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875084发布日期:2021-04-30 12:4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利用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应用于设备冷却系统冷却、防冻结与维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冷却液在机械设备运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发挥,在汽车发动机等内燃机的作用尤为突出。

冷却液是在发动机冷却系统长期使用的工作介质。一般要求具有以下功能:1、良好的传热作用,抑制水箱过热;2、低温粘度小,冰点低于环境温度10℃左右;3、低蒸发性,蒸汽压低,不易起泡,不致使橡胶软管、密封垫变质;4、防锈蚀、防水垢,润滑机件,保护冷却系统。为使冷却液具备上述多种功能,目前的冷却液一般是采用乙醇-水型、甘油-水型、乙二醇-水型,也有使用二乙二醇-水型、丙二醇-水型的。在配制时通常会加入多种添加剂,而添加剂会使冷却液在冷却系统循环中产生泡沫,气泡大量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传热散热效果,因此还要添加消泡剂以限制泡沫倾向。液体的酸碱程度直接关连它的腐蚀性,同时目前加到冷却液中的一些添加剂,它的功效又直接影响到溶液ph值,因此配制后的冷却液ph值也有规定。有些冷却液用乙醇或者用甲醇,用各种各样的杂酶等化工下脚料配制而成,其挥发性大,并对人体有害,这些劣质原科不但性能差还通常都有异味,因此在冷却液质量指标中明文规定了不应有异味,并要有明显的颜色便于分辩。

乙醇的冰点为-114℃,沸点为78.3℃。易着火、易蒸发,配制时其含量一般不宜超过40%,也不宜在工作温度较高的柴油机冷却系统中使用。甘油(丙三醇)的冰点为-17℃,沸点为290℃,与水混合后的冰点最低可达-46.5℃。水中甘油的含量要相当大时才能得到低冰点防冻液,使用起来不经济。乙二醇的冰点为-11.5℃,沸点为197.4℃,与水混合后的冰点最低可达-68℃。乙二醇易腐蚀金属,调配防冻液时要添加防蚀剂,乙二醇吸湿性强,贮存容器应密封。乙二醇不易挥发,配制时用量少,因而使用较广。

然而,随着发动机技术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新能源车辆的广泛使用,对冷却液的传热散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发动机而言,冷却液已不仅仅只是防冻、防开锅、防水垢、防腐蚀、防泡沫,而是要求冷却液能提高传热率、改善进气使发动机燃烧效率提升、降低燃料消耗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计量的90%乙二醇-水型、3%苯并三唑、3%甲基三氮唑、2%癸二酸和2%氨基醇加入搅拌釜中,溶解后搅拌10-15min,再加入消泡剂,得到冷却原液;

(2)将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半透明石英棒3支分别置于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中;

(3)将冷却原液依次流经步骤(2)中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得到物理行为超微米结构水分子量的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消泡剂为dz-020。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消泡剂的添加量为冷却原液质量的0.5%。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溶解后搅拌10min。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冷却原液的流量为15l/min。

优选的,步骤(2)中,每支所述半透明石英棒中的频谱共振能量石净质量为500mg。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频谱共振能量石将55-500微米的远红外线能量元素在水中与质子产生共振,将水中原来紊乱的大分子团链打断,有效地将普通水一个分子的结构以物理行为改变为50000个超微米结构水分子数量,并且使水的极性重新排列,结合成稳定的物理行为超微米结构水分子,使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表面张力大幅下降,缸体内侧水流粒子的分子直接接触缸体的表面积增加,因此,冷却液传热系数增加,提高了冷却液的冷却效率,同时,冷却液摩擦阻力下降,因此冷却液循环更快、更流畅,此外,水中的含元素能量大大提升50倍,这种状态的物理行为超微米结构水分子排列整齐、溶解力提高50倍、密度提高25倍、内聚热物理力强、渗透力增强20倍、吸纳多余的热量;由于活塞上止点的余隙容积内的残留气体减少及燃烧室内的壁面温度(气缸壁面/下面、活塞头部)下降而导致吸入空气量增大,从而提高了进气效率。因此,进气效率提升,燃烧更充分,从而改善燃烧效果,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废气排放污染;

本发明的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还可应用于新能源车、船用、工程机械等内燃机、金属切削加工、冷却循环系统等方面,其独特优异的性能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污染的降低,节省了能源和改善了空气环境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超微米结构水分子的产生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前冷却原液与缸体接触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与缸体接触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实施例1中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后缸体温度下降使进气量增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计量的90%乙二醇-水型、3%苯并三唑、3%甲基三氮唑、2%癸二酸和2%氨基醇加入搅拌釜中,溶解后搅拌10min,再加入消泡剂,得到冷却原液,消泡剂为dz-020,且消泡剂的添加量为冷却原液质量的0.5%;

(2)将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半透明石英棒3支分别置于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中,每支半透明石英棒中的频谱共振能量石净质量为500mg;

(3)将冷却原液以15l/min的流量依次流经步骤(2)中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得到物理行为超微米结构水分子量的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

(4)将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兑入去离子水,以15l/min的流量依次流经步骤(2)中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得到频谱共振能量元素汽车冷却液,其中,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质量分数为45%,去离子水质量分数为55%。

实施例2

一种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计量的90%乙二醇-水型、3%苯并三唑、3%甲基三氮唑、2%癸二酸和2%氨基醇加入搅拌釜中,溶解后搅拌10min,再加入消泡剂,得到冷却原液,消泡剂为dz-020,且消泡剂的添加量为冷却原液质量的0.5%;

(2)将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半透明石英棒3支分别置于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中,每支半透明石英棒中的频谱共振能量石净质量为500mg;

(3)将冷却原液以15l/min的流量依次流经步骤(2)中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得到物理行为超微米结构水分子量的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

(4)将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按设备冷却要求兑入相应比例的去离子水,以15l/min的流量依次流经步骤(2)中装有频谱共振能量石的3个相连的液体容器,得到频谱共振能量元素专用冷却液。

实施例1中,由图2看出,没有超微米结构水分子的冷却液,在缸体的表面有无数的气泡,冷却液接触面小;

实施例1中,由图3看出,超微米结构水分子的冷却液与缸体接触面积增大,在缸体的传热系数大幅增加;

实施例1中,由图4看出,左侧的没有超微米结构水分子的冷却液的缸体温度偏高,缸内残留气体较多,进气量不足,右侧的超微米结构水分子冷却液的缸体温度降低,缸内残留气体减少,进气量增加,提高了燃烧效率。

结果检测

利用实施例1中得到的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分别对福克斯1.8l2007款、别克gl82.4l2009款、奔驰c2803.0l2007款、奥迪a62.0t2014款、速腾1.6t2016款、奥德赛2.4l2013款、思域1.5t2016款、皇冠3.0l2005款、卡罗拉1.8l2012款、风行sx61.6l2018款等车辆进行跟踪实测:

1、燃油油耗降低了3.4-7.6%(老款车降幅较大)

2、废气温度下降了4-10.5k(涡轮增压发动机下降尤为明显)

3、co减排7-31.4%,hc减排13.5-26.8%,nox减排3.7-14.2%

频谱共振能量元素冷却液使用里程达20万公里以上,可使发动机燃烧工况更佳,扭矩增大动力得到提升。同时,冷却系统机件得到更好的润滑保护,润滑油降解和蒸发损失也得以减缓,发动机得到更好的保护,减小维修保养费用。

频谱共振能量石工作原理:

一、稀土元素的光电原理

稀土元素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综合而成的结果,由于人类眼睛有3种感光细胞分别对于红、绿、蓝3种颜色的光最急敏感,因此感受到的颜色便可由这三原色叠加而成。当光束中含有等量的红、绿、蓝三原色光时,就会看到白光。当白光照射进矿物晶体时,如果某个波段的光线被吸收了,当这道光反射或投射入眼中时便缺少了被吸收的那一部分,根据颜色叠加原理,不同颜色的光便因此童生。在很多彩色稀土矿物中,颜色的形成都是由“吸收现象”所造成的,而稀土矿物晶体的光吸收现象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电子。

稀土蓝宝石其实就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稀土矿物—氧化铝,也就是矿物晶玉刚体。一般的矿物晶玉刚体是无色透明的坚硬矿物,但当矿物晶玉刚体中掺杂了很少量的铁、钛等杂质时,由於铁离子有不稳定的外层电子,它们很容易转移至钛离子上。而铁→钛这样的电子移动正好会消耗蓝光以外的大部分可见光,以致经过这样的吸收作用之后,稀土红宝石、稀土蓝宝石、稀土绿宝石就产生了很大的颜色差异,其实它们的本质同是氧化铝,这是因它们含有不同类型的离子杂质。在大自然中,铬与铝经常同时出现,而地球上铬的含量却比铝少很多,因此在氧化铝中,铬通常只能担任小配角,但它却是比主角还抢眼。铬离子在红宝石中的吸收现象,与蓝宝石中铁→钛原子间电子移动的模式很不一样,而是原子内的移动。铬是过渡金属,电子在过渡金属内的活动比其他类型的元素还自由、有弹性,这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未成对电子填充在d层电子轨域上。

若把原子想像成太阳系,其中原子核(带正电荷)是太阳,而电子就像行星一样围绕着原子核公转。最靠近原子核的电子受到的吸引力最强,而位于最外层的电子不仅受到原子核的束缚力最小,甚至还会一不小心就受到原子外力量的影响而偏移。当过渡金属的周遭有其他阴离子环绕时,d轨域电子会因。受到周围离子的吸引而使得d轨域的能阶分裂,能阶分裂的程度与过渡金属和阴离子的距离有关,这样的能阶分裂现象称急“晶场效应”。当电子在这个分裂的d轨域上转移时,另一种类型的吸收现象便发生了。当铬离子取代氧化铝结构中的铝离子时,d轨域分裂后的高低能阶差正好落在蓝紫光与黄光这两个波段的能量范围,在光吸收作用之后,便呈现火焰般的鲜红色泽。有趣的是,在绿柱石中当铬离子取代铝离子时,因急绿柱石的晶体结构与氧化铝相当不同,在不同的晶场效应下,铬在绿柱石中吸收的波段变成蓝、红光,因此最后变成了鲜艳的翠绿色,矿物是在大自然中生成的,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成长为够大的晶体。然而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状况,使得晶体内部出现一些不完美的缺陷。在矿物中,当离子被不同价数的其它种类离子取代时,阴阳离子间的电性平衡就会受到破坏。这时,矿物通常会强迫增加或减少结构内的电子,以便回到电中性的状态,紫水晶便是这样的例子。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也是大自然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当二氧化硅在自然环境中缓慢结晶时,会形成无色透明的六角柱状结晶。但如果生长过程中不小心夹杂三价铁离子(fe3+),水晶就会从无色透明变成美丽的淡紫色。淡紫色的形成是因带有四价正电的硅被带着三价正电的铁离子取代,使得电价出现失衡。这时带有二价负电的氧离子会牺牲自己,释放一个电子,以达到电性中和。当氧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时,会留下一个电子空洞,称为“电洞”。剩除的另一个电子会受到电洞影响,变成较不稳定的电子,若接收到适当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到较高的能阶上。由于吸收现象是由电洞造成的,受到铁离子介入所形成的电洞,会吸收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只剩下波长较短的紫色光未被吸收。如果电洞是因铝离子(al3+)的取代所造成的,电子的跃迁就会变成吸收大部分的可见光,使得水晶的颜色变成黑色,这就是常见的烟水晶。若电洞的数量较少,光的吸收量也会变少,这时整体颜色看起来就接近棕色,事实上,有些矿物确实具有自然发光的特性,这与前面所描述的吸收现象其实有紧密的关系,当电子从低能阶跳跃至较高能阶时,会吸收特定能量的光而形成颜色。有时候,这些受到激发的电子有机会返回原先的低能阶位置。一旦这样的状况发生了,电子会把先前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些能量有时会以热能的形式消耗掉,也有时会以光的方式释出,就是“萤光效应”。当电子受到激发时,它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通常很短,可能仅停留几微秒(1微秒=0.000001秒)就会掉回低能态,同时释放出萤光,因此我们看不出光的吸收与萤光反应的时间差,但若电子是被激发到某个半稳定的位置上,可能会停留长至数分缝,甚至数小时才回到低能态,这样的现象称为“磷光”。手表或时缝在白天吸收了日光,直到夜晚仍可以释出磷光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吸收现象都会带来萤光表现,这取决于受到激发的电子是否有机会返回原先的基态。也因此,在数以百干计的矿物中,具萤光性质的只有数十种,其中硅锌矿就是很典型的萤光矿物。当矿内的锰离子吸收了紫外光的能量后,便会发射出强烈的绿色萤光。“萤石”是最早被发现具有萤光的矿物,其名称就是据此而来。萤石的萤光现象主要来自与萤石共生的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是鼎鼎有名的发光元素,有着“工业之母”的称号,在许多科技座品中,如雷射、触媒转换器等之中,都可发现它们的踪。应用之所以如此广泛,得归功于它们独特的电子组态。在稀土元素中,有些电子会被挤进一个封闭的电子轨域内,也就是f轨域。这轨域能量较低,位于原子的较内层,外层有较高能量的d轨域保护着。当f轨域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至外层的d轨域,但无法跑远,最终还是回到f轨域上,并把先前吸收的能量以萤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样的电子跃迁模式,可以说是发生在茶壶内的风暴。因能量的吸收与释放过程十分稳定,较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会放出固定波长的萤光,这就是稀土元素受到高科技座品普遍重视并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石英水晶经常以透明或半透明的晶簇群聚出现,其中个别石英晶体多数是单晶,即晶体内的原子排列连续无间断。石英经常从岩石晶洞或裂隙内壁开始向外生长,因此多数只有一端有晶锥状的晶面,但偶尔会出现两端都有晶锥的双端晶。石英晶簇中除清澈亮丽的晶体外,常相伴著半透明或乳白色的晶座。天然石英以乳白色居多,因其内含无数微细气泡。石英水晶有时会以五颜六色出现,常见的有紫水晶、黄水晶、紫黄水晶、黑晶、烟水晶、绿水晶、彩虹水晶、玫瑰石英等。其颜色来自所含的微量元素如铁、钛、铝,加上辐射光照射或受热。水晶有时包含其他各种小矿物晶体,变化多端,如含金红石的金发晶、银发晶,含绿泥石或阳起石的绿发晶,含电气石的黑发晶。水晶频率平均每一秒释放出八百万次的震荡。

古时人们已知道水晶充满能量,但过去科学不发达,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水晶,到了近代科学起飞,人们逐渐发现水晶的物理特性。科学家发现石英有压电性,于石英一端施压,另一端会释出电荷。

二、频谱共振能量元素的作用:

利用一种以超导体尖端科技冶炼灌注并铸造制成的频谱共振能量石,经自然界中电磁磁场启动即可发出神奇的元素能量功能,其中之四十余种元素立即产生不同能量温,并大量放射出元素能量、构织成宽广的元素能量频谱。这块频谱共振能量石所发射出的四十余种能量温,从5℃~395℃,且不断作±5℃自动调整放射,放射率高达0.92~0.97,每秒振波从30万次~800万次,且连续放射。

由太阳照射出来的光线由珈玛射线、x光、紫外线、红黄蓝绿紫橙靛、及远红外线元素能量组成。其中远红外线光是不可见光。它的波长是0.55~80微米物理振动频幅是0.55~80微米。远红外线一般是指能量光谱上位于红外线的波长范围的外侧,为不可见光,波长在0.55到80微米的称远红外线。

频谱共振能量石其所以神奇,在于其使用稀土元素经研制而成所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元素能量元素能量频谱是55~500微米。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