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铬污染场地修复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3198发布日期:2019-10-09 07:5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材料的制备,具体涉及一种高铬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战略布局的调整,铬渣污染场地问题逐渐开始暴露并引起广泛关注。铬对植物、动物和人体都具有很大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其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铬盐生产企业产生的大部分铬渣,尤其是关停企业遗留的铬渣,均露天堆放在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地面上,个别堆放点甚至位于地表水附近。铬渣中的可溶性铬不断经雨水或地下水冲刷、溶解汇入附近水域,或因风化随风飞扬,对周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铬污染场地土壤中的修复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还原、沉淀和络合,使土壤中的铬以稳定形态存在,降低其对环境中的破坏毒性和生物毒性;二是将铬从土壤中分离。具体修复技术有化学固定化/稳定化法、化学还原法、化学清洗法、电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等。

本发明以膨润土、石墨相氮化碳为吸附质,并作为还原剂的载体,以无水硫酸亚铁、还原铁粉为还原剂,淀粉-水悬浮液作为粘结剂,混合均匀后挤压型,并采用聚乙烯醇溶液在其表面覆膜,构成铬污染场地土壤中高价铬进入的多孔微通道,在微通道内实现吸附还原解毒,在土壤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分离出来。即实现污染场地土壤的原位修复,同时又彻底分离出土壤中的铬,避免了残留在土壤中低价铬重新被氧化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低成本原位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步骤为:

(1)修复材料混合:取100~200kg、80~100目的钠膨润土、5~20kg石墨相氮化碳(g-c3n4)、300~500kg无水硫酸亚铁、80~100kg还原铁粉、质量浓度为10%的淀粉-水悬浮液5l~50l,高速搅拌分散均匀。

(2)挤压成型:将上述混合物挤压成直径10mm的球形颗粒。

(3)覆膜固化:将上述球形颗粒倒入质量浓度为6%的聚乙烯醇(相对分子量12~15万)水溶液中,静置3~5秒后,取出自然干燥,制得高铬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加以说明。

实施例1

(1)修复材料混合:取80目的钠膨润土50kg、石墨相氮化碳2.5kg、无水硫酸亚铁150kg、粒度为60目的还原铁粉40kg、质量浓度为10%的淀粉-水悬浮液2.5~5l,高速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料。

(2)挤压成型:将上述混合料挤压成直径10mm的球形颗粒。

(3)覆膜固化:将上述球形颗粒倒入质量浓度为6%的聚乙烯醇(相对分子量13万)水溶液中,静置3~5秒后,取出自然干燥,制得高铬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4)将上述修复材料均匀撒混在600平方米的铬污染土壤(深度40厘米、土壤中六价铬含量260ppm)中,自然反应30天,然后分离出修复材料,测定土壤中六价铬含量2.0ppm。

实施例2

(1)修复材料混合:取100目的钠膨润土50kg、石墨相氮化碳4kg、无水硫酸亚铁150kg、粒度为60目的还原铁粉50kg、质量浓度为10%的淀粉-水悬浮液2.5~5l,高速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料。

(2)挤压成型:将上述混合料挤压成直径10mm的球形颗粒。

(3)覆膜固化:将上述球形颗粒倒入质量浓度为6%的聚乙烯醇(相对分子量13万)水溶液中,静置3~5秒后,取出自然干燥,制得高铬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4)将上述修复材料均匀撒混在600平方米的铬污染土壤(深度40厘米、土壤中六价铬含量260ppm)中,自然反应30天,然后分离,测定土壤中六价铬含量1.8ppm。

实施例3

(1)修复材料混合:取150目的钠膨润土50kg、石墨相氮化碳4kg、无水硫酸亚铁150kg、粒度为80目的还原铁粉50kg、质量浓度为10%的淀粉-水悬浮液2.5~5l,高速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料。

(2)挤压成型:将上述混合料挤压成直径10mm的球形颗粒。

(3)覆膜固化:将上述球形颗粒倒入质量浓度为6%的聚乙烯醇(相对分子量14万)水溶液中,静置3~5秒后,取出自然干燥,制得高铬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4)将上述修复材料均匀撒混在600平方米的铬污染土壤(深度40厘米、土壤中六价铬含量260ppm)中,自然反应30天,然后分离,测定土壤中六价铬含量1.6ppm。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高铬污染场地修复材料,可由下述步骤制备得到:(1)修复材料混配;(2)压块成型;(3)浸涂覆膜。本发明原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易于产业化实施。该材料可吸附还原污染场地土壤中的高价铬,消除铬的毒害,可用于有效地修复被铬污染的场地,尤其是高铬含量的场地土壤,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土壤复耕、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廖辉伟;涂丹;张小勇;尚荣刚;刘翔;冯爽;廖芊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3.20
技术公布日:2019.10.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