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729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束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防水结构,该线束防水结构,在将线束从发 动机室一侧通过例如汽车控制板的贯通孔配线到车箱一侧时,防止水 沿着电线束的电线之间的间隙从发动机室一侧侵入到车箱一侧。
背景技术
现有,通过汽车控制板的贯通孔在发动机一侧与车箱一侧之间进 行线束配线时,由于线束与贯通孔之间设置了索环,因此实现了防止 水通过线束与贯通孔的间隙侵入。
不过,只安装以密封线束外周与配电板贯通孔的间隙为目的的索 环,当使用高压水清洗发动机室内之际,清洗水侵入到发动机室内线 束的电线间隙里时,便不能防止该水沿着电线的间隙侵入到车箱一侧。
因此,使用如图7所示的索环20。该索环20包括本体部21、 小径筒部22和内筒壁23,该本体部21具有筒状大直径部21a及与其 连接的筒状圆锥部21b,并安装在车体配电板30的贯通孔31处,该小 径筒部22与前述筒状圆筒部21b的小直径侧相连接,该内筒壁23设 置在前述本体部21的内部,在保持本体部21与小直径圆筒部22穿过 线束W的状态下,通过使密封剂25填充凝固在前述内筒壁23的内部, 从而形成了用密封剂25密封了剥掉胶皮的电线露出部W2的电线之间 间隙的结构。
另外,作为不需填充密封剂而获得防水效果的结构来说,公开了 一种索环的内部设置了使构成线束的多条电线分散的装置,借助于此 种装置,使得分散部分之前不会有水侵入的方案。(例如参考特开2002-58140公报)
另外,为了轻松地在发动机室侧进行线束配线,在这种索环上整 体地接连设置了波纹状软管,而且在该软管的一部分上安装了篌箍夹 板(band clamp:带式夹),并以该篌箍夹板将线束固定在车体上。(例 如参考特开2000-311534号公报)
可是,使用如图7所示的密封剂25类型的索环25,由于填充密 封剂25的作业既费劳力又花时间,存在难以提高生产率的问题。
另外,在特开2002-58140公报记载的索环的情形中,由于在索环 内部设有使电线束分散的装置,而使结构复杂化而且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所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以更简单的结构,既不费劳力又不花时间而能够截断侵入水的线束 防水结构。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线束防水结构具有下列(1) (8) 的特征。
(1) 与安装在车体的配电板贯通孔处的索环的本体部接连设置了 长软管,以非成束状态将线束插入到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软管的内部, 在该状态下,在所述软管的顶端附近位置和离开该位置的靠近所述本 体部的位置,设置了收縮所述软管内径的至少两段收縮部。
(2) 在上述(1)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所述至少两段压縮部中的至少的一段,在所述软管的内周上设置了
凸肋,从而能够收縮所述软管的内经。
(3) 在上述(1)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所述至少两段收縮部中的至少一段,在所述软管点外周上勒紧篌
箍,从而能够收縮所述软管的内经。
(4) 在上述(1) (3)中任一项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将所述软管的顶端朝向下方,并配置在低于所述本体部高度的位置。
(5) 在上述(1) (4)中任一项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在离开设于所述至少两段收縮部之中的靠近所述本体部位置设置
弯曲部,在该收縮部与该弯曲部之间分散构成线束的多条电线。
(6) 在上述(5)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所述线束在离开所述索环的本体部伸出来的位置附近,设置了所述
线束到所述车体的固定部,所述线束在从所述索环的本体部出来的位 置附近形成了使所述多条电线分散的弯曲部。
(7) 在上述(6)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所述车体配电板是分隔汽车发动机室与车箱的控制板,在所述软管
配置到所述发动机室一侧的状态下,将所述索环的本体部嵌装在所述 控制板的贯通孔处,所述线束到所述车箱的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控制板 贯通孔附近,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车箱内侧。
(8)在上述(3)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中,
通过将所述篌箍拴在所述车体上,使所述软管与所述线束固定在所 述车体上。
采用上述(1)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由于在索环的本体部上接连 设置了长软管,因此水难以渗入到索环内部。另外,将线束插入到索 环之后,由于至少在两处收縮软管的内径,因此即使在高压清洗水侵
袭时,也能够减弱水的侵入势力,并防止水侵入内侧。另外,由于穿 过软管内的线束以非成束的状态,因此万一水一直侵入到软管内的情 况下,通过电线的分散方式,也能够尽量抑制由毛细管现象而引起的 渗水。另外,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不用防水剂,能够不费劳力与时间 却获得防水的效果,并由于接连设置长软管,仅在适宜处收縮软管的 内径,所以结构简单又能够实现低成本。
若采用上述(2)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通过在软管的内周设置凸 肋来收縮软管的内径,所以仅将线束穿过软管中,就能够获得收縮内 径带来的防水效果。
若采用上述(3)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通过勒紧软管外周的篌箍 而收縮了软管的内径,所以在将线束穿过软管中后,只要勒紧篌箍就 能够获得收縮内径带来的防水效果。
若采用上述(4)构成的防水结构,由于将软管的顶端朝下,使软
管顶端低于本体部高度,因此更加能够防止水侵入软管顶端。
若采用上述(5)构成的防水结构,由于离开靠近本体部的收縮部
的本体部侧的线束上设置了弯曲部,并在该收縮部与该弯曲部之间分 散构成线束的多条电线,万一越过收縮部侵水时,借助于弯曲部,在 该弯曲部与收縮部之间可靠地形成了电线分散以后,就能够防止因上 述毛细管现象而引起的渗水。
若采用上述(6)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因为在线束从索环的本体 部伸出来的位置附近,形成了使电线分散的弯曲部,通过很大弯曲, 能够可靠地使电线分散并增大电线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毛细 管现象而引起的渗水。
若采用上述(7)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由于将索环安装在将发动
机室与车箱分隔开的控制板贯通孔上,并将索环的软管配设在发动机 室一侧的状态下,穿过索环在发动机室一侧与车箱一侧之间进行线束 配线,因此能够不费劳力、不花成本,有效地解决用高压水清洗发动 机室时导致的水侵入到车箱内的问题。
若采用上述(8)构成的线束防水结构,通过将篌箍拴在车体上而 将软管与线束固定在车体上,因此只是勒紧线束固定用的篌箍,就能 够获得收縮软管内径的防水效果。
若采用本发明,就能够提供一种能以更简单的结构,既不费劳力又 不花时间,而且能够截断侵水的线束防水结构。
上述简洁地说明了本发明。下面,通过参照附图并通读说明实施 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就会使本发明的细节更加清楚。


图1为①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防水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①在线束从索环本体部伸出来的位置附近设有将线束 固定在车体上的第三固定部,和借助于此,在从索环出来的线束上形
成弯曲部的状态立体图。
图3为①图1的线束防水结构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A为表示②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索环安装状态的侧视图4B为图4A的Ib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表示②前述索环的软管一部分的外观图。
图6为②软管一部分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为①现有的线束防水结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良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防水结构的侧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防水结构适用于穿过将发动机室X与车箱Y
分隔开的控制板30上的贯通孔31进行线束W配线的情形。此时使用 的索环l包括本体部2和长软管3,该本体部2安装在控制板30的 贯通孔31处;该长软管3接连设置在该本体部2。在软管3的主要长 度部分,在减薄了四周管壁之上形成波纹状,从而具有可挠性。
该索环1以内部穿过线束W的状态,将本体部2嵌装在控制板 30的贯通孔31处,在将延伸软管3的一侧配线到发动机室内的状态下, 固定在控制板30上。另外,由于整体地设置着长软管3,将篌箍10安 装在包覆该软管3部分的适当位置,通过将该篌箍IO拴在车体上,并 和软管3之中的线束W—起固定在车体上。篌箍10的固定部包括两处 软管3的顶端3a的附近的第一固定部A和远离该位置的靠近本体部2 侧的第二固定部B。另外,软管3的顶端3a朝向下方,并且配置在低 于本体部2的高度位置。
此种情况下,在第一、第二的固定部A、 B处,通过从软管3的 外周强制勒紧篌箍10而收縮软管3的内径,这些部分分别作为收縮软 管3的收縮部。
另外,如图l及图2所示,线束W以非成束状态插入到索环1的 内部,并在线束W从索环1的本体部2伸出到车箱Y内的位置附近设 置了将线束W固定在控制板30上的第三固定部C,并在从索环1伸出 的线束W上形成了弯曲部Wl。在该弯曲部Wl,非成束状态的线束W 按小曲率使其弯曲,使得多条电线自然地散开,从而扩大了该部分电 线之间的间隙。
若采用上述构成的防水结构,由于将长软管3与索环1的本体部 2接连设置,从而能够使水难以渗入索环1的内部。另外,由于在将线
束W插入到索环1之后,再在两处(第一、第二固定部A、 B)收縮 软管3的内径,即使在高压清洗水侵袭时,也能够减弱水的侵入势力, 并能够防止水向里面侵入。而且,像这样的收縮软管3的内径的收縮 部9(固定部),除了第一、第二的固定部A、 B之外,理所当然也可以 设置三处以上是更加理想的事情。
另外,由于穿过软管3的线束W为非成束状态,万一水侵入到软 管3内,通过电线的分散状态,也能够尽可能地抑制由于毛细管现象 而引起的渗水。
另外,由于将软管3的顶端3a向下,并将软管3的顶端3a配置 在低于本体部2的高度处,进而更加能够防止水侵入软管的顶端。
另外,从靠近本体部2的第二固定部B到本体部2侧的线束W设 置了弯曲部Wl,由于该弯曲部使在该弯曲部Wl与第二固定部B之间 构成线束W的多条电线散开,即使万一水越过第二固定部B侵入时, 借助弯曲部Wl而使在该弯曲部Wl与第二固定部B之间的电线可靠 地发生分散,从而也能够防止因上述的毛细管现象而引起的渗水。并 且,只要能够确保线束W的电线之间间隙处于不损害防止由于毛细管 现象而引起的渗水作用程度,也可以使用胶带等将弯曲部Wl附近的线 束W部分固定在索环1的本体部2上。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软管3的外周勒紧固定用的篌箍 10进而收縮软管3的内径,将线束W穿过软管3中之后,仅勒紧固定 用的篌箍IO,便能够获得收缩内径的防水效果。
另外,在这种构造中,由于不使用防水剂,不费劳力、不花时间 便能够获得防水效果,并接连设置长软管3,仅在合适处收縮软管3的 内径,结构既简单而又能够实现低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图4A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索环的安装状态侧视图。图4B 为图4A的Ib部分放大剖视图。图5为表示图4B的软管部分外观图。 图6为表示图5的软管部分变形例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索环101包括安装在控制板130的贯通孔131处的 索环本体部102;和与该索环本体部102接连设置的长软管103。在软 管103的主要长度部分,在减薄了四周管壁之上形成波纹状,从而具 有可挠性。
该索环101通过以线束W穿过内部的状态,将索环本体部102嵌 装在控制板130的贯通孔131处,从而固定在控制板130上。另外, 由于该索环101上整体地设有长软管103,通过在包覆线束W的软管 103的适当位置安装篌箍IIO,就能够将软管103与其中的线束W —起 固定在车体上。利用篌箍110的固定部设有两处即第一固定部Kl和第 二固定部K2。
在主要长度部分形成波纹状的软管103中缠绕篌箍110的部分,如 波纹部分一样设有波峰部分104a和波谷部分104b的不连续篌箍缠绕部 105。该篌箍缠绕部105的外周面上,设有使顶部缠绕篌箍IIO时用于 让篌箍1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边缘110a露出软管103外周面(更具体 地说,篌箍缠绕部105的外周面)的环状(更具体地说圆环状)凸 部107。
在图4A、 4B及图5的例子中,沿着软管103的轴线方向按一定 间隔设置了多个环状凸部107 (在图4A、 4B及图5的例子中为两个)。 这时的环状凸部107,如图5所示,既可以是整个周长上连续的凸部 107a,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在圆周方向排成间隔的多个凸部107b的 排列。
另外,在软管103的外周面的环状凸部107的外侧,设置了具有
外径比环状凸部107的外径更大,并防止篌箍110移动到规定区以外 的凸肋108。
如图4B所示,将篌箍110缠绕并固定在该索环101的软管103 的外周上时,通过在环状凸部107的顶部沿着该环状凸部107缠绕并 勒紧篌箍IIO,以露出软管103外周面的状态,保持篌箍110的宽度方 向上的两端边缘110a。
这样,在露出软管103外周面的状态,勒紧篌箍110的宽度方向 上的两端边缘110a时,能够防止软管103的外周面上的篌箍110的两 端边缘110a强大干涉。因而,能够避免安装给软管103的外周面带来 过力损伤或发生龟裂。
另外,将环状凸部107设置在篌箍103的缠绕位置时,也有用肉 眼看就容易确定篌箍110的缠绕位置的优点。
另外,随使用状态而不同,有时会发生篌箍110的位置偏移,不 过在环状凸部107的外侧设有外径比环状凸部107的外径还大的凸肋 108,因此总是能够将篌箍保持在正确缠绕位置。
并且,本发明并非仅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适当变形、改进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数目、 配置场所等只要是能达成本发明的,就是任意的,也不加限定。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表示的是通过在软管3的外周上勒紧 固定用的篌箍10从而收縮软管3内径的情形。不过,如图3所示,在 软管3的内周面上设置了多个凸肋5,也可以作为收縮软管3的内径方 式的索环T (并且,凸肋5至少一个才可)。在此种情形下,只将线 束W穿过软管3中,就能够获得收縮内径的防水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为了收縮软管3的内径而使
用勒紧软管3的外周的篌箍10的情况,不过只要是能够收縮软管3的
内径的构件,无论是篌箍还是胶带,也都行。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环状凸部107的个数或剖面形状也可
任意选择。
权利要求
1.一种线束防水结构,所述线束防水结构具有与安装在车体配电板贯通孔处的索环的本体部接连设置的长软管,并以非成束状态将线束插入到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软管的内部,该状态下,在所述软管的顶端附近位置和离开该位置的靠近所述本体部的位置,设置了收缩所述软管内径的至少两段收缩部。
2. 根据权利要求书1记载的一种线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至少两段的收縮部中的至少一个是,在所述软管的内周上设置凸肋, 以收縮所述软管的内径。
3.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线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 两段的收縮部之中的至少一个是,在所述软管的外周上勒紧篌箍,以 收縮所述软管的内径。
4.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线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软 管的顶端朝向下方,并且配置在低于所述本体部高度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书1记载的一种线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离开设置在所述至少两段的收縮部之中靠近所述本体部位置的收縮部, 在本体部一侧的线束上设置收縮部,使该收縮部与该弯曲部之间构成线束的多条电线散开。
6. 根据权利要求书5所述的线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 是在所述线束从所述索环伸出的位置附近设置所述线束到所述车体的 固定部,在所述线束伸出所述索环的本体部的位置附近形成使所述多 条电线散开的弯曲部。
7. 根据权利要求书6所述的线束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 的配电板是分隔汽车的发动机室与车箱的控制板,在所述软管配置于 所述发动机室一侧的状态下,所述索环的本体部嵌装在所述控制板的 贯通孔处,所述线束到所述车体的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控制板的贯通孔 附近,并且所述弯曲部配置在所述车箱内。
全文摘要
索环1的本体部2安装在分隔发动机室X与车箱Y的控制板30的贯通孔31处,与本体部2接连设置长软管3,并将软管3配置在发动机室X内。以非成束状态将线束W插入到本体部和软管的内部,在该状态下,给软管顶端3a的附近位置和离开该位置的靠近本体部的位置设置收缩软管内径的至少两段收缩部(第一、第二固定部A、B)。用收缩部,将固定用的篌箍10勒紧在软管3的外周上,以便收缩软管的内径。伸出索环1的线束W上设置了弯曲部W1,使电线散开。
文档编号B60R16/02GK101102036SQ20071012286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6日
发明者宍户秀隆, 村上友康, 龟上正义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