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化湿地改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13496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盐碱化湿地改良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改良盐碱地、特别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新型改良剂。具体而言,所述改良剂是基于芦苇的改良剂。此外,本发明还涉及所述基于芦苇的改良剂在制备用于改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产品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面积为9. M亿!^2,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滨海地区盐碱湿地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盐碱地。湿地是地球表层的一种水域和陆地之间过渡的地理综合体,它通常具有3个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基本特征有喜湿生物栖息活动;地表常年或季节积水;土层严重潜育化。滨海湿地则是指近海地区的湿地,包括浅海、 河口、滩涂、盐沼、沙滩等。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带,海岸带周边有大量的盐碱地资源,它们主要分布在沿海各省市,例如环渤海滨海湿地(包括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和江苏滨海湿地、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以及易于退化等特点;受海潮及海水型地下水的双重影响,滨海湿地土壤具有盐分重、养分含量低的特性。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一些滨海湿地已呈明显退化和盐碱化趋势,退化后的湿地倾向具有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而土壤盐碱化问题尤其严重,导致生态和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如何改良和治理这些退化的滨海盐碱湿地,是农业和生态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盐碱土的修复,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性方法和化学性方法。物理性方法包括水利技术、深沟排碱、覆盖技术以及振动深松等。水利技术即以水压盐或排盐,此类方法在盐碱地改良中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保持长久,而且在很多地区因淡水资源紧缺而难以推广。深沟排碱是以挖深沟淋盐为主,配以淡水压碱洗盐。挖排碱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但排碱沟每年要清淤一次,否则排碱沟容易淤积堵塞, 沉盐排碱效果降低,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覆盖技术是指通过地膜覆盖及其他生物质材料覆盖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减缓或防止土壤盐分表聚。但是覆盖技术只是暂时把盐分控制在土壤深层,未能从根本上排除,从而存在返盐的潜在危险。振动深松通过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盐分向表层迁移以及通过对疏松土壤淋洗作用而将盐分淋洗到根系层以下,而达到脱盐、洗盐的目的,另外其对土壤团粒结构还有重新组合作用,但是,振动深松的作用仍很有限,仅可作为辅助性措施使用。另外还有翻耕与灌溉与种植耐盐碱作物相结合、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但这类方法投资很大,通常为每公顷2000-4000元/年。化学性方法主要是添加各类化学改良剂,例如含钙物质(石膏、磷石膏等)和酸性物质(如黑矾,风化煤、糠醛渣等)以及保水剂。例如,中国专利200510064463. 5公开了一种以沸石为主要原料经酸化充氧煅烧后制成的土壤改良剂,中国专利200810017565. 5公开了一种以电厂脱硫石膏为主要原料的改良剂,等等,但这些发明无一例外都存在来源有限、成本较高等缺点;中国专利申请201010101683. 1公开了一种吹填海泥的脱盐方法,但该法需要埋设暗管,导致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中国专利申请201010138702. 8公开了一种利用棉花秸秆改良滨海盐渍土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工程量大、步骤过于繁琐的缺点。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其它的一些改良滨海盐碱土的方法,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盐碱土壤改良剂,但大多数改良剂单纯针对土壤, 施用量大,单位面积成本也较高,并且往往存在有效期短且盐碱化常复发、不能综合改善土壤特性等缺点。因此,现有技术中仍迫切需要提供一种有效的、成本较低易于推广的、具有综合效益的用于改良滨海退化盐碱土的新型改良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中的至少一个或个,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改良滨海退化盐碱湿地土壤的新型改良剂。滨海盐碱地常以高盐(高Na+浓度)为特征。退化的或正在退化中的滨海盐碱湿地则还兼具程度不同的湿地生态特征,例如有湿地动植物(如芦苇)栖息生存。本发明人基于对沿海湿地生态的研究,出乎意料地发现利用芦苇作为改良剂来处理退化的或正在退化过程中的滨海盐碱湿地,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普通芦苇。 芦苇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具有喜湿润、耐水淹、耐干旱与耐盐碱等特性,在土壤和水的中性、微酸到碱性的各种PH生境中均能生长,为世界的广布种。芦苇用途广泛,可用作优良饲料,而且其成熟后纤维素含量高,还是优质的造纸原料。芦苇在污水处理方面应用的报道已有较多,关于芦苇在盐碱地恢复方面的应用,目前已有的报道都是利用芦苇作为盐碱地处理后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但是还没有直接利用芦苇作为改盐碱地改良剂来处理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报道。本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可利用芦苇作为盐碱地改良剂来处理已退化的或处于退化中的滨海盐碱湿地。基于此发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改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改良剂,所述改良剂包含40至8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15至35重量份的石膏。在一个优选的方面,所述改良剂包含50至7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20至30重量份的石膏。在一个更优选的方面,所述改良剂还含有300至400重量份的粉煤灰和/或炉渣。在一个特别优选的方面, 所述改良剂还含有100至150重量份的粘土,并且所述改良剂是以颗粒状或块状土壤改良剂的形式存在。在其中一个更优选的方面,所述改良剂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的 将所述芦苇粉碎或切割成1至5厘米长的段;将所述芦苇段与所述石膏、粉煤灰和/或炉渣、以及粘土相混合;造粒。在上述改良剂中,所述芦苇重量均以芦苇植株的干重计。本发明的所述造粒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法进行,例如先采用适量水润湿、拌和, 再烘干,然后适当粉碎、过适当孔目的筛,即可。就本发明改良剂而言,其中所用的芦苇可以取自芦苇植株的不同部分,例如茎、 叶、根、秸秆等,也可以是整个植株。在另一个方面,所述芦苇可以是新采集的芦苇,也可以是已干燥的芦苇。所述干燥可以通过晾干来实现。可将本发明的改良剂与适量待改良的土壤预先混合,然后再将所述预混有改良剂的土壤施埋与待改良土壤表面以下。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改良剂与所述用于预混合的土壤的重量比为约1 1 1 30,优选1 5 1 10。在实际施用时,可将芦苇植株或其一部分进行适当切割或粉碎后与石膏混合而得到本发明的改良剂,例如,可将芦苇切割成长约0. 1至1厘米长的段。在更优选的方面,在芦苇干燥后将其进行切割或粉碎。在本发明的另外一方面,提供了本发明的基于芦苇的改良剂在制备用于改良盐碱地(特别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产品中的用途。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然而,应当理解,虽然以下的详细描述和具体实施例表明了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但它们仅是以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出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根据这些详细描述,在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改动和改进将显而易见。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改良退化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剂,所述改良剂包含40至8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15至35重量份的石膏。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改良剂包含50至7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20至30重量份的石膏。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改良剂还含有300至400重量份的粉煤灰和/或炉渣。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改良剂还含有100至150重量份的粘土,并且所述改良剂是以颗粒状或块状土壤改良剂的形式存在。在其中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改良剂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的将所述芦苇粉碎或切割成0. 1至1厘米长的段;将所述芦苇段与所述石膏、粉煤灰和/或炉渣、以及粘土相混合;造粒。在本发明的上述改良剂中,芦苇重量均以芦苇植株的干重(干燥后的重量)计。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实验加以证实。制备实施例制备了代表性的本发明改良剂产品1-3。改良剂1 : (60重量份芦苇20份石膏)将芦苇植株晾干,切割成约1厘米长的段,称取600g干芦苇段,与200g石膏搅拌混合,即得改良剂1。改良剂2 (60重量份芦苇20份石膏100g粘土)将芦苇植株晾干,切割成约1厘米长的段,称取600g干芦苇段,与200g石膏、 IOOOg粘土搅拌混合,加适量水,烘干,使成块状,粉碎使之过4目筛,即得颗粒状的改良剂 2。改良剂3 (60重量份芦苇20份石膏100g粘土 300g粉煤灰)将芦苇植株晾干,切割成约1厘米长的段,称取600g干芦苇段,与200g石膏、 IOOOg粘土和3000g粉煤灰搅拌混合,加适量水,烘干,使成块状,粉碎使之过4目筛,即得颗粒状的改良剂3。效果实施例1.实验用土壤实验用土壤为黄河三角洲的退化滨海盐碱地土壤,位于沾化县。为保证土壤具有代表性,多点取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后测量土壤的初始背景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土壤初始背景值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改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改良剂,其包含40至8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15至 35重量份的石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改良剂,其包含50至7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20至30重量份的石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改良剂,其还含有100至150重量份的粘土,并且所述改良剂以颗粒状或块状的形式存在。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改良剂,其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的将所述芦苇粉碎或切割成0. 1至1厘米长的段;将所述芦苇段与所述石膏以及粘土相混合;造粒。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改良剂,其还含有300至400重量份的粉煤灰和/或炉渣,并且所述改良剂以颗粒状或块状的形式存在。
6.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改良剂在制备用于改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产品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改良退化滨海盐碱湿地的基于芦苇的改良剂。所述改良剂包含40至80重量份的芦苇以及15至35重量份的石膏。
文档编号C09K101/00GK102352258SQ20111023522
公开日2012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7日
发明者于妍, 李华杰, 边文, 陆兆华, 陈艳巨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