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韧性CPP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3660发布日期:2023-03-22 09:34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韧性CPP薄膜的制作方法
一种高韧性cpp薄膜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cpp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韧性cpp薄膜。


背景技术:

2.cpp薄膜即流延聚丙烯薄膜,也称未拉伸聚丙烯薄膜,按用途不同可分为通用cpp(general cpp,简称gcpp)薄膜、镀铝级cpp(metalize cpp,简称mcpp)薄膜和蒸煮级cpp(retort cpp,简称rcpp)薄膜等。
3.经检索,专利公开号为cn2139729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亮高透流延cpp薄膜,包括易撕口和延伸流延cpp薄膜,所述易撕口设置在上流延cpp薄膜的后侧,且上流延cpp薄膜的下侧连接有下流延cpp薄膜,所述延伸流延cpp薄膜的前端通过易撕口与上流延cpp薄膜和下流延cpp薄膜连接,且下流延cpp薄膜的内侧粘接有下离型纸,所述上流延cpp薄膜的内侧粘接有上离型纸;该专利本身的强度较弱,抗拉伸性较差,从而容易导致在使用cpp薄膜发生破裂或拉断的现象。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文件提出了一种高韧性cpp薄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韧性cpp薄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强度较弱,抗拉伸性较差,从而容易导致在使用cpp薄膜发生破裂或拉断现象的缺点。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高韧性cpp薄膜,包括第一cpp薄膜层和第二cpp薄膜层,还包括韧性加强层,韧性加强层设于第一cpp薄膜层和第二cpp薄膜层之间用以加强;两个粘接层,两个粘接层分别设于韧性加强层与第一cpp薄膜层和第二cpp薄膜层之间用以连接第一cpp薄膜层、第二cpp薄膜层和韧性加强层;揭开部,揭开部设于第一cpp薄膜层的上侧用以方便撕扯cpp薄膜。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韧性加强层包括经纤维和纬纤维,所述经纤维和纬纤维纵横交错进行编织。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经纤维和纬纤维均由玻璃纤维制成。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两个所述粘接层均由聚丙交酯粘剂制成。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cpp薄膜层两端的长度均大过第一cpp薄膜层的两端,所述第二cpp薄膜层两侧均弯折于第一cpp薄膜层和韧性加强层的两侧,所述第二cpp薄膜层的两侧均通过强力胶水粘接于第一cpp薄膜层和韧性加强层的两端。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揭开部包括揭膜带,所述揭膜带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cpp薄膜层朝上的两端。
1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中,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一cpp薄膜层和第二cpp薄膜层两个cpp薄膜的设置,有效的加强了cpp薄膜的强度,同时利用在第一cpp薄膜层和第二cpp薄膜层之间设置的韧性加强层有效的增加了cpp薄膜的韧性,增加了cpp薄膜的抗拉扯性,利用揭开部的设置可以在cpp薄膜使用后方便将其揭开,方便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韧性cpp薄膜的主视立体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韧性cpp薄膜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韧性cpp薄膜韧性加强层的局部立体。
19.附图标记:
20.1、第一cpp薄膜层;101、第二cpp薄膜层;2、韧性加强层;201、经纤维;202、纬纤维;3、粘接层;4、揭膜带。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描述。
2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此外“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其中,“固定”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5.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26.实施例1
27.参照图1-图3,一种高韧性cpp薄膜,包括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还包括韧性加强层2,韧性加强层2设于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之间用以加强;两个粘接层3,两个粘接层3分别设于韧性加强层2与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
之间用以连接第一cpp薄膜层1、第二cpp薄膜层101和韧性加强层2;揭开部,揭开部设于第一cpp薄膜层1的上侧用以方便撕扯cpp薄膜。
28.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两个cpp薄膜的设置,有效的加强了cpp薄膜的强度,同时利用在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之间设置的韧性加强层2有效的增加了cpp薄膜的韧性,增加了cpp薄膜的抗拉扯性,利用揭开部的设置可以在cpp薄膜使用后方便将其揭开,方便进行使用的技术效果。
29.参照图3,韧性加强层2包括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纵横交错进行编织。
30.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采用玻璃纤维绕制而成,可以使得韧性加强层2更加坚韧,具有较强的拉伸性,编织方法为上下交错相互挤压编织而成,使得cpp薄膜具有强大的拉伸性。
31.参照图1,揭开部包括揭膜带4,揭膜带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cpp薄膜层101朝上的两端。
32.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揭膜带4的设置,可以在cpp薄膜使用后,将其揭开,无需找寻cpp薄膜的端部,直接拉动揭膜带4即可将cpp薄膜揭开即可的技术效果。
33.实施例2
34.参照图1-图3,一种高韧性cpp薄膜,包括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还包括韧性加强层2,韧性加强层2设于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之间用以加强;两个粘接层3,两个粘接层3分别设于韧性加强层2与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之间用以连接第一cpp薄膜层1、第二cpp薄膜层101和韧性加强层2;揭开部,揭开部设于第一cpp薄膜层1的上侧用以方便撕扯cpp薄膜。
35.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两个cpp薄膜的设置,有效的加强了cpp薄膜的强度,同时利用在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之间设置的韧性加强层2有效的增加了cpp薄膜的韧性,增加了cpp薄膜的抗拉扯性,利用揭开部的设置可以在cpp薄膜使用后方便将其揭开,方便进行使用的技术效果。
36.参照图3,韧性加强层2包括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纵横交错进行编织;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均由玻璃纤维制成,图中未出示。
37.经纤维201和纬纤维202采用玻璃纤维绕制而成,可以使得韧性加强层2更加坚韧,具有较强的拉伸性,编织方法为上下交错相互挤压编织而成,使得cpp薄膜具有强大的拉伸性。
38.两个粘接层3均由聚丙交酯粘剂制成,图中未出示。
39.通过由聚丙交酯粘剂制成的粘接层3可以进一步增加cpp薄膜的强度
40.参照图1,第二cpp薄膜层101两端的长度均大过第一cpp薄膜层1的两端,第二cpp薄膜层101两侧均弯折于第一cpp薄膜层1和韧性加强层2的两侧,第二cpp薄膜层101的两侧均通过强力胶水粘接于第一cpp薄膜层1和韧性加强层2的两端。
41.利用第二cpp薄膜层101的两侧弯折于第一cpp薄膜层1和韧性加强层2的两侧,并粘接于第一cpp薄膜层1和韧性加强层2的两端,保证了cpp薄膜的稳定性。
42.参照图1,揭开部包括揭膜带4,揭膜带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cpp薄膜层101朝上的两端。
43.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通过揭膜带4的设置,可以在cpp薄膜使用后,将其揭开,无需找寻cpp薄膜的端部,直接拉动揭膜带4即可将cpp薄膜揭开即可的技术效果。
44.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为:首选增加cpp薄膜的数量,增加装置的抗拉伸性,再通过在第一cpp薄膜层1和第二cpp薄膜层101之间增加的韧性加强层2,有效的增加了cpp薄膜的韧性,增加了cpp薄膜的抗拉扯性,通过揭膜带4的设置,可以在cpp薄膜使用后,将其揭开,无需找寻cpp薄膜的端部,直接拉动揭膜带4即可将cpp薄膜揭开即可。
4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