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579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检验科实用检验器材,具体是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细菌培养箱,在除门以外的箱体上设置有循环风道,通过风扇让加热器产生的热能均匀分布到箱体中,其不足之处是,门体与循环风道隔离,无法保证箱体各处温度的均一性。针对上述不足,现有公布了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包括细菌培养箱开关门和箱体风道,所述箱体风道上通接有出风管和回风管,所述细菌培养箱开关门内包覆有U型铜盘管,所述U型铜盘管的进气嘴与出风管密封连接,所述U型铜盘管的出气嘴与回风管密封连接。,然而这种培养箱只有一个箱门,想要了解细菌的培养情况,需要打开箱门,从而影响了细菌培养的恒温环境,且有的细菌是需要无光条件培养,不能直接在箱体上开设观察口,另外,对于不同的细菌,其培养温度也不同,固定温度的恒温细菌培养箱不能够满足不同菌群的培养。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观察细菌培养情况,可调节温度,自动控温的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包括箱门、箱体和保温管道,所述箱门通过第一合页与箱体左侧铰接,箱门内设置有呈“S”形布设的门风管,所述门风管两端管口连接有套管头,箱门左侧设置有磁铁条,箱体对应磁铁条设置有条形槽,条形槽内固定铁片,所述箱体侧壁内设置有“S,,形保温管道,保温管道一端与设置在箱体左侧面上的“U”形加热通道连通,加热通道内设置有加热丝,加热通道上设置有鼓风机,保温管道另一端的管口穿设在与套管头相对应的箱体侧壁上,箱体内底面上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箱体右侧设置有控制装置和充电电池板,箱体上端设置有温度设置开关和多个观察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过导线与储备电池板连接,所述储备电池板、控制装置、温度设置开关、加热丝和鼓风机形成通电回路。
[0007]进一步的,所述箱门外侧壁上设置有箱门把手。
[0008]进一步的,所述观察口侧端通过第二合页铰接有封闭盖板,封闭盖板外壁上设置有提手。
[0009]进一步的,所述观察口上设置有透明的密封玻璃,密封玻璃上安装有放大镜片。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与套管头相对应的保温管道的管口呈圆锥形,套管头内壁设置有与保温管道的管口配合的圆锥槽。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箱体上端设置有多个观察口,观察口上设置有透明的密封玻璃,密封玻璃上安装有放大镜片,方便查看培养箱内菌群的培养情况;观察口侧端铰接有封闭盖板,将箱体封闭,适用于部分厌光菌群的培养,通用性强;通过在箱门内设置与箱体内的保温管道连通的“S”形门风管,确保整个箱体内的温度均匀分布,适合菌群培养;通过温度设置开关调节好培养箱内菌群适宜的温度,培养过程中,通过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箱体内的温度高低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内,控制装置根据温度信号来升高或降低加热丝的功率,确保细菌培养箱内的温度恒定。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用性强,可以随时观察细菌培养情况而不影响菌群的培养环境温度,且能够自动控温。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门风管与保温管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箱体,2-温度检测装置,3-第一合页,4-门风管,5-套管头,6-磁铁条,7-箱门,8-封闭盖板,10-条形槽,11-充电电池板,12-保温管道,13-加热丝,14-加热通道,15-鼓风机,16-第二合页,17-观察口,18-密封玻璃,19-温度设置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包括箱门
7、箱体I和保温管道12,所述箱门7通过第一合页3与箱体I左侧铰接,箱门7内设置有呈“S”形布设的门风管4,所述门风管4两端管口连接有套管头5,箱门7左侧设置有磁铁条6,箱体I对应磁铁条6设置有条形槽10,条形槽10内固定铁片,磁铁条6与条形槽10内的铁片相吸,确保箱门7与箱体I盖合严密,所述箱体I侧壁内设置有“S”形保温管道12,保温管道12 —端与设置在箱体I左侧面上的“U”形加热通道14连通,加热通道14内设置有加热丝13,加热通道14上设置有鼓风机15,保温管道12另一端的管口穿设在与套管头5相对应的箱体I侧壁上,箱体I内底面上设有温度检测装置2,箱体I右侧设置有控制装置9和充电电池板11,箱体I上端设置有温度设置开关19和多个观察口 17。
[0019]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通过导线与储备电池板11连接,所述储备电池板11、控制装置9、温度设置开关19、加热丝13和鼓风机15形成通电回路。
[0020]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所述箱门7外侧壁上设置有箱门把手,方便打开箱体1,用于放置和取出培养菌群。
[0021]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所述观察口 17侧端通过第二合页16铰接有封闭盖板9,封闭盖板9外壁上设置有提手,方便拉开封闭盖板9对箱体I内的菌群进行观察。
[0022]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所述观察口 17上设置有透明的密封玻璃18,密封玻璃18上安装有放大镜片,通过放大镜和透明的密封玻璃18可以清楚地观察箱体I内菌群的培养情况。
[0023]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所述与套管头5相对应的保温管道12的管口呈圆锥形,套管头5内壁设置有与保温管道12的管口配合的圆锥槽,从而确保了保温管道12和门风管4的配合密封。
[00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时:向箱体I内放入培养菌群,关闭箱门7,从而门风管4两端管口连接的套管头5与保温管道12的管口严密配合,通过温度设置开关19调节设定好箱体I内的培养温度,接着,温度检测装置2、控制装置9、加热丝13和鼓风机15开始工作,温度检测装置2检测箱体I内的温度高低并将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9内,控制装置9根据温度信号来升高或降低加热丝13的功率,确保细菌培养箱体I内的温度恒定。
[002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包括箱门、箱体和保温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通过第一合页与箱体左侧铰接,箱门内设置有呈“S”形布设的门风管,所述门风管两端管口连接有套管头,箱门左侧设置有磁铁条,箱体对应磁铁条设置有条形槽,条形槽内固定铁片,所述箱体侧壁内设置有“S”形保温管道,保温管道一端与设置在箱体左侧面上的“U”形加热通道连通,加热通道内设置有加热丝,加热通道上设置有鼓风机,保温管道另一端的管口穿设在与套管头相对应的箱体侧壁上,箱体内底面上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箱体右侧设置有控制装置和充电电池板,箱体上端设置有温度设置开关和多个观察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过导线与储备电池板连接,所述储备电池板、控制装置、温度设置开关、加热丝和鼓风机形成通电回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外侧壁上设置有箱门把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口侧端通过第二合页铰接有封闭盖板,封闭盖板外壁上设置有提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口上设置有透明的密封玻璃,密封玻璃上安装有放大镜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套管头相对应的保温管道的管口呈圆锥形,套管头内壁设置有与保温管道的管口配合的圆锥槽。
【专利摘要】一种检验科用恒温细菌培养箱,包括箱门、箱体和保温管道,所述箱门内设置有呈“S”形布设的门风管,所述门风管两端管口连接有套管头,箱门左侧设置有磁铁条,箱体对应磁铁条设置有条形槽,条形槽内固定铁片,所述箱体侧壁内设置有“S”形保温管道,保温管道一端与设置在箱体左侧面上的“U”形加热通道连通,加热通道内设置有加热丝,加热通道上设置有鼓风机,保温管道另一端的管口穿设在与套管头相对应的箱体侧壁上,箱体内底面上设有温度检测装置,箱体右侧设置有控制装置和充电电池板,箱体上端设置有温度设置开关和多个观察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用性强,可以随时观察细菌培养情况而不影响菌群的培养环境温度。
【IPC分类】C12M1-34, C12M1-38
【公开号】CN204265759
【申请号】CN201420750533
【发明人】于春冬
【申请人】于春冬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