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0589发布日期:2019-09-13 21:5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



背景技术:

工业胶带是使用在各种工业场合的胶带的总称。主要用来固定和保护各种产品,以及为生产过程提供保护等等。工业胶带在中国广泛应用与工业,交通运输,电子通讯,安防,商业,医疗,个人护理,电子,电气,建筑,文教及消费等多个领域。

工业胶带的种类的很多,有单面工业胶带和双面工业胶带,工业胶带的粘结材质也很多,有亚克力胶和硅胶等,但是工业胶带大多数功能比较单一,不具有导热特性,不防静电,在某些特定场合不能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层叠的PET离型膜层1、第一石墨层2、PET基材层3、第二石墨层4和防静电层5,所述PET基材层3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所述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在通孔31处相连为一体,所述通孔31的直径为2μm-10μm。

PET离型膜层1所吸收的的热量可通过第一石墨层2传送至PET基材层3,PET基材层3的热量传输至第二石墨层4,石墨的导热系数较高,即导热性良好,能够快速传导并吸收热量,在PET基材层3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使得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在通孔31处相连为一体可进行直接的热量传导,在不影响PET基材层3功能的前提下,所述通孔31越多,导热性能越好;最上端的防静电层5可防止静电对胶带内各层的破坏,延长了胶带使用时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PET基材层3的厚度为40μm-120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石墨层2的厚度为15μm-80μm;所述第二石墨层4的厚度为15μm-80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静电层5的厚度为0.02μm-2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相邻两个通孔31之间的距离大于10μm。

所述通孔31的直径、间距和排布方式需要保证PET基材层3的承载各类功能层的机械性能,同时改进所述防静电导热胶带的导热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分布在PET基材层3上下面的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通过通孔31相连为一体的方式有效提升胶带的散热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防静电层5,具备防静电的作用,且便于安装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层叠的PET离型膜层1、第一石墨层2、PET基材层3、第二石墨层4和防静电层5,所述PET基材层3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所述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在通孔31处相连为一体,所述通孔31的直径为4μm。所述相邻两个通孔31之间的距离为15μm。所述PET基材层3的厚度为60μm。所述第一石墨层2的厚度为30μm;所述第二石墨层4的厚度为30μm。所述防静电层5的厚度为0.08μm。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层叠的PET离型膜层1、第一石墨层2、PET基材层3、第二石墨层4和防静电层5,所述PET基材层3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所述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在通孔31处相连为一体,所述通孔31的直径为2μm。所述相邻两个通孔31之间的距离为10μm。所述PET基材层3的厚度为40μm。所述第一石墨层2的厚度为15μm;所述第二石墨层4的厚度为15μm。所述防静电层5的厚度为0.02μm。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层叠的PET离型膜层1、第一石墨层2、PET基材层3、第二石墨层4和防静电层5,所述PET基材层3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所述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在通孔31处相连为一体,所述通孔31的直径为10μm。所述相邻两个通孔31之间的距离为25μm。所述PET基材层3的厚度为120μm。所述第一石墨层2的厚度为80μm;所述第二石墨层4的厚度为70μm。所述防静电层5的厚度为2μm。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静电导热胶带,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层叠的PET离型膜层1、第一石墨层2、PET基材层3、第二石墨层4和防静电层5,所述PET基材层3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31,所述第一石墨层2和第二石墨层4在通孔31处相连为一体,所述通孔31的直径为7μm。所述相邻两个通孔31之间的距离为20μm。所述PET基材层3的厚度为120μm。所述第一石墨层2的厚度为50μm;所述第二石墨层4的厚度为50μm。所述防静电层5的厚度为1μm。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