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使用的脚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4531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使用的脚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行李箱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行李箱使用的脚轮,且脚轮具有煞车结构。
背景技术
按,行李箱为求具有容易搬运而于其底侧设置有多数脚轮,使其可容易推移或拉动;其中此类行李箱更设有一可停止脚轮滚动的煞车装置,以防止行李箱因受到地面倾斜或外力碰撞等外在因素而造成位移。
请参阅图1,其所揭露一种行李箱的脚轮1具有一轮座11、一轮架12、一轮体13、一抵压片14,以及一扳动件15,其中轮座11结合于箱体10上,轮架12枢设于轮座11,轮体13枢设于轮架12,抵压片14一端与轮架12固接,另一端形成一抵触端141,扳动件15一端枢设于轮架12,另一端形成一按压端151,且扳动件15于枢接一端与按压端151之间形成一触压部152;利用触压按压端151以驱使扳动件15向下枢摆,同时造成其触压部152下推抵压片14,致抵压片14的抵触端141与轮体13轮面接触,而对轮体13产生煞车效果。
惟,上述结构的抵压片14的抵触端141与轮体13轮面的接触摩擦面积小,且抵触端141与轮体13轮面以“点”接触,而该接触点位在偏离轮体13转动中心的一侧,因此,上述设置方式只适用于对轮体13转动的其中一转向作限制,如图所示的状态是适合于对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轮体13产生煞车效果,反之,轮体13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抵压片14的抵触端141不足以对抗轮体13的转动,基此,箱体10仍可能在外力作用下而产生位移。
再者,因控制煞车的扳动件15是连接于可原处旋转的轮架12上,造成扳动件15并非处在一固定位置,当使用者欲控制轮体13不转动时,须先寻找到扳动件15的按压端151方可使用,因此,衍生操作上的不便利。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具有煞车效果确实及便于操作的优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轮座,固设于该行李箱,且具有一上穿孔;一轮架,与该轮座枢接,且具有一下穿孔;
一轮体,枢接于该轮架,该轮体具有同轴设置的一滚动部与至少一挡止部,该滚动部直径大于该挡止部直径;以及一制动装置,包括一切换件、一从动杆与一煞车件,该切换件枢接于该轮座而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摆动,该切换件具有一触动端及一驱动端,该触动端外露于该轮座外部,该从动杆穿设于该轮座的上穿孔及该轮架的下穿孔,从动杆顶端并与该切换件的驱动端枢接,该煞车件与该从动杆底端连接,且具有一止动部,当该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从动杆朝一第一方向位移并带动该煞车件的止动部与该轮体的挡止部抵触,当该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从动杆朝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位移,并带动该煞车件的止动部相对该轮体的挡止部分离。
其中该从动杆近顶端处设有一环槽,该切换件的驱动端由二平行的凸耳构成,该制动装置包括一轴盖与一轴杆,该轴盖套固于该从动杆顶端,且位于该二凸耳之间,该轴杆同时贯穿该二凸耳与该轴盖,且该轴杆穿置于该从动杆的环槽中。
其中该制动装置还包括有至少一弹簧,该弹簧一端与该切换件的凸耳抵接,另一端与该轮座内壁面抵接,该弹簧提供一作用力促使该切换件确实地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其中该轮体的至少一挡止部包括有二挡止部,该二挡止部分别自该滚动部的两侧面凹陷形成,且具有多数个呈环绕排列的外凸块及位于相邻该外凸块之间的凹窝,该煞车件具有一顶板及连接于该顶板两端且向下延伸的侧板,该顶板与该从动杆底端连接,该二侧板位于该二挡止部外侧,各该侧板具有一挡块,该些挡块构成该止动部,在该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从动杆朝上移动并带动该煞车件的各侧板的挡块落于对应的任一凹窝中。
其中该顶板具有一透孔,该从动杆底端穿过该透孔且设有一环块,该环块直径大于该透孔的孔径。
其中包括有一轴套,该轴套穿置于该轮座的上穿孔及该轮架的下穿孔中,且具有一轴孔供该从动杆穿过,该轴套顶端设有一上挡缘与该轮座内面抵接,底端设有一下挡缘与该轮架内面抵接,由此使得该轮架与该轮座枢接且可相对该轮座转动。
其中还包括有一轴承,该轴承具有一环片与复数个滚珠,该环片位于该轴套与该轮架之间,且其具有一中心孔供该从动杆穿过,以及复数个承孔分布于该中心孔周围以供容设该些滚珠。
由此,经由该制动装置可以让该扳动件于第一位置与对第二位置之间确实作动并定位,确保该煞车件的止动部可以与该轮体的挡止部卡合,无论该轮体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都能达到煞车效果确实的目的;此外,该扳动件处于固定位置,而不会随该轮体或该轮架旋转而位移,让使用者易于操作该扳动件进行煞车,提供操作上的便利性;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具有煞车效果确实及便于操作的优点。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功效,以下结合三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其中图1是为现有行李箱的脚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揭示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剖视图,揭示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揭示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剖视图,揭示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揭示挡块呈圆柱状。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使用的脚轮3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轮座40、一轮架50、一轴套60、一轴承70、一轮体80,以及一制动装置90,其中该轮座40固设于行李箱,且具有一上穿孔42以及一开口44。
该轮架50位于轮座40下方,其具有一顶板51、二枢耳54、一轴销56以及一螺丝58,该顶板51具有一下穿孔52,该二枢耳54分别连接于该顶板51两侧,各枢耳54并具有一贯孔55。
该轴套60为具有一轴孔62的圆管体,其同时穿置于该轮座40的上穿孔42及该轮架50的下穿孔52中,且其顶端沿径向朝外延伸形成一上挡缘64,如图3所示,该上挡缘64与设置在该轮座40内部的一上垫片65抵接,该轴套60底端则沿径向朝外延伸形成一下挡缘66,且该下挡缘66与轮架50内面抵接,由此使得该轮架50与该轮座40枢接且可相对该轮座40转动,另,该轴套60于轴孔62中具有一内凸缘63。
该轴承70包括一环片72与复数个滚珠74,该环片72位于该轮座40与该轮架50之间,且其具有一中心孔76及复数个承孔78,该些承孔78分布于该中心孔76周围以供容设该些滚珠74,各该滚珠74顶缘与一下垫片67接触,底缘则与轮架50顶端面接触。
该轮体80具有同轴设置的一滚动部82、二挡止部84以及一穿孔86,该滚动部82直径大于该挡止部84直径,该二挡止部84分别自该滚动部82的两侧面凹陷形成,且由多数个呈环绕排列的外凸块841及位于相邻外凸块841之间的凹窝842所构成,该轮架50的轴销56穿经该二枢耳54的贯孔55与该轮体80的穿孔86,再与该螺丝58螺合固设,使得该轮体80枢接于该轮架50。
该制动装置90包括一切换件91、一从动杆92、一轴盖93、一轴杆94、二弹簧95与一煞车件96,其中该切换件91概呈一板体,其由一轴销911穿设而枢接于该轮座40,且可于一第一位置P1(图3参照)与一第二位置P2(图6参照)间摆动,该切换件91于两侧端分别为一触动端912及一驱动端913,该触动端912自该轮座40的开口44穿出而外露于该轮座40外部,请配合图4所示,该驱动端913是由二平行的凸耳913a构成;该从动杆92近顶端处设有一环槽921,且于底端处设有一环块922;该轴盖93套固于该从动杆92顶端,且位于该二凸耳913a之间,该轴盖93具有一横向穿孔931;该轴杆94同时贯穿该二凸耳913a与该轴盖93的穿孔931,且穿置于该从动杆92的环槽921中,使该从动杆92顶端与该切换件91枢接;
该二弹簧95一端与该切换件91的二凸耳913a抵接,另一端与该轮座40内壁面抵接,用以提供一作用力促使该切换件91确实地定位于该第一位置P1或该第二位置P2;该煞车件96具有一顶板961以及自该顶板961两端且向下延伸的侧板962,该顶板961具有一透孔961a,该透孔961a孔径小于环块922直径,因此当从动杆92穿过透孔961a后使得环块922与顶板961内面相抵接,该二侧板962位于该二挡止部84外侧,各该侧板962内面具有由突出的挡块963所构成的止动部,前述挡块963概呈三角锥状。
上述即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轮30结构叙述,以下兹说明脚轮30的煞车控制方式如图3及图5所示,当该切换件91的触动端912被下扳至第一位置P1的过程中,该从动杆92是朝向上的第一方向D1移动,并带动该煞车件96的各侧板962的挡块963落于该轮体80的其中一凹窝842中,直至顶板961与轴套60的内凸缘63抵接始停止上移,如是,俾达对该轮体80产生煞车效果,且不论该轮体80在正反转向中,皆能有效防止该轮体80的再滚动。
当欲解除煞车状态时,使用者只需将切换件91的触动端912向上扳动即可,如图6及图7所示,是切换件91的触动端912自第一位置P1改变至第二位置P2,此时从动杆92朝向下的第二方向D2位移,其促使煞车件96的挡块963相对该轮体80的凹窝842脱离,如此一来,该轮体80回复可自由转动的态样,亦即行李箱可由该脚轮30的转动而拖行;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脚轮30的切换件91位置固定,便于使用者快速地操控煞车与解除煞车。
请再参阅图8及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使用的脚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该脚轮30a的结构及作动原理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轮30大致相同,所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脚轮30a的挡块963a概呈圆柱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轮座,固设于该行李箱,且具有一上穿孔;一轮架,与该轮座枢接,且具有一下穿孔;一轮体,枢接于该轮架,该轮体具有同轴设置的一滚动部与至少一挡止部,该滚动部直径大于该挡止部直径;以及一制动装置,包括一切换件、一从动杆与一煞车件,该切换件枢接于该轮座而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摆动,该切换件具有一触动端及一驱动端,该触动端外露于该轮座外部,该从动杆穿设于该轮座的上穿孔及该轮架的下穿孔,从动杆顶端并与该切换件的驱动端枢接,该煞车件与该从动杆底端连接,且具有一止动部,当该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从动杆朝一第一方向位移并带动该煞车件的止动部与该轮体的挡止部抵触,当该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时,该从动杆朝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位移,并带动该煞车件的止动部相对该轮体的挡止部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从动杆近顶端处设有一环槽,该切换件的驱动端由二平行的凸耳构成,该制动装置包括一轴盖与一轴杆,该轴盖套固于该从动杆顶端,且位于该二凸耳之间,该轴杆同时贯穿该二凸耳与该轴盖,且该轴杆穿置于该从动杆的环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行的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制动装置还包括有至少一弹簧,该弹簧一端与该切换件的凸耳抵接,另一端与该轮座内壁面抵接,该弹簧提供一作用力促使该切换件确实地定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轮体的至少一挡止部包括有二挡止部,该二挡止部分别自该滚动部的两侧面凹陷形成,且具有多数个呈环绕排列的外凸块及位于相邻该外凸块之间的凹窝,该煞车件具有一顶板及连接于该顶板两端且向下延伸的侧板,该顶板与该从动杆底端连接,该二侧板位于该二挡止部外侧,各该侧板具有一挡块,该些挡块构成该止动部,在该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时,该从动杆朝上移动并带动该煞车件的各侧板的挡块落于对应的任一凹窝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顶板具有一透孔,该从动杆底端穿过该透孔且设有一环块,该环块直径大于该透孔的孔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有一轴套,该轴套穿置于该轮座的上穿孔及该轮架的下穿孔中,且具有一轴孔供该从动杆穿过,该轴套顶端设有一上挡缘与该轮座内面抵接,底端设有一下挡缘与该轮架内面抵接,由此使得该轮架与该轮座枢接且可相对该轮座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括有一轴承,该轴承具有一环片与复数个滚珠,该环片位于该轴套与该轮架之间,且其具有一中心孔供该从动杆穿过,以及复数个承孔分布于该中心孔周围以供容设该些滚珠。
专利摘要一种行李箱使用的脚轮,包含有一轮座、一轮架、一轮体以及一制动装置;其主要是由轮体上同轴设置的一滚动部与至少一挡止部,制动装置包括一切换件、一从动杆与一煞车件,切换件枢接于轮座而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摆动,从动杆的两端分别与切换件的驱动端以及煞车件连接,且具有一止动部,当切换件位于第一位置,从动杆朝一第一方向位移并带动煞车件的止动部与轮体的挡止部抵触,当切换件位于第二位置,从动杆朝一第二方向位移,并带动煞车件的止动部相对轮体的挡止部分离;由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煞车效果确实及便于操作的优点。
文档编号B60B33/00GK2888175SQ200620008139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7日
发明者江锡鋘 申请人:中山皇冠皮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