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胶及显示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7333发布日期:2020-05-06 23:31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光学胶及显示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胶粘剂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光学胶及应用该光学胶的显示部件。



背景技术:

显示部件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到电视机、笔记本,小到平板、手机等,都离不开显示部件技术的支持。

最初各种显示部件通常采用非全贴合工艺,而由于屏幕各组件缝隙大有空气层因此导致屏幕透光性不好,具体效果就是屏幕颜色发灰,屏幕进灰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而后来随着光学胶技术的发展,显示部件逐步采用全贴合技术,可以减少配件之间的空隙,实现无缝隙粘贴,获得更好的透光率,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

现有的光学胶在全贴合过程中操作不当容易出现气泡不良现象;光学胶水在制备过程中脱泡过程未能将气泡脱除干净、继而在光学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气泡反弹,最终影响显示面板的外观;另外由于光学胶具有较高的剥离力,一旦贴合错位则会不易移除,甚至导致连同显示屏一同报废。

另一方面,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发展,柔性显示器以其可弯曲的柔性特征,逐渐目前显示器的主流产品。最大的挑战在于柔性显示部件上多配件之间不能因为在弯曲或折叠过程中相互剥离或形成气泡,一旦发生膜层剥离或进入气体,柔性显示器件中的有机材料/活泼电极很快就会发生氧化,形成黑斑,因此显示配件粘合采用的光学胶在储能模量、排气性等方面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如何实现光学胶全贴合过程中减少贴合气泡或气泡反弹现象、实现贴合错位的可重工性,光学胶应用于柔性显示部件时不会出现剥离或气泡,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还存在的不完美之处,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胶,及应用该光学胶的显示部件,满足最终显示终端的性能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学胶,具有均匀的全光穿透率及折射率,全光穿透率≥98%,折射率≥1.45,雾度≤1%,无双折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胶包括第一胶层及层叠于第一胶层两面的第二胶层;其中,在-20~25℃温度范围内,所述第二胶层的储能模量不高于第一胶层的储能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层、第二胶层可采用多次直涂,或转涂的工艺方式来获得。

优选的,所述第二胶层在远离第一胶层的一面在沿胶面方向上至少具有两种不同剥离力区域、且不同剥离力区域相间分布。在第二胶层远离第一胶层的一面还粘贴有离型膜层。

优选的,所述光学胶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25℃,以保证使用所述光学胶显示部件的低温使用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层在-20~25℃的储能模量为30~200kpa,第一胶层的储能模量与第二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值为1~10。第一胶层较高的储能模量可以给予显示部件在柔性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弹力”;第二胶层较低的储能模量可以在显示部件在柔性形变时同步变形、并充分浸润胶层两面的被贴物,有效地克服因弯曲或折叠而产生的剥离现象。

优选的,所述第一胶层厚度为5~100μm,第二胶层厚度为2~75μm。

优选的,所述第二胶层在远离第一胶层的胶面上不同剥离力区域为任意线状、条状、任意形状面域,或者上述至少两种形状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不同剥离力区域可通过调整光学胶的配方、采用电子辐照、特定波长的光或其他可以改变光学胶的交联密度/活性官能团数量等方式来实现。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胶层在远离第一胶层的胶面上至少存在一剥离力相对较低区域在胶面方向贯穿所述光学胶,能够将胶面中心区域产生的气泡近距离通过剥离力相对较低区域导出到胶面边缘。

在粘贴、柔性显示部件弯曲或折叠而产生气泡,可通过相对低剥离力区域并进行快速排除;在满足光学要求的条件下,相对较低剥离力区域的剥离力可以为0gf/inch。

优选的,所述第二胶层在远离第一胶层的胶面上剥离力最高区域面积占总胶面面积的比例为0.1-99.9%,比例可依据胶面积的大小、显示屏的发热量、光学胶的剥离力来适当选择。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部件,包括显示配件及显示配件之间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为上述任意一项光学胶。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至少如下优点。

(1)光学胶具有不同储能模量的胶层,高储能模量胶层可以给予显示部件在柔性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弹力”;低储能模量胶层可以在显示部件在柔性形变时同步变形、并充分浸润胶层两面的被贴物,有效地克服因弯曲或折叠而产生的剥离现象。

(2)在贴合作业过程中出现气泡时,气体可通过相对低剥离力区域进行快速排除。

(3)在应用于显示部件,尤其是柔性显示部件时,不限制弯曲方向(向内弯曲或向外弯曲)。

(4)当出现贴合错位时,胶面存在相对较低剥离力区域,可实现移除,便于重工。

(5)能够保证胶面整体的剥离力满足贴合需求,满足显示部件,尤其是柔性显示部件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光学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光学胶的区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光学胶的区域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0-第一胶层,20-第二胶层,21-具有第一剥离力的胶面区域,22-具有第二剥离力的胶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但是本申请不受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光学胶,包含中间的第一胶层(10)及层叠于第一胶层两面的第二胶层(20)。

光学胶具有均匀的全光穿透率及折射率,全光穿透率≥98%,折射率≥1.45,雾度≤1%,无双折射。

第一胶层在25℃的储能模量为30~160kpa,第一胶层的储能模量与第二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值为1~5;第一胶层厚度为50~100μm,第二胶层厚度为45~75μm。

在第二胶层在远离第一胶层的一面在沿胶面方向上包含两种剥离力区域(21)和(22),分别为线状和条状相间平行分布(如图2所示)。

其中(21)剥离力区域的剥离力f21<600gf/inch,(22)剥离力区域的剥离力f22>1000gf/inch;剥离力区域(21)在胶面方向贯穿所述光学胶,剥离力区域(22)面积占总胶面面积的比例为50.0~99.9%。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光学胶,包含中间的第一胶层(10)及层叠于第一胶层两面的第二胶层(20)。

光学胶具有均匀的全光穿透率及折射率,全光穿透率≥98%,折射率≥1.45,雾度≤1%,无双折射。

第一胶层在-20℃的储能模量为140~200kpa,第一胶层的储能模量与第二胶层的储能模量的比值为4~10;第一胶层厚度为5~60μm,第二胶层厚度为2~45μm。

在第二胶层在远离第一胶层的一面在沿胶面方向上包含三种剥离力区域(21)、(22)和(23),分别为线状和条状相间平行/垂直分布(如图3所示)。

其中(21)剥离力区域的剥离力f21<500gf/inch,(22)剥离力区域的剥离力600gf/inch≤f22≤1000gf/inch,(23)剥离力区域的剥离力f23>1100gf/inch,且各不同剥离力区域剥离力大小为:f21<f22<f23;剥离力区域(21)、(22)在胶面方向均贯穿所述光学胶,剥离力区域(23)面积占总胶面面积的比例为2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优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在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