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检测AR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

文档序号:37448697发布日期:2024-03-28 18:31阅读:20来源:国知局
用于检测AR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检测ar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


背景技术:

1、性发育异常(dsd)是一大类遗传因素导致的染色体核型与性腺表型不一致的疾病。dsd患者外生殖器的异常可以表现为完全的男性或完全女性。依据dsd患者染色体核型,将dsd分为3类:性染色体dsd、46,xx dsd和46,xy dsd。睾丸组织发育异常,雄激素合成障碍或活性低下是导致46,xy dsd的病因。其中,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以及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综合征(5αr-2)是临床中导致46,xy dsd的常见疾病。ais是由于雄激素受体基因(ar)异常造成雄激素受体活性减弱进而导致男性化不全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在生物学性别为男性的患儿中发病率为1/20 000~1/99 000。5αr-2是由编码srd5a2基因异常所致。srd5a2基因突变可导致类固醇5α还原酶2型酶活性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男性化不全现象。目前dsd的诊断主要在出生后,通常在青春期进行激素和外科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对其进行产前检测存在客观需求和必要性。

2、现有对该病的产前预防主要是在孕期进行有创穿刺获取胎儿细胞后,经细胞培养后提取dna,随后采用sange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等技术对于胎儿基因型进行检测。

3、目前对胎儿srd5a2及ar基因致病变异的产前检测主要采用有创诊断,通常在孕11-14周进行绒毛穿刺,孕16-24周进行羊膜腔穿刺或孕24周以后进行脐静脉穿刺的方式获取胎儿细胞,经过培养后进行致病变异位点的直接检测。该技术多采用侵入性的手段来实现,存在较低概率(0.5%-1%)的流产风险,且大多数孕妇对该种形式较为排斥,且部分孕妇有穿刺禁忌症,另外绒毛穿刺存在失败的风险;同时该技术还存在窗口期较短,检测孕周晚的问题(最早检测时间是是孕11周),不能满足更早期产前检测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srd5a及ar基因无创产前检测的检测要求,本发明通过在srd5a及ar基因上下游1-2mb范围内设计杂交捕获panel,进一步靶向捕获家系样本基因组dna和孕妇游离dna,进行建库并二代测序,结合下游生物信息学分析,计算母亲游离dna中致病单倍型和正常单倍型的剂量变化,进而判断胎儿是否遗传父母致病单倍型。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所述探针的序列为seq id no.1-200。

3、通过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探针来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仅需采集孕妇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经建库测序分析后即可判断胎儿基因型,相比于现有技术,该技术主要优势在于无创、早孕周检测(孕7周以上)、操作过程简单、窗口期大等特点。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的序列为seq id no.1-200。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用于检测AR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用于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的探针的序列为SEQ ID NO.1‑200。通过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探针来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及SRD5A2基因单倍型剂量变化,仅需采集孕妇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经建库测序分析后即可判断胎儿基因型,相比于现有技术,该技术主要优势在于无创、早孕周检测(孕7周以上)、操作过程简单、窗口期大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杨季云,廖英男,曹莉,王旭,谭畅,张孝欢,周雯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