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484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儿童汽车椅的头靠机构;而更具体说,是有关一种具有头靠侧翼调整功能的头靠机构。
背景技术
儿童汽车椅是专为儿童乘坐汽车时的安全考量而设计,其通常是借助安全带或其它辅助机构而固定于汽车座椅上,以供儿童乘坐时能受到周延的保护而减少意外发生时的伤害程度。
除了安全性考量之外,儿童汽车椅的舒适性亦是许多制造商所强调的重点,且常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例如,一般儿童汽车椅常使乘坐的儿童在长时间乘坐后会感觉头颈部的不适。于是有些制造商便在儿童汽车椅的头靠部分加入了头靠侧翼来增加舒适度。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头靠侧翼设计,有些具有调整功能而有些并无调整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市场上对儿童汽车椅头靠的设计仍有许多待改进的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调整功能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以利调整后的头靠侧翼能够舒适而稳固地支撑使用者的头颈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儿童汽车椅,其头靠上具有活动侧翼,以增加儿童乘坐时的头部舒适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包含一头靠部;一对固定侧翼,其位于该头靠部的二侧;一对活动侧翼,其枢接于该固定侧翼或该头靠部;及一调整机构,用以调整该活动侧翼至一收合位置或一撑开位置。
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调整机构最好是包含一调整杆;及一设于活动侧翼上的调整构件;其中该调整杆通过该调整构件而可调整地连接于该固定侧翼与该活动侧翼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具有以下优点(1)以简单的构造达成头靠侧翼的调整功能,避免过多零件所导致的高故障率。
(2)简单的操作方式让使用者得以轻易地调整头靠侧翼为撑开状态或收合状态。
(3)两片式的侧翼设计兼具舒适性及安全性,其中可调整的活动侧翼于撑开时使儿童的头颈部得到服贴的倚靠;而一体成型的固定侧翼则可于紧急状况下提供更可靠的防护,例如,当可调整侧翼的连接部受外力作用而断裂失效时,此固定侧翼仍具有保护头部的功能而提供了较单片式侧翼设计更多的安全保障。


图1是一立体图,其概略地显示一儿童汽车椅的各部分。
图2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头靠机构的部件分解图。
图3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头靠机构的部件组合图。
图4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活动侧翼的撑开状态。
图5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活动侧翼的收合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附图以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各部件及其操作方式。
首先参考图1,其概略地显示一儿童汽车椅的各部分。如图1所示,儿童汽车椅1包含头靠机构10、可移动背靠部分20、固定背靠部分30、扶手40及坐垫50。应注意的是,图1仅为一可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的范例示意图。换言之,本实用新型可应用的儿童汽车椅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型式。
图2是一分解图,其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头靠机构10的各部件。如图2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头靠机构10主要包含一头靠部11、位于头靠部11两侧的一对固定侧翼12、可枢接于固定侧翼12的内侧的一对活动侧翼14、以及调整机构(将详述于下)。以下是参考图2至图5以解释头靠机构10的各部件的构造及操作方式为便于说明,图2仅显示了头靠机构10的一侧,而将完全对称的另一侧省略。图3则显示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头靠机构10的各部件组合图。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调整机构主要包含一调整杆16及一调整构件。调整杆16是由一中央横杆162、两垂直杆164及两突出端168所形成。调整构件是设于活动侧翼14上且由二个固定件144所形成。如图4及图5所示,固定件144的主要构造包含一凸台202及一槽孔203,该槽孔203包含一长槽孔204及一与长槽孔204相通并呈一角度的短槽孔206。组合时,调整杆16是穿过槽孔203而使两突出端168卡合于固定侧翼12上(将描述于下),且中央横杆162可于槽孔203中移动。
固定侧翼12在靠近头靠部11处的上下两端各设有开口圆环122,其作用为连接活动侧翼14的枢接构件。固定侧翼12在远离头靠部11处则设有上下一对圆环124,其作用为供调整杆16的突出端168卡合的固定环。此外,固定侧翼12具有一呈内凹的容置空间126,可供活动侧翼14容置相嵌。固定侧翼12的下方具有一非封闭的开孔18,以供儿童汽车椅放置于汽车上时,汽车安全带可穿设。
活动侧翼14的一边缘上设有两圆柱142,其作用为供接合与固定侧翼12的开口圆环122的枢转构件。当活动侧翼14枢接于固定侧翼12后,活动侧翼14便可在撑开位置与收合位置之间枢转。
以下将解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的操作方式。
首先,当活动侧翼为收合状态时(即,图5所示的状态),活动侧翼14是位于固定侧翼12的容置空间126内,调整杆16的中央横杆162则位于长槽孔204的一端。当欲调整活动侧翼14为撑开状态时,使用者需拉动活动侧翼14使其枢转而远离固定侧翼12。调整杆16的中央横杆162便沿着长槽孔204朝向凸台202滑动,并于越过凸台202后卡入短槽孔206而成为如图4所示的撑开状态。此时调整杆16是抵靠着凸台202而使活动侧翼14固定于其撑开位置。当欲将活动侧翼14回复至收合状态时,使用者需先将调整杆16移离短槽孔206并越过凸台202,接着推动活动侧翼14朝向固定侧翼12。此时调整杆16的中央横杆162便沿着长槽孔204滑动直到活动侧翼14置入于固定侧翼12的容置空间126内。
虽然已参考较佳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但熟悉相关技术的人士应理解,在不偏离所后附权利要求的的精神及范围下,可做出多种变化及改良。例如,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固定侧翼是与头靠部一体成形,然而,固定侧翼亦可为独立于头靠部的部件而是以本技术领域中的熟知方式连接于头靠部。此外,活动侧翼不一定需枢接于固定侧翼上,而亦可枢接于头靠部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应包含后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包含一头靠部;一对固定侧翼,其位于该头靠部的二侧;一对活动侧翼,其枢接于该固定侧翼或该头靠部;及一调整机构,用以调整该活动侧翼至一收合位置或一撑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机构包含一调整杆;及一设于活动侧翼上的调整构件,其中该调整杆通过该调整构件而可调整地连接于该固定侧翼与该活动侧翼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构件是由二固定件所形成,且各固定件包含一槽孔,以利该调整杆于该槽孔中移动而使该活动侧翼位于该收合位置或该撑开位置;及一凸台,以利该调整杆抵靠于该凸台而使该活动侧翼固定于撑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杆是由一中央横杆、二垂直杆及二突出端所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机构进一步包含一设于固定侧翼上的枢接构件;一设于固定侧翼上的固定环;及一设于活动侧翼上的枢转构件,其中该活动侧翼的该枢转构件可枢转地固定至该固定侧翼的该枢接构件,且该调整杆的该突出端可转动地卡入该固定环中。
6.根据权利要求3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槽孔包含一长槽孔及一与该长槽孔相通并呈一角度的短槽孔,当该活动侧翼从该收合位置移至该撑开位置时,该调整杆从该长槽孔中移动至该短槽孔中并抵靠该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侧翼包含一呈内凹的容置空间,以供该活动侧翼于收合时置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的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位于该固定侧翼上以供汽车椅安全带穿过的开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儿童汽车椅头靠机构,包含头靠部;一对固定侧翼,其连接于该头靠部的两侧;一对活动侧翼,其枢接于该固定侧翼;及调整机构,用以调整该活动侧翼至一收合位置或一撑开位置。上述调整机构包含一调整杆;及一设于活动侧翼上的调整构件,其中该调整杆是通过该调整构件而可调整地连接于该固定侧翼与该活动侧翼之间。
文档编号B60N2/26GK2851008SQ20052012239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9日
发明者陈舜民, 李建群 申请人: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