以便于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

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置有收集组件2,所述收集组件2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上层空间13内,并位于所述平台12上。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组件2包括分离收集结构21,所述分离收集结构21包括能够形成可拆卸连接的收集部211和分离部212,所述收集部211设置于所述分离部212的上方。所述收集部211与所述分离部212连接在一起时形成密封连接,以保证培养物在分离过程中不会泄露,且能够保证分离过程始终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述收集部211与所述分离部212之间可以使用比如密封橡胶圈等零件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仅容易获取,而且价格低廉,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所述收集部211与所述分离部212之间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分离开,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将所述收集部211从所述分离部212上拆卸下俩,从便于对分离出来的贮存在所述收集部211中的培养物进行再次集中收集贮存。所述收集部211的底部设置有过滤单元2111,所述过滤单元2111用于对培养基中的培养物组织和培养液进行分离,所述分离部212用于容置从所述培养基中分离出的培养液。培养基中既有培养物组织又有培养液,培养基进入到收集部211中后,所述过滤单元2111对其进行过滤,培养物组织体积较大被过滤出来留在所述收集部211中,培养液通过所述过滤单元2111进入到所述分离部212中。为了实现更好的过滤效果,所述过滤单元2111包括至少一层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上的孔眼数为10目至200目。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培养基中培养物组织的大小对所述过滤网进行调整,当所述培养物组织的体积较小时,可以增加多层过滤网,以保证能够将更多的所述培养基中的培养物组织过滤出来。

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过滤组件3,所述过滤组件3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上部,也即位于所述箱体11的顶部,用于将所述箱体11的顶端封闭。所述过滤组件3所在的区域形成过滤区域16,所述收集组件2所在的区域形成收集区域15,所述过滤组件3用于对进入所述收集区域15中的空气进行过滤,以使所述收集区域15处于无菌环境中,更好的保证过滤出来的培养物不会受到污染。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3包括第一过滤单元31和第二过滤单元32,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远离所述收集组件2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2靠近所述收集组件2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包括多个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用于对进入其中的空气中的碎屑、异味进行过滤。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2包括PM2.5过滤层、一氧化碳过滤层、硫化氢过滤层、甲醛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2用于对进入其中的空气中的PM2.5、一氧化碳、甲醛、硫化氢进行过滤。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和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2过滤完后的空气非常洁净,其中不再含有粉尘、碎屑和细菌,使得所述收集组件2始终能够处于无菌的洁净环境中进行培养物收集。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过滤组件2并不仅限于包含上述两个过滤单元,还可以根据所述培养物的类型,以及所述培养物所需要处于的收集环境增加过滤单元的种类,以保证所述培养物不会在收集过程中受到污染,保证收集到的培养物的质量。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空气具有良好的流通性,使得所述收集区域15中的不会有不洁净的空气进入,所述过滤组件3还包括气流驱动部件33,所述气流驱动部件33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2之间,所述气流驱动部件33用于将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外部的空气抽吸至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中,所述气流驱动部件33还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单元31过滤后的空气排至所述第二过滤单元32中进行过滤。所述气流驱动部件3优选为风扇。所述收集区域15一侧开口,其余侧封闭,所述收集区域15中的空气从开口侧吹出,以使开口侧无法有其他气流进入,从而保证所述收集区域15始终处于洁净的环境中。

为了对过滤后的培养液进行贮存和收集,以便于后续处理,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回收罐4。所述回收罐4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1内部,所述回收罐4设置于所述收集组件2的下方,具体地,所述回收罐4位于所述平台12下方的下层空间14中,所述回收罐4的内腔通过连接管41与所述分离部212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分离部212中贮存的从所述培养基中分离出的培养液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管41流至所述回收罐4中。为了防止所述回收罐4内的气体和液体回流至所述分离部212中,在所述连接管41上设置有单向阀42。当所述分离部212内的培养液的体积达到一定程度时,作用在所述单向阀42上的压力足以启动所述单向阀42,所述回收罐4内的培养液经过所述连接管41流入到所述回收罐4中。当所述分离部212中的培养液作用在所述单向阀42上的压力不足以启动所述单向阀42时,所述单向阀42关闭,防止所述回收罐4中的液体回流。

更进一步地,为了帮助培养基中的培养物与所述培养基中的培养液更好地分离,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负压产生部件5,用于在所述分离部212中形成负压环境,以辅助所述培养物组织与所述培养液分离,所述负压产生部件5通过通气管路53与所述分离部212的内腔连通。具体地,所述负压产生部件5包括罐体51和泵体52,所述泵体52与所述罐体51相连通,所述罐体51通过所述通气管路53与所述分离部212的内腔连通。在所述通气管路53上设置有控制阀(图中未示出),所述控制阀能够控制所述通气管路53的通断,进而控制是否将所述分离部212控制器与所述负压产生部件5相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负压产生部件5的开闭。具体地,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泵体52和所述控制阀相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控制阀和所述泵体52的开闭,进而控制是否对所述分离部212进行抽真空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养物收集装置结构简单,能够使整个收集过程处于无菌环境中进行,且收集过程方便、快捷、收集效率高。

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收集装置收集的培养物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正常过滤与压榨等方式,且收集得到的培养物成疏松状,后续处理过程中,将培养物放入烘箱中进行烘干,只需要烘干一天就能够完成烘干工艺,烘干后的培养物易于粉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