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ANG2-VEGF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09124发布日期:2023-06-20 23:17阅读:81来源:国知局
抗ANG2-VEGF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提供抗ang2-vegf双特异性抗体、包含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本发明进一步提供编码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多核苷酸和表达载体以及产生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也简称为vegf)为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细胞因子。vegf的受体有vegfr1和vegfr2,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r2为介导血管生成主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激活vegfr2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促进心血管出芽。因此,靶向vegf或者vegfr2能够有效抑制异常的血管增生(ferrara,n.(2010).mol biol cell 21(5):687-690.)。

2、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是血管生长因子家族的一部分。ang2(又称为angpt2)属于血管生成素家族,由内皮细胞表达,通常储存于内皮细胞韦博小体(weibel-paladebodies),当遇到缺氧、炎症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情况,ang2从韦博小体释放出来和ang1竞争,作为tie2的拮抗剂抑制血管的稳定性,使周细胞从内皮细胞上脱离下来,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使vegf更好的发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saharinen,p.,et al.(2017).natrev drug discov 16(9):635-661.)。与此同时,诸多研究表明ang2的过表达在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起关键作用,因此ang2是病理性血管生成相关疾病以及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holash,j.,et al.(1999).science 284(5422):1994-1998;gengenbacher,n.,et al.(2021).cancer discov 11(2):424-445.)。2004年,首次通过中和ang2与其受体tie2相互作用的抗体,证实了阻断ang2活性能够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肿瘤生长(oliner,j.,et al.(2004).cancer cell 6(5):507-516.)。

3、vegf与ang2在异常血管形成中的互补协调以及共同作用在体内功能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在靶向ang2和靶向vegf的抗体联合用药、以及双特异性抗体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抑瘤效果,且优于任意靶点单克隆抗体的药效(hashizume,h.,et al.(2010).cancer res 70(6):2213-2223.kienast,y.,et al.(2013).clin cancer res 19(24):6730-6740.)。因此,同时阻断vegf和ang2可以更有效抑制异常血管生成,达到治疗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的目的。

4、目前本领域内报道了几种处于临床阶段的同时阻断vegf和ang2信号通路的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包括vanucizumab(参见例如wo2010040508a1)、faricimab(参见例如wo2014009465a1)和bi836880(参见例如us9527925b2),但仍亟待于研发新的高效的抗ang2-vegf双特异性抗体。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其包含结合ang2的第一抗原结合部分以及结合vegf的第二抗原结合部分,所述第一抗原结合部分包含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含hcdr1、hcdr2和hcdr3,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lcdr1、lcdr2和lcdr3,其中所述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和lcdr3序列选自(1)-(3)中任一项:(1)seq idno:25所示hcdr1序列;seq id no:26所示hcdr2序列;seq id no:27所示hcdr3序列;seq idno:28所示lcdr1序列;seq id no:29所示lcdr2序列;和seq id no:30所示lcdr3序列;(2)seq id no:33所示hcdr1序列;seq id no:34所示hcdr2序列;seq id no:35所示hcdr3序列;seq id no:36所示lcdr1序列;seq id no:37所示lcdr2序列;和seq id no:38所示lcdr3序列;(3)seq id no:41所示hcdr1序列;seq id no:42所示hcdr2序列;seq id no:43所示hcdr3序列;seq id no:44所示lcdr1序列;seq id no:45所示lcdr2序列;和seq idno:46所示lcdr3序列。

2、在一实施方案中,所述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选自(1)-(3)中任一项:(1)重链可变区,其包含seq id no:31的氨基酸序列;轻链可变区,其包含seq id no:32的氨基酸序列;(2)重链可变区,其包含seq id no:39的氨基酸序列;轻链可变区,其包含seq id no:40的氨基酸序列;(3)重链可变区,其包含seq id no:47的氨基酸序列;轻链可变区,其包含seq id no:48的氨基酸序列。

3、在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抗原结合部分包含结合vegf的免疫球蛋白单可变结构域(vhh)。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免疫球蛋白单可变结构域包含:seq id no:49所示cdr1序列、seq id no:50所示cdr2序列以及seq id no:51所示cdr3序列。

4、在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抗原结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抗原结合部分通过接头连接。

5、在一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包含人igg1的重链恒定区和人κ轻链恒定区。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人igg1的重链恒定区在根据eu编号的第234和235位包含亮氨酸至丙氨酸的突变。

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核苷酸,其编码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

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表达载体,其包含本发明的多核苷酸。

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宿主细胞,其包含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或表达载体。

9、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产生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其包括:

10、(ⅰ)在合适条件下培养本发明的宿主细胞以表达所述双特异性抗体,以及

11、(ⅱ)从宿主细胞或其培养物分离所述双特异性抗体。

1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含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剂。

13、本发明还提供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以下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1)血管生成相关的眼病;或(2)癌症。



技术特征:

1.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其包含结合ang2的第一抗原结合部分以及结合vegf的第二抗原结合部分,所述第一抗原结合部分包含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含hcdr1、hcdr2和hcdr3,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lcdr1、lcdr2和lcdr3,其中所述hcdr1、hcdr2、hcdr3、lcdr1、lcdr2和lcdr3序列选自(1)-(3)中任一项:

2.权利要求1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重链可变区包含:

3.权利要求1或2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选自(1)-(3)中任一项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第二抗原结合部分包含结合vegf的免疫球蛋白单可变结构域(vhh);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第一抗原结合部分和所述第二抗原结合部分通过接头连接。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其进一步包含免疫球蛋白的重链恒定区(ch)和轻链恒定区(cl);

8.权利要求7的双特异性抗体,其包含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其中所述第一多肽包含所述重链可变区(vh)和所述重链恒定区(ch),所述第二多肽包含所述轻链可变区(vl)和所述轻链恒定区(cl),第二抗原结合部分的单可变结构域任选地通过接头融合至:(1)所述vh的n端;(2)所述vl的n端;(3)所述vh和vl的n端;(4)所述ch的c端;(5)所述cl的c端;(6)所述ch和cl的c端;(8)所述vh的n端和所述ch的c端;或者(9)所述vl的n端和所述ch的c端。

9.权利要求8的双特异性抗体,其中所述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选自(1)-(15)中任一项:

10.权利要求8或9的双特异性抗体,其包含两条所述第一多肽和两条所述第二多肽,其中所述第一多肽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二多肽相同或不同。

11.一种多核苷酸,其编码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

12.一种表达载体,其包含权利要求11的多核苷酸。

13.一种宿主细胞,其包含权利要求11的多核苷酸或权利要求12的表达载体。

14.一种产生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其包括:

15.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含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剂。

16.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或权利要求15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以下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1)血管生成相关的眼病;或(2)癌症;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提供抗ANG2‑VEGF双特异性抗体、包含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本发明进一步提供编码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多核苷酸和表达载体以及产生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郎国竣,刘婵娟,王立燕,曹静丽,司远青,李文,苏飞,闫闰,张震,张文海,胡宇豪,孙兴鲁,陈克让,江茹兰,林紫绮,戴珊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优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