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943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花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用花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随时变换双向输入单 向输出以及单向输入单向输出两种型态的花鼓。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兼具代步、休闲、运动、健身及竞赛等效用的交通工具,而自行车各 元件与组件的发展,为了因应不同的骑乘者、骑乘方式、效用与环境,即便是同一元件或组 件,亦均开发有多个种不同的型式,以符合前述不同的需求。对花鼓而言,目前市面上的花鼓主要分为双向输入单向输出以及单向输入单向输 出两种型态,其中所述双向输入单向输出的花鼓是指不论正向或反向踩动自行车踏板时, 仅能使车轮正向转动,而单向输入单向输出的花鼓是指不论正向或反向踩动自行车踏板 时,皆使车轮产生相对方向的转动,然而,由于此两种型态的花鼓分别属于不同的结构设 计,因此,单一花鼓并无法同时适用上述的两种型态,而凸显出现有花鼓适用性的不足。另外,虽然目前花鼓的设计已经研发出将花鼓一侧设计成双向输入单向输出,将 花鼓另一侧设计成单向输入单向输出的型态,使单一花鼓即可同时适用上述的两种型态, 但是,无论所述花鼓结构各如何的设计改变,在进行双向输入单向输出以及单向输入单向 输出的变换时,皆须借助工具将所述花鼓拆离以及组装于自行车车架,仍然凸显出现有花 鼓适用性不足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花鼓结构,其可以不需通过工具即可随时 变换双向输入单向输出以及单向输入单向输出两种型态的花鼓,藉以提高所述花鼓的适用性。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花鼓结构,包括一轴件;一外壳, 其枢设于所述轴件,所述外壳具有一穿孔,所述穿孔一侧设有一棘齿环以及环设有多个定 位部;一棘齿套筒,其径向设有一环凸部,于所述环凸部一侧具有一齿接部,所述齿接部设 有一棘齿组,于所述环凸部另一侧具有一棘齿部,所述棘齿部径向环设有一卡槽,所述棘齿 套筒枢设于所述轴件,且所述棘齿组与所述棘齿环单向啮合;一定位环,其外环面具有多个 外凸部,所述定位环内环面具有多个内凸部,所述定位环套设于所述棘齿套筒,各所述内凸 部与所述棘齿部啮合,各所述外凸部对应该外壳的各定位部;多个弹性元件,其布设于所述 棘齿套筒,且抵顶于所述环凸部与所述定位环之间;一控制环,其具有一环抵部,所述环抵 部内环面具有多个卡齿,所述控制环套设于所述棘齿套筒,所述环抵部是抵顶于所述定位 环,各所述卡齿与所述棘齿部啮合,且当各所述卡齿与所述棘齿部的卡槽相互卡抵,所述定 位环的各外凸部定位于所述外壳的定位部,当各所述卡齿与所述棘齿部的卡槽相互脱离, 所述定位环的各外凸部脱离于所述外壳的定位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不需通过工具即可随时变换双向输入单向输出以 及单向输入单向输出两种型态的花鼓,藉以提高所述花鼓的适用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表示删除控制环、飞轮片、固定环、转接头等,显 示所述定位环外凸部与外壳定位部分离的状态。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图。图5是第4图线段5-5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表示删除控制环、飞轮片、固定环、转接头等,显 示所述定位环外凸部与外壳定位部相互定位的状态。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图,显示所述定位环外凸部与外壳定位部相互定位 的状态。图8是第7图线段8-8剖面图,显示控制环的卡齿卡抵于所述棘齿套筒卡槽的状 态。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显示所述棘齿套筒的棘齿组与外壳的棘齿环组配的 状态。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轴件10 转接头11外壳20 穿孔21定位部211 棘齿环22棘齿套筒30 环凸部31凹槽311齿接部32棘齿组33 棘齿爪331爪弹簧332 棘齿部34卡槽341凸部342凹部343限位柱344锁合部35定位环40 外凸部41内凸部42弹性元件50控制环60环抵部61卡齿611飞轮片71固定环72外径Dl外径D2外径D3外径D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性传动模组,其主要是由一轴 件10、一外壳20、一棘齿套筒30、一定位环40、六弹性元件50以及一控制环60所组成,其中所述轴件10,其两端设有转接头11,藉以与自行车车架(图未示)组装。所述外壳20,其枢设于所述轴件11,所述外壳20具有一穿孔21,所述穿孔21 —侧 设有一棘齿环22,以及在所述穿孔21孔缘处环设有多个定位部211,且每相邻定位部211 之间形成一凹陷部。所述棘齿套筒30,其径向设有一环凸部31,且所述环凸部一端面环设有六凹槽 311,于所述环凸部31 —侧具有一齿接部32,所述齿接部32设有一棘齿组33,所述棘齿组 33是由六棘齿爪331环设于所述齿接部32以及圈设于所述六棘齿爪331外周侧的爪弹簧 332所组成;于所述环凸部31另一侧具有一棘齿部34,所述棘齿部34包含一径向环设的卡 槽341、多个凸部342以及位于 每两凸部342之间的凹部343,且各所述凸部342设有一限 位柱344,所述限位柱344并穿置于所述棘齿部34的卡槽341 ;于棘齿部34轴向延伸有一 锁合部35,所述锁合部35的最大外径Dl小于所述棘齿部34的最大外径D2 ;所述棘齿套筒 30枢设于所述轴件10,且所述棘齿组33与所述棘齿环22单向啮合。所述定位环40,其外环面具有多个外凸部41,所述定位环40内环面具有六内凸部 42,所述定位环40套设于所述棘齿套筒30的棘齿部34,且可沿所述棘齿套筒30的轴向位 移,各所述内凸部42与所述棘齿部34啮合,亦即所述内凸部42对应位于所述凹部343,而 与所述凸部342相互卡抵,使所述定位环40与所述棘齿套筒30呈同向转动,而各所述外凸 部41是对应该外壳20的各定位部211,使所述外凸部41可定位或脱离所述外壳20的定位 部 211。六个弹性元件50,其布设于所述棘齿套筒30,并对应位于所述棘齿部34的各凹部 343 ;各弹性元件50是抵顶于所述环凸部31的凹槽311与所述定位环40之间,使所述内凸 部42定位于所述外壳20的定位部211时,蓄积一恢复的弹力。所述控制环60,其具有一环抵部61,所述环抵部61内环面具有六卡齿611,所述控 制环套60设于所述棘齿套筒30的棘齿部34,且可沿所述棘齿套筒30的轴向位移,所述环 抵部61是抵顶于所述定位环40,各所述卡齿611与所述棘齿部34啮合,亦即所述卡齿611 对应位于所述凹部343,而与所述凸部342相互卡抵,使所述控制环60与所述棘齿套筒30 呈同向转动,且当各所述卡齿611与所述棘齿部34的卡槽341相互卡抵,所述定位环40的 各外凸部41定位于所述外壳20的定位部211,当各所述卡齿611与所述棘齿部34的卡槽 341相互脱离,所述定位环40的各外凸部41脱离于所述外壳20的定位部211。最后于所述棘齿套筒30的锁合部35啮合套设一飞轮片71以及螺设一固定环72, 使所述定位环40与所述控制环60不会脱离所述棘齿套筒30,而所述控制环60的最大外径 D3是大于所述飞轮片D4的最大外径。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及其组态说明。至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操作方式及其功效,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进行单向输入单向输出型态作动时如图4所示,首先将所述控制环60朝所述外壳20方向按压,使所述控制环60沿 所述棘齿套筒30的轴向产生位移,同时,所述控制环60藉由其环抵部61推抵所述定位环 40,使所述定位环40同样沿所述棘齿套筒30的轴向产生位移,当所述控制环60的卡齿611 位移至对应该棘齿套筒30的卡槽341时,参阅图6、图7,所述控制环60的卡齿611则不再与所述棘轮套筒30的凸部342相互卡抵,以及所述定位环40的各外凸部41定位于所述外 壳20的定位部211,紧接着,参阅图7、图8,转动所述控制环60 —角度,使所述控制环60的 卡齿611位于所述棘齿套筒30的卡槽341内,而相互卡抵,此时,由于所述定位环40的外 凸部41是与所述外壳20的定位部211相互卡抵,以及所述定位环40的内凸部42是与所 述棘齿套筒30的凸部342相互卡抵,因此,不论所述外壳20正向或逆向转动,所述棘齿套 筒30都会随着转动,而啮合于所述齿轮套筒30的飞轮片71同样随着所述外壳20转动而 转动,藉以达成本实用新型花鼓单向输入单向输出的型态。本实用新型进行双向输入单向输出型态作动时如图6、图7所示,首先转动所述控制环60 —角度,使所述控制环60的卡齿611与 所述棘齿套筒30的卡槽341相互脱离,同时让所述控制环60的卡齿611对应该棘齿套筒 30的凹部343,此时,参阅图3、图4,藉由弹性元件50的弹性恢复力,使所述定位环40与所 述控制环60以远离所述外壳20的方向产生位移,直到所述控制环60抵顶于所述飞轮片71 为止,同时所述定位环40的外凸部41则脱离所述外壳20的定位部211,因此,当所述外壳 20正向或逆向转动时,所述棘齿套筒30仅能藉由其棘齿组33而与所述外壳20产生单向的 同动,藉以达成本实用新型花鼓双向输入单向输出的型态。综上所述,经由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让使用者不需工具即可直接操控所述控制 环60,使所述定位环40的外凸部41与所述外壳20的定位部211相互定位或相互脱离,让 本实用新型的花鼓可随时变换双向输入单向输出以及单向输入单向输出两种型态,藉以达 到提高所述花鼓适用性的目的。如图8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于所述棘齿部34的各凸部342设有一限位柱344,且 所述限位柱344穿置于所述棘齿部34的卡槽341,因此,当所述控制环60的卡齿611位移 至对应该棘齿套筒30的卡槽341而进行转动时,所述限位柱344得以限定所述控制环60 的卡齿611于所述卡槽341转动的角度,提升所述卡齿611与所述卡槽341相互卡抵的准 确性。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将所述控制环60的最大外径D3设计成大于所述飞轮片 71的最大外径D4,而由于所述飞轮片71主要是与自行车链条(图未示)组合,因此,本实用 新型在进行操控所述控制环60时,不会碰触到所述飞轮片71及其链条,而得以保持干净。如图9所示,当本实用新型花鼓呈双向输入单向输出的型态时,其主要是藉由所 述棘齿套筒30的棘齿组33与所述外壳20的棘齿环22搭配而成,也就是当外壳20旋转时, 离心力可带动所述棘齿组33的棘轮爪331旋转往外张与所述外壳20内的棘齿环22吃合, 可驱动所述花鼓产生轮转;而当外壳20反转时所述棘轮爪331会朝内缩,不会与所述棘齿 环22产生吃合,此时外壳20会自行空转而不会带动所述棘齿环22旋转,藉以达成花鼓双 向输入单向输出的型态,由于此型态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加以赘述。
权利要求一种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轴件;一外壳,其枢设于所述轴件,所述外壳具有一穿孔,所述穿孔一侧设有一棘齿环以及环设有多个定位部;一棘齿套筒,其径向设有一环凸部,于所述环凸部一侧具有一齿接部,所述齿接部设有一棘齿组,于所述环凸部另一侧具有一棘齿部,所述棘齿部径向环设有一卡槽,所述棘齿套筒枢设于所述轴件,且所述棘齿组与所述棘齿环单向啮合;一定位环,其外环面具有多个外凸部,所述定位环内环面具有多个内凸部,所述定位环套设于所述棘齿套筒,各所述内凸部与所述棘齿部啮合,各所述外凸部对应该外壳的各定位部;多个弹性元件,其布设于所述棘齿套筒,且抵顶于所述环凸部与所述定位环之间;一控制环,其具有一环抵部,所述环抵部内环面具有多个卡齿,所述控制环套设于所述棘齿套筒,所述环抵部是抵顶于所述定位环,各所述卡齿与所述棘齿部啮合,且当各所述卡齿与所述棘齿部的卡槽相互卡抵,所述定位环的各外凸部定位于所述外壳的定位部,当各所述卡齿与所述棘齿部的卡槽相互脱离,所述定位环的各外凸部脱离于所述外壳的定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棘齿套筒的棘齿部包含多个凸部 以及位于每两凸部之间的凹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棘齿部的各凸部设有一限位柱, 且所述限位柱穿置于所述棘齿部的卡槽,藉以限定所述控制环的卡齿于所述卡槽转动的角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弹性元件对应位于所述棘齿部 的各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棘齿套筒的棘齿部轴向延伸有 一锁合部,所述锁合部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棘齿套筒棘齿部的对大外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合部套设一飞轮片以及螺设一固定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花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环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飞轮 片的最大外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花鼓结构,其主要是针对现有花鼓适用性不高所进行的改良,本实用新型主要在花鼓外壳以及棘齿套筒之间设置一可调动的定位环,让使用者不需通过工具即可随时变换双向输入单向输出以及单向输入单向输出两种型态的花鼓,藉以提高所述花鼓的适用性。
文档编号B60B27/02GK201587284SQ20092021955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9日
发明者彼得·吉利赛克 申请人:合胜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