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2983发布日期:2021-11-15 20:3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恒温培养箱领域,尤其是涉及了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


背景技术:

2.生物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属于生化培养箱系列,而生化培养箱的应用最为普遍,这种培养箱同时装有电热丝加热和压缩机制冷,可适应范围很大,一年四季均可保持在恒定温度,因而逐渐普及,被广泛应用于细菌、霉菌、微生物、组织细胞的培养保存以及,适合育种试验、植物栽培等,在高校所开设的如环境保护、卫生防疫、药检、农畜、水产等专业都有使用。
3.但是现有的恒温培养箱存在一些问题,如:直接对培养箱进行温度、湿度或者酸碱度进行调节,会使得培养箱内部与外界的空气交换非常不方便,也无法保证交换后的空气适合培养箱内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或者细胞生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本培养箱的恒温效果更好,工作人员的培养箱内部的恒温效果监测更为精准,使得本培养箱培养出来的生物样品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包括外箱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与外箱体上均铰接有箱门;所述内箱体与外箱体均密闭式设置;
8.所述内箱体设置于外箱体内部,且内箱体与外箱体间隔设置;
9.所述外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且该所述通风孔将外箱体内部与外界空气相互连通;
10.所述外箱体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制冷装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
11.所述外箱体顶部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上设置有控制键和显示屏;
12.所述内箱体的顶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换气孔,且该所述换气孔将外箱体内部与内箱体内部相互连通;
13.所述内箱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湿度传感器;
14.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均与控制器相互连接;
15.所述内箱体内部滑动设置有若干层支撑板。
16.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箱门上均设置有把手。
17.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换气孔内均设置有换气组件。
18.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换气组件均包括电机,电机固定设置于换气孔内,且电机的输
出端方向与换气孔的轴向相同;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设置有转轴,转轴端部设置有扇叶。
19.进一步的,其中一半所述扇叶朝向内箱体内部,另一半所述扇叶朝向内箱体外部。
20.进一步的,朝向内箱体内部的所述扇叶与朝向内箱体外部的所述扇叶间隔设置。
21.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与控制器相互连接。
22.进一步的,每层所述支撑板顶部均通过支撑柱转动设置有微型摄像头,且所述微型摄像头与控制器相互连接。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4.1、通风孔与换气孔的位置并未相对设置,是能够更大程度的保持内箱体的恒温效果;
25.2、双温度传感器、双湿度传感器的设置,使得对培养箱内部的监测更加准确,保证了培养箱内部的恒温环境;
26.3、间隔扇叶的不同朝向设置,使得换气孔不论是朝内箱体内部,还是内箱体外部换气都更为均匀。
2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本培养箱的恒温效果更好,工作人员的培养箱内部的恒温效果监测更为精准,使得本培养箱培养出来的生物样品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附图说明
2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a处放大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b处放大图。
33.图中:1、控制键;2、箱门;3、显示屏;4、控制器;5、外箱体;6、把手;7、电机;8、内箱体;9、支撑柱;10、加热装置;11、微型摄像头;12、支撑板;13、换气孔;14、制冷装置;15、第一温度传感器;16、通风孔;17、第一湿度传感器;18、转轴;19、第二温度传感器;20、第二湿度传感器;21、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请参阅如下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6.如图1

4所示,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包括外箱体5和内箱体8,所述内箱体8与外箱体5上均铰接有箱门2;所述内箱体8与外箱体5均密闭式设置;
37.所述内箱体8设置于外箱体5内部,且内箱体8与外箱体5间隔设置,间隔处的空气因为与恒温培养箱内的空气保持一样的温度与湿度,使得本培养箱的恒温及湿度效果,使
得恒温培养箱的效果更好;
38.所述外箱体5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16,且该所述通风孔16将外箱体5内部与外界空气相互连通,通风孔16的设置使得在将内箱体8与外界进行换气的过程中,也能够保证恒温培养箱内部的温度与湿度,不会造成因为换气原因而引起的实验数据误差;
39.所述外箱体5的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10、制冷装置14、第二温度传感器 19和第二湿度传感器20,此处设置的四个装置能够保证外箱体5与内箱体8的间隔处的温度与湿度;
40.所述外箱体5顶部设置有控制器4,且控制器4上设置有控制键1和显示屏 3;
41.所述内箱体8的顶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换气孔13,且该所述换气孔13将外箱体5内部与内箱体8内部相互连通,内箱体8顶部的换气孔13与外箱体5侧壁上的通风孔16设置,使得内箱体8在对内部的温度湿度调节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的温度与湿度影响,实验数据更准确;
42.所述内箱体8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5与第一湿度传感器17,此处的两个传感器设置,能够多内箱体8内部的温度与湿度进行监测;
43.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一湿度传感器17、第二温度传感器19、第二湿度传感器20、加热装置10和制冷装置14均与控制器4相互连接;
44.所述内箱体8内部滑动设置有若干层支撑板12,按层设置的支撑板12更方便对培养物进行操作。
45.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箱门2上均设置有把手6。
46.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换气孔13内均设置有换气组件,换气组件的设置使得内箱体8与外箱体5之间的气体交换速度更快,调节内箱体8内部的温度与湿度的效率更高。
47.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换气组件均包括电机7,电机7固定设置于换气孔13 内,且电机7的输出端方向与换气孔13的轴向相同;所述电机7的输出端上设置有转轴18,转轴18端部设置有扇叶21。
48.电机7的输出端方向与换气孔13的轴向相同的设置,使得换气组件的效率达到最大。
49.进一步的,其中一半所述扇叶21朝向内箱体8内部,另一半所述扇叶21 朝向内箱体8外部。扇叶21朝内方便将内箱体8外部的空气传递至内箱体8的内部;而扇叶21朝外的设置,则方便将内箱体8内部的空气传递至内箱体8的外部。
50.进一步的,朝向内箱体8内部的所述扇叶21与朝向内箱体8外部的所述扇叶21间隔设置。该设置使得朝内箱体8内部与外部的换气更为均匀。
51.进一步的,所述电机7与控制器4相互连接。
52.进一步的,每层所述支撑板12顶部均通过支撑柱9转动设置有微型摄像头11,且所述微型摄像头11与控制器4相互连接。
53.控制键1、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一湿度传感器17、第二温度传感器19、第二湿度传感器20、微型摄像头11与控制器4的输入端相互连接;加热装置10、制冷装置14、电机7与控制器4的输出端相互连接。此设置使得本恒温培养箱更智能化。
54.根据上述的恒温培养箱结构,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55.首先打开控制器4开关,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9、制冷装置14、加热装置10调节好内箱体8中的温度与湿度,当温度与湿度达到实验所需要的标准后,打开
外箱体5与内箱体8的箱门2,将需要实验培养的品种放置在支撑板12中,再分别关闭内箱体8与外箱体5上的箱门 2,通过支撑板12顶部的微信摄像头及控制器4上的显示屏3观察培养箱内部的情况,并对培养箱内部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实验数据,如果内箱体8内部的温度或者湿度因为时间的关系出现变化,则通过控制器4 上的控制键1控制制冷装置14或者加热装置10,对外箱体5与内箱体8 之间的空气进行温度或者湿度的调节,当第二温度传感器19、第二湿度传感器20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达到实验的标准后,通过控制器4打开换气组件内的电机7开关,经由扇叶21的转动将内箱体8内外的空气进行交换,已达到对内箱体8内部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作用,使得内箱体8内部一直将温度与湿度保持在适合的范围内,直至完成整个的培养过程。
5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室恒温培养箱,本培养箱的恒温效果更好,工作人员的培养箱内部的恒温效果监测更为精准,使得本培养箱培养出来的生物样品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5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