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车冷却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943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煞车冷却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尤指一种直接将冷空气直接送入煞车碟盘的通气孔或煞车鼓内藉以获得更佳冷却效果的一种煞车冷却降温装置。
目前传统的煞车系统,在运输工具中使用时,并未将煞车片与煞车碟盘或煞车鼓间所产生摩擦力的热量作一全盘性的考虑,所以必须将该项会对煞车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摩擦热能加以设法作安全上的考虑设计,更必须对该煞车片与煞车碟盘如何作降温的动作作设计,但煞车系统要完全避免因温度过高所成摩擦系数降低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单单是将温度作告警而已,还要适当地加以冷却。为使车辆行驶中,能获得车辆整体的状况并完全加以操控,因此,对其中煞车系统状况也需藉由设计加以监控。
由于传统的煞车系统是利用一煞车碟盘或煞车轮鼓与煞车片藉由力量的施予,产生一摩擦力,而藉由此摩擦力使原本高速转动的车轮降低速度甚至停止,而欲于一短时间内达成此目的,便需有一极大的摩擦力才能实现,随此摩擦力而来的便是一高温的热量。在同样的煞车力,不同的温度下,所需要的煞车距离各有不同,由于无法预估所需的煞车距离,所以提高了车祸事故发生的机率。由于无法避免此高温的热量而导致煞车片的摩擦系数降低,使得煞车系统失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煞车冷却降温装置,主要由至少一组送风机构组成,该送风机构装设于煞车系统车体适当位置,至少包括送风马达、风扇、可产生冷气的冷风系统、可将冷空气直接吹向煞车片或煞车碟盘或煞车鼓内部的送风管;其中,送风马达、风扇连接并驱动冷风系统,冷风系统与送风管相连,送风管的出口正对煞车片或煞车碟盘或煞车鼓内部。
所述的送风管可固定于鼓式煞车系统的防水盖上。该送风管可正对鼓式煞车系统内部煞车蹄片与摩擦片适当位置所开设的洞口。
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温度感应装置。所述的温度感应装置由至少一组侦测煞车系统温度状况的感测器和控制冷却降温的控制处理单元所组成,该感测器的输出连至该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连至送风机构的送风马达。所述感测器可装设于以热辐射感温的位置,或直接装设于轴承、煞车油管、煞车蹄片、煞车片、引擎、引擎水箱处。该感测器设有起动温度与停止温度阶段。
该装置更包括有一在煞车系统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发出警告讯号的警示装置。所述的警示装置为一可发出警告声音的喇叭。所述的警示装置为指示灯或显示单元,该指示灯或显示单元安装于驾驶员视觉或听觉所及的适当位置。
该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水箱及喷水结构。
该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开启冷却降温装置的手动开关,该手动开关与送风机构中的送风马达连接;该手动开关也可连接喷水机构的喷水马达。
碟式煞车或鼓式煞车内部空气冷却系统冷却吹气孔位置、方向及长度可依需要适当调整。
上述冷却降温装置的启动温度值是可依照感测器所装设的位置及材质作一适当的调整者。各感测器的设置位置是依材质安全温度设定,并未设限定者。
本实用新型藉由设置一冷却装置,使该高温的热量能在一短时间内加以排除,对行车时煞车系统的正常运作是相当有益的。
其中,该温度警示装置是在该煞车系统中设置一感测器,由此感测器量测该煞车系统因连续煞车所产生的热量,而通过一控制处理单元对多个送风机构加以控制;该多个送风机构则可将外界的空气,或车子内部的冷气压缩机运转所得的冷气大量抽送至煞车系统中测温过高的位置作送气动作,以迅速降低温度。另外,本实用新型除了可以针对煞车碟盘或煞车鼓的温度作监控及降温动作之外,还可特别设计针对有高热危及行车安全动力的煞车油温度及轴承、煞车碟盘、煞车蹄片、煞车片、引擎、引擎水箱等作一适度的监测及降温,藉以获得更佳的车辆行车保障。
由于部分小型车的煞车蹄片与煞车片是利用胶合方式固定,当温度太高会使接合剂自然脱落产生危险,所以藉由装设温度侦测装置可以有效保障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应用范围广,不仅可适用于煞车碟盘的煞车系统中,也可适用于鼓式煞车的系统中,只要是利用摩擦原理达成降低速度的运输工具,皆可将本实用新型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运用于其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煞车冷却降温装置,是将所有可能影响煞车系统正常运作的因素综合考虑并设计所得的成果。其中,包括至少一组送风机构8,该送风机构8主要由送风马达、风扇、冷凝器、送风管21所组成,其中,该送风机构8可将外界的空气,或车子内部的冷气压缩机运转、电子致冷片所产生的冷气或另外设置冷却系统所得的冷气大量抽送并利用送风管21直接将冷空气直接吹向煞车系统1达到快速降温的功效。也就是说,当煞车系统使用过负荷产生异常高热,热感知器连线启动送风马达,冷凝器运转将冷气吹入煞车片、煞车碟盘、煞车鼓内部机构。该送风机构8可由手动开关或驱动电路控制,当由手动控制时,可手动打开电源开关使冷却系统长时间的开启,对煞车系统进行冷却。
参阅


图1、
图1A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连接框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系统中一组感测驱动电路的原理图。其中温度感应装置由至少一组感测器22及控制处理单元20所组成,其中该感测器22可随时量测出煞车系统1目前的工作温度状况,所得的资料结果藉由线路的连接,传输给一控制单元20,由此控制处理单元20进行工作的分配控制。当控制处理单元20发现所传回的数值超过预先设置的数值时,立即驱动马达10工作,令本实用新型的冷却装置--送风机构8启动进行吹气或喷水结构6启动进行喷水,使该温度过高的煞车碟盘4、磨擦片31、煞车鼓32、煞车分泵36、煞车蹄片37、轴承35得到适时冷却降温的效果,同时配合参见图2~图5。也就是说,当预警温度到达开始启动送风马达或喷水马达时,冷却装置连续冷却直到煞车系统1恢复至所设定的安全使用温度,此时送风马达或喷水马达停止。
图1A中的指示灯L1为正常指示,L2为预警灯,L3为危险警示,在驱动马达工作的同时,控制处理单元20同时点亮相应的指示灯显示当前状态。当然,在预警灯亮时还可用手动方式操作冷却装置,其中热感测器也可由热动电驿取代,当温度到达设定点导通电路启动冷却系统。指示灯L1、L2、L3可分别采用不同颜色,也可采用单一多色灯显示组合。
图1A中所表示的只是针对一种煞车部件温度监测及启动冷却的电路原理示意图,该功能可由一组软件程序设计完成。按照图6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多组并行的监测驱动电路,每组监测驱动电路与
图1A所示电路相同,分别监测不同的煞车系统部件,给出警示并驱动冷却降温装置工作,每组电路分别由一组软件程序设计实现,该全部设计可由一具有多组存储器的控制处理器控制实现其所需功效。
参阅图2或图5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碟式煞车系统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碟式煞车系统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这两个实施例的送风管形状结构不同。送风机构包含送风管21,由图中可见,该送风管21上的送风口24是对准煞车碟盘4上所设置的透气孔41,以实现对煞车系统1进行降温的作用;该煞车碟盘4是藉由一转动轴7的设置与车轮固定,在此煞车碟盘4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有煞车系统1,包括有一组煞车片31,而感测器22可设置于煞车片31的适当位置或靠近煞车油管的适当位置;藉由此感测器22的设置,如以树脂胶等方式加以固定后,以热传导的传热方式感应该煞车片31的温度;而当温度超过系统所设定的温度时,驱动不同的送风管21执行送风降温的动作,另一方面,如果该感测器22设置于煞车卡钳附近靠近煞车油管的适当位置,当然也可设置多组感测器22于引擎、冷却水箱、轴承上,那么,随着各个需要位置温度的设定,均可执行降温或警示,因此该感测器22同样可以监测到各部位的安全温度,假使温度过高同样可以通过该感测器22予以适时察觉而启动降温装置或警示,达到更佳安全性。
参阅图3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鼓式煞车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传动轴7是套设于轴承35上,而煞车片31则设置于煞车鼓32内,并利用一防水盖33将其盖住,防水盖33沿着传动轴轴心7设有轴心外壳34。送风管21及送风口24可固定于防水盖33上,且在鼓式煞车系统内部蹄片37与摩擦片的适当位置可开设洞口,当本实用新型启动时,低温的冷却空气可由送风口24送出,经过煞车片31、蹄片37、预留洞口,令送风管冷气体直接吹向煞车片31与煞车鼓32两者的摩擦面及充斥整个煞车系统的内部空间,以达到快速降温,也可吹入煞车系统内部的其它附件,如蹄片、煞车由、轴承等等。送风口24与蹄片37设有距离,以利煞车时蹄片37伸缩动作,以达到冷却降温之功效值,其送风口24与蹄片37的连接也可为软管38,以利煞车时蹄片37伸缩动作仍能有效送风达成冷却功效,藉以达到快速冷却降温的功效。其中煞车壳内部煞车蹄片与摩擦片的气体吹入连接管可用软管将两者互相接通,也可在蹄片、摩擦片上开洞直接由空气管吹入洞内至煞车壳与摩擦面,以达到冷却作用。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降温装置可进一步包括有一水箱6及喷水结构61,其中该水箱6内可储存一定量的水,该喷水结构61则是由泵62、送水管611及喷头612所组成,泵62与
图1所示的控制处理单元20连接以控制其动作,或与驱动器27连接以驱动其工作;喷头612可对准煞车鼓32的外壳或是轮胎9的外缘(如图4所示),藉由前述结构的设置,利用安装于煞车分泵36附近的感测器22设定温度,可控制在安全高温即喷水冷却,确实避免产生煞车鼓32爆裂而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形,藉由泵将水箱6内的水抽出加压并由喷水结构61的喷头612直接对着轮胎9或是煞车鼓32之外缘喷出,达到更佳降温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上述煞车冷却降温装置中,除了可对一般煞车蹄片37(图4所示)作温度监测及降温之外,其也可同时对煞车油管内煞车油的油温及轴承35(图3所示)作监控,藉以杜绝一切造成煞车失灵的原因产生,避免意外交通事件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一种煞车片温度警示系统与冷却降温装置也可分别使用;该温度警示系统在测得煞车系统温度过高时,即可通知警告驾驶者减速慢行,以降低煞车片31的温度,达到安全行驶;该冷却系统则可由测温系统驱动作送风冷却的工作,也可藉由手动的方式,直接扳动送风冷却开关,同样可达到冷却煞车片31的效果,确保行车的安全。
参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温度感应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警示装置23,该警示装置23可由显示单元25及喇叭26所组成,而显示单元25可将各个感测器22的工作状况显示出来提供驾驶参考,另一方面,该喇叭26可在感测器22所测得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发出警告声响,达到适时提醒驾驶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所设置的该感测器的警示装置23可藉由温度指示针的方式作模拟方式的表示;该温度显示灯的颜色也未作限制,可做不同的调整适用;该感测温度装置设有存储功能,将最高温度加以存储,如在煞车温度过高时,煞车片31的摩擦系数降低,即提醒驾驶人立即作降温的动作,避免事故的发生,并于降温工作完成后,由驾驶人自己作重设的动作,将测温装置中的存储删除,重新做侦测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温度感应装置中的感测器22可依实际的需要分别设置于卡钳、煞车片31、轴承35、煞车油管、引擎或冷却水箱的附近,并依其安全温度设定冷却动作或警告指示,同时配合在显示单元25上分别设置独立的显示灯251(如图6所示),当电源启动时可以自动检测每一感测器22是否正常,而SW是手动高温测试驱动开关,当然其也可设定为自动测试,另一方面,该感测器22驱动冷却装置的温度,是依实际需要设定,并未限制驱动冷却装置的温度。另外,送风机构的送风量大小及送风温度的高低可由手动方式控制,或配合温度感应装置自动作适当的控制与调整。
本实用新型碟式煞车或鼓式煞车内部的冷却送风孔因各型车辆设计不一,所以冷却送风口必须配合各型车辆的设计,并未限定形状、长度、位置才能适当发挥其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至少一组送风机构组成,该送风机构装设于煞车系统车体适当位置,至少包括送风马达、风扇、可产生冷气的冷风系统、可将冷空气直接吹向煞车片或煞车碟盘或煞车鼓内部的送风管;其中,送风马达、风扇连接并驱动冷风系统,冷风系统与送风管相连,送风管的出口正对煞车片或煞车碟盘或煞车鼓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管可固定于鼓式煞车系统的防水盖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风管正对鼓式煞车系统内部煞车蹄片与摩擦片适当位置所开设的洞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温度感应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感应装置由至少一组侦测煞车系统温度状况的感测器和控制冷却降温的控制处理单元所组成,该感测器的输出连至该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连至送风机构的送风马达。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器可装设于以热辐射感温的位置,或直接装设于轴承、煞车油管、煞车蹄片、煞车片、引擎、引擎水箱处。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器设有起动温度与停止温度阶段。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在煞车系统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发出警告讯号的警示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警示装置为一可发出警告声音的喇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警示装置为指示灯或显示单元,该指示灯或显示单元安装于驾驶员视觉或听觉所及的适当位置。
11.如权利要求4、5、6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水箱及喷水结构。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开启冷却降温装置的手动开关,该手动开关与送风机构中的送风马达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有一开启冷却降温装置的手动开关,该手动开关连接喷水机构的喷水马达。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碟式煞车或鼓式煞车内部空气冷却系统冷却吹气孔位置、方向及长度可依需要适当调整。
专利摘要一种煞车冷却降温装置,其主要是由至少一组送风机构与送风管所组成,其中该送风机构可将冷空气通过送风管直接吹向煞车碟盘中间的通风空或是煞车鼓内部,执行送风冷却降温的动作,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可配合设置一具有多个感测器的温度感应装置,该温度感应装置中的感测器可以依照实际的需求分别装设于适当的地点作温度的侦测,令煞车系统在操作时可以维持在适合的温度并获得最佳的煞车效果。
文档编号B60T5/00GK2519756SQ01274978
公开日2002年11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8日
发明者陈基山 申请人:陈基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