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轮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6731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车轮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轮圈,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加轮圈承受强度以及冲击力和抗压力的电动车轮圈。
技术背景常见电动车轮圈,俗称铝圈(如


图1所示),其内侧连接支撑辐条。外侧承接轮胎,连接支撑辐条一侧的形状呈扁圆弧形,外侧为双卡箍壁部以及由该两卡箍壁部前端相向延伸的、用于止住轮胎的卡箍块。由于电动车运行时路况复杂或者碰撞,所以通常电动车的轮圈宽度行业标准为30-31厘米,因此容易受冲击或抗压后变形。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增加自身强度、具有冲击力、抗压力、款式新型的电动车轮圈。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轮圈,包括轮圈外侧承接轮胎的承接底部、两卡箍壁部以及由该两卡箍壁部前端相向延伸的、用于止住轮胎的卡箍块,该承接底部与该两卡箍壁部之连接处分别沿轮圈内侧相向形成成一体的两弧形部和连接该两弧形部的弧形交接部,由该两弧形部与该承接底部形成一空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两卡箍壁部之间的间距大于该弧形交接部至该承接底部间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改进,由该两弧形部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改进,由该两卡箍壁部、承接底部和弧形部之交汇处分别形成用于加工轮圈时便于轮圈两端基于插销固定连接的销孔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承接底部、该两卡箍壁部以及该两弧形部之间形成一空域,增加了轮圈强度、冲击力和抗压力,即使轮胎破胎漏气时,也不会变形;该两卡箍壁部间的间距大于该两弧形部交汇处至承接底部间的距离,由该两弧形部形成的夹角可以钝角,这样在确保轮圈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轮圈运行时受侧风的阻力影响。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常见电动车轮圈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电动车轮圈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对照图2作进一步阐述一种电动车轮圈,包括轮圈外侧承接轮胎的承接底部1、两卡箍壁部2以及由该两卡箍壁部前端相向延伸的、用于止住轮胎的卡箍块3,该承接底部1与该两卡箍壁部2之连接处分别沿轮圈内侧相向形成成一体的两弧形部4和连接该两弧形部的弧形交接部5,由该两弧形部与该承接底部形成一空域6。
该两卡箍壁部2间的间距可以设计成大于该弧形交接部5至该承接底部1间的距离,甚至设计成由该两弧形部4形成的夹角为钝角。由该两卡箍壁部2、承接底部1和弧形部4之交汇处分别形成用于加工轮圈时便于轮圈两端基于插销固定连接的销孔域7。
该电动车轮圈采用铝合金型材加工而成,首先制备成断面形状如图2所示的电动车轮圈剖面图形状的型材,然后利用滚圆机加工成所需的轮圈,最后基于插销和轮圈上对应销孔域固定连接成所需的电动车轮圈。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车轮圈,包括轮圈外侧承接轮胎的承接底部(1)、两卡箍壁部(2)以及由该两卡箍壁部前端相向延伸的、用于止住轮胎的卡箍块(3),其特征在于该承接底部(1)与该两卡箍壁部(2)之连接处分别沿轮圈内侧相向形成成一体的两弧形部(4)和连接该两弧形部的弧形交接部(5),由该两弧形部与该承接底部形成一空域(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轮圈,其特征在于该两卡箍壁部(2)之间的间距大于该弧形交接部(5)至该承接底部(1)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轮圈,其特征在于由该两弧形部(4)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轮圈,其特征在于由该两卡箍壁部(2)、承接底部(1)和弧形部(4)之交汇处分别形成用于加工轮圈时便于轮圈两端基于插销固定连接的销孔域(7)。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车轮圈包括轮圈外侧承接轮胎的承接底部、两卡箍壁部以及由两卡箍壁部前端相向延伸的、用于止住轮胎的卡箍块,承接底部与两卡箍壁部之连接处分别沿轮圈内侧相向形成成一体的两弧形部和连接两弧形部的弧形交接部,由两弧形部与承接底部形成一空域。由于该承接底部、该两卡箍壁部以及该两弧形部之间形成一空域,增加了轮圈强度、冲击力和抗压力,即使轮胎破胎漏气时,也不会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增加其强度、具有抗击力和冲压力的电动车轮圈。
文档编号B60B21/02GK2714351SQ200420027809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4日
发明者周友德 申请人:周友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