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介质发酵菌液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9497发布日期:2019-08-03 17:1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介质发酵菌液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废弃物重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有机介质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绿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自然更新产生的枯枝落叶或者绿化养护过程中产生的乔灌木修剪物、草坪修剪物、废弃花草及杂草等植物性废弃材料通常都被当做垃圾,如何合理处理这些垃圾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大难题。目前,绿化植物废弃物传统的处理方式有几种,有的是发酵后制成有机介质,进而用于改良和修复土壤,还有的是直接进行焚烧或填埋。

其中,将绿化植物废弃物制成有机介质加以回收利用是更为合理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实际操作时,通常需要先将绿化植物废弃物粉碎,然后再配合发酵菌对其进行发酵处理。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现场大多是一次直接发酵完成的;采用这种方式,发酵菌的利用率相对较低,间接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绿化植物废弃物现有发酵方式中所存在的发酵菌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介质发酵菌液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对发酵菌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机介质发酵菌液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预发酵室、二次发酵室以及设置于二次发酵室中的供水装置,所述二次发酵室内添加有发酵菌液;所述预发酵室和二次发酵室内均设有排水槽,两所述排水槽之间连通有地下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借助预发酵室和二次发酵室,能够对绿化植物废弃物实现二次发酵,有助于提高发酵效果;另一方面,借助排水槽及设置于两排水槽之间的地下管道,二次发酵室中的发酵菌液能够流动至预发酵室中,并配合空气以及预发酵室中堆叠的绿化植物废弃物实现接触混合和预发酵。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发酵菌液在预发酵室和二次发酵室之间的循环利用,提高发酵菌液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二次发酵室采用温室大棚的结构形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温室大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还能极大方便人为作业;在正常情况下,温室大棚内部温度均比室外温度高,从而有助于为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的发酵提供合适的发酵温度,进而提高发酵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水装置为喷淋器,且所述喷淋器在二次发酵室内均匀布设多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喷淋器为发酵中的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提供发酵所需的水分,确保将残渣的含水率控制在40~55%,有助于提高发酵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下管道上设有用于控制地下管道通断状态的控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控制阀控制地下管道的通断,避免二次发酵室内的发酵菌过快流入预发酵室而影响二次发酵室中发酵菌的浓度,间接保证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在二次发酵室中的发酵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预发酵室至少设有两组,且各所述预发酵室均通过地下管道与二次发酵室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组预发酵室同时通过地下管道与二次发酵室相连通,使得二次发酵室中的发酵菌能够进入其中任一预发酵室,进而保证所使用的发酵菌液能够被充分利用;采用多个预发酵室配合二次发酵室对绿化植物废弃物进行发酵作业,还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下管道还连通有排液管道,所述地下管道通过排液管道连通有储液池,且所述排液管道上设有排液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地下管道通过排液管道与储液池连通,系统中多余的发酵菌液能够在储液池中实现暂存,有助于较少发酵菌液的浪费,并且确保可时刻满足发酵作业对于发酵菌液的需求;同时,储液池与地下管道相互配合,有助于实现发酵菌液的循环利用,极大提高发酵菌液的利用率,进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液管道上还设有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处设有取样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排液管道上设置取样口,配合取样阀,工作人员可随时对发酵菌液进行取样并对其进行成分检测,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该发酵菌液中发酵菌的大致浓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地下管道将多组预发酵室与二次发酵室相连通,配合储液池,发酵菌液能够在二次发酵室与各预发酵室之间实现循环利用,大大提高发酵菌的利用率,间接降低生产成本;

2、在严格控制发酵菌液中各菌种浓度的基础上,借助预发酵室和二次发酵室先后对绿化植物废弃物进行预发酵和二次发酵,有效保证绿化植物废弃物的发酵效果,提高有机介质的质量;

3、借助排液管道及储液池,方便实时监控发酵菌液中各菌种的浓度,确保发酵菌液中各菌种的浓度能够满足发酵作业的需求,进而保证有机介质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要用于体现一种有机介质发酵菌液循环利用系统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附图标记:1、预发酵室;2、二次发酵室;3、喷淋器;4、排水槽;5、地下管道;6、控制阀;7、储液池;8、排液管道;9、取样口;10、取样阀;11、排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一种有机介质发酵菌液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预发酵室1和二次发酵室2;实际工作中,当绿化植物废弃物被粉碎至所需大小后,粉碎所形成的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将先被暂时堆放在预发酵室1中,待二次发酵室2中腾出足量空间后,再将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从预发酵室1中运输至二次发酵室2内进行发酵。

二次发酵室2采用温室大棚的结构形式,其内部添加有发酵菌液;该发酵菌液中的发酵菌为木霉和EM菌的混合发酵菌,且该发酵菌液中含有的木霉及EM菌的浓度为1×107~2.1×109cfu/mL。同时,二次发酵室2内还设有用于为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提供发酵所需水分的供水装置,该供水装置为喷淋器3,喷淋器3在二次发酵室2的顶部均匀间隔设有多组,各喷淋器3通过橡胶软管依次相连。实际生产中,绿化植物废弃物的残渣可分成若干堆均匀堆放在二次发酵室2中;各喷淋器3从二次发酵室2的顶部向下喷水,实现为发酵作业供水的目的。

预发酵室1至少间隔设有两组,预发酵室1和二次发酵室2内均设置有排水槽4;同时,预发酵室1与二次发酵室2之间还设有地下管道5,二次发酵室2中的排水槽4通过地下管道5同时连通各预发酵室1中的排水槽4,且地下管道5上设置有控制阀6。在实际工作中,二次发酵室2中的发酵菌液可流入排水槽4,并经地下管道5流动至各预发酵室1中,有助于实现各预发酵室1中堆叠的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的预发酵;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阀6控制地下管道5的通断,避免二次发酵室2中的发酵菌液过多流入预发酵室1而影响二次发酵室2中的发酵作业。

此外,上述地下管道5上还连接有排液管道8,排液管道8远离地下管道5的一端连接有储液池7,且排液管道8上设有排液阀11;在实际工作中,地下管道5中过多的发酵菌液可以通过排液管道8流入储液池7,避免发酵菌液的浪费,并有助于实现发酵菌液的循环利用。同时,为方便确认发酵菌液中各菌种的浓度,排液管道8上还设有取样口9,取样口9处设有取样阀10;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取样口9对发酵菌液进行实时取样和检测。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绿化植物废弃物被粉碎成所需大小后,工作人员先将所获得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堆放在各个预发酵室1中;待二次发酵室2内腾出空间后,将绿化植物废弃物的残渣由预发酵室1运输至二次发酵室2,并向二次发酵室2中添加发酵菌液;在发酵作业过程中,各喷淋器3能够提供发酵作业所需的水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二次发酵室2中的发酵菌液可流入排水槽4,并且经地下管道5流入各个预发酵室1,并在与各预发酵室1中的绿化植物废弃物残渣接触和混合后实现预发酵。通过这种方式,发酵菌液能够在二次发酵室2各预发酵室1以及储液池7之间实现循环利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发酵效果,还能大大提高发酵菌的利用率,间接降低生产成本。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