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5500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属于雾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多用于作为空气加湿器和淬火装置供应淬火气体。但有的雾化气体发生装置结构过于复杂或供水不充分,或者没能减少动力源的使用,有的既造成供水不足,浪费动力源,也不能实现单位雾化量的控制,既浪费了资源,又没能实现简单操控,甚至雾化气体质量受到影响,而且操作、使用极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实现节约能源,充分雾化,结构简单,单位时间内的雾化量的控制,克服了传统气体雾化的局限,充分挖掘雾化气体发生装置结构简化,雾化高效的潜力,提高雾化气体质量,降低成本,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的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利用可调的雾化气体发生装置进行气体雾化,实现操作简单,雾化质量好的优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包括装置壳体1、水叶轮4、若干垫圈5、甩水转轴6、锥形小孔甩桶7、圆柱网8、扇叶9、雾化筒10、支架11、电机13和水箱 15 ;壳体1是底部为供水池12的圆柱状结构,其内腔底部设置支架11,支架11上安置雾化筒10,雾化筒10上安置水箱15和电机13 ;水箱15为底部设有伸于壳体1底部的出水管3 的环柱状结构,其中心空腔套于电机13上、下部嵌于壳体1上开口中并保持一定间距;甩水转轴6和锥形小孔甩桶7、圆柱网8、扇叶9同转轴,其转轴与电机13的输出轴连接;甩水转轴6的下端伸进下壳体1底部供水池12中,其下端固定水叶轮4、轴体上套固锥形小孔甩桶7,水叶轮4与供水池12的水面接触;圆柱网8罩于水叶轮4和锥形小孔甩桶7夕卜,其下端固于供水池12底部,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圆柱网8与雾化筒10和壳体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形成雾气出口。水叶轮4通过螺母2和弹性垫圈固定在甩水转轴6下端头上。所述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3 10mm,具体尺寸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述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之间的间距为5 20mm,具体尺寸根据实际需
要确定。所述锥形小孔甩桶7内壁上套有吸水布套17,其桶壁上的小孔16均勻分布,小孔孔径为0. 5 1. 5mm、孔距为1. 5 3mm,具体尺寸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述水叶轮4的叶片数量为2 6个,水叶轮4与供水池12水面接触的吃水厚度为2 5mm。根据实际需要具体确定水叶轮的叶片数量和吃水厚度,通过调整垫圈5的数量调节水叶轮4的高度,从而控制吃水厚度;可调垫圈5的数量根据实际所需水叶轮吃水厚度确定。
所述电机13外罩有电机罩14,以起到防尘和美化效果。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水叶轮4与水面13接触,水叶轮4在电机带动下旋转,将供水池12中的水被旋起竖直飞溅粘附到锥形小孔甩桶7内表面的吸水布套上,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锥形小孔甩桶7上的小孔飞出碰撞、穿越圆柱网8,最终形成很小的水珠, 再与由扇叶9产生的强风相互作用后,在圆柱网8与雾化筒10和壳体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中形成雾化气体,再通过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出气孔排出。通过增减垫圈5的数量来调整水叶吃水厚度来控制飞溅水流的水量多少,可控制小水珠的浓度,达到雾化气体的浓度和单位雾化量。本发明采用水叶轮旋起水到甩桶上的吸水布套上,量足且及时,水滴通过粘附、甩出、碰撞穿越,变成很小的水珠,雾化效果好,利用可调垫圈调节单位时间供水量,既能充分供水,又能保证雾化气体质量,具有可根据需要调节雾化浓度和量、控水简单、动力节减可控、控水充分、雾化量大等优点,既能提高雾化率,又能保证雾化气体质量,用于空气加湿, 也可用于对工件进行淬火。


图1为本发明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剖视示意图3为本发明锥形甩水转轴与水叶轮和锥形小孔甩桶连接机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锥形甩水转轴与水叶轮和锥形小孔甩桶连接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水叶轮F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水叶轮A-A剖视示意图。图中1-壳体,2-螺母,3-水箱出水管,4-水叶轮,5-垫圈,6-甩水转轴,7_锥形小孔甩桶,8-圆柱网,9-扇叶,10-雾化筒,11-支架,12-供水池,13-电机,14-电机罩,15-水箱,16-甩桶小孔,17-甩桶吸水布套。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所述内容。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包括装置壳体1、水叶轮4、 若干垫圈5、甩水转轴6、锥形小孔甩桶7、圆柱网8、扇叶9、雾化筒10、支架11、电机13和水箱15 ;壳体1是底部为供水池12的圆柱状结构,其内腔底部设置支架11,支架11上安置雾化筒10,雾化筒10上安置水箱15和电机13 ;水箱15为底部设有伸于壳体1底部的出水管 3的环柱状结构,其中心空腔套于电机13上、下部嵌于壳体1上开口中并保持一定间距;甩水转轴6和锥形小孔甩桶7、圆柱网8、扇叶9同转轴,其转轴与电机13的输出轴连接;甩水转轴6的下端伸进下壳体1底部供水池12中,其下端固定水叶轮4、轴体上套固锥形小孔甩桶7,水叶轮4与供水池12的水面接触;圆柱网8罩于水叶轮4和锥形小孔甩桶7夕卜,其下端固于供水池12底部,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圆柱网8与雾化筒10和壳体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形成雾气出口。水叶轮4通过螺母2和弹性垫圈固定在甩水转轴6下端头上,电机13外罩有电机罩14。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5mm,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之间的间距为10mm。锥形小孔甩桶7内壁上套有吸水布套17,其桶壁上的小孔 16均勻分布,小孔孔径为0. 5mm、孔距为2mm。水叶轮4的叶片数量为4个,水叶轮4与供水池12水面接触的吃水厚度为2mm,垫圈5的数量为3个。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本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10mm,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 之间的间距为20mm。锥形小孔甩桶7桶壁上的小孔16的孔径为1. 5mm、孔距为3mm。水叶轮4的叶片数量为6个,水叶轮4与供水池12水面接触的吃水厚度为5mm,垫圈5的数量为 5个。实施例3 如图1-6所示,本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3mm,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 之间的间距为5mm。锥形小孔甩桶7桶壁上的小孔16的孔径为1mm、孔距为1. 5mm。水叶轮 4的叶片数量为2个,水叶轮4与供水池12水面接触的吃水厚度为3mm,垫圈5的数量为2 个。
权利要求
1.一种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壳体(1)、水叶轮(4)、若干垫圈(5)、甩水转轴(6)、锥形小孔甩桶(7)、圆柱网(8)、扇叶(9)、雾化筒(10)、支架(11)、电机(13)和水箱(15);壳体(1)是底部为供水池(12)的圆柱状结构,其内腔底部设置支架(11),支架(11)上安置雾化筒(10),雾化筒(10)上安置水箱(15)和电机(13);水箱(15) 为底部设有伸于壳体(1)底部的出水管(3)的环柱状结构,其中心空腔套于电机(13)上、下部嵌于壳体(1)上开口中并保持一定间距;甩水转轴(6)和锥形小孔甩桶(7)、圆柱网(8)、 扇叶(9)同转轴,其转轴与电机(13)的输出轴连接;甩水转轴(6)的下端伸进下壳体(1)底部供水池(12)中,其下端固定水叶轮(4)、轴体上套固锥形小孔甩桶(7),水叶轮(4)与供水池(12)的水面接触;圆柱网(8)罩于水叶轮(4)和锥形小孔甩桶(7)外,其下端固于供水池(12)底部,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圆柱网(8)与雾化筒(10) 和壳体(1)之间形成雾化空间,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形成雾气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嵌于壳体(1)开口中的水箱(15)下部与壳体(1)之间的间距为3 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其特征在于锥形小孔甩桶(7)上端与扇叶(9)之间的间距为5 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锥形小孔甩桶(7)内壁上套有吸水布套(17),其桶壁上的小孔(16)均勻分布,小孔孔径为0. 5 1. 5mm、孔距为1. 5 3mm 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水叶轮(4)的叶片数量为 2 6个,水叶轮(4)与供水池(12)水面接触的吃水厚度为2 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其特征在于电机(13)外罩有电机罩(1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锥形桶式甩水气体雾化器,属雾化气体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水叶轮、垫圈、甩水转轴、锥形小孔甩桶、圆柱网、扇叶、雾化筒、支架、电机和水箱;壳体底部为供水池,其内设置支架,支架上安置雾化筒、水箱和电机;水箱为底部有出水管的环柱状结构,其中心空腔套于电机上、下部嵌于壳体上开口中并保持一定间距;甩水转轴与锥形小孔甩桶、圆柱网、扇叶同转轴,转轴接电机输出轴;甩水转轴下端固定水叶轮、上部套固锥形小孔甩桶,水叶轮与供水池水面接触;圆柱网罩于水叶轮和锥形小孔甩桶外,锥形小孔甩桶与扇叶间有一定间距,水箱下部与壳体间形成雾气出口。可根据需要调节雾化浓度和量、控水简单、控水充分、雾化效果好、使用方便,可用于空气加湿和工件淬火。
文档编号B05B12/00GK102489428SQ20111042245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6日
发明者张时锋, 李自良, 杨长友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