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239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内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内控制系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成众多操控功能于一体,操作容易、使用方便的车内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高级汽车的设计,必须顺应市场的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的功能。在操作界面功能不断涌现之时,精简控制器设计成为汽车设计的一大挑战。
比较典型的车内操作系统即为宝马公司的iDrive操作系统。Idrive以一个外观颇似旋钮的控制器来操控冷气和导航等系统,如同用鼠标操作电脑般的灵活,意味着驾驶者与副驾驶乘坐者都能操控,其高效率开关与按键能够更好地对汽车进行控制。
在设计iDrive使用者界面时,其初衷是希望可以导入类似于鼠标的功能,以单一输入装置来控制汽车的空调、影音娱乐及导航等系统。i-Drive节约了传统布局方式所占用的大量空间,使设计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才智,创新地进行车内设计,使之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使操纵更加便捷,同时仪表板更加简洁,车内空间弥漫出高贵和舒适的氛围。这个系统的外显装置是一个位于传统轿车排挡杆位置的旋钮控制器和仪表板中部的一个LCD显示屏。这个旋钮的作用类似于电脑鼠标,通过推拉、旋转和下按等动作,可以控制显示屏上的多级菜单,对8个主菜单下数百个功能进行选控。i-Drive使用起来非常简便。8个主菜单分别为车内气候、通讯、娱乐(CD/电视等)、导航、信息、宝马服务支持、功能设置和帮助菜单,如同变速杆一样,只需在八个方向移动一个方向即可进行控制。其中经常使用的前4个主菜单可通过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推拉控制器进入。该控制器的底下有编码器与皮带驱动等,而皮带又配置在马达的主轴上。因此,若活用此控制器,可控制的机能达数百个。以气候调节为例,3次简单操作就可以调节车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和气流分布,并可以设定气流是以某种流量和方向吹出。
I drive目前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位置在中控台上面,接近手刹的位置,给使用者操作时带来了诸多不便。
位置上的改变只是一个可见的变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改变其实是在人机工程学上的改进。
另外I driver的4个主菜单可通过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推拉控制器进入,不够直接,便利。且位置的提示性并不强,加上菜单的选择本身可能延长操作时间,而手又离开了方向盘,可能造成行车安全问题。
另外I drive的使用时,右手基本处于一个腾空的状态,从人机方面的考虑也显得不是很合理,容易造成使用疲劳。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控制系统操作不便,提示性不强,以及使用时手部容易疲劳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内控制系统,包括盘状控制器,包括一底盘,底盘上设有手垫部分和按键部分;固定装置,第一固定端安装在所述底盘下,第二固定端安装在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车内控制系统相比传统汽车中控台,减少了对仪表板的空间占用,以便留给设计师更多的空间用作它用。底盘上设有的手垫部分可供使用者手部停放,更符合使用需求。按键部分构造简单,提示性强,便于操作。
所述按键部分包括确认键和围绕该确认键四周的功能键。传统按键繁复,不易操作。本控制系统则采用了现代人最为熟悉的鼠标式操作方式,通过若干个键相互配合,达到了简化操作界面的效果。
所述功能键表面为可透光薄膜表层,内部具有LED发光二极管和一组图形投影片;所述图形投影片设置在LED发光二极管与可透光薄膜表层之间。如此采用多层操作界面结构,减少按键的数量,减少了模具及生产成本。
所述一组图形投影片设有切换器,功能键与所述切换器相连。
所述一组图形投影片中的一个位于LED发光二极管的光路中。
所述固定装置为两连杆结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连;第一连杆绕第一固定端转动,第二连杆绕第二固定端转动。这样,盘状控制器可以在驾驶员以及乘客之间调节角度,以及伸缩,移动,从而满足不同的人机需求,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提高车内操作系统的易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内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盘状控制器的操作界面第一层菜单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盘状控制器的操作界面第二层菜单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盘状控制器的操作界面第三层菜单示意图;图5为图1中盘状控制器上功能按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5,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内控制系统,由一个盘状控制器1和一个固定装置2组成。盘状控制器1包括一圆形底盘11,底盘11上设有手垫部分12和按键部分13。固定装置2是一个两连杆结构,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相连,第一连杆21的固定端211安装在底盘11下,第一连杆21可绕第一固定端211转动。第二连杆22的固定端221安装在车上,第二连杆22可绕第二固定端221转动。
如图2所示,按键部分13包括环绕的四个功能键和中间的确认键E。四个功能键分别为空调按键A,娱乐按键B,导航按键C以及网络按键D。
当操作者分别点击这图2中空调按键A,娱乐按键B,导航按键C以及网络按键D四个按键的时候,按键功能图标会自动进行相应的转化。图3和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盘状控制器1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操作界面,以点击娱乐按键B为例,点娱乐按键B后,操作界面变成如图3所示的RADIO、MP3、CD及GAME四项。再点击MP3,操作界面变成如图4所示的播放、前进、后退及暂停/停止四项。
功能键的操作界面的变化,是通过程序的编程配合触感技术实现的。图5为图1中盘状控制器上功能按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四个功能键表面为可透光薄膜表层131,内部具有LED发光二极管133和一组图形投影片132。图形投影片132设置在LED发光二极管133与可透光薄膜表层131之间。图形投影片132的数量根据操作界面的层数决定。功能键内部还设有切换器,切换器与功能键按键相连。当用户按动相应功能键,该功能键下方的切换器就切换相应的图形投影片至LED发光二极管133与可透光薄膜表层131之间,且位于LED发光二极管133的光路中,用户可在可透光薄膜表层131上看到投影的图形,从外面看就像环境投影一样。
中间的确认键E可以调节音量,或者空调及风量大小。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为下拉或上拉控制器则采用了现代人最为熟悉的鼠标式操作方式,通过5个键相互配合,达到了简化操作界面的效果。同时减少了中控台对仪表板的空间占用,以便留给设计师更多的空间用作它用。减少按键的数量,减少了模具及生产成本。
圆形的控制器可以在驾驶员以及乘客之间调节角度,以及伸缩,移动,从而满足不同的人机需求。控制器的安装位置正好是在方向盘的右侧,驾驶者使用时,右手只需要离开方向盘很小的距离就可以使用。并且整个控制器可以进行伸缩以及角度调节符合不同情况下的人机需要。而且由手垫部分提供了手的支撑,起到了缓解压力的作用。
前面提供了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以使本领域内的任何技术人员可使用或利用本实用新型。对该较佳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可以作出各种修改或者变换。应当理解,说明书中所举的实施例仅是一种较佳实施例,对该实施例做出的修改或者变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车内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盘状控制器,包括一底盘,底盘上设有手垫部分和按键部分;固定装置,第一固定端安装在所述底盘下,第二固定端安装在车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部分包括确认键和围绕该确认键四周的功能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键表面为透光薄膜表层,内部具有LED发光二极管和一组图形投影片;所述图形投影片设置在LED发光二极管与透光薄膜表层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图形投影片设有切换器,功能键与所述切换器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内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图形投影片中的一个位于LED发光二极管的光路中。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内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两连杆结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连;第一连杆绕第一固定端转动,第二连杆绕第二固定端转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内控制系统,包括盘状控制器,包括一底盘,底盘上设有手垫部分和按键部分;固定装置,第一固定端安装在所述底盘下,第二固定端安装在车上。本实用新型的车内控制系统相比传统汽车中控台,减少了对仪表板的空间占用,以便留给设计师更多的空间用作它用。底盘上设有的手垫部分可供使用者手部停放,更符合使用需求。按键部分构造简单,提示性强,便于操作。
文档编号B60W10/00GK2898893SQ20062004019
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5日
发明者梶山静辉, 忻运跃 申请人: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