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703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括水器的括水器枢轴安装部位周边的车体构造。
本申请对2003年10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3-349685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车辆用括水器中,更多采用的构造为在外力(冲击负荷)作用于括水器枢轴时能吸收该冲击的能量、并能将相对于冲击括水器枢轴的物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限度的构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1-139256)。该文献中记载的车辆用括水器在以大于或等于规定大小的外力作用于括水器枢轴的情况下通过使括水器枢轴向车体内部脱落而吸收该外力。
但是,即使采用车辆为上述构造的车辆用括水器,当考虑构成车辆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时,有时在车体内部不能确保为了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上的外力而容许充分的落差的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括水器枢轴安装部构造,即使在车体内部不能确保充分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的外力,并能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括水器枢轴的安装构造,该括水器枢轴的安装构造具有外力吸收部,该外力吸收部设置于车体的内部,当外力作用于上述括水器枢轴而导致上述括水器枢轴向上述车体内部脱落时,该外力吸收部通过与上述括水器枢轴接触而吸收上述外力。
根据本发明,当外力作用于上述括水器枢轴而导致上述括水器枢轴向上述车体内部脱落时,该外力吸收部通过与上述括水器枢轴接触而吸收外力。因此,即使在车体内部为了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上的外力而允许充分的落差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的外力,因此能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
在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中,上述外力吸收部是与上述车体不同的部件,最好被上述括水器枢轴推压而并从上述车体脱落。根据本发明,外力吸收部是与车体不同的部件,在外力作用于上述括水器枢轴而导致上述括水器枢轴向上述车体内部脱落时,外力吸收部被括水器枢轴推压而从上述车体脱落。这样,除了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上的外力之外,还容许括水器枢轴向车体的内部的脱落,所以能将来对冲击括水器枢轴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
在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中,上述外力吸收部是与上述车体不同的部件,最好在接触上述括水器枢轴后变形。根据本发明,外力吸收部是与车体不同的部件,在外力作用于上述括水器枢轴而导致上述括水器枢轴向上述车体内部脱落时,外力吸收部被推压而变形。这样,除了可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的外力之外,还容许括水器枢轴向车体的内部的脱落,所以能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
在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中,上述外力吸收部是与上述括水器枢轴接触日本变形的上述车体的一部分,在上述车体的一部分上最好形成狭缝。即使不采用复杂的构造,只在车体的一部分上形成狭缝,使得该部分的强度比周围的部分的低,能赋予其被括水器枢轴推压后变形的作为外力吸收部的机能。即,因为能非常简易地构成外力吸收部,所以能在减少车体的部件数的同时减轻车重。
在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中,上述外力吸收部是与上述括水器枢轴接触时变形的上述车体的一部分,在上述车体的一部分上最好形成向上述括水器枢轴突出的凸部。即使不采用复杂的构造,只在车体的一部分上形成凸部,就可使得该部分比容易变形周围的部分,能赋予其被括水器枢轴推压后变形的作为外力吸收部的机能。即,因为能非常简易地构成外力吸收部,所以能在减少车体的部件数的同时减轻车重。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本发明采用的机动车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沿A-A线的截面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B的方向看的图2所示的盖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盖被脱落的括水器枢轴推压而变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盖被脱落的括水器枢轴推压而脱落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7是从图6中的箭头C的方向看的图6所示的狭缝形成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狭缝形成部被脱落的括水器枢轴推压而变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括水器枢轴的安装部构造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0是从同图中的箭头D的方向看的图9所示的波纹形成部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波纹形成部被脱落的括水器枢轴推压而变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的沿E-E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说明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的记载与车辆的朝向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车等的车辆1具有发动机罩3和前窗玻璃5,其中,发动机罩3从上方覆盖位于该车体2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前窗玻璃5从发动机罩3的后缘近旁向车顶4平缓竖起。在发动机罩3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前挡泥板6、6,在其后方分别配置前门7、7(只图示左侧)。车顶4的前部两端由左右的前柱8、8支承,两前柱8、8的下端部周边连结有沿前窗玻璃5的下缘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上盖板10。
如图2所示,前围上盖板10具有风窗挡板11和挡泥上,其中,风窗挡板11为朝向上方形成凸形的钢板制件,挡泥上为朝向下方形成凸形的同样为钢板的制件,这些制件被适当结合而形成一体的箱构造。前围上盖板10的截面形状是由考虑了车体框架的刚性和配置于前围上盖板10的下方(发动机室R内)的洗窗器装置18等辅机类的布置等后而决定的。前围上盖板10内部的空间F在成为雨水等的落水管的同时,可作为车室内的空调的吸气通路等被利用。
在前围上盖板10的上部,前窗玻璃5的下缘部通过粘接材料和密封件结合,而且从其上部跨越到前部安装闭塞前窗玻璃5的下缘部和发动机罩3的后缘部之间的间隙的树脂制前围上盖板覆盖件16。在前围上盖板覆盖件16的前侧凸象部16a上安装有密闭连结发动机罩3的后缘部上的压缝条17,防止雨水等向发动机室R内的侵入。
在前围上盖板10的大致中央配置副驾驶席侧(助手席侧,即车辆左侧)的刮水器摇臂25用的括水器枢轴22。在前围上盖板10的右侧配置驾驶席侧(驾驶席侧,即车辆右侧)的刮水器摇臂25用的括水器枢轴22。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部采用冲击吸收构造,该冲击吸收构造在作用冲击负荷等的外力时吸收该外力,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22的物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限度。
说明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部构造。以下的说明对副驾驶席侧的括水器枢轴22进行,虽然省略对驾驶席侧的括水器枢轴22进行说明,但毋庸置疑该侧的括水器枢轴22也采用同样的构造。
括水器枢轴22是支承在前围上盖板10的上部,而且支承在比前窗玻璃5的下缘部靠近前侧的部位。括水器枢轴22具有枢轴23和枢轴23所穿入的枢轴支架24。括水器枢轴22通过枢轴支架24的任意部位结合于前围上盖板10上而保持于前围上盖板10。括水器枢轴22以自身的轴线(枢轴23的轴线)G与前部向下的前窗玻璃5的面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即,括水器枢轴22以越靠近上方的部分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枢轴23的上端部从前围上盖板覆盖件16的贯通孔向车外露出。在枢轴23的上端部结合有刮水器摇臂25的基端部,在枢轴轴23的下端部连结有配置于前围上盖板10内的连杆机构26的前端部。连杆机构26的基端部连结于未图示的刮水器马达。刮水器摇臂25通过刮水器马达的驱动,通过连杆机构26和枢轴轴23而动作。
括水器枢轴22在被作用冲击负荷等的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沿大致轴线G从前围上盖板10脱落,由于没入车体的内部(这里指前围上盖板10内侧),吸收与括水器枢轴22冲撞的物体的能量。
具体的说,当超过前围上盖板10的保持力的外力朝向车体的内部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上时,括水器枢轴22被向轴线G的方向推压,前围上盖板10和枢轴支架24的结合被解除,括水器枢轴22从前围上盖板10脱落的同时没入车体的内部。
在此,在挡泥上板12的底部形成大致水平的平坦部13。平坦部13位于括水器枢轴22的下方。
如图3所示,在平坦部13与括水器枢轴22的轴线G交叉的部位,即位于括水器枢轴22脱落的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形成在车宽方向长的长圆形状的长孔14。在该长孔14中嵌入盖(外力吸收部)15。盖15由例如聚丙烯等比较柔软的可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构成。
盖15是与长孔14同样的长圆形状的扁平部件,在安装于长孔14上的状态下,从平坦部13的上表面的突出量被抑制,以盖15的上表面与平坦部13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平坦部13如上所述,从高效率地布置发动机室R内的辅助机械类和前围上盖板10内的空间F作为雨水等的落水管而被利用等的理由出发,成在仪表板12上。因此,平坦部13的上表面(这里指盖15的上表面)和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的轴线G方向的间隔H比现有技术的小。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盖15的作用。
首先,当外力(冲击负荷)朝向车体的内部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时,括水器枢轴22沿轴线G方向向下脱落并落入车体的内部,在该过程中部撞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能量被吸收。这时,当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外力非常大时,盖15的上面和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的轴线G方向的间隔H狭小,所以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达到盖15的上表面而推压盖15。当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推压盖15时,盖15柔软地阻止住其下端并弹性变形。括水器枢轴22伴随盖15的弹性变形而向轴线G方向微小位移、停止。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冲击的能量通过使盖15弹性变形而被消耗,被车体吸收。这样,在括水器枢轴22上,在没入车体内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沿轴线方向G向上的剧烈的反作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在车体内部,即使不能确保为了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上的外力而容许充分的落差的空间,由于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外力通过盖15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所以也能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22的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
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相同,所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6、图7所示,在仪表板12的平坦部13与括水器枢轴22的轴线G交叉的部位,即位于括水器枢轴22脱落的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形成在车宽方向长的狭缝114。形成狭缝114的部位(以下称为狭缝形成部115)的强度比周围的平坦部13弱,作为本发明的外力吸收部而发挥作用。在平坦部13上表面上,配置有封闭狭缝114的密封件119。密封件119防止来自前围上盖板10内的漏水和生锈。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形成部115和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的轴线G方向的间隔H比现有技术中窄。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狭缝形成部115的作用。
首先,当外力(冲击负荷)朝向车体的内部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时,括水器枢轴22沿轴线G方向向下脱落并落入车体的内部,在该过程中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能量被吸收。当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外力非常大,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到达盖15的上表面而推压盖15时,狭缝形成部115以向下推压狭缝114而使其打开的方式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括水器枢轴22伴随狭缝形成部115的变形而向轴线G方向微小位移、停止。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冲击的能量通过使狭缝形成部115变形而被消耗,被车体吸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在车体内部,即使不能确保为了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上的外力而容许充分的落差的空间,由于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上的外力通过狭缝形成部115的变形而被吸收,所以也能将来对冲击括水器枢轴22的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采用在平坦部13上形成狭缝114的非常单纯的构造的外力吸收部,所以能在减少车体的部件数的同时减轻车重。
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相同,所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同一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9、图10所示,在仪表板12的平坦部13与括水器枢轴22的轴线G交叉的部位,即位于括水器枢轴22脱落的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形成向括水器22侧突出的凸部214b。凸部214b是在平坦部13上环状形成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214的向该凹槽214的内侧突出的部分。形成凹槽214和凸部214b的部分(以下称为凸部形成部215)的刚性比周围的平坦部13的低,发挥作为本发明的外力吸收部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4b和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的轴线G方向的间隔H比现有技术的小。
接下来参照图11说明凹槽214和凸部214b的作用。
首先,当外力(冲击负荷)朝向车体的内部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时,括水器枢轴22沿轴线G方向向下脱落并落入车体的内部,在该过程中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能量被吸收。当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的外力非常大,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到达凸部214b的头顶部而推压凸部214b时,凸部形成部215以逆转凸部214b的凹凸的方式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括水器枢轴22伴随凸部形成部215的变形而向轴线G方向位移、停止。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冲击的能量通过使凸部形成部215变形而被消耗,被车体吸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在车体内部,即使不能确保为了吸收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上的外力而容许充分的落差的空间,由于作用于括水器枢轴22上的外力通过凸部形成部215的变形而被吸收,所以也能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22的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采用在平坦部13上形成凹凸的非常单纯的构造的外力吸收部,所以能在减少车体的部件数的同时减轻车重。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凹槽,而是如图12A、12B所示,采用形成从平坦部13向上方突出的梯形状的凸部214a的凸部形成部215a。在该场合下,当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推压凸部214a时,凸部214a以逆转凹凸的方式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伴随着凸部214a的变形,括水器枢轴22沿轴线G方向微小位移、停止。给予括水器枢轴22的冲击的能量通过使凸部形成部215变形而被消耗,被车体吸收,所以能将对冲击括水器枢轴22的物体的损害减小到最小限度。
如果在考虑了凹凸各部和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之间的间隔等之后而决定平坦部13上的凹凸的配置、朝向、和从平坦部13的突出量时,能进一步提高上述的冲击吸收性能。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15、15a可以是通过被括水器枢轴22推压而塑性变形或破损的部件,也可以是通过粘接或焊接于平坦部13而固定的部件。
另外,当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狭缝114形成为C形或X形时,由于括水器枢轴22容易脱出,所以能顺利地使括水器枢轴22脱落、没入。这时,当在平坦部13的任意的部位形成第三实施方式那样的凹凸而设置容易变形的部分时,能调整狭缝形成部115的变形的容易程度和特定变形的部位,能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性能。这里,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凹凸设置孔或狭缝等,或根据部位不同而使平坦部13的板厚不同,或使强度不同。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在括水器枢轴22的下端和外力吸收部之间夹设其他的部件而使两者间接地接触的构造。
以上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和其他的变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只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力吸收部(15、15a、115、215、215a),该外力吸收部设置于车体的内部,当外力作用于上述括水器枢轴(22)而导致上述括水器枢轴(22)向上述车体内部脱落时,该外力吸收部通过与上述括水器枢轴(22)接触而吸收上述外力。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吸收部(15a)是与上述车体不同的部件,被上述上述括水器枢轴(22)推压而从上述车体脱落。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吸收部(15)是与上述车体不同的部件,与上述括水器枢轴(22)接触后变形。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吸收部(115)是与上述括水器枢轴(22)接触后变形的上述车体的一部分,在上述车体的一部分上形成狭缝(114)。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吸收部(215)是与上述括水器枢轴(22)接触后变形的上述车体的一部分,在上述车体的一部分上形成向上述括水器枢轴(22)突出的凸部(214b)。
全文摘要
该括水器枢轴(22)的安装构造设置于车体的内部,具有盖(15),当外力作用于上述括水器枢轴(22)而导致上述括水器枢轴(22)向上述车体内部脱落时,盖(15)作为通过与上述括水器枢轴(22)接触而吸收上述外力的外力吸收部。
文档编号B60S1/32GK1605513SQ20041008066
公开日2005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8日
发明者小山贤司, 永留高明, 上田康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