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及其培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712468发布日期:2023-04-01 00:2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及其培养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乳酸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及其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2.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乳酸菌是一种益生菌,其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乳酸菌分布广泛,通常存在于肉、乳和蔬菜等食品及其制品中。此外,乳酸菌也广泛存在于畜、禽肠道及少数临床样品中,其中,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口腔、肠道等环境中的乳酸菌,是构成特定区域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成员。在乳酸菌的培养过程中常会使用秸秆进行乳酸菌的培养,此时就需要一种培养装置来对乳酸菌进行快速培养。
3.常规的用于培养乳酸菌的培养装置一般由培养皿和培养箱组成,在进行乳酸菌的培养时会在培养皿的内部添加有乳酸菌原液以及营养液,并将其放置在培养箱的内部,而培养箱一般为恒温箱体,在放入培养箱的内部时为了防止培养皿出现泼洒,一般会使用夹紧装置对其进行夹紧,培养箱内部的夹紧装置一般为弹簧配合夹板的方式进行夹紧,在夹紧时不仅需要分离两个夹板同时还需要手持培养皿,不仅操作困难,通常单人难以独立操作完成,整个放置效率极低。
4.由于在乳酸菌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利用培养皿内部的营养液对乳酸菌提供养料,为了使得乳酸菌原液内部的乳酸菌所获得的养料充足,一般会将乳酸菌原液与营养液之间进行充分混合,但在混合过程中无法使用搅拌杆对其进行搅拌,这种搅拌方式容易导致乳酸菌出现破损,仅能使用人工震荡的方式进行混合,这种混合方式受限于培养皿的深度容易造成内部溶液的溅出,同时混合均匀度不高,造成乳酸菌的培养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及其培养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包括恒温箱,所述恒温箱的内部设有培养皿,所述培养皿的下方设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的下方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底端设有储气管,所述活动座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导轨,所述导轨的底端均安装有延长轴且与恒温箱内腔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导轨的内部设有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的底端与活动板的顶端相连接,所述夹持组件的数量与导轨的数量相同,所述培养皿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定位杆,所述活动座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培养皿通过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活动卡接。
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储气管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端贯穿储气管的顶端且与活动板底端的中部
相连接。
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杆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储气管内腔的顶端以及活塞板的顶端相连接。
9.在使用前,可首先将乳酸菌原液与营养液一同放置在培养皿的内部,并设定好恒温箱的温度,同时将培养皿放入至活动座的顶端,在放置前需将培养皿底端的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进行定位卡接,确保培养皿处于活动座顶端的中部,同时当培养皿的底端与活动座顶端相接触时,此时受重力影响,活动座随之下移,并朝安装座进行位移,此时限位弹簧被压缩,传动杆进入活动座底端的卡槽内部,活动座的底端与安装座的顶端相接触,此时安装座可进一步下移并带动延长杆向下位移。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活动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夹持组件等角度分布在活动板的顶端,所述第一固定座远离活动板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固定座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与导轨之间活动卡接,所述卡块的顶端均固定安装有夹板,所述夹板的内侧面与培养皿的外侧面相接触。
12.当延长杆向下位移时,此时活动板和活塞杆随之向下移动,复位弹簧随之被拉伸,并带动活塞板相对储气管发生位移,随着活动板的缓慢下移,此时多个支撑杆随之受到向内的拉力,并向内侧发生摆动,支撑杆顶端的卡块随之相对导轨发生位移,此时支撑杆与活动板之间的夹角随之减小,卡块可相对导轨发生滑动,多个夹板随之向内侧发生位移,当多个夹板的内侧面与培养皿的外侧面相接触时即可对培养皿的侧面进行限位夹持,完成培养皿的限位固定。
13.通过利用自然放置培养皿的过程,以及培养皿自身的自重所带来的重力作为动力,实现活动板的向下位移,并通过夹持组件的转换,最终转变为多个夹板与培养皿外侧面的接触,实现对培养皿侧面的限位,确保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的稳定,且整个限位夹持过程较为自然,无需刻意的动作即可实现快速夹持固定,且符合使用者直觉,操作极为简便,避免传统装置操作难度高需要多人辅助完成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放置效率。
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动座底端的外侧面和安装座顶端的外侧面均等角度开设有波浪槽,所述活动座的底端与安装座的顶端相接触,所述安装座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在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电机。
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机输出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传动杆,所述活动座底端的中部开设有与传动杆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卡槽且与传动杆之间活动卡接,卡槽内腔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底端与传动杆的顶端相接触,所述限位弹簧的内侧面设有轻触开关,且轻触开关与卡槽的顶端相连接且轻触开关的底端与传动杆的顶端相接触。
16.当活动座的底端与安装座的顶端相接触时,此时轻触开关的底端与传动杆的顶端相接触,此时轻触开关开关闭合,电机电源被接通,电机随之启动并带动传动杆旋转,此时在活动座底端的卡槽作用下即可带动活动座相对安装座旋转,并带动顶端的培养皿转动,此时在上下两排波浪槽的作用下即可带动培养皿发生一定的震动,此时即可实现培养皿的旋转且轻微晃动,与此同时当活塞板下移时会压缩位于储气管内部的空气并使其通过排气
口排出,排气口排出的空气随之通过排气管以及排气罩排出并作用于培养皿内部的原液,使得液体发生流动配合培养皿的旋转充分混合乳酸菌原液和营养液,完成混合过程。
17.通过对培养皿的自重进一步利用,利用培养皿自身的重力实现活动座的下移,并使得传动杆的电源被接通,实现活动座的转动,进而实现培养皿的旋转,同时配合波浪槽之间的摩擦实现培养皿的晃动加旋转,同时活动板下移的同时可将储气管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排出,最终通过排气罩排出,作用于培养皿内部的原液实现液体的流动,利用外部的摆动加旋转和内部液体的流动实现乳酸菌原液和营养液的充分混合,避免传统方法易溅出和易造成乳酸菌破损的问题,显著提高混合效果。
1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储气管外侧面靠近底端的左侧固定连通有排气口,所述储气管外侧面靠近底端的右侧固定连通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口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阀门的方向分别为向内导通和向外截止以及向外导通和向内截止。
1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口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入端贯穿恒温箱的背面与外部空间相连通,所述排气口远离储气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远离排气口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位于培养皿正上方的排气罩。
20.当完成混合后,通过将培养皿静止一段时间并通过恒温箱进行恒温培养,完成培养后需要将培养皿取出时,可通过开启气泵即可将外部空气吸入至进气口的内部,此时储气管底端的空气随之增加,活塞板随之上升,复位弹簧从拉伸状态逐渐转变为复位状态,活动板随之上升并带动安装座以及活动座上升,此时多个夹板随之向外侧发生移动,多个夹板随之远离培养皿,此时培养皿的限位被解除,且培养皿上升至拿取位置,取出培养皿即可。
21.通过利用培养皿的自重实现培养皿的自动夹持固定的同时,可反向朝储气管的内部通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即可在非手动拿取培养皿的同时实现培养皿限位固定的自动解除方便拿取,实现拿取时限位的自动解除,整个拿取过程无需手动解除限位后进行拿取,有效避免了限位解除时的晃动现象,提高了拿取时的稳定性。
22.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的培养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23.s1:首先需在培养皿的内部添加有乳酸菌原液以及营养液,并将培养皿通过底端的定位杆插入活动座顶端的定位孔内部即放入恒温箱的内部,并设定合适的恒温箱温度完成培养前的准备;
24.s2:当培养皿放置在活动座上方时,活动座下移,且活动座的底端与安装座的顶端相接触,轻触开关与传动杆相接触,安装座和延长杆以及活动板随之下移,并带动活塞杆以及活塞板下移,此时复位弹簧被压缩,当活动板下移时可将力量作用于夹持组件;
25.s3:此时多个支撑杆随之向内侧发生偏转,支撑杆与活动板之间的夹角随之减小,卡块相对导轨发生滑动,夹板朝培养皿方向进行位移,多个夹板随之朝固定环的方向进行位移,并朝培养皿进行靠近,直至第二固定座的内侧面与培养皿的外侧面相接触,完成限位夹持过程;
26.s4:当轻触开关的底端与传动杆相接触时,此时电机电源启动即可带动传动杆转动,进而带动上方的活动座旋转,此时在波浪槽的作用下,培养皿随之旋转且发生微小震动,对培养皿内部的原液进行混合,同时活塞板下移时,储气管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以及排气管排出,并通过排气罩排至培养皿的顶端对培养皿内部的原液进行吹散进一步加速原
液混合,直至混合均匀;
27.s5:完成混合后对培养皿进行静置,并在恒温的恒温箱内部培养一段时间后去除即可得到乳酸菌成品。
2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29.1、本发明通过利用自然放置培养皿的过程,以及培养皿自身的自重所带来的重力作为动力,实现活动板的向下位移,并通过夹持组件的转换,最终转变为多个夹板与培养皿外侧面的接触,实现对培养皿侧面的限位,确保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的稳定,且整个限位夹持过程较为自然,无需刻意的动作即可实现快速夹持固定,且符合使用者直觉,操作极为简便,避免传统装置操作难度高需要多人辅助完成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放置效率。
30.2、本发明通过对培养皿的自重进一步利用,利用培养皿自身的重力实现活动座的下移,并使得传动杆的电源被接通,实现活动座的转动,进而实现培养皿的旋转,同时配合波浪槽之间的摩擦实现培养皿的晃动加旋转,同时活动板下移的同时可将储气管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排出,最终通过排气罩排出,作用于培养皿内部的原液实现液体的流动,利用外部的摆动加旋转和内部液体的流动实现乳酸菌原液和营养液的充分混合,避免传统方法易溅出和易造成乳酸菌破损的问题,显著提高混合效果。
31.3、本发明通过利用培养皿的自重实现培养皿的自动夹持固定的同时,可反向朝储气管的内部通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即可在非手动拿取培养皿的同时实现培养皿限位固定的自动解除方便拿取,实现拿取时限位的自动解除,整个拿取过程无需手动解除限位后进行拿取,有效避免了限位解除时的晃动现象,提高了拿取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隐藏恒温箱状态下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培养皿和活动座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活动座和安装座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6.图5为本发明活动座和安装座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37.图6为本发明导轨和夹持组件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38.图7为本发明导轨和夹持组件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9.图8为本发明储气管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40.图中:1、恒温箱;2、培养皿;3、固定环;4、导轨;5、夹持组件;501、第一固定座;502、支撑杆;503、第二固定座;504、卡块;505、夹板;6、活动板;7、延长杆;8、储气管;9、进气口;10、排气口;11、活塞板;12、活塞杆;13、复位弹簧;14、气泵;15、排气管;16、排气罩;17、安装座;18、电机;19、传动杆;20、限位弹簧;21、轻触开关;22、波浪槽;23、活动座;24、定位孔;25、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包括恒温箱1,恒温箱1的内部设有培养皿2,培养皿2的下方设有活动座23,活动座23的下方设有安装座17,安装座17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延长杆7,延长杆7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活动板6,活动板6的底端设有储气管8,活动座23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固定环3,固定环3的外侧面等角度固定安装有导轨4,导轨4的底端均安装有延长轴且与恒温箱1内腔的底端相连接,导轨4的内部设有夹持组件5,夹持组件5的底端与活动板6的顶端相连接,夹持组件5的数量与导轨4的数量相同,培养皿2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定位杆25,活动座23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定位孔24,培养皿2通过定位杆25与定位孔24之间活动卡接,储气管8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塞板11,活塞板1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活塞杆12,活塞杆12的顶端贯穿储气管8的顶端且与活动板6底端的中部相连接,活塞杆12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13,复位弹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储气管8内腔的顶端以及活塞板11的顶端相连接。
43.在使用前,可首先将乳酸菌原液与营养液一同放置在培养皿2的内部,并设定好恒温箱1的温度,同时将培养皿2放入至活动座23的顶端,在放置前需将培养皿2底端的定位杆25与定位孔24之间进行定位卡接,确保培养皿2处于活动座23顶端的中部,同时当培养皿2的底端与活动座23顶端相接触时,此时受重力影响,活动座23随之下移,并朝安装座17进行位移,此时限位弹簧20被压缩,传动杆19进入活动座23底端的卡槽内部,活动座23的底端与安装座17的顶端相接触,此时安装座17可进一步下移并带动延长杆7向下位移。
44.如图2和图3以及图5和图6所示,夹持组件5包括第一固定座501,第一固定座501与活动板6的顶端固定连接,夹持组件5等角度分布在活动板6的顶端,第一固定座501远离活动板6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502,支撑杆502远离第一固定座501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503,第二固定座503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卡块504,卡块504与导轨4之间活动卡接,卡块504的顶端均固定安装有夹板505,夹板505的内侧面与培养皿2的外侧面相接触。
45.第一实施例:
46.当延长杆7向下位移时,此时活动板6和活塞杆12随之向下移动,复位弹簧13随之被拉伸,并带动活塞板11相对储气管8发生位移,随着活动板6的缓慢下移,此时多个支撑杆502随之受到向内的拉力,并向内侧发生摆动,支撑杆502顶端的卡块504随之相对导轨4发生位移,此时支撑杆502与活动板6之间的夹角随之减小,卡块504可相对导轨4发生滑动,多个夹板505随之向内侧发生位移,当多个夹板505的内侧面与培养皿2的外侧面相接触时即可对培养皿2的侧面进行限位夹持,完成培养皿2的限位固定。
47.通过利用自然放置培养皿2的过程,以及培养皿2自身的自重所带来的重力作为动力,实现活动板6的向下位移,并通过夹持组件5的转换,最终转变为多个夹板505与培养皿2外侧面的接触,实现对培养皿2侧面的限位,确保培养皿2在培养过程中的稳定,且整个限位夹持过程较为自然,无需刻意的动作即可实现快速夹持固定,且符合使用者直觉,操作极为简便,避免传统装置操作难度高需要多人辅助完成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放置效率。
48.如图4和图5所示,活动座23底端的外侧面和安装座17顶端的外侧面均等角度开设有波浪槽22,活动座23的底端与安装座17的顶端相接触,安装座17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在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电机18,电机18输出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传动杆19,活动座23
底端的中部开设有与传动杆19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卡槽且与传动杆19之间活动卡接,卡槽内腔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弹簧20,限位弹簧20的底端与传动杆19的顶端相接触,限位弹簧20的内侧面设有轻触开关21,且轻触开关21与卡槽的顶端相连接且轻触开关21的底端与传动杆19的顶端相接触。
49.第二实施例:
50.当活动座23的底端与安装座17的顶端相接触时,此时轻触开关21的底端与传动杆19的顶端相接触,此时轻触开关21开关闭合,电机18电源被接通,电机18随之启动并带动传动杆19旋转,此时在活动座23底端的卡槽作用下即可带动活动座23相对安装座17旋转,并带动顶端的培养皿2转动,此时在上下两排波浪槽22的作用下即可带动培养皿2发生一定的震动,此时即可实现培养皿2的旋转且轻微晃动,与此同时当活塞板11下移时会压缩位于储气管8内部的空气并使其通过排气口10排出,排气口10排出的空气随之通过排气管15以及排气罩16排出并作用于培养皿2内部的原液,使得液体发生流动配合培养皿2的旋转充分混合乳酸菌原液和营养液,完成混合过程。
51.通过对培养皿2的自重进一步利用,利用培养皿2自身的重力实现活动座23的下移,并使得传动杆19的电源被接通,实现活动座23的转动,进而实现培养皿2的旋转,同时配合波浪槽22之间的摩擦实现培养皿2的晃动加旋转,同时活动板6下移的同时可将储气管8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10排出,最终通过排气罩16排出,作用于培养皿2内部的原液实现液体的流动,利用外部的摆动加旋转和内部液体的流动实现乳酸菌原液和营养液的充分混合,避免传统方法易溅出和易造成乳酸菌破损的问题,显著提高混合效果。
52.如图1和图2以及图3和图8所示,储气管8外侧面靠近底端的左侧固定连通有排气口10,储气管8外侧面靠近底端的右侧固定连通有进气口9,进气口9和排气口10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阀门的方向分别为向内导通和向外截止以及向外导通和向内截止,进气口9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气泵14,气泵14的输入端贯穿恒温箱1的背面与外部空间相连通,排气口10远离储气管8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15,排气管15远离排气口10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位于培养皿2正上方的排气罩16。
53.第三实施例:
54.当完成混合后,通过将培养皿2静止一段时间并通过恒温箱1进行恒温培养,完成培养后需要将培养皿2取出时,可通过开启气泵14即可将外部空气吸入至进气口9的内部,此时储气管8底端的空气随之增加,活塞板11随之上升,复位弹簧13从拉伸状态逐渐转变为复位状态,活动板6随之上升并带动安装座17以及活动座23上升,此时多个夹板505随之向外侧发生移动,多个夹板505随之远离培养皿2,此时培养皿2的限位被解除,且培养皿2上升至拿取位置,取出培养皿2即可。
55.通过利用培养皿2的自重实现培养皿2的自动夹持固定的同时,可反向朝储气管8的内部通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即可在非手动拿取培养皿2的同时实现培养皿2限位固定的自动解除方便拿取,实现拿取时限位的自动解除,整个拿取过程无需手动解除限位后进行拿取,有效避免了限位解除时的晃动现象,提高了拿取时的稳定性。
56.一种秸秆乳酸菌培养装置的培养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57.s1:首先需在培养皿2的内部添加有乳酸菌原液以及营养液,并将培养皿2通过底端的定位杆25插入活动座23顶端的定位孔24内部即放入恒温箱1的内部,并设定合适的恒
温箱温度完成培养前的准备;
58.s2:当培养皿2放置在活动座23上方时,活动座23下移,且活动座23的底端与安装座17的顶端相接触,轻触开关21与传动杆19相接触,安装座17和延长杆7以及活动板6随之下移,并带动活塞杆12以及活塞板11下移,此时复位弹簧13被压缩,当活动板6下移时可将力量作用于夹持组件5;
59.s3:此时多个支撑杆502随之向内侧发生偏转,支撑杆502与活动板6之间的夹角随之减小,卡块504相对导轨4发生滑动,夹板505朝培养皿2方向进行位移,多个夹板505随之朝固定环3的方向进行位移,并朝培养皿2进行靠近,直至第二固定座503的内侧面与培养皿2的外侧面相接触,完成限位夹持过程;
60.s4:当轻触开关21的底端与传动杆19相接触时,此时电机18电源启动即可带动传动杆19转动,进而带动上方的活动座23旋转,此时在波浪槽22的作用下,培养皿2随之旋转且发生微小震动,对培养皿2内部的原液进行混合,同时活塞板11下移时,储气管8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10以及排气管15排出,并通过排气罩16排至培养皿2的顶端对培养皿2内部的原液进行吹散进一步加速原液混合,直至混合均匀;
61.s4:完成混合后对培养皿2进行静置,并在恒温的恒温箱1内部培养一段时间后去除即可得到乳酸菌成品。
6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