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4641发布日期:2020-06-17 00:33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药剂培养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



背景技术:

肠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慢性肠炎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病理实验研究过程,会使用到用于细菌、病毒、真菌培养的培养皿,而慢性肠炎的致病菌多数为厌氧菌,需要非常密闭的培养皿来进行培养操作。

但现有的培养皿功能简单,密封效果差,培养皿皿盖与培养皿皿底对接后,通过密封条进行密封,但皿盖与皿底对接处的空隙较大,即使通过密封条进行密封,也难以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影响培养效果;此外,一些实验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实验者在对培养皿进行取放时,手指往往会触碰到培养皿的皿壁,皿壁与培养皿内部距离较近,容易造成培养皿内部污染,同时也不便于实验者对光滑的皿底以及皿盖进行拿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包括皿底和与其配合卡接的皿盖,所述皿底的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环形衔接体,所述皿盖的内部侧壁上开设有与环形衔接体位置对应的环形衔接槽,所述环形衔接体配合卡接在环形衔接槽内,且环形衔接槽的内侧固定套设有环形密封圈,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内侧与环形衔接体的外侧密封连接,所述皿底的内底部设有标记结构,所述皿盖的顶端设有提手机构,且皿底靠近上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机构,且皿盖的侧壁上设有与卡接机构位置对应的卡接槽。

优选地,所述标记结构包括设置在皿底底部端面上的培养区,所述培养区的两侧均设有刻度标记线。

优选地,所述皿底的底端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支撑架,且环形支撑架为耐高温聚乙烯塑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提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皿盖顶端中部的圆柱型提手,所述皿盖的侧壁设有与圆柱型提手位置对应的圆柱型沉槽。

优选地,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皿底靠近上端侧壁上的衔接块,所述衔接块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与卡接槽位置对应的卡接块,且卡接块与卡接槽相配合卡接。

优选地,所述皿底和皿盖均为玻璃材质制成,且皿底和皿盖的孔径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皿底与皿盖对接处设置环形衔接体与环形衔接槽,便于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配合卡接,同时,设置的环形密封圈进一步提高了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密封连接,避免皿盖与皿盖连接处存在缝隙,无需再通过密封条对连接处进行密封连接;

2、通过皿底上的卡接机构与皿盖上的卡接槽的配合卡接,提高了皿盖与皿底之间的稳定性连接;

3、通过在皿盖上设置圆柱型提手,以及在皿底底部设置环形支撑架,分别有利于对皿盖以及皿底进行拿取,手指不会触碰到皿壁,在拿取皿盖、皿底时不会污染到培养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皿盖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皿底处的部分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皿底底部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皿盖与皿底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的皿盖与皿底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皿底、2皿盖、3环形衔接体、4环形衔接槽、5环形密封圈、6环形支撑架、7圆柱型沉槽、8圆柱型提手、9培养区、10刻度标记线、11卡接机构、12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6,一种用于慢性肠炎的致病菌研究的培养皿,包括皿底1和与其配合卡接的皿盖2,皿底1的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环形衔接体3,皿盖2的内部侧壁上开设有与环形衔接体3位置对应的环形衔接槽4,环形衔接体3配合卡接在环形衔接槽4内,且环形衔接槽4的内侧固定套设有环形密封圈5,环形密封圈5设置在环形衔接槽4外侧,将皿盖2盖在皿底1上时,环形衔接体3与环形衔接槽4配合卡接,环形密封圈5的内侧与环形衔接体3的外侧密封连接,实现皿盖2与皿底1之间的密封连接。

皿底1的内底部设有标记结构,标记结构包括设置在皿底1底部端面上的培养区9,培养区9的两侧均设有刻度标记线10,设置刻度标记线10有助于观察培养后的培养物生长长度,无需再通过刻度尺进行测量。

皿底1的底端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支撑架6,且环形支撑架6为耐高温聚乙烯塑料制成,皿盖2的顶端设有提手机构,提手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皿盖2顶端中部的圆柱型提手8,皿盖2的侧壁设有与圆柱型提手8位置对应的圆柱型沉槽7,设置环形支撑架6以及圆柱型提手8,有助于实验者对皿底1、皿盖2进行拿取,避免在操作时污染到培养皿。

且皿底1靠近上端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接机构11,且皿盖2的侧壁上设有与卡接机构位置对应的卡接槽12,具体的,卡接机构11包括固定连接在皿底1靠近上端侧壁上的衔接块,衔接块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与卡接槽12位置对应的卡接块,且卡接块与卡接槽12相配合卡接,卡接槽12的内部设置与卡接块相配合挤压的弹性挤压垫,而卡接机构11与卡接槽12的配合卡接可为现有技术中普通卡接方式,其具体结构与原理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卡接连接方式进一步对皿盖2与皿底1之间的连接起到稳定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皿底1和皿盖2均为玻璃材质制成,且皿底1和皿盖2的孔径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该装置时,一般在实验室的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实验,在无菌环境下,实验者通过将致病菌放置在皿底1内底部的培养区9,用手拿取皿盖2顶部的圆柱型提手8,将皿盖2与皿底1相配合对接,在盖皿盖2的过程中,无需手指拿捏在皿盖2的侧壁上,减少对皿盖2侧壁的污染;

皿底1上的环形衔接体3与皿盖2下端的环形衔接槽4相配合对接,对接完成后,安装在皿盖2内的环形密封圈密封卡接在环形衔接体3的外侧,实现皿盖2与皿底1之间的密封连接,对接完成后,再将设置在皿底1侧壁上的卡接机构11与皿盖2侧壁上的卡接槽12相互配合卡接,提高了皿盖2与皿底1之间的稳固连接,无需在皿底1与皿盖2对接处缠绕上密封条,操作方便可行;

同时设置在皿底1底部的环形支撑架6便于实验者对皿底1进行拿取,将皿底1放置在操作台上时,由于皿底1底部加设有一定高度的环形支撑架6,皿底1底部与操作台的台面存在一定的空隙,环形支撑架6便于实验者手指伸入皿底1的底部,便于实验者用手托着皿底1的底部进行拿取,从而也不会由于手指触碰到皿壁而污染到培养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