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7608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气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机动车辆减震装置。
现有的机动车辆如汽车、摩托车,利用液压阻尼作用制成阻尼器与弹簧相匹配联合减震,成为液压减震器,阻尼器散发热能而减轻震动,使车辆在行驶中的振幅减小,以提高车辆在行驶中的平顺性、舒适性。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车速日益提高,对减震器的性能要求也愈来愈高,如现有桑塔纳轿车用液压减震器采用双筒双作用结构,在结构设计上已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它包括工作油缸、贮液筒、活塞阀系、底阀系,在活塞的上半部设置了流通阀、下半都设置了复原阀,底阀系的上半部设置补偿阀,下半部设置压缩阀,工作过程中油缸内的油和贮液筒内的油连通,流通阀、复原阀、补偿阀、压缩阀均为常闭,在复原过程中活塞右移、复原阀开,活塞上腔的油通过复原阀进入下腔、复原阀起阻尼作用,底阀系的补偿阀开,因为活塞的上腔小于下腔,贮液筒内的油通过补偿阀往活塞下腔供油;在压缩过程中活塞左移,活塞阀系上的流通阀开,活塞下腔的高压油通过流通阀充满活塞上腔,下腔多余的油通过压缩阀进入贮液筒中,压缩阀起阻尼作用,在高速震动中,为减少活塞杆周围的液流对油封唇口的冲击力,在油封套上开有小孔,使极少量油流入贮液筒,减少渗漏几率,但是,这种减震器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在结构、机件设计上显得笨重,灵敏性差,最突出的问题是渗漏,使阻尼力随着路程、速度、温度、时间的变化加剧,外持性不够稳定。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轻巧、零件少、成本低、灵敏度高、有效减少泄漏量、外特性稳定、减震性能优良的油气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油气减震器具有工作油缸、浮动活塞、活塞阀系,浮动活塞和活塞阀系安装在工作油缸内,浮动活塞把工作油缸内腔隔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油室,下部为气室,活塞阀系安装在油室内,活塞阀系上同时设置了复原阀和压缩阀。
本实用新型用气室的压强代替了原有技术的底阀系功能,无需设计储液筒结构,也不需要底阀,省去了一些零件,如桑塔纳前减原来有34种零件,设计出来的本实用新型油气减震器,只有25种零件,使结构变得简单轻巧,生产成本低;本实用新型由于气室内气体压强的作用,在示功试验图上不存在空程的问题,不存在液压油过量而产生尾畸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减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外特性的稳定;在减震器内部空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本油气减震器在结构上可增大活塞直径,大大增加压缩和复原行程液体流量,提高压缩和复原行程的灵敏度,尤其在10mm以下较小行程时,很容易得到所需要的压缩阻力和复原阻力,实现良好的外特性,桑塔纳前减原液压油缸直径为32mm,而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油气减震器油缸直径已增大到36mm,而且保持了外形及安装条件不变;与原有技术的液压减震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油气减震器的泄露量相对减少,技术性能优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缩行程工作示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参见
图1、图2,本实用新型具有工作油缸1、浮动活塞2、活塞阀系3,浮动活塞2和活塞阀系3安装在工作油缸1内,浮动活塞2把工作油缸1内腔隔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油室4,下部为气室5,活塞阀系3安装在油室4内,活塞阀系3上同时设置了复原阀6和压缩阀7。
图1既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又是本实用新型复原行程工作示意图。在复原行程时,活塞杆8右移,压缩阀7闭,复原阀6开。活塞阀上腔的高压油,通过复原阀6流入活塞下腔,复原阀节流产生所需要的阻尼力,称之为复原阻力,因为活塞上腔容积小于下腔,上腔的油量填不满下腔,此时浮动活塞2随之上移。气室5容积增大,压强减少。参见图2,在压缩行程时,活塞杆8左移,复原阀6闭,压缩阀7开。活塞下腔的高压油通过压缩阀7进入活塞上腔。由压缩阀7节流产生所需阻尼力,称之为压缩阻力,因为活塞上腔空间小于下腔,多余的油作用在浮动活塞2上,此时浮动活塞2下移,气室5缩小,压强增大。因而活塞阀系在压缩和复原行程节流,产生所需要的阻尼力,油气减震器不需要底阀,省去了一些零件,结构变得简单,技术性能却有很大改进和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油气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工作油缸、浮动活塞、活塞阀系,浮动活塞和活塞阀系安装在工作油缸内,浮动活塞把工作油缸内腔隔开,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油室,下部为气室,活塞阀系安装在油室内,活塞阀系上同时设置了复原阀和压缩阀。
专利摘要一种油气减震器,具有工作油缸、浮动活塞和活塞阀系,浮动活塞把工作油缸内腔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油室,下部为气室,活塞阀系安装在油室内,活塞阀系上同时设置了复原阀和压缩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零件少、成本低、灵敏度高,泄漏少,外特性稳定,减震性能优良。
文档编号B60G13/06GK2432068SQ0022508
公开日2001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28日
发明者王复 申请人:王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