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6029阅读:7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纳米材料制造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漂洗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微纳米材料超滤漂洗设备主要由罐体、搅拌装置、加压泵、第二滤芯、进出水管道组装而成。其漂洗过程大概为:先将待漂洗浆料通过加压泵倒入罐体中,并通过第二滤芯对浆料进行固液分离;接着,利用气流反冲将滤饼打散;再接着,对罐体内的浆料进行二次加压;之后,对罐体内的浆料进行循环漂洗。其中,浆料在罐体内漂洗时,其微纳米粒子的表面会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被镀覆一定厚度的有机/无机材料,以显著改善其性能,如耐温性、耐酸碱性等,而此过程称为无机包膜。但是,利用现有的微纳米材料超滤漂洗设备所形成的无机包膜,为了控制包膜质产生异相成核,而非均相成核,需要将反应液浓度调节的非常低,以避免局部过高的浓度而产生过饱和,很难形成均匀致密的包膜层;同时,相应地,会造成较长的反应时间,通常为5小时以上,这样,无疑会使工作效率低下。无机包膜结束后,还需将浆料倒入过滤漂洗设备以进行杂质去除操作,而这样,工艺流程长,且容易产生大量的漂洗废水,环境污染严重。

可见,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生产效率低、包膜效果差、容易因产生大量的漂洗废水而造成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手段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漂洗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生产效率低、包膜效果差、容易因产生大量的漂洗废水而造成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漂洗设备,包括:

漂洗腔体;

第一进料装置,与所述漂洗腔体连接,以将漂洗对象送至所述漂洗腔体内;

第二进料装置,与所述漂洗腔体连接,以将指定浓度的反应液送至所述漂洗腔体内并增大该反应液与漂洗对象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该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表面被包覆均匀致密的包膜层。

具体地,所述第二进料装置包括用以将所述反应液进给至指定位置处的第二进料动力源、及用以对所述反应液进行过滤以滤出指定大小的反应液微粒的第二滤芯;

所述第二滤芯设于所述漂洗腔体上并与所述漂洗腔体连通;

所述第二进料动力源与所述第二滤芯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滤芯与所述漂洗腔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料动力源通过一管道与所述第二滤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料装置还包括用以控制由所述第二进料动力源进给的反应液进入所述漂洗腔体内的开关控制单元,所述开关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管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进料动力源与所述第二滤芯之间。

优选地,所述开关控制单元为三口阀门。

较佳地,所述第二进料动力源为加压泵。

较佳地,所述第二滤芯的孔径为0.4-0.6nm,比表面积为90-110㎡/g。

具体地,所述的漂洗设备还包括用以对所述漂洗腔体进行保温加热的保温加热结构,所述保温加热结构设于所述漂洗腔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漂洗腔体上设有用于供液体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保温加热结构包括一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所述排出口连接,以接收由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液体。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完全包覆或者不完全包覆所述漂洗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漂洗设备的技术效果为:

当要进行漂洗操作时,先通过第一进料装置将漂洗对象送至漂洗腔体内;接着,由第二进料装置将指定浓度的反应液送至漂洗腔体内,并增大该反应液与漂洗对象的接触面积;之后,通过反应液或者反应液与漂洗对象发生反应,以使该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表面被包覆有一定厚度且均匀致密的包膜层。据此,不仅大幅降低包膜工艺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批次包覆产品量提升近四倍,而且包膜效果理想,在微纳米材料制造中综合利用率高,一次性投入成本低。

而且,借由保温层的设置,可接收由排出口排出的废水并利用该废水所带有的热量而对漂洗腔体进行保温加热,由此,既可有效提升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的包覆效果,同时,还能使废水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漂洗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而本实施例中的漂洗设备1,其应用于微纳米材料制造领域。本实施例中的漂洗设备1包括漂洗腔体10、第一进料装置20、第二进料装置30及搅拌装置40,下面对漂洗设备1的各组成部件作进一步说明:

漂洗腔体10为用于容置存放溶液;具体地,该漂洗腔体10上设有两个供漂洗所需材料进入其内部的进入口、及供液体排出的排出口11;

第一进料装置20与漂洗腔体10连接,以将漂洗对象送至漂洗腔体10内;

第二进料装置30与漂洗腔体10连接,以将指定浓度的反应液送至漂洗腔体10内,并增大该反应液与漂洗对象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该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表面被包覆一定厚度且均匀致密的有机/无机材料的包膜层;其中,为了控制包膜质产生异相成核,而非均相成核,需要将反应液浓度调节的非常低,以避免局部过高的浓度而产生过饱和,很难形成均匀致密的包膜层;

搅拌装置40设于漂洗腔体10内,以用于对置于漂洗腔体10内的溶液进行搅拌。

当要进行漂洗操作时,先通过第一进料装置20将漂洗对象送至漂洗腔体10内;接着,由第二进料装置20将指定浓度的反应液送至漂洗腔体10内,并增大该反应液与漂洗对象的接触面积;之后,利用搅拌装置40搅拌位于漂洗腔体10内的溶液,以加快反应液或者反应液与漂洗对象发生反应,从而使该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表面被包覆有一定厚度且均匀致密的包膜层。

据此,不仅大幅降低包膜工艺时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批次包覆产品量提升近四倍,而且包膜效果理想,在微纳米材料制造中综合利用率高,一次性投入成本低。

请再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进料装置20的优选结构为,第一进料装置20包括第一进料动力源及第一滤芯,其中,第一滤芯设于漂洗腔体的其中一个进入口的位置处,并与漂洗腔体10连通;第一进料动力源与第一滤芯连接,并通过第一滤芯与漂洗腔体10连接,以此可使到送入的漂洗对象过滤滤除杂质,保证漂洗对象的漂洗效果。

而较佳地,该第一进料动力源优选为加压泵,以可除了保证漂洗对象的输送效果,又能保证漂洗对象输送时的洁净度,同时,还便于取材以及安装。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进料装置30的优选结构为,第二进料装置30包括用以将反应液进给至指定位置处的第二进料动力源31、及用以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以滤出指定大小的反应液微粒的第二滤芯32;第二滤芯32设于漂洗腔体10上并与漂洗腔体10连通;第二进料动力源31与第二滤芯32连接,并通过第二滤芯32与漂洗腔体10连接。其中,为了保证第二滤芯32的过滤效果,第二滤芯32的孔径为0.4-0.6nm,比表面积为90-110㎡/g;而优选地,第二滤芯32的孔径为0.5nm,比表面积为100㎡/g。

据此,当利用第二进料装置30将反应液输送至漂洗腔体10内时,第二进料动力源31将反应液进给至第二滤芯32上,然后由第二滤芯32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以滤出指定大小的反应液微粒,这样,合适大小的反应液微粒与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反应时,除了加快反应时间,以使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表面快速被包覆所需厚度的包膜层,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有效保证包覆在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表面的包膜层均匀紧致。

同时地,为了便于第二进料动力源31与第二滤芯32之间的连接,第二进料动力源31通过一管道33与第二滤芯32连接。

还有,较佳地,该第二进料动力源31优选为加压泵,以可除了保证漂洗对象的输送效果,又能保证漂洗对象输送时的洁净度,同时,还便于取材以及安装。

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作详述,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第二进料装置30还包括用以控制由第二进料动力源31进给的反应液进入漂洗腔体10内的开关控制单元34,开关控制单元34设于管道33上,并位于第二进料动力源31与所述第二滤芯32之间,由此,可便于操作人员控制反应液的量的大小进入漂洗腔体10内,以利于保证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的包膜效果。

为了有效控制反应液与其它溶液互不影响地进入漂洗腔体10内,开关控制单元34优选为三口阀门。

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作详述,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漂洗设备1还包括保温加热结构50,保温加热结构50设于漂洗腔体10上,以用于对漂洗腔体10进行保温加热,提高漂洗腔体10内溶液的活度,保证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的包膜效果。

其中,保温加热结构50的优选结构为,其包括一保温层51,保温层51与排出口11连接,以接收由排出口11排出的液体。其中,借由保温层51的设置,可接收由排出口11排出的废水并利用该废水所带有的热量而对漂洗腔体10进行保温加热,由此,既可有效提升漂洗对象的微纳米粒子的包覆效果,同时,还能使废水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为了避免液体进入保温层51内部时会对保温层51造成损伤腐蚀,该保温层51优选为304不锈钢材料。

另外,为了便于加工设置,该保温层51完全包覆漂洗腔体10;当然,亦可根据需要,使该保温层51不完全包覆漂洗腔体10,以节省材料及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已,其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形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