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双层隔热涂料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859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双层隔热涂料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隔热涂料,特别是关于 一种具有高隔热能力的双层隔热涂料。隔热涂料可广泛地应用于住宅、建筑厂房、车辆、船舶、粮储仓库及 石油化工储罐,隔绝外界的热能,以保持内部较低的温度。 一般使用的隔热 涂料会添加次微米/微米的陶瓷球填充物,以增加隔热涂料的隔热能力。然而, 上述陶瓷球仅可有限地降低隔热涂料的热传导系数,上述隔热涂料的热传导系数一般介于0.1 0.3W/m. k之间,且隔热涂料的反射率介于80~90%。 一 般而言,若要降低热传导系数皆会造成反射率的下降。因此,亟需要一种同时具有低热传导系数及高反射率的隔热涂料。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之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上述 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包含树脂,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30wt。/。至 60wl。/。之间;粉末填充物,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5wt。/。至30wt。/o之 间;中空球填充物,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10城%至55\¥1%之间;以 及粘合剂,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10wt。/。至2()wt。/。之间。在上述反射 隔热涂料中,粘合剂会包覆中空填充物的表面,且各个被粘合剂包覆的中空 填充物间可彼此粘合,以在反射隔热涂料的表面附近形成透明膜。当外界的 光照射反射隔热涂料时,会先经过上述透明膜,再由反射填充物反射至外界, 以提升反射隔热涂料的反射率至少大于96%。本发明之另 一 目的为提供一种双层隔热涂料,其包含多孔性绝热层 以及反射隔热层,形成于该多孔性绝热层的上方。上述双层隔热涂料,其中 多孔性绝热层更包含,气凝胶粉末,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20wt%至30wt。/。之间;分散液,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0.1wt。/。至lwt。/。之间; 粘合剂,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10wt。/。至20wt。/o之间;以及第一树脂, 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40wt。/。至60wt。/o之间,且该第一树脂的粘度介 于500至1500厘泊之间。上述双层隔热涂料,其中反射隔热层包含第二树 脂,其占总重量的30城%至60wt。/。之间;粉末填充物,其占总重量的5wt0/。 至30wto/。之间;中空球填充物,其占总重量的10wty。至55wty。之间;以及粘 合剂,其占总重量的10wt。/。至20wt。/。之间。在上述双层隔热涂料中,反射隔 热层具有对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96%,且多孔性绝热层的热传导 系数介于O.Ol至0.03W/m. k之间。再者,双层隔热涂料的热传导系数介于 0.01 0.05W/m. k之间。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双层隔热涂的形成方法,其包含提供基 材。接着,形成多孔性隔热层于该基材上,以及再形成反射隔热层于上述多 孔性隔热层的上方。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双层隔热涂料的示意图,其中1为双层 隔热涂料;2为基材; 5为绝热层; 10为反射隔热层; 15为中空球填充物; 20为反射粉末填充物; 25为纳米多孔性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多孔性绝热层的制备将20wt。/。至30wt。/o(以多孔性绝热层的总重量为基准)的气凝胶(aerogel) 粉末、0.1 wt。/。至1 wt。/。的分散液、10wt。/。至20城%的粘合剂(binder)以及40wt% 至60wty。的树脂混合搅拌约0.3至0.8小时,以制备多孔性绝热层。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气凝胶粉末优选为纳米级的尺寸,且可以是 例^口fU匕石圭(silicon oxide)、 二fU匕《太(titanium dioxide)或fU匕4告(zirconium oxide)的无机类气凝胶粉末,也可以是例如碳、间苯二酚曱醛(resorcinol formaldehyde)、聚氨酯(polyurethane)或聚苯乙烯(polystyrene)的有机类气凝胶 粉末,以及上述有机气凝胶粉末及无机凝胶粉末的混合物,经由例如溶胶凝 胶法(sol-gel)的纳米化处理后,所制得的纳米气凝胶粉末。上述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气凝胶粉末的方式,在氣化硅的实施方案 中,将硅烷氧化物或硅盐类溶于水中,进行水解(Hydrolysis)及縮合 (Condensation)反应,以形成氧化硅凝胶。接着,将氧化硅凝胶进行干燥及锻 烧处理,以形成纳米氧化硅粉末 上述纳米气凝胶粉末的比表面积优选可以 是介于400m2/g至1200m2/g之间。上述分散液优选可以是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且 分子量范围介于20000g/mole 60000g/mole之间,其中上述分-散液优选可以 是先以乙醇(工业用乙醇)将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而成的溶液。在优选实施方 案中,上述粘合剂可以是例如聚乙醇或丙烯的醇酸聚合物,且添加1 5倍醇 酸聚合物的水而成。上述粘合剂的分子量范围优选介于80000g/molc至 90000g/mole之间。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树脂优选例如是耐热性的树脂,且可以是例 如聚甲基丙烯酸曱酯(也可称为压克力树脂)、丙烯-苯乙烯树脂或丙烯-丁二 烯-苯乙晞树脂,且上述树脂的粘度可以是介于500至1500厘泊之间,优选 约为1000厘泊。由于,上述多孔性绝热层具有优选大于90。/。的孔隙率,且多孔性绝热 层具有优选的孔径范围介于10至30纳米之间,使得多孔性绝热层的热传导 系数范围可介于0.01至0.03W/m. k之间,优选约为0.018W/m. k。因此, 上述多孔性绝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功能。值得注意是,在上述多孔性绝热层的制备中,也可以选择性的添加炭 黑粒子,以更加降低多孔性绝热层的红外光辐射热传。反射隔热涂料的制备将约10wt。/。至55wt。/o(以反射隔热涂料的总重成为基准)的中空球填充 物、5wt。/。至30wt。/。的粉末填充物与0.1wt。/。至1wt。/。的分散液置于容器中, 进行混合搅拌。接着,再加入约10%至20wt。/。(以反射隔热涂料的总重成为 基准)的粘合剂于上述容器中,进行混合搅拌约0.5至1小时,使得粘合剂会 包覆中空球填充物的表面。接着,加入约30wt。/。 60wt。/。(以反射隔热涂料的
总重成为基准)的树脂于上述容器中,进行混合搅拌约0.2至0.4小时,以制备反射隔热涂料。另外,上述反射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在添加树脂之前也可以选择性 的添力口 5 10wt%(以反射隔热涂料的总重量为基准)的发泡型树脂,以增加反 射隔热涂料之中的孔隙,使得增加反射隔热涂料的隔热效果。上述发泡型树 脂优选可以是聚氨脂(polyurethane; PU),且粘度范围介于50至100厘泊之间。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分散液可以是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lpyrrolidone)与乙醇所配制的溶液,主要目的是将中空球填充物均匀 分散于反射隔热涂料之中。上述粘合剂可以是与上述多孔性绝热层中的粘合 剂相同。上述中空球填充物优选可以是硼硅酸盐,且其粒径范围可以是介于10 至400pm之间。当上述硼硅酸盐粒径优选约为100pm时,具有优选的热传 导系数条件。而,粉末填充物优选可以是具有反射能力的氧化钛或氧化锌, 以作为反射红外光的填充物。在另一优选实施方案中,粉末填充物也可以包 含例如氧化锆或碳酸钙之具有反射紫外光能力的填充物。在又一 实施方案 中,也可以配合添加一般的填充物,例如碳酸镁、碳酸4丐或云母,由于一般 的填充物价格比较便宜,因此,可在不降低反射与隔热能力下,与反射粉末 填充物及中空填充物搭配使用,以降低制作成本。在 一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树脂可以是与上述多孔性绝热层中相同的 树脂材质,但在反射隔热涂料中之树脂的粘度优选为大于3000厘泊。在上述反射隔热涂料中,粘合剂会包覆中空填充物的表面,且各个被 粘合剂包覆的中空填充物间可彼此粘合,以在反射隔热涂料的表面附近形成 透明膜。当外界的光照射反射隔热涂料时,会先经过上述透明膜,再由反射 填充物反射至外界,以提升反射隔热涂料对可见光及近红外光(380 2000nm) 的反射率至少大于96%。双层隔热涂料的制作在图1中,提供基材2。接着,利用高压喷涂的方式将上述制备的多孔 性绝热层5形成于上述基材的上方。之后,再将上述制备的反射隔热层10 高压喷涂于多孔性绝热层5的上方,以在基材2的上方形成双层隔热涂料1。 上述基材2优选可以是金属。在一优选实方案中,多孔性绝热层5的厚度介 于0.2至0.25mm之间,而反射隔热层10的厚度优选介于0.2至0.25mm之间。又如图1所示,中空填充物15、反射填充物20及一般填充物25形成 在反射隔热层10之中,且中空填充物15间可彼此粘合,以在反射隔热层的 表面附近形成透明膜,使得增加反射隔热层10反射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反 射率至少约96%,如图l箭头所示。再者,在反射隔热层10下方的多孔性 绝热层5的低热传导系数介于0.01至0.03 W/m. k之间。在上述双层隔热涂料中,由于反射隔热层具有高反射率,使得大体上 并不会在反射隔热层产生热,再加上底层多孔性绝热层具有高隔绝热的能 力,因此,结合反射隔热层与多孔性绝热层所形成的双层隔热涂料的传热传 导系数介干约0.01 0.05W/m. k具有极佳隔热性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反 射隔热层与多孔性绝热层也可以是各别分开使用,当然亦具有反射及隔热的 能力。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方案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 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一些更动与 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包含树脂,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30wt%至60wt%之间;粉末填充物,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5wt%至30wt%之间;中空球填充物,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10wt%至55wt%之间;以及粘合剂,其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10wt%至20wt%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更包含分散液,其占该 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0 J wt%至1 wt。/。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分散液包含聚乙 烯吡咯烷酮,且该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分子量介于20000g/mole至60000g/mole 之间。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更包含发泡型树脂,其 占该反射隔热涂料总重量的5 wt。/。至10wt。/。之间t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树脂包含聚曱基 丙烯酸曱酯,且该树脂的粘度大于3000厘泊。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粉末填充物包含 碳酸钙、氧化锌、氧化钛、或氧化锆。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中空球填充物 包含硼硅酸盐的中空球体。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中空球填充物的 粒径介于10|arn至400pm之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粘合剂包含醇酸 聚合物,且该醇酸聚合物的分子量介于8000g/mole至90000g/mole之间。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其中该粘合剂会包覆 该中空球填充物,使得该中空球填充物可彼此粘合,以形成透明膜。
11. 一种双层隔热涂料,包含 多孔性绝热层;以及反射隔热层,形成于该多孔性绝热层的上方。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多孔性绝热层,包含气凝胶粉末,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20wt。/。至3Owt。/。之间; 分f在液,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0.1 wt。/。至1 wt。/。之间; 粘合剂,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10wt。/。至20wtQ/。之间;以及 第一树脂,其占该多孔性绝热层总重量的40wt。/。至60wt。/。之间.且该 第一树脂的粘度介于500 1500厘泊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气凝胶粉末系选自包含 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碳、间苯二酚曱搭、聚氨酯及聚苯乙烯。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气凝胶粉末的比表面积 介于400m2/g至1200m2/g之间。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多孔性绝热层的孔径介 于10nm至30nm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反射隔热层,包含 第二树脂,其占总重量的30wt。/。至60wt。/。之间,且该第二树脂的粘度 大于3000厘泊;粉末填充物,其占总重量的5wt。/o至30城%之间;中空球填充物,其占总重量的10wt。/。至55wt。/。之间;以及粘合剂,其占总重量的10城°/。至20城%之间。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粘合剂系包覆于该中空 球填充物,使得该中空球填充物可彼此粘合,以形成透明膜。
18.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多孔性绝热层的厚度介 于0.2nim至0.25mm之间。
19. 如权利要求n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多孔性绝热层的热传导系数介于0.01 W/m. k至0.03W/m. k之间。
20.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反射隔热层的厚度介于 0.2mm至0.25mm之间。
21.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反射隔热层的反射率大 于96%。
2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其中该双层隔热涂料的热传导 系数介于0.01 W/m. k至0.05W/m. k之间。
23. —种双层隔热涂料的制作方法,包含 提供基材形成多孔性隔热层于该基材上;以及 形成反射隔热热层于该多孔性隔热层的上方。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的制作方法,共甲B属,
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的制作方法,其中形成该多孔性 隔热层的方式是由高压喷涂的方式完成。
26.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层隔热涂料的制作方法,其中形成该反射隔 热层的方式是由高压喷涂的方法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隔热涂料的组合物、一种双层隔热涂料及其制作方法。上述双层隔热涂料,包含多孔性绝热层,以及反射隔热层,形成于该多孔性绝热层的上方。在上述双层隔热涂料中,反射隔热层具有对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96%,且多孔性绝热层的热传导系数介于0.01~0.03W/m.k之间。再者,上述双层隔热涂料的热传导系数介于0.01~0.05W/m.k之间。
文档编号C09D139/00GK101210146SQ20061017232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30日
发明者张育诚, 林琨程, 郑景亮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