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取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355阅读:24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动取力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附件取力器,特别指设在汽车变速箱上的气动取力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车型也应运而生,其中工程自卸车的需求也在成倍增长,与此相关的配套附件也随之增长;就取力器而言,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手摇式、手动式、拉杆式等几代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弱点是体积大,重量重,有的每台重达38kg。技术性能差,由于结构复杂,在使用过程中,挂挡部分经常损坏,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升而不降,降而不灵的现象,操作十分不便;由于挂挡部分采用的是外置式,经过多次的反复运动,密封圈非常容易磨损,导致渗漏油的现象难以克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重量重,悬挂在变速箱上的取力器,在路面较差的条件下,几经颠簸,紧固件容易脱落,导致损坏其它部件,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无渗油产生、操作可靠的气动取力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将取力器设在汽车变速箱一端,且与气泵管路相连接,并设一油泵终端,其中将汽车变速箱的动力输入取力器内,由一双联齿轮完成动力的传递,取力器另一端通过管路将气压引入取力器推动一拨叉,并可将与拨叉相连接的驱动齿轮与双联正齿轮啮合,而驱动齿轮设在花键轴上,将来自汽车变速箱的动力再通过花键轴枢接到齿轮油泵变为油压。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每台只有15kg重,只有原来的一半重不到。挂挡部分采用内置式,解决了漏油的现象。采用气压推动拨叉挂挡,弹簧复位,保证了性能的稳定性。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总装配图图中1变速箱副变齿轮,2与取力器结合面,3取力器箱体,4双联斜齿轮,5进气管,6气密装置,7拨叉,8驱动齿轮,9花键轴,10双联正齿轮,11齿轮油泵,12汽车变速箱,1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可知,本实用新型设在汽车变速箱(12)一端,且与气泵管路(5)相连接,并设一油泵(11)终端,其中将汽车变速箱(12)的动力输入取力器(3)内,由一双联齿轮(4、10)完成动力的传递,取力器另一端通过管路(5)将气压引入取力器(3)推动一拨叉(7),并可将与拨叉(7)相连接的驱动齿轮(8)与双联正齿轮(10)啮合,而驱动齿轮(8)设在花键轴(9)上,将来自汽车变速箱(12)的动力再通过花键轴(9)枢接到齿轮油泵(11)变为油压。所述的汽车变速箱中的副变齿轮(1)与取力器(3)的双联齿轮(4)采用斜齿轮啮合。所述的气泵管路(5)的一端设有气密装置(6)。所述的拨叉(7)一侧设有弹簧(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采用铸铁箱体,由一个驱动齿轮和一组双联齿轮啮合。在工作过程中,汽车变速箱的副变速齿轮与取力器的双联齿轮的斜齿轮啮合,带动其高速旋转,双联齿轮也随之旋转;当自卸车需要工作时,驾驶员只需用脚一踩气泵的阀门,气压将推动拨叉,拨叉推动驱动齿轮与双联正齿轮啮合,从而带动花键轴旋转,由花键轴带动油泵工作,推动液压缸升起,达到卸货的目的;驾驶员松开气泵阀门时,与拨叉相连的复位弹簧推动拨叉复位,带动驱动齿轮脱开双联正齿轮,油泵停止工作,在重力的作用下,液压缸起到收降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气动取力器,其特征在于设在汽车变速箱(12)一端,且与气泵管路(5)相连接,并设一油泵(11)终端,其中将汽车变速箱(12)的动力输入取力器(3)内,由一双联齿轮(4、10)完成动力的传递,取力器另一端通过管路(5)将气压引入取力器(3)推动一拨叉(7),并可将与拨叉(7)相连接的驱动齿轮(8)与双联正齿轮(10)啮合,而驱动齿轮(10)设在花键轴(9)上,将来自汽车变速箱(12)的动力再通过花键轴(9)枢接到齿轮油泵(11)变为油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变速箱中的副变齿轮(1)与取力器(3)的双联齿轮(4)采用斜齿轮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管路(5)的一端设有气密装置(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取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叉(7)一侧设有弹簧(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附件取力器,特别指设在汽车变速箱上的气动取力器。本实用新型将取力器设在汽车变速箱一端,且与气泵管路相连接,并设一油泵终端,其中将汽车变速箱的动力输入取力器内,由一双联齿轮完成动力的传递,取力器另一端通过管路将气压引入取力器推动一拨叉,并可将与拨叉相连接的驱动齿轮与双联正齿轮啮合,而驱动齿轮设在花键轴上,将来自汽车变速箱的动力再通过花键轴枢接到齿轮油泵变为油压。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每台只有15kg重,只有原来的一半重不到。挂档部分采用内置式,解决了漏油的现象。采用气压推动拨叉挂档,弹簧复位,保证了性能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B60K25/00GK2818208SQ20052011547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6日
发明者蒋勤 申请人:蒋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