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353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具体涉及一种包括用于支承年幼者的座部和背部的年幼者车座。
用于汽车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汽车上所装设的条带将年幼者安全车座固定并由设于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带对年幼者(包括新生儿,婴儿,幼儿,学童)进行支承的年幼者安全车座,一般称为婴幼儿车座;另一种是用汽车上所装设的条带将年幼者与汽车车座一起固定的年幼者安全车座,一般称为年幼者车座。另外,还在开发一种称为儿童及年幼者车座的、兼具两种支承方法的年幼者安全车座。
长此以来,虽然幼儿车座的开发盛行,但随着道路交通法规的修改,对于学龄儿童也有必须使用年幼者安全车座的义务,故当务之急是开发以学龄儿童为对象的更为安全和舒适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和舒适性优良的用于汽车的年幼者安全车座。
根据本发明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具有用于在汽车中对年幼者进行支承的座部和背部,其特点是还包括可向外侧移动地设置于上述背部的两侧以保护上述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一对侧向防护件。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设置可向外侧移动的侧向防护件,可按照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成长情况而使支承空间成为最佳状态。其结果是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为上述侧向防护件设置成能在与上述年幼者的头部区域的距离保持大致一定的状态下扩大与上述年幼者的肩部区域的距离。作为一种具体形态,上述侧向防护件为将上述侧向防护件的上端部区域安装成能相对于上述背部摆动,而使上述侧向防护件的下端部区域为向外侧打开状。
年幼者从幼儿期到学童期的成长过程中,肩部(肩宽)的成长程度比头部大。因此,通过将与年幼者的肩部接触区域的下端部区域设置成向外侧打开状,按照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成长情况而使支承空间作最佳变化,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为上述侧向防护件设有可同时调节相互间隔的连动机构。另外,在上述发明中,较佳为上述连动机构具有仅使上述侧向防护件的下端部区域向外侧打开的机构。
由于采用该机构,能同时进行侧向防护件的调节,并可提高操作性。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为上述侧向防护件分别具有上部侧向防护件和下部侧向防护件。
由于通过该结构可按照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来给定适当的空间,故能以更好的状态来保护年幼者。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的为向上述下部侧向防护件向外侧的移动量设置成比向上部侧向防护件向外侧的移动量大。
年幼者从幼儿期到学童期的成长过程中,肩部(肩宽)的成长程度比头部大。因此,按照年幼者的成长情况而使年幼者的支承空间作最佳变化,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为上述上部侧向防护件和下部侧向防护件分别设置可同时调节相互间隔的连动机构。由此能使侧向防护件的间隔调节的操作性能提高。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的为具有用于调节上述背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由于设置该机构,就能根据年幼者的身高的成长使支承空间为最适当状态。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较佳为上述高度调节装置具有固定在上述座部并设置成向上方延伸的板,设置在上述背部并沿上述板使上述背部能在上下方向滑动地引导上述板的引导区域,用于使上述背部的选择高度固定的固定装置,另外,上述引导区域具有用于在上述背部的厚度范围中接受上述板的接受空间。
由于该结构,能使背部在上下方向沿板滑动,可容易地进行背部高度调节。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较佳的为上述固定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板与上述引导区域之间任一方的弹性件以及设置在板与引导区域的另一方而与上述弹性件卡合的沿高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卡合区域。
因此,能根据弹性件的弹性力将弹性件在卡合区域中卡合而固定在板与引导区域之间,从而对背部的高度进行固定。另外,在调节背部的高度时,由于使卡合区域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移动,从而使弹性件与卡合区域顺序卡合,故能使背部固定在所需的背部高度位置。
在上述发明中,较佳的为上述侧向防护件在视觉上将与上述年幼者的上述头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和与上述肩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分开。这样,由于对于年幼者安全车座的使用者能提供视觉上的安全感,故能提高对于使用者的舒适性。
附图简单说明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将侧向防护件210向外侧张开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整体立体图。
图3为表示将背部200升高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整体立体图。
图4为图1中Ⅳ线向视剖面图。
图5为侧向防护件210关闭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
图6为侧向防护件210打开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
图7为背部200的下端区域250的后视图。
图8为图7中Ⅷ-Ⅷ线视向剖面图。
图9为设置成相对于座部100可卸下的板260的后视图。
图10为图9中Ⅹ-Ⅹ线视向剖面图。
图11为表示将背部200插入板260的状态的图。
图12为图11中Ⅻ-Ⅻ线视向剖面图。
图13为表示将背部200向上方升高的状态的图。
图14为图13中ⅩⅣ-ⅩⅣ线视向剖面图。
图15为表示其他高度调节机构的后视图。
图16为图15中Ⅺ线视向剖面图。
图17为进一步表示其他高度调节机构的后视图。
图18为第2实施例中侧向防护件210U、210D关闭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
图19为第2实施例中侧向防护件210U、210D打开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
图20为表示将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作为儿童车座使用场合形态的立体图。
图21为表示将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作为年幼者车座使用场合形态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


按照本发明的年幼者安全车座(以下称为儿童及年幼者车座)的结构。
(实施例1)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例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概略构成。另外,图1为表示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概略构成)该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包括构成形成接受年幼者的支承空间的支承部的座部100和背部200。座部100包括座部本体111,用于调节汽车上所装的座带(图示省略)的安装高度的调节件112。
背部200包括头部防护区域251和背部区域253,在背部200的两侧设有用于穿过汽车上所装的座带(图示省略)的导缝252。
另外,在背部200的两侧设有用于保护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并能向外侧移动的一对侧向防护件210。该侧向防护件210包括保护年幼者的头部区域的头部保护垫区域211,以及从头部保护垫区域211向下方大大延伸而保护年幼者的肩部区域的肩部保护垫区域212。另外,在座部100与背部200之间设有用于调节背部2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后述)。
图2为表示将侧向防护件21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向外侧张开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整体立体图,图3为表示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将背部200升高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整体立体图。因此,通过采用可将侧向防护件210向外侧张开的机构和可调节背部200的高度的机构,由于能按照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成长情况及高度的成长情况而使支承空间成为最佳状态,故能提高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连动机构220A)以下参照图4至图6说明作为侧向防护件210的安装机构的连动机构220A。另外,图4表示图1中Ⅳ线视向剖面,图5为侧向防护件210关闭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图6为侧向防护件210打开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另外,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在图1至图3中示出的是用衬垫件等罩覆的状态,但在图4至图6中为说明方便起见而示出将衬垫件等除去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4和图5,连动机构220A设有支承侧向防护件210的侧向防护件骨架221,该侧向防护件骨架221采用在上端部侧可在设于背部200的背部骨架222的枢轴部223处转动地固定、且侧向防护件210的下端部向外侧打开的结构。
另外,在侧向防护件骨架221的中间区域通过枢轴部227可转动地固定有连接杆226的一端。另一方面,连接杆226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固定有可沿设于背部骨架222的上下方向的长槽孔229移动而选择位置调节的调节螺母228。另外,为对侧向防护件210的移动量进行限制,在侧向防护件骨架221中沿侧向防护件210的轨道设置圆弧状的圆弧状长槽孔224,并在该长槽孔224中插通设于背部骨架222的轴225。
在上述构成的连动机构220A中,如图5所示,在调节螺母228位于长槽孔229最上面的场合,两侧的侧向防护件210为最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使调节螺母228移动到长槽孔229最下面的场合,则通过连接杆226将两侧的侧向防护件210同时张开。
通过设置上述连动机构220A,可同时进行侧向防护件210的调节,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年幼者从幼儿期到学童期的成长过程中,肩部(肩宽)的成长程度比头部大。因此,通过将与侧向防护件210的肩部接触区域的下端部区域设置成向外侧打开状,可按照年幼者的成长情况而使年幼者的支承空间作最佳变化,能提高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另外,作为一较佳实例,是针对左右侧向防护件210连动的机构来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采用左右侧向防护件210分别独立调节位置的机构。
(高度调节机构)以下参照图7至图10说明用于调节背部2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另外,图7为背部200的下端区域250的后视图,图8为图7中Ⅷ-Ⅷ线视向剖面图,图9为设置成相对于座部100可卸下的板260的后视图,图10为图9中Ⅹ-Ⅹ线视向剖面图。
参照图7和图8,在背部200的下端区域250中包括用于对插入板260的空间进行规定的引导区域,该引导区域包括宽度与板260大致相同的第1区域255a和宽度大于该第1区域255a的第2区域255b。另外,在后面侧沿高度方向设有左右一对波纹状凹凸的卡合区域254。
参照图9和图10,在板260的上部区域261中设有左右一对舌状的弹性板263,该弹性板263的前端部分设有与卡合区域254卡合的凸部264。
在板260的上端设有向外部张开的宽幅部262,宽幅部262以插入引导区域的状态在引导区域的第1区域255a与第2区域255b的交界部卡合,从而防止背部200从板260脱出。
图11为表示将背部200插入板260的状态的图,图12为图11中Ⅻ-Ⅻ线视向剖面图。参照两图,背部200处于最低状态时,弹性板263的凸部264与卡合区域254的最上端卡合。
图13为表示将背部200向上方升高的状态的图,图14为图13中ⅩⅣ-ⅩⅣ线视向剖面图。参照两图,背部200处于向上方升高状态时,弹性板263的凸部264与卡合区域254的预定区域卡合,并根据弹性板263的弹力阻止背部200向下方的移动。
另外,通过使设置在板260下端的固定销270朝向螺旋弹簧271移动,可容易地进行板260向座部100的装卸。
因此,在进行背部200的高度调节时,由于通过与弹性板263的弹力抗衡并使具有卡合区域254的背部200移动而使弹性板263与卡合区域254顺序卡合,故能使背部200容易地固定在所需的背部200的高度位置处。
另外,虽然在图7至图14所示的高度调节机构中采用的是利用弹性力的背部200的固定方法,但如图15和图16所示,也可采用将设于背部200的下端区域250中的与螺旋弹簧281抗衡并可拉出的滑动销280插入沿板260的高度方向多个设置的定位孔282并进行背部200的高度调节的机构。另外,也可如图17所示那样采用将上述两个机构合并使用的高度调节机构。
(第2实施例)以下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第2实施例的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概略构成。另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结构特征在于侧向防护件的结构及其连动机构,故仅对其结构及机构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图18为本实施例中侧向防护件210U、210D关闭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图19为侧向防护件210U、210D打开状态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正面图。此外,为便于说明起见,在图19和图20中均表示将衬垫件等除去的状态。
(连动机构200B)本实施例中的侧向防护件包括对年幼者的特别区域进行保护的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和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上部板221U在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上设置成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可沿横向滑动状,设置在背部骨架222上的引导销242与设置在上部板221U上的引导孔241嵌合。
另外,下部板221D在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上同样设置成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可沿横向滑动状,设置在背部骨架222上的引导销244与设置在下部板221D上的引导孔243嵌合。
上部板221U和下部板221D通过连接杆231连接。如图所示,连接杆231包括成“ㄑ”字状的连接板231a和连接板231b。
在连接板231a的前端部分可摆动地固定有沿设于背部骨架222的上下方向的长槽孔229移动并可选择位置调节的调节螺母228。
在连接板231a与连接板231b的交点部分处由枢轴部232可摆动地连接有引导板234的一端,在引导板234的另一端处则由枢轴部235可摆动地连接有上部板221U。
在连接板231b的前端部分处由枢轴部236可摆动地连接有引导板237的一端,在引导板237的另一端处则由枢轴部238可摆动地连接有上部板221D。
在上述构成的连动机构220B中,如图18所示,在调节螺母228位于长槽孔229的最上面时,两侧的侧向防护件210U、D为最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在使调节螺母228移动到长槽孔229的最下面时,通过连接杆231将两侧的侧向防护件210U、D同时张开。此时,由于连接杆231包括成“ㄑ”字状的连接板231a和连接板231b,故枢轴部235与枢轴部238的移动量不同,并移动成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向外侧的移动量(L2)比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向外侧的移动量(L2)大。
其结果,由于设置上述连动机构220B,可对侧向防护件210U、210D同时进行调节,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年幼者从幼儿期到学童期的成长过程中,肩部(肩宽)的成长程度比头部大。因此,通过将与侧向防护件210U、210D的肩部接触区域的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设置成比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向外侧打开状,可按照年幼者的成长情况而使年幼者的支承空间作最佳变化,可提高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还有,虽然作为较佳的一个实例是针对左右侧向防护件210U、210D连动的机构来作说明的,但也可采用左右侧向防护件210U、210D分别独立并调节位置的机构。
另外,作为用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的侧向防护件,最好在侧向防护件210上设置成在视觉上将与年幼者的头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和与肩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分开。例如可考虑在与头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和与肩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加以不同的颜色以明确各自的区域的结构、或在与头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和与肩部区域接触的区域的交界部分划线的结构。
这样,由于在视觉上将与年幼者的头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和与肩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分开,对于年幼者安全车座的使用者能提供视觉上的安全感,故能提高对于使用者的舒适性。
另外,如图20所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由于设有冲击防护罩300并采用汽车上所装的车座带条对儿童及年幼者车座1进行固定,故能作为可支承婴幼儿的儿童车座用于冲击防护罩300与座部100和背部200之间的空间中;另外,如图21所示,通过由座部100将背部200卸除,能仅由座部100用作年幼者车座。
采用根据该发明的年幼者用安全车座,由于设有可向外侧移动的侧向防护件,可按照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成长情况而使支承空间成为最佳状态。另外,由于设置背部高度调节装置,可相应于年幼者的身高的成长情况而使支承空间成为最佳状态。其结果就能提高年幼者安全车座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年幼者安全车座,具有用于在汽车中对年幼者进行支承的座部(100)和背部(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向外侧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部(200)的两侧以保护所述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一对侧向防护件(2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防护件(210)设置成能在与所述年幼者的头部区域的距离保持大致一定的状态下扩大与上述年幼者的肩部区域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防护件(210)为将所述侧向防护件的上端部区域安装成能相对于所述背部摆动,而使所述侧向防护件的下端部区域为向外侧打开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防护件(210)设有可同时调节相互间隔的连动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具有仅使所述侧向防护件的下端部区域向外侧打开的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防护件(210)分别具有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和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向外侧的移动量设置成比向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向外侧的移动量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侧向防护件(210U)和下部侧向防护件(210D)分别设置可同时调节相互间隔的连动机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调节所述背部(2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具有固定在所述座部(100)并设置成向上方延伸的板(260),设置在所述背部(200)并沿所述板(260)使所述背部(200)能在上下方向滑动地引导所述板(260)的引导区域(255a,255b),以及用于对所述背部(200)的被选择的高度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装置(254,264)。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区域具有用于在所述背部的厚度范围中接受所述板的接受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254,264)具有设置在所述板和所述引导区域之间任一方的弹性件(264)以及设置在板与引导区域的另一方而与所述弹性件(264)卡合的沿高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卡合区域(254)。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年幼者安全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防护件(210)在视觉上将与所述年幼者的所述头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和与所述肩部区域接触的区域分开。
全文摘要
一种年幼者安全车座,具有构成形成接受年幼者支承空间的支承部的座部(100)和背部(200),背部的两侧包括可向外侧移动地设置以保护年幼者的头部区域和肩部区域的一对侧向防护件(210),座部与背部之间设有用于调节背部上下方向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能提供安全性和舒适性优良的儿童及年幼者车座。
文档编号B60N2/26GK1307989SQ01101348
公开日2001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7日
发明者葛西健造, 井上圭史 申请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