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

文档序号:25571040发布日期:2021-06-22 15:3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分离的装置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此时,向该状态气体加压,气体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体的性质,同时还保留气体的性能。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的优点,其密度接近于液体,溶解能力较强,而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远大于一般的液体,有利于传质。另外,超临界流体具有零表面张力,很容易渗透扩散到被萃取物的微孔内。因此,超临界流体具有良好的溶解和传质特性,能与萃取物很快地达到传质平衡,实现物质的有效分离。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未来油脂萃取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其油脂萃取过程有着“绿色环保、低成本、易于实现”等多种特点,甚至已被部分油脂生产企业所采应用,用于生产高端油脂。然而,在该技术已经出现的数十年里,其至今仍未被大规模及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是设备昂贵、生产效率低下及设备能耗大导致生产成本高,规模难以扩大,难以大规模应用。

中国专利名称为《一种快速超临界萃取油脂方法》、专利号201410030959x中记载,当萃取剂从上到下流经萃取釜时,既能发挥萃取剂萃取效应又能发挥萃取剂的压榨效应,萃取效率可以大幅提高。然而,目前工业上用到的超临界最大规模为单釜4000l,一套超临界萃取整机最多含6个这样的萃取釜,即整机萃取釜容量不超过24000l。即使按30000l算,日加工6批次,其日加工原料不及60吨,难以满足目前食用油企业日处理原料300吨的以上的大规模需求。且目前超临界萃取装置已实现了全天全自动化运行,电耗量巨大。

另外,目前企业用电都存在“峰段和谷段”,如果超临界设备能实现连续化生产下的“移峰补谷”用电,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因此,规模化、经济化的超临界萃取设备是目前大型企业的重点需求。目前尚无日处理原料300吨以上的大规模经济化超临界萃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通过将上进下出的萃取釜设计为彼此并联的连接关系,实现单套萃取装置萃取釜容量的无限扩增,用于解决现有超临界设备萃取釜太少而导致的装机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为了监测每一萃取釜的工作状态,在每个萃取釜的流体必经管路上安装流量计;另外为解决企业超临界能源消耗成本大的实际困难以及迎合国家电力“移峰补谷”的政策,本申请在超临界萃取装置中提出安装自稳压高压蓄能罐的设计,达到克服现有超临界萃取装置在萃取过程中“制冷不断、增压不断”能耗大、经济消耗大、装机容量受限等的系列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装机容量大、结构简单、萃取效率高、操作方便的规模级超临界萃取系统。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包括依次气路连接的气源、冷却器、增压泵、管道防倒流装置和高压储能罐;所述高压储能罐的出气端分为多个萃取支路,每个萃取支路上均依次设置有流量计、萃取釜和分离釜。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设置在萃取釜进气管路处为每个萃取支路的萃取釜进气管路和萃取釜加热。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在萃取釜出气管路处为每个萃取支路的萃取釜出气管路和分离釜加热。

所述萃取釜采用流体上进下出式结构,且萃取釜具有温控层;所述分离釜都具有控温层。

每个萃取支路上的所述分离釜通过管路阀门的切换实现并联或串联连接。

还包括回气管;所述分离釜的出气管通过阀门切换后均与回气管连通,所述回气管连接至冷却器的进气口;

所有所述萃取釜的进气管和出气管通过阀门切换后均与所述回气管连通。

所述高压储能罐包括加压器、推杆、活塞和罐体,罐体内壁光滑,加压器设置在罐体外,活塞设置在罐体内并与罐体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推杆连接加压器和活塞。

所述加压器为液压加压器、电动式加压器、机械式加压器或配重式加压器。

所述加压器为配重式加压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系统实现单套萃取装置萃取釜容量的无限扩增,用于解决现有超临界设备萃取釜太少而导致的装机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为了监测每一萃取釜的工作状态,在每个萃取釜的流体必经管路上安装流量计;另外为解决企业超临界能源消耗成本大的实际困难以及迎合国家电力“移峰补谷”的政策,本申请在超临界萃取装置中提出安装自稳压高压蓄能罐的设计,达到克服现有超临界萃取装置在萃取过程中“制冷不断、增压不断”能耗大、经济消耗大、装机容量受限等的系列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装机容量大、结构简单、萃取效率高、操作方便的规模级超临界萃取装置。

高压储能罐负责实现在用电谷段完成低温气体的压缩存储功能。用电峰段,增压泵可以停止运行,达到不影响生产但可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大量扩增萃取釜的用量,扩大产能,节省人力物力及经济消耗,可推广应用到大规模超临界萃取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低成本高效超临界萃取机群及使用方法,包括:气源1、冷却器2、增压器3、高压储能罐4、管道防倒流装置5、流量计6、加热器7、萃取釜8和分离釜9。

气源气体1经冷却器2降温后进入增压器3,增压器的数量大于等于1;

流体经增压器通过管道防倒流装置5进入高压储能罐4,高压储能罐的数量大于等于1;

高压储能罐与萃取釜间的管路上设有流量计6及加热器7;

萃取釜8数量大于等于2个;

所有萃取釜8都采用流体上进下出式结构,且具有温控功能;

所有萃取釜8均为并联连接;

所有分离釜9均可通过管路阀门的切换实现并联或串联连接;

所有分离釜9都具有控温功能;

其中,所述高压储能罐4为压力可调节式;

高压储能罐4,罐体内壁光滑,由加压装置4-1、推杆4-2、活塞4-3和罐体4-4组成,光滑内壁与活塞4-3形成密封结构;加压器4-1设置在罐体4-4外,活塞4-3设置在罐体4-4内并与罐体4-4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推杆4-2连接加压器4-1和活塞4-3。

其中,所述加压装置4-1为液压加压装置、电动式加压装置、机械式加压装置、配重式加压装置等;优化地加压装置为配重式加压装置,即利用重物的重力作用施压于其它物体或利用重物的重力作用结合杠杆效应施压于其它物体。

在用电谷段,气源1气体经过冷却器2被一到多个增压泵3输送至高压蓄能罐4进行高压蓄能;在用电峰段,高压蓄能罐4后端连接有多个分支出口,每个分支出口均接有流量计6,流量计后端经加热器7后再连接至每一个萃取釜8;从萃取釜上部流入萃取釜8,从下部管道流出萃取釜8,依次进入分离釜1、分离釜2、分离釜3……,直至目标物与气体分离彻底后,气体再次进入冷却器2被二次使用。

继续萃取,高压蓄能罐4流体逐渐被消耗,当再次进入用电谷段,冷却器和增压泵开始满负荷工作,再次为高压蓄能罐进行二次蓄能,确保超临界萃取连续运行。同时,为保障高压蓄能罐流体在萃取釜间分配的合理性,本方案为每一个萃取釜安装一个流量计,用于监控萃取釜的独立工作状态。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即,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不是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所述高压蓄能罐4为圆柱罐体。优化地,圆柱罐体竖立安装,罐体内部设计有可上下移动的活塞4-3和加压器4-1,通过加压器调节活塞4-3移动,进而调节高压蓄能罐的容量和压强。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包括气源1、冷却器2、增压泵3、高压储能罐4、管道防倒流装置5、流量计6、加热器7、萃取釜8、分离釜9等组成;

所述高压储能罐4,罐体内壁光滑,由加压器4-1、推杆4-2、活塞4-3和罐体4-4组成,光滑内壁与活塞4-3形成密封结构;优化地,高压储能罐4竖立安装,通过加压器4-1调节活塞4-3在罐体4-4移动,进而调节高压蓄能罐4的体积容量和压强;

所述流量计6由6个并联的流量计形成,为了便于后续的说明,编号由左到右分别记号为6-1、6-2、6-3、6-4、6-5、6-6;

所述加热器7由6个并联的加热器形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记号为7-1、7-2、7-3、7-4、7-5、7-6;

所述萃取釜8由6个并联的萃取釜形成,每个萃取釜可独立运行,6个萃取釜也可同时运行,编号由左到右分别记号为8-1、8-2、8-3、8-4、8-5、8-6。

所述分离釜9由3对两两串联的分离釜组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记号为9-1、9-2、9-3、9-4、9-5、9-6。

工作原理为:在用电谷段,气源气体1经过冷却器2冷却被增压泵3输送至高压蓄能罐4进行高压蓄能,此时活塞4-3开始上移,高压储能罐4体积不断扩增,直至最大达到谷段用电蓄能的目的,加热器6开始工作预热;高压蓄能罐4后端连接有6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均接有流量计6,流量计6后端经加热器7后再连接至每一个萃取釜8;萃取釜8-1和萃取釜8-2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进入分离釜9-1被初次分离后再进入分离釜9-2被二次分离,二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萃取釜8-3和萃取釜8-4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进入分离釜9-3被初次分离后再进入分离釜9-4被二次分离,二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萃取釜8-5和萃取釜8-6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进入分离釜9-5被初次分离后再进入分离釜9-6被二次分离,二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在用电峰段,高压储能罐4后端连接的部分开始满负荷正常运转,而高压储能罐的前端包括冷却器2和增压泵等部件则可低频运转甚至停止运转,达到超临界设备经济高效运行的目的。随时间流逝,高压蓄能罐4流体逐渐被消耗,当再次进入用电谷段,冷却器2和增压泵3开始满负荷工作,再次为高压蓄能罐4进行二次蓄能,确保超临界萃取连续运行。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即,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不是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实施例2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包括气源1、冷却器2、增压泵3、高压储能罐4、管道防倒流装置5、流量计6、加热器7、萃取釜8、分离釜9等组成;

所述高压储能罐4,罐体内壁光滑,由加压器4-1、推杆4-2、活塞4-3和罐体4-4组成,光滑内壁与活塞4-3形成密封结构;优化地,高压储能罐4竖立安装,通过加压器4-1调节活塞4-3在罐体4-4移动,进而调节高压蓄能罐4的体积容量和压强;

所述流量计6由6个并联的流量计形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6-1、6-2、6-3、6-4、6-5、6-6;

所述加热器7由6个并联的加热器形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7-1、7-2、7-3、7-4、7-5、7-6;

所述萃取釜8由6个并联的萃取釜形成,每个萃取釜可独立运行,6个萃取釜也可同时运行,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8-1、8-2、8-3、8-4、8-5、8-6。

所述分离釜9由3对两两串联的分离釜组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9-1、9-2、9-3、9-4、9-5、9-6,

工作原理为:在用电谷段,气源气体1经过冷却器2冷却被增压泵3输送至高压蓄能罐4进行高压蓄能,此时活塞4-3开始上移,高压储能罐4体积不断扩增,直至最大达到谷段用电蓄能的目的,加热器6开始工作预热;高压蓄能罐4后端连接有6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均接有流量计6,流量计6后端经加热器7后再连接至每一个萃取釜8;萃取釜8-1和萃取釜8-2及萃取釜8-3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依次进入分离釜9-1、分离釜9-2、分离釜9-3被连续三次分离,三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萃取釜8-4和萃取釜8-5及萃取釜8-6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依次进入分离釜9-4、分离釜9-5、分离釜9-6被连续三次分离,三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在用电峰段,高压储能罐4后端连接的部分开始满负荷正常运转,而高压储能罐的前端包括冷却器2和增压泵3等部件则可低频运转甚至停止运转,达到超临界设备经济高效运行的目的。随时间流逝,高压蓄能罐4流体逐渐被消耗,当再次进入用电谷段,冷却器2和增压泵3开始满负荷工作,再次为高压蓄能罐4进行二次蓄能,确保超临界萃取连续运行。

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即,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不是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实施例3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储能式超临界萃取系统,包括气源1、冷却器2、增压泵3、高压储能罐4、管道防倒流装置5、流量计6、加热器7、萃取釜8、分离釜9等组成;

所述高压储能罐4,罐体内壁光滑,由加压器4-1、推杆4-2、活塞4-3和罐体4-4组成,光滑内壁与活塞4-3形成密封结构;优化地,高压储能罐4竖立安装,通过加压器4-1调节活塞4-3在罐体4-4移动,进而调节高压蓄能罐4的体积容量和压强;

所述流量计6由6个并联的流量计形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6-1、6-2、6-3、6-4、6-5、6-6;

所述加热器7由1个加热器形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7-1、7-2、7-3、7-4、7-5、7-6;

所述萃取釜8由6个并联的萃取釜形成,每个萃取釜可独立运行,6个萃取釜也可同时运行,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8-1、8-2、8-3、8-4、8-5、8-6。

所述分离釜9由3个串联的分离釜组成,编号由左到右分别为9-1、9-2、9-3;

工作原理为:在用电谷段,气源气体1经过冷却器2冷却被增压泵3输送至高压蓄能罐4进行高压蓄能,此时活塞4-3开始上移,高压储能罐4体积不断扩增,直至最大达到谷段用电蓄能的目的,加热器6开始工作预热;高压蓄能罐4后端连接有6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均接有流量计6,流量计6后端经加热器7后再连接至每一个萃取釜8;所有萃取釜8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依次进入分离釜9-1、分离釜9-2、分离釜9-3被连续三次分离,三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在用电峰段,高压储能罐4后端连接的部分开始满负荷正常运转,而高压储能罐的前端包括冷却器2和增压泵3等部件则可低频运转甚至停止运转,达到超临界设备经济高效运行的目的。随时间流逝,高压蓄能罐4流体逐渐被消耗,当再次进入用电谷段,冷却器2和增压泵3开始满负荷工作,再次为高压蓄能罐4进行二次蓄能,确保超临界萃取连续运行。

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即,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不是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加热器7合并为1个,所有的流量计6管线经加热器7加热后再分别流入每个萃取釜8。其它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压泵2增加为并联的2个,加热器7合并为1个,流量计6和萃取釜8均增加到20个,分离釜9仍保持6个,分别编号为9-1、9-2到9-6。萃取釜8-1到萃取釜8-5的出口管路并联全部接入分离釜9-1进行首次分离;萃取釜8-6到萃取釜8-10的出口管路并联全部接入分离釜9-2进行首次分离;萃取釜8-11到萃取釜8-15的出口管路并联全部接入分离釜9-3进行首次分离;萃取釜8-16到萃取釜8-20的出口管路并联全部接入分离釜9-4进行首次分离;分离釜9-1到分离釜9-4的出口管路再并联进入分离釜9-5进行二次分离,分离釜9-5的出口管路再进入分离釜9-6进行三次分离,气体分离釜9-6的出口管路流出,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即,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不是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作为优选实施例,加热器7设计为水浴加热,水浴层上设置有进水口701和排水口702。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7还可以为其他实现方式,如电加热层,通过温控元件进行精确控制,处于成本考虑,水浴层更加便捷。

作为优选实施例,萃取釜8设计为带有夹层的釜体,釜体夹层可通热水或热蒸汽,以维持萃取釜的萃取温度。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夹层还可以为其他实现方式,如电加热等。

作为优选实施例,高压储能罐4设计为带有夹层的罐体,罐体夹层可通冷热水或冷热气,以维持罐体的温度。

作为优选实施例,高压储能罐4加压器4-1设计为配重式加压器,在活塞4-3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设备的需求压强与加压器的配重成正比,压强的调节可通过调节加压器的配重来实现。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分离釜9的出口管线可直接接入冷却器2进行二次利用。当然分离釜9的出口管线也可接入一个缓冲罐进行缓冲后再介入冷却器2进行二次利用;或分离釜9的出口管线可经过净化器对气体进行二次净化后再接入冷却器2进行二次利用。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增压泵3为柱塞泵,当然也可以是压缩机之类的其他加压设备。

作为优选实施例,萃取釜8的数量和分离釜9的数量保持一致,当然两者的数量也可以不一致,只要能保障萃取物的质量且能和流体实现分离彻底即可。分离釜之间的连接也可根据工艺需求,选择若干三通、四通阀代替实现。

使用方法介绍:

1:在用电谷段,打开气源气体1,打开冷却器2,高压蓄能罐4的活塞4-3开始上移,高压储能罐4体积不断扩增,气源气体经冷却后被增压泵3输送至高压蓄能罐4进行高压蓄能达到谷段用电蓄能的目的,加热器6开始工作预热;高压蓄能罐4后端连接有6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均接有流量计6,流量计6后端经加热器7后再连接至每一个萃取釜8;萃取釜8-1和萃取釜8-2及萃取釜8-3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依次进入分离釜9-1、分离釜9-2、分离釜9-3被连续三次分离,三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萃取釜8-4和萃取釜8-5及萃取釜8-6的出口管路经加热后依次进入分离釜9-4、分离釜9-5、分离釜9-6被连续三次分离,三次分离后直接进入冷却器被二次利用。在用电峰段,高压储能罐4后端连接的部分开始满负荷正常运转,而高压储能罐的前端包括冷却器2和增压泵3等部件则可低频运转甚至停止运转,达到超临界设备经济高效运行的目的。随时间流逝,高压蓄能罐4流体逐渐被消耗,当再次进入用电谷段,冷却器2和增压泵3开始满负荷工作,再次为高压蓄能罐4进行二次蓄能,确保超临界萃取连续运行。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即,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不是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2:设备用法:

打开气源1,打开冷却器2,气源气体经冷却器2降温后进入增压泵3,增压后流经管道防倒流装置5进入高压储能罐4,实现高压气体的存储;打开加热器7开始预热;此部分工作程序可在能源使用成本低的谷时段运行,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开始给萃取釜8装料,要求原料在釜内装填平整严实,防止从上到下的流体从原料空洞流过。每完成一个萃取釜的装料,即可开通萃取釜与高压储能罐4间的通路,流量计开始计量。高压储能罐4内的高压流体经流量计6计量和加热器7加热后再依次进入萃取釜8、分离釜9实现对原料的超临界萃取,直到萃取进入下一个能源使用成本低的时段,冷却器和增压泵在此时间段为高压储能罐补充新流体,达到低成本储能的目的。当萃取釜对应的流量计累积计量到数后,此刻对应萃取釜已完成萃取工作,该釜内的残余气体通过管路切换转至其他尚未加压的萃取釜内,并用抽气机将其内部气体压力调整至正常大气压后,开萃取釜,取出料渣,该萃取釜完成萃取,再进行二次装料。所有的萃取釜都是交替按次序装料卸料;当然也可以所有萃取釜同时装料卸料。卸料的时机则依赖于流量计的累积计量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