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723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良好操纵稳定性和排水性能的充气轮胎,在二者之间已经以良好平衡的方式加以改进。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被要求具有相互矛盾的优良性能,即千沥青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湿路面上的排水性能。在JP-A-2004-155416中提出同时增强这些性能的建议。JP-A-2004-155416披露了一种具有胎面花紋的充气轮胎,其中在延伸在轮胎赤道上的中央肋条花紋(rib)中的轮胎赤道上提供刀槽状(sipe-like)窄周向花紋沟。然而,这种胎面花紋为排水性能的改进留下了余地。为了增强在轮胎赤道位置处的排水性能,考虑在轮胎赤道上提供宽直周向花紋沟。但是,宽直花紋沟可能降低胎面中央部分的刚性,从而劣化操纵稳定性。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排水性能而不劣化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将通过以下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
发明内容已经发现,当在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冠纵花紋沟和位于已装配轮胎的外侧的外侧胎冠纵花紋沟之间延伸的胎面中央部分中沿轮胎圆周方向间隔提供多个弯曲倾斜花紋沟时,可以改进充气轮胎的排水性能而不降#<#纵稳定性,其中各弯曲倾斜花紋沟以从内侧胎冠纵花紋沟朝向外侧胎冠纵花紋沟的相同方向倾斜延伸,在一定位置处越过轮胎赤道而不延伸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从而勾画出弓形曲线,并且进一步沿着朝向内侧胎冠纵花紋沟而不延伸到它的相同方向倾斜延伸,终止在相对于轮胎赤道的轴向内侧,并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这种弓形弯曲倾斜花紋沟在基本位于轮胎赤道上的位置处相互交叉。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具有至少一对胎冠纵花紋沟的胎面部,所述胎冠纵花紋沟在轮胎赤道两侧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直线状延伸,以在胎冠纵花紋沟之间提供中央陆部(centerlandportion),其中成对的胎冠纵花紋沟包含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冠纵花紋沟和位于已装配轮胎的外侧的外侧胎冠纵花紋沟,并且在所述中央陆部中沿轮胎圆周方向间隔提供多个弯曲倾斜花紋沟,其中各弯曲倾斜花紋沟从内侧胎冠纵花紋沟朝向外侧胎冠纵花紋沟倾斜延伸,在一定位置处越过轮胎赤道而不延伸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并且进一步朝向内侧胎冠纵花紋沟倾斜延伸,终止在所述中央陆部中的轮胎赤道内侧,并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弯曲倾斜花紋沟在基本位于轮胎赤道上的位置处相互交叉。胎面的中央陆部具有在直线状的所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之间连续延伸的中央肋条花紋和各自在所述弯曲倾斜花紋沟的交叉点之间延伸形成波浪线的弓部。优选所述中央肋条花故的最大宽^L/最小宽度为1.4到1.6。优选地,胎面部具有在外侧胎冠纵花紋沟和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外侧的胎面外侧接地边缘之间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外侧胎肩纵花紋沟,由此在外侧胎肩纵花紋沟和外侧胎冠纵花紋沟之间提供外侧中间陆部。此外,胎面部具有在内侧胎冠纵花紋沟和位于已装配轮胎的内侧的胎面内侧接地边缘之间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内侧胎肩纵花紋沟,由此在内侧胎肩纵花紋沟和内侧胎冠纵花紋沟之间提供内侧中间陆部(middlelandportion)。所述内侧中间陆部包括由横向花紋沟限定的多个花紋块。优选地,提供在内侧中间陆部内的横向花紋沟的宽度朝向轮胎赤ili^渐减小。优选地,外侧中间陆部为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肋条花紋形式。优选地,各外侧和内侧中间陆部的周向延伸的边缘具有倒角。换言之,在各外侧和内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和各胎冠纵花紋沟的轴向外壁之间形成的角和在各外侧和内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和各胎肩纵花紋沟的轴向内壁之间形成的角被斜切。优选地,外侧中间陆部的倒角的轴向宽度大于内侧中间陆部的倒角的轴向宽度。优选地,内侧胎肩纵花紋沟以幅度为0.5到2.0mm的锯齿形式周向延伸。由于具有上述胎面花紋的本发明充气轮胎在接地压力高的轮胎赤道位置处具有倾斜花紋沟,各个所述倾斜花紋沟4本在轮胎赤道上相互交叉的倾斜花紋沟交叉点朝向车辆内侧和外侧延伸,因此通过所述倾斜花紋沟可以实现高排水效果。此外,由于没有提供在轮胎赤道上周向延伸的花紋沟,因此不降低胎面中央部分的刚性,从而可以防止操纵稳定性的劣化。图l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平面图2是图l的部分放大图3是示出花紋沟交叉部的放大图4是示出花紋沟交叉部附近的透视图5是内侧胎肩纵花紋沟的放大图;图6是胎面部的部分放大图7(a)是外侧中间陆部的剖面图,以及图7(b)是内侧中间陆部的剖面图8是沿图1的线X-X的剖面图9是示出加强盘(tiebar)外表面轮廓的视图;和图IO(A)到IO(C)是示出用于后述对比实施例的胎面花紋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在本实施方案中所示的本发明充气轮胎(整体未示出)适合作为轿车轮胎在夏季使用。该充气轮胎具有不对称的胎面花紋,即不对称(线不对称和点不对称)地形成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内半花紋TPi和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外侧的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外半花紋TPo。可以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胎侧等上设置诸如"内侧,,和/或"外侧"的标记,以指示轮胎装配至车辆的方向。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轮胎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2示出图1的部分放大图。胎面部2具有一对在轮胎赤道C两侧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直胎冠纵花紋沟3和位于胎冠纵花紋沟3的轴向外侧并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纵花紋沟4,由此在胎面部2上限定在胎冠纵花紋沟3、3之间周向延伸的中央陆部5、在胎冠纵花紋沟3和胎肩纵花紋沟4之间周向延伸的一对中间陆部6、和在胎肩纵花紋沟4和胎面接地边缘Ei或Eo之间周向延伸的一对胎肩陆部7。胎冠纵花紋沟3直线状延伸在接地压力高的轮胎赤道C的两侧和附近。胎冠纵花紋沟3用于表现出高排水性。M现出高排水性考虑,优选胎冠纵花紋沟3的花紋沟宽度GW1为胎面宽度TW的3.5%以上,尤其是4.0%以上,并且胎冠纵花紋沟3的花紋沟深度为6.0mm以上,尤其是7.0mm以上。另一方面,如果胎冠纵花紋沟3的花紋沟宽度GW1过大,则轮胎赤道C附近的花紋刚性趋于明显下降从而劣化操纵稳定性。因此,优选胎冠纵花紋沟3的花紋沟宽度GW1为胎面宽度TW的6.5%以下,尤其是6.0%以下,并且胎冠^^紋沟3的花紋沟深度为10.0mm以下,尤其是9.0mm以下。本文所用术语"胎面宽度"是指胎面接地边缘即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内侧接地边缘Ei和位于所装配轮胎的车辆外侧的外侧接地边缘Eo之间的轴向距离。胎面接地边缘Ei和Eo是指在轮胎处于轮胎装配至标准轮辋、充气至标准压力和不对轮胎施加负载的标准状态下并l^在0。外倾角下通it^fe加标准负栽的88%的负载4吏该轮胎的胎面部2接触平坦表面时的轮胎接地边缘。而且,胎面部2的各部分或部位的尺寸是指标准状态下的值,除非另有i兌明。本文所用术语"标准轮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化系统中限定用于所有轮胎的轮辋,例如是指JATMA的"标准轮辋"、TRA的"设计轮辋,,和ETRTO的"测量轮辋"。而且,本文所用术语"标准压力"是指在标准化系统中限定用于所有轮胎的气压,例如是指JATMA的"最大气压",TRA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轮胎负栽极限"表中列举的最大值和ETRTO的"充气压力",在轿车轮胎的情况下,"标准压力,,为180kPa。此外,本文所用术语"标准负载"是指在标准化系统中限定用于所有轮胎的负载,例如是指JATMA的"最大负载量"、TRA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轮胎负载极限"表中列举的最大值和ETRTO的"负载量"。胎冠纵花紋沟3包含位于内半胎面花紋TPi内的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和位于外半胎面花紋TPo内的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这些胎冠花紋沟3i和3o可以位于例如关于轮胎赤道C线对称的位置处或者位于关于轮胎赤道C线不对称位置处。从防止中央陆部5的刚性下降考虑,优选胎冠纵花紋沟3的花紋沟中心线GC1和轮胎赤道C之间的轴向多巨离为胎面宽度TW的5%以上,尤其是6%以上,至于其上限,为胎面宽度TW的17%以下,尤其是16%以下。更具体而言,确定胎冠纵花紋沟3的位置,使得中央陆部5的轴向宽度CW(示于图2)为胎面宽度TW的15%到18%。在中央陆部5中沿轮胎圆周方向间隔提供多个弯曲倾斜花紋沟8。每个弯曲倾斜花紋沟8被制成平滑弓形曲线形式,使得其花紋沟中心线GC2(示于图2)朝向车辆外侧凸出。弓形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一端8a通到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弓形倾斜花紋沟8在中央陆部5内从一端8a(起始端)向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倾斜延伸,在一定位置处越过轮胎赤道C朝向车辆外侧而不延伸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换言之,没有通到花紋沟3o),并且进一步越过轮胎赤道C朝向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倾斜延伸。在该实施方案中,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另一端8b(终止端)终止在中央陆部5内侧并且不通到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弯曲倾斜花紋沟8包括位于内半花紋TPi内的内侧部分12和位于外半花紋TPo内的外侧部分13。此外,内侧部分12包括位于起始端8a侧的第一内侧部分12a和位于终止端8b侧的第二内侧部分12b。对于弯曲倾斜花紋沟8,表述"越过轮胎赤道C朝向车辆外侧"是指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两花紋沟边缘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轮胎赤道C的外侧。类似地,表述"越过轮胎赤道C朝向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延伸"或类似表述是指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两花紋沟边缘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轮胎赤道C的内侧。斜花紋沟8在轮胎i道c:交叉,形成i叉部ii,"而i;以弓形方式在相邻的两交叉部11之间延伸的外侧部分13、在起始端8a和相邻两交叉部11的其一之间延伸的第一内侧部分12a和在相邻的两交叉部11的另一个和终止端8b之间延伸的第二内侧部分12b。换言之,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弯曲倾斜花紋沟8在基本位于相邻花紋沟相互交叉的轮胎赤道C上的位置处具有交叉部11。每两个相邻的弯曲倾斜花紋沟8形成一个交叉部11。由于弯曲倾斜花紋沟8以上述方式位于中央陆部5内,因此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第一内侧部分12a从交叉部11向车辆内侧延伸,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外侧部分13从交叉部11向车辆外侧延伸,由此可以利用在轮胎赤道C附近产生的高接地压力实现平滑排水。具体而言,当轮胎沿图2所示方向R转动时,通过轮胎旋转得到来自交叉部11的V形水流,因此可以将形成在轮胎赤道C附近的水膜更有效地移至轮胎的两轴向外侧。此外,由于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外侧部分13沿圆周方向连续穿过交叉部ll,同时各自以平滑弓形方式延伸在相邻的交叉部之间,因此除了良好的排水性之外,还获得抑制易于在直线花紋沟中产生的柱共振噪声的效果。此外,因为交叉部11间隔布置在轮胎赤道C上,因此,由于在交叉部11之间的轮胎赤道C上存在陆部,所以可以防止中央陆部5的轮胎赤道C上的刚性下降。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以改进排水性能而不劣化操纵稳定性。诸如弯曲倾斜花紋沟8"在基本位于轮胎赤道C上的位置处相互交叉"之类的表述是指轮胎赤道C越过各自为近似菱形的交叉部11,如图3所示。交叉部11由>^每一交叉的两个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两边缘平滑延伸的线所限定。轮胎赤道C和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边缘向车辆外侧投影到最外侧处的最外侧投影点tp之间的轴向距离Z不作具体限制,如图2所示。然而,如果轴向距离Z过小,则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外侧部分13过分接近轮胎赤道C,使得轮胎赤道C附近的刚性趋于下降从而劣化操纵稳定性。另一方面,如果距离Z过大,则被最外侧投影点tp和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包夹的陆部趋于显著降低其刚性,从而引发不均匀磨损。从此观点考虑,轴向距离Z优选为中央陆部5的轴向宽度CW的约15%到约20%。于圆周方向的倾;al不作具体;艮制,如图2;斤示。J^而,从^存在于交叉部11中的3^效排入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考虑,优选花紋沟8的倾角al为45。以下,尤其是40。以下,更尤其是35。以下。另一方面,如果倾角al过小,则由相邻两个弯曲倾斜花紋沟8和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限定的尖端陆部趋于显著降低其刚性,从而导致不均匀磨损。因此,优选花紋沟8的倾角al为20。以上,尤其是25。以上。第一内侧部分12a在交叉部11处相对于圆周方向(或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夹角a2和外侧部分13在终止端侧的交叉部11处相对于圆周方向的夹角o3也不作具体限制。然而,如果夹角a2和o3过大,则中央陆部处的排水性能趋于劣化,如果它们过小,则被第一内侧部分12a和外侧部分13包夹的尖端陆部的刚性趋于显著下降,从而导致不均匀磨损。因此,从这种观点出发,优选内侧部分12a的夹角a2为10°以上,尤其是15°以上,上限为25。以下,尤其是20。以下。类似地,优选外侧部分13的夹角a3为5。以上,尤其是10。以上,上限为20。以下,尤其是15。以下。内侧部分12a的夹角a2的绝对值和外侧部分13的夹角a3的绝对值可以相同或彼此不同。当夹角a2和a3彼此不同时,优选这些夹角的绝对值差(la2卜la3l)为12°以下,尤其是6。以下。如果上述差值过大,则所述部分12a和13之间的抗排水性差异变大,使得从轮胎赤道C向轮胎轴向两侧排水的轮胎赤道C处排水性能容易劣化。本文所示夹角al指在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花紋沟中心线GC2与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的轴向内侧边^目交的交叉点Pl处对所述花紋沟中心线GC2所画切线Nl的锐角侧的夹角。类似地,本文所示夹角a2和a3分别指在两个相邻弯曲倾斜花紋沟8在交叉部11处相互交叉时在这些花紋沟中心线GC2的交叉点P2处对这两个相邻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每一花紋沟中心线GC2所画切线(未示出)的锐角侧的夹角。如图4所示,由中央陆部5中的花紋沟所限定的锥形陆部J可祐:斜切以形成倒角25,在此处陆部高度朝向其尖端下降,由此确保锥形陆部J的尖端部的刚性以保证确实防止发生不均匀磨损。这样防止不均匀磨损确保充分接地并且可以有助于改进操纵稳定性。如图2所示,交叉部11沿圆周方向的节距L不作具体限制。然而,如果节距L过大,则轮胎赤道C附近的排水性能趋于未被充分增强,而如果节距L过小,则中央陆部5的接地面积下降,4吏得操纵稳定性趋于劣化。因此,优选交叉部11的节距L为轮胎赤道C一周长度的至少2.0。/0,尤其是至少2.5%,并且为轮胎赤道<:一周长度的至多4.0%,尤其是至多3.5%。尤其优选在每一團胎面上布置约29到约35个交叉部11。中央陆部5包括中央肋条花紋(rib)5a,其由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和沿周向继续穿过交叉部11的弓形外侧部分13所限定,所述中央肋条花紋5a沿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同时其轴向宽免良复增加和减小。这种肋条花紋5a用于提高抓地力以增加车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肋条花紋可以具有比块列花紋(blockrow)更大的周向刚'性。此夕卜,由于肪条花故5a沿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因此甚至在转弯时抑制横向变形量,从而可以产生大横向力。中央陆部5的刚性很容易在交叉部11处被降低。但是,因为中央肋条花紋5a的具有最大轴向宽度Wa的部分可以布置与交叉部11相邻,如本实施方案所示,因此甚至在横向力作用时也有效抑制如缩窄交叉部11的变形,因此可以防止在转弯期间排水性能的劣化。为了确实表现出这种作用,优选中央肋条花紋5a的最大宽度Wa与最小宽度Wb的比(Wa/Wb比)为1.4到1.6。此外,中央陆部5包括朝轮胎赤道C侧变细的大致为味状的中央花紋块15,其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和延伸在交叉部11之间的各个外侧部分13之间,因而提供块行花紋5b。这种块行花紋5b表现出良好的排水效果,这是因为通过第一内侧部分12a基于各个花紋块15的接地和脱开的泵吸作用,水膜被有效M轮胎赤道C及其附近朝向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驱出。在本实施方案轮胎的中央花紋块15中,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第二内侧部分12b延伸从而切入所述花紋块而不分离所述花紋块,由此适度降低中央花紋块15的刚性以抑制不均匀磨损。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宽度GW3和深度不作具体限制。但是,如果所述花紋沟宽度和深度过小,则在中央陆部5中得不到足够的排水效果,而如果它们过大,则中央陆部5的刚性趋于下降从而劣化操纵稳定性。因此,优选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花紋沟宽度GW3为胎面宽度TW的1%以上,尤其是2%以上,并且为胎面宽度TW的4。A以下,尤其是3%以下。还优选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花紋沟深度为3.0mm以上,尤其是3.5mm以上,和8.0mm以下,尤其是7.5mm以下。尤其优选弯曲倾斜花紋沟8具有朝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逐渐增加的花紋沟宽度和/或花紋沟深度。胎肩纵花紋沟4包括沿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和胎面外侧接地边缘Eo之间的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和沿圆周方向连续延伸在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和胎面内侧接地边缘Ei之间的内侧胎肩M紋沟4i。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以直线方式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在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和外侧胎冠纵花紋沟3o之间形成包含周向连续肋条花紋的外侧中间陆部6o。同样,通过将在转弯期间施加大负载处的车辆外侧中间陆部6o形成为具有大周向刚性的肋条花紋,可以增强操纵稳定性。本文所用术语"周向连续肋条花紋"当然包括其中不提供横向花紋沟的实施方案,不过其含义是指可以在陆部6o中布置诸如窄沟或刀槽花紋(sipes)的小花紋沟以在圆周方向上分离陆部6o,只要所述小花紋沟不对陆部6o的刚性产生实质性影响即可。术语"小花紋沟"是指宽度为至多1.2mm和深度为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深度的至多75%的切口等。在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案中,外侧中间陆部6o具有短长度的短凸缘(lug)花紋沟22和跨越中间陆部6o的刀槽花紋27。内侧中间陆部6i位于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和内侧胎冠iMt紋沟3i之间,其包含周向连续的肋条花紋。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可以如同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样沿圆周方向直线延/f申,或者可以采用具有相对小的轴向幅度"a,,的锯齿形式延伸,如图5所示。这种曲折的花紋沟在幅度小时不严重损害内侧中间陆部6i的刚性,并且用于抑制易于在直花紋沟中产生的柱共振,从而极大降低行驶噪声。如果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的幅度"a"过小,则对柱共振的抑制效果未充分表现,而如果过大的话,则内侧中间陆部6i的刚性趋于下降。因此,优选幅度"a,,为0.5mm以上,尤其是l.Omm以上,和2.5mm以下,尤其是2.0mm以下。幅度"a"指装配至车辆的轮胎的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的花紋沟中心线GC3上最外侧点Po和花紋沟中心线GC3的最内侧点Pi之间的轴向距离。各胎肩纵花紋沟4的宽度GW2和深度不作具体限制。但是,如果所述花紋沟宽度和深度过小,则在胎肩部得不到足够的排水效果,而如果它们过大的话,则胎肩陆部7的刚性趋于下降,从而劣化操纵稳定性。具体而言,转弯过程中在胎肩纵花紋沟4上施加有比胎冠纵花紋沟3上更大的负载。因此,优选胎肩纵花紋沟4的花紋沟宽度GW2为胎面宽度TW的约3%到约5%。尤其优选所述花紋沟宽度GW2小于胎冠纵花紋沟3的花紋沟深度。至于胎肩纵花紋沟4的花紋沟深度,可以采用胎冠纵花紋沟3的深度。亦即,胎肩纵花紋沟4的深度优选至少6.0mm,更优选至少7.0mm,和优选至多10.0mm,更优选至多9.0mm。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和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可以布置在例如关于轮胎赤道C线对称的位置处,或者布置在关于轮胎赤道C线不对称处。考虑到防止中间陆部6的刚性下降,优选胎肩纵花紋沟4的花紋沟中心线GC3和轮胎赤道C之间的轴向距离为胎面宽度TW的20%以上,尤其是22%以上,并且其上限为胎面宽度TW的33V。以下,尤其是30%以下。具体而言,优选外侧中间陆部6o的轴向宽度大于内侧中间陆部6i的轴向宽度。内侧中间陆部6i具有沿轮胎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中间横向花紋沟9。中间横向花紋沟9各自在中间陆部6i中延伸以连接内侧胎冠^紋沟3i和内侧胎肩^紋沟4i,由此在内侧中间陆部6i中形成由中间横向花紋沟9限定的多个中间花紋块16。在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案中,中间横向花紋沟9以大致规则的间隔布置。湘邻的花紋沟9之间的周向间距约等于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交叉部11的节距。中间横向花紋沟9以与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第一内侧部分12a相同的倾斜方向,从横向花紋沟9穿过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平滑连接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起始端8a的位置处,向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倾斜延伸。该横向花紋沟9用于沿轴向向外(朝向车辆内侧)平滑排出已经从弯曲倾斜花紋沟8流向内侧胎冠纵花紋沟3i的部分水,由此进一步增强湿抓地性能。连接中间横向花紋沟9的花紋沟中心线GC4两端的直线相对于圆周方向的如图6所示的夹角o4优选为至少45。,更优选至少50°,并且上限为优选至多65。,更优选至多60。。具体而言,优选夹角a4大于弯曲倾斜花紋沟8的夹角al,由此内侧中间陆部6i的横向刚性增加以增强操纵稳定性。考虑到确保足够的排水性能的同时保持内侧中间陆部6i的刚性,中间横向花紋沟9的宽度GW4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至少0.5%,更优选至少1.0%,并且上限为优选胎面宽度TW的至多3.5%,更优选至多3.0%。具体而言,优选通过朝接地压力高的轮胎赤道C侧逐渐降低花紋沟宽度来使中间花紋块16的刚性最优化,如本实施方案所示,由此设想防止不均匀磨损和增强操纵稳定性。类似地,优选中间横向花紋沟9的深度为3.0mm以上,尤其是3.5111111以上,和8.0mm以下,尤其是7.5111111以下。图7(A)和7(B)分别示出外侧中间陆部6o和内侧中间陆部6i的剖面图。在各个陆部6o和6i中,除去由接地面CP和胎冠纵花紋沟3形成并且位于轮胎赤道C侧的弯角Cl和由接地面CP和胎肩纵花紋沟4形成并且位于接地边缘侧的弯角C2,以提供倾斜表面19。亦即,各个外侧和内侧中间陆部6o和6i的周向延伸边缘具有倒角19。这种周向连续倒角19用于增强中间陆部6的弯角Cl和C2的刚性,以有效防止产生橡^^f屑和不均匀磨损。倒角19的轴向宽度MW不作具体限制。但是,如果宽度MW过小,则不能充分获得防止不均匀磨损的效果,而如果宽度MW过大,则中央陆部6的接地面积减小,使得操纵稳定性趋于劣化。因此,优选宽度MW为0.5mm以上,尤其是1.0mm以上,和2.5mm以下,尤其是2.0mm以下。由于在转弯过程中与内侧中间陆部6i相比,在外侧中间陆部6o上作用有大的负载或横向力,所以尤其在外侧中间陆部6o的弯角C1和C2处容易发生不均匀磨损。因此,当形成倒角19使得外侧中间陆部6o的倒角19的轴向宽度MW大于内侧中间陆部6i的倒角19的轴向宽度时,外侧中间陆部6o的弯角Cl和C2的刚性得到增强,以实现在整个胎面部2上的均匀磨损。由此观点出发,优选外侧中间陆部6o的倒角宽度MWo与内侧中间陆部6i的倒角宽度MWi之比(MWo/MWi比)为约1.5到约3.0,尤其是约2.0到约2.5。胎肩陆部7包括位于内半胎面花紋TPi中的内侧胎肩怯部7i和位于外半胎面花紋TPo中的外侧胎肩陆部7o。在内侧胎肩陆部7i中,在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和胎面接地边缘Ei之间延伸以连接它们的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由此内侧胎肩陆部7i形成为其中胎肩花紋块17沿圆周方向对齐的块行花紋。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以大致规则的间距排列。相邻花紋沟10i之间的周向间距(或节距)基本上是中间横向花紋沟9的间距或节距的一半。内侧胎肩橫向花紋沟10i从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穿过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与中间横向花紋沟9平滑连接的位置处以与中间横向花紋沟9相同的倾斜方向倾斜延伸到胎面的内侧接地边缘Ei。这种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用于沿轴向向外(朝向内侧接地边缘Ei的外侧)平滑排出已经从中间横向花紋沟9流向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的部分水,由此可以表现出充分的排水性能。如图6所示,连接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的花紋沟中心线GC5两端的直线相对于圆周方向的夹角o5优选为至少70°,更优选为至少75°,并且上限优选为至多90。,更优选为至多85。。具体而言,优选夹角o5大于中间横向花紋沟9的夹角o4,由此增强胎肩花玟块17的横向刚性。在位于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和胎面的外侧接地边缘Eo之间的外侧胎肩陆部7o中形成外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o。在如图l所示的本实施方案中,外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o基本上与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关于轮胎赤道C上任意点对称移动的花紋沟一致。而且,外侧胎肩纵花紋沟4o的花紋沟宽度和深JL^本等于内侧胎肩纵花紋沟4i的花紋沟宽度和深度。图8是沿图1的线X-X的剖面图;在如图l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各胎肩横向花紋沟10在胎肩纵花紋沟4接触所述纵花紋沟4侧壁的一侧拔:供有从花紋沟底部^的加强盘(tie-bar)20。图8示出内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但是外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o也以相同方式提供有加强盘20。加强盘20连接相邻的胎肩花紋块17、17的才艮部,由此其用于增强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性能。加强盘20还用于防止胎肩花紋块17沿圆周方向倒塌,由此有效抑制容易在各个胎肩花紋块17的两周向边缘处产生的所谓踵/趾磨损。此外,因为当胎面部2磨损掉时,加强盘20将接触路面,因此可以由此预期皿性能的增强。优选预先在加强盘20中形成沿胎肩横向花紋沟10延伸的刀槽花紋21,如图1所示,由此周向相邻的胎肩花紋块17可以通过各个刀槽花紋21彼此朝圆周方向打开,并且例如当行驶在未铺装道路如泥路或沙路上时,刀槽花紋21对于获得充分的牵引力有用。如果加强盘20的高度ht或沿花紋沟lO的长度Lt过小,则加强盘20不足以表现出这些效果,并且如果加强盘20的高度ht或长度Lt过大,则在胎肩横向花紋沟10处的排水性能趋于劣化。从此观点出发,优选加强盘20的高度ht为胎肩纵花紋沟4的花紋沟深度GD2的50%以上,尤其是60%以上,并且为花紋沟深度GD2的80%以下,尤其是70%以下。而且,优选加强盘20的长度Lt为胎肩横向花紋沟10的花紋沟长度GL的10%以上,尤其是15%以上,并且为花紋沟长度GL的30。/。以下,尤其是25%以下。加强盘20的截面中的外表面4^廓线如图9所示。由图可见,加强盘20的轮廓线包括第一部分20A、第二部分20B和第三部分20C,其中第一部分20A以近似直线方式M到内侧胎肩^紋沟4i的内侧末端TA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直至点TB,第二部分20B包括与点TB连续并且以逐渐降低其高度ht的方式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曲率半径为Rtl的弓形弯曲部分,第三部分20C与第二部分20B在点TC处连续并且从点TC向花紋沟底部TD延伸以形成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曲率半径为Rt2的曲线。提供在胎肩横向花紋沟内的常^强盘具有以下型式,即其接地面积l^损而突然增大,因此其缺点在于花紋块刚性等突然增大导致性能极大改变。相反,因为本实施方案所示的加强盘具有包括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弓形部分的外表面轮廓线,使得突出部分(加强盘)的高度ht平滑下降,因而当胎面部被磨损时,加强盘20的接地面积平滑增大,因此可以抑制轮胎性能的突然改变。从确保足够排水性能的同时保持胎肩陆部7的刚性考虑,优选内侧和外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和10o的花紋沟宽度GW5为胎面宽度TW的1.0%以上,尤其是2.0%以上,并且为胎面宽度TW的4.0。/o以下,尤其是3.0%以下。同样,优选内侧和外侧胎肩横向花紋沟10i和10o的花紋沟深度为胎肩纵花紋沟4的深度的50%以上,尤其是60%以上,并且为胎肩纵花紋沟4的深度的卯%以下,尤其是80%以下。胎肩陆部7o和7i可以提供有刀槽花紋,例如从位于中间陆部内的刀槽花紋27穿过胎肩纵花紋沟4o和4i延伸到接地边缘的刀槽花紋。从进一步增强在千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在湿路面上的排水性能考虑,优选最优化胎面部2的陆地比(landratio).例如,优选胎面部2的陆地比为60%以上,尤其是62%以上,更尤其是64%以上,并且上限为70%以下,尤其是68%以下,更尤其是66%以下。本文所用术语"陆地比"是指整个陆部的总接M面占胎面部2的4^P表面积(包括所有花紋沟的面积)的比例。M受拐弯时施加的大橫向力和负载考虑,优选胎面部2的外侧一半(外半胎面花紋TPo)占整个陆部的总表面积的至少50%,尤其是大于50%,更尤其是至少51%,并且占整个陆部的总表面积的至多54%,尤其是至多53%,更尤其是至多52%。胎面部2的内侧一半具有剩余的陆地表面积。虽然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被限制在仅此实施方案,并且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改进。通过以下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根据下述g制造具有如图1所示胎面花紋的轿车用充气轮胎(M^:225/45ZR17)。常用于所有轮胎的各部件g如下胎面宽度206.0mm胎冠纵花紋沟的花紋沟宽度10.0mm胎冠纵花紋沟的花紋沟深度8.5mm胎肩纵花紋沟的花紋沟宽度9.0mm胎肩纵花紋沟的花紋沟深度:8.5mm弯曲倾斜花紋沟的花紋沟宽度5.0mm弯曲倾斜花紋沟的花紋沟深度6.0mm中间横向花紋沟的花紋沟宽度4.5mm中间横向花紋沟的花紋沟深度6.0mm胎肩横向花紋沟的花紋沟宽度5.0mm胎肩横向花紋沟的花紋沟深度6.0mm弯曲倾斜花紋沟在其起始端处的夹角al:30。弯曲倾斜花紋沟内侧部分在弯曲倾斜花紋沟的交叉部处的夹角a2:15c弯曲倾斜花紋沟的外侧部分在交叉部处的夹角o3:10。中间横向花紋沟的夹角o4:60°胎肩横向花紋沟的夹角o5:80。陆地比65%在对比实施例1中,如图IO(A)所示,在中央陆部内不形成花紋沟。在对比实施例2中,如图IO(B)所示,在中央陆部内形成单一直花紋沟,而不是弯曲倾斜花紋沟。在对比实施例3中,将中央陆部和内侧中间陆部组合成单一陆部,如图IO(C)所示。在这些对比实施例中,调节花紋沟宽度,使得陆地比与实施例1中的陆地比相同。通过以下方法评价轮胎的操纵稳定性、排水性能和噪声性能。<#:纵稳定性>将轮胎安装在各个轮辋(17x7,5JJ)上,充气至200kPa的内压并装配至曰本2500ccFR轿车的四轮上。所述轿车在单^Jl条件下在干源青道路上行驶,通过测试驾驶员的感受来评价拐弯时的操纵响应性、刚性感和抓地性。结果以指lt^示,所述指数以对比实施例1的结果作为100为基础。该值越大,操纵稳定性越好。<排水性能>使上述测试车在100m半径的圆形沥青道路上行驶,该道路具有深10mm和长20m的水坑,同时逐步提高进入水坑的速度。测量横向加速度(横向G),并且计算对于50到80km/h的il;变范围,前轮的平均横向G。结果以指lt4示,所述指数以对比实施例1的结果作为100为基础。该值越大,排水性能越好。<噪声性能>根据日本JASO/C/606中规定的实际汽车惯性滑行测试,测试汽车以60km/h的速度在直沥青测试道路上惯性滑行50m。在测试路线中间点处,利用设置距沥青路面1.2m高和距行驶中心线侧向7.5m处的麦克风来测量通过噪声的以dB(A)计的最大声级。结果以指lfc^示,所述指数以对比实施例1的结果作为100为基础。该值越大,通过噪声越小。结果示于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具有至少一对胎冠纵花纹沟的胎面部,所述胎冠纵花纹沟在轮胎赤道两侧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直线状延伸,以在所述胎冠纵花纹沟之间提供中央陆部,其中所述成对的胎冠纵花纹沟包含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冠纵花纹沟和位于已装配轮胎的外侧的外侧胎冠纵花纹沟,并且在所述中央陆部中沿轮胎圆周方向间隔提供多个弯曲倾斜花纹沟,其中各弯曲倾斜花纹沟从所述内侧胎冠纵花纹沟朝向所述外侧胎冠纵花纹沟倾斜延伸,在一定位置处越过轮胎赤道而不延伸到所述外侧胎冠纵花纹沟,并且进一步朝向所述内侧胎冠纵花纹沟倾斜延伸,以终止在所述中央陆部中的轮胎赤道内侧,并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弯曲倾斜花纹沟在基本位于轮胎赤道上的一定位置处相互交叉。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中央陆部具有在所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和弓部之间连续周向延伸的中央肋条花紋,所述弓部各自在所述弯曲倾斜花紋沟的交叉点之间延伸,同时所述肋条花紋的轴向宽M复增加和减小,并且所述中央肋条花紋的最大宽^/最小宽度之比为1.4到1.6。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面部具有外侧胎肩纵花紋沟和内侧胎肩纵花紋沟,所述外侧胎肩纵花紋沟在所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和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外侧的所述胎面部的外侧接地边缘之间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由此在所述外侧胎肩纵花紋沟和所述外侧胎冠纵花紋沟之间提供外侧中间陆部,并且所述内侧胎肩^4fc紋沟在所述内侧胎冠纵花紋沟和位于已装配轮胎的内侧的所述胎面部的内侧接地边缘之间沿轮胎圆周方向连续延伸,由此在所述内侧胎肩纵花紋沟和所述内侧胎冠纵花紋沟之间提供内侧中间陆部,并且所述内侧中间陆部包括由橫向花紋沟限定的多个花玟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提供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中的所述横向花紋沟的宽度朝向轮胎赤道逐渐减小。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包含周向连续的肋条花紋。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各个所述外侧和内侧中间陆部的周向延伸的边缘具有倒角,并且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倒角的轴向宽度大于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倒角的轴向宽度。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内侧胎肩纵花紋沟以锯齿形式周向延伸,所述锯齿形式的幅度为0.5到2.0mm。全文摘要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具有至少一对周向连续的直胎冠花纹沟3的胎面2,胎冠花纹沟3在轮胎赤道C两侧延伸,以在胎冠花纹沟3之间提供中央陆部5,胎冠花纹沟3包含位于轮胎装配至车辆时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花纹沟3i和位于已装配轮胎的外侧的外侧花纹沟3o,其中在所述中央陆部5中沿圆周方向间隔提供多个弯曲倾斜花纹沟8,其中各弯曲倾斜花纹沟8从内侧胎冠纵花纹沟3i朝向外侧胎冠纵花纹沟3o倾斜延伸,在一定位置处越过轮胎赤道C而不延伸到外侧胎冠纵花纹沟3o,并且进一步朝向内侧胎冠纵花纹沟3i倾斜延伸,终止在中央陆部5中的轮胎赤道C内侧,并且周向上相邻的弯曲倾斜花纹沟8在基本位于轮胎赤道C上的一定位置处相互交叉。文档编号B60C11/12GK101096170SQ20071012270公开日2008年1月2日申请日期2007年6月27日优先权日2006年6月29日发明者向井友幸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