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4944发布日期:2020-07-21 12:4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中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八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属是一组肠道杆菌。

微生物的体外培养已成为生命研究和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内容,现有的微生物培养多通过培养装置进行培养,而微生物培养瓶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常用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皿多为一体结构,结构相对简单,功能相对单一,在进行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需要先向培养瓶内部加入相应的培养基,并将微生物样本置于培养基中,通过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进行有氧或无氧的培养,培养瓶在培养微生物时,只能进行单个微生物样本的培养,培养方式不够灵活;同时,微生物中分为有氧或无氧培养,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培养瓶外部缺乏较好的氧气通量控制结构,不能对微生物有氧或无氧培养时进行氧气通量控制,培养瓶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具有结构简单和使用便捷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包括瓶筒,瓶筒的内壁四周固定有密封垫,瓶筒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的上端外部四周均固定有卡块,瓶筒与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通过密封垫和卡块嵌合相连接,瓶筒的上端嵌合连接有密封塞,密封塞的外部四周通过旋合连接有密封环,密封塞的上端内壁四周开设有若干个三号通槽,密封环的外部四周开设有若干个四号通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优选技术方案,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提块,提块为梯形结构,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的上端内壁四周均开设有若干个一号通槽,一号通槽为圆形结构,卡块的外表面与密封垫的内表面相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优选技术方案,密封塞为圆形结构,密封塞的内部开设有通气腔,密封塞的底部四周开设有若干个二号通槽,二号通槽与三号通槽均与通气腔内部相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优选技术方案,二号通槽与三号通槽均为圆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优选技术方案,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相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优选技术方案,瓶筒的底端固定有瓶座,瓶座为梯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一种新型微生物培养瓶,包括瓶筒,瓶筒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瓶筒与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均通过嵌合相连接,通过结构的上述设置,便于单组多个或多组单个微生物样本的集中培养,微生物培养简单快捷,且一号培养皿、二号培养皿和三号培养皿安拆便捷,连接稳定,便于微生物的试验与检测;瓶筒上端通过嵌合连接有密封塞,密封塞外部四周通过旋合连接有密封环,且密封塞内壁四周和密封环外部四周分别开设有三号通槽和四号通槽,微生物在进行无氧培养时,通过密封塞和密封环对其进行密封,微生物在进行有氧培养时,通过密封塞相对旋动密封环,使得三号通槽与四号通槽相互重合并内部相通,便于内外氧气流通,同时通过旋动幅度可以调节氧气通量,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瓶筒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号培养皿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塞与密封环外部连接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塞与密封环外部连接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塞与密封环内部连接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塞与密封塞旋动状态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筒;2、瓶座;3、一号培养皿;4、二号培养皿;5、三号培养皿;6、密封塞;7、密封环;8、密封垫;9、卡块;10、提块;11、一号通槽;12、通气腔;13、二号通槽;14、三号通槽;15、四号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医学微生物培养瓶,包括瓶筒1,瓶筒1的内壁四周固定有密封垫8,瓶筒1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的上端外部四周均固定有卡块9,瓶筒1与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通过密封垫8和卡块9嵌合相连接,瓶筒1的上端嵌合连接有密封塞6,密封塞6的外部四周通过旋合连接有密封环7,密封塞6的上端内壁四周开设有若干个三号通槽14,密封环7的外部四周开设有若干个四号通槽15,本实施例中瓶筒1为塑料筒状结构,且瓶筒1内壁四周固定有橡胶密封垫8,瓶筒1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瓶筒1与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均通过嵌合相连接,通过结构的上述设置,便于单组多个或多组单个微生物样本的集中培养,微生物培养简单快捷,且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安拆便捷,连接稳定,便于微生物的试验与检测,微生物在进行无氧培养时,通过密封塞6和密封环7对其进行密封,微生物在进行有氧培养时,通过密封塞6相对旋动密封环7,使得三号通槽14与四号通槽15相互重合并内部相通,便于内外氧气流通,同时通过旋动幅度可以调节氧气通量,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具体的,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的上端两侧均固定有提块10,提块10为梯形结构,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的上端内壁四周均开设有若干个一号通槽11,一号通槽11为圆形结构,卡块9的外表面与密封垫8的内表面相贴合,本实施例中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均为塑料圆形培养皿,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上端外部四周均固定有塑料环形卡块9,且上端两侧均固定有塑料梯形提块10,且上端内壁四周均开设有若干个圆形一号通槽11,上述结构在使用时,通过提块10对瓶座2进行拿取,将瓶座2放入瓶筒1的内部底端,同时通过瓶座2上端外部四周的卡块9与瓶筒1内壁四周的密封垫8挤压贴合对一号培养皿3进行嵌合固定,然后通过上述方法从下至上依次将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放入瓶筒1的内部,并通过提块10充当脚垫进行使用,然后将密封塞6嵌入瓶筒1的上端,对瓶筒1进行封合,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便于单组多个或多组单个微生物样本的集中培养,微生物培养简单快捷,且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安拆便捷,连接稳定,便于微生物的试验与检测。

具体的,密封塞6为圆形结构,密封塞6的内部开设有通气腔12,密封塞6的底部四周开设有若干个二号通槽13,二号通槽13与三号通槽14均与通气腔12内部相通,本实施例中密封塞6为塑料圆形塞,密封塞6外部四周通过旋合连接有密封环7,密封环7为塑料环形结构,密封塞6上端内壁四周开设有若干个三号通槽14,密封环7外部四周开设有若干个四号通槽15,密封塞6内部开设有通气腔12,密封塞6底部四周开设有二号通槽13,上述结构在使用时,旋动密封塞6外部四周的密封环7,三号通槽14与四号通槽15相互重合且内部相通,外部氧气通过四号通槽15、三号通槽14进入通气腔12的内部,并通过通气腔12底部四周的二号通槽13向瓶筒1的内部进行释放。

具体的,二号通槽13与三号通槽14均为圆形结构,本实施例中二号通槽13与三号通槽14均与通气腔12内部相通。

具体的,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相平行,本实施例中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呈上下平行叠放设置。

具体的,瓶筒1的底端固定有瓶座2,瓶座2为梯形结构,本实施例中瓶座2为塑料梯形座,便于瓶筒1的底部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瓶座2将瓶筒1置于操作台上,分别向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内部加入相应的培养基,然后再分别向一号培养皿3、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的内部加入相应的微生物样本,通过提块10对瓶座2进行拿取,将瓶座2嵌合放入瓶筒1的内部底端,同时通过瓶座2上端外部四周的卡块9与瓶筒1内壁四周的密封垫8挤压贴合对一号培养皿3进行嵌合固定,然后通过上述方法从下至上依次将二号培养皿4和三号培养皿5放入瓶筒1的内部,并通过提块10充当脚垫进行使用,然后将密封塞6嵌入瓶筒1的上端,对瓶筒1进行封合,并放入恒温装置中进行恒温培养,当需要对微生物进行无氧培养时,旋动密封塞6外部四周的密封环7,密封塞6上端内壁四周的三号通槽14与密封环7外部四周的的四号通槽15交叉错位,三号通槽14与四号通槽15内部不通,空气不能进入,进行无氧培养,当需要对微生物进行有氧培养时,旋动密封塞6外部四周的密封环7,三号通槽14与四号通槽15相互重合且内部相通,外部氧气通过四号通槽15、三号通槽14进入通气腔12的内部,并通过通气腔12底部四周的二号通槽13向瓶筒1的内部进行释放,并通过三号培养皿5、二号培养皿4和一号培养皿3上端内壁四周开设的一号通槽11依次进入三号培养皿5、二号培养皿4和一号培养皿3的内部,进行有氧培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