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393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顶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车辆外行李架,尤指用于装载自行车。
背景技术
公知的自行车携车架已有装设于车顶,并供装载自行车,但自行车包含有公路车、 登山车、小径车等多种款式,其车架尺寸及轮径大小不依,导致自行车的前、后间的轮距亦 不尽相同,使此种自行车携车架不易适用并固定各种自行车使用;再者,目前市售的车顶用 的携车架,多为一长形的V开放管体,管体与置放的自行车前轮与后轮之间,仅透过束带予 以固定,但束带与前或后轮相较于汽车行进方向而言,仅为垂直迫紧效力,而V形管体前、 后端为开放状而无法提供自行车前、后轮的水平向抵靠效果,以致车顶携车架载运自行车 的安全性较为不足,实待业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携车架,供装设于车顶,并可用以装 载固定各种尺寸的自行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车顶架的新颖设计,提供置放的自行车轮圈前、 后端具水平抵靠物,以获得更高安全性的新颖自行车携车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顶架,包括架体、两个座体与固定装置。 该两个座体设于该架体两端,其中第一座体滑设于该架体,使该两个座体间距离可供调整。 该固定装置设于该第一座体与该架体之间,以该固定装置选择性地令该第一座体固定于该 架体。具体而言,实用新型包括一种车顶架,其包含架体;两个座体,其设于架体两端, 其分别为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其中至少一个座体滑设于该架体;以及用以选择性地令滑 设于架体的座体固定于该架体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装置可包含齿排、齿块与移动装置,该齿排固设于所 述架体,该齿块设于所述座体,该齿块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该齿块位于第一位 置时抵靠于该齿排,该移动装置选择性地抵靠该齿块,令该齿块向第二位置移动,令该齿块 与该齿排分离。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架体前、后端底面可分设有至少一个夹具,且该架体 并设有可转动的迫紧杆。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座体后端可形成有封闭面,两侧形成有拱 边,该封闭面与拱边则围构出定位槽。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可于所述架体上设置滑槽,于所述第一座体固设滑块,该滑块 可滑动地容设于该滑槽中,所述齿排容设于该滑槽中。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齿排可包含有复数个齿,各齿于靠近所述第二座体 的一侧形成直耸面,各齿部于远离该第二座体的一侧形成平缓面,以所述齿块自所述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定义一移动方向,自各直耸面穿出各齿的垂直方向与该移动方 向间的夹角不小于90度。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移动装置可包含释放杆,该释放杆可移动地设于所 述第一座体,该释放杆可于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间移动,该释放杆向该第四位置移动时抵 靠所述齿块,令该齿块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架体前、后端底面可分设有至少一个夹具,且该架体 并设有可转动的迫紧杆。如上所述的车顶架,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座体后端可形成有封闭面,两侧形成有拱 边,该封闭面与拱边则围构出定位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车顶架透过架体上的第一座体可相对架体于第 一、第二位置前、后位移新颖创意,通过调整第一座体的滑移位置,即以满足不同尺寸车架 或车款的自行车固定之用。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座体透过齿块与齿排呈不可逆的单向齿设计,对于较小 车架的自行车而言,只需将自行车置放后,再拉动第一座体,即可快速朝第二座体方向夹固 自行车后轮;反至,使用者轻压释放杆即可将第一座体朝第二座体反方向位移,以快速释放 第一座体对自行车后轮的夹固,供使用者快速取下自行车。又,本实用新型架体前、后端分设有一座体,该第一、第二座体分别形成有一预设 深的第一定位槽及第二定位槽,可提供自行车前、后轮的定位,同时透过架体后端挡块内 侧的挡面,及第二定位槽后端的封闭面,提供自行车前、后轮一水平(指与汽车同一行驶方 向)抵靠效果,令自行车前、后端不仅具备穿过第一、第二座体两侧拱边的束带(图未示) 垂直迫紧,更可由两个座体后端封闭提供相对汽车行驶方向的水平迫紧功效,自然可大幅 提高车顶架载运自行车的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齿排与齿块的立体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齿排与齿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动作示意图。 图7是图4的动作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架体41 齿排
11:夹具411:齿
12迫紧杆412 直耸面
13滑槽413 平缓面 14:挡块 414:抵靠方向[0033]2 第一座体21 滑块22:固定件23、31 拱边24 第一定位槽3 第二座体32 第二定位槽4:固定装置
42 齿块
421移动方向
422棘齿 43 释放杆
44倾斜面
45弹性件 A 挡面
B 封闭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方式,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要 求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顶架,供组装于车辆顶部,用以装载自行车。请参考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一架体1、两个座体与至少一个固定装置4。该架体1供组装于车辆顶部,可于该架体1前、后方向的底面处装设数组夹具11, 用以将架体1固定于车辆车顶,该架体1后端朝后上方延伸一挡块14,该挡块14内侧形成 有一弧形挡面A,另可于该架体装设勾夹自行车架的迫紧杆12,用以将自行车抵靠固定。该两个座体设于该架体两端,以其中一座体为第一座体2,另一座体为第二座体 3,该两个座体的功能是供承载自行车前轮与后轮,用以将自行车固定于本实用新型装置 上。该第一座体2滑设于该架体1上,该第二座体3固设于该架体1上(亦可第一座体固 设于架体,第二座体相对架体滑设结合),使该第一座体2与该第二座体3间的距离可供调 整,于另一实施例中,将该第二座体滑设于该架体,并于第二座体与架体间装设另一固定装 置,亦无不可。其中可于该架体1上设置一滑槽13,并于该第一座体2固设一滑块21,令该 滑块21可滑动地容设于该滑槽13中,可令该第一座体2可随该滑块21滑动;又该第一座 体2两侧形成有弧形拱边23,两拱边中央则围构出一前、后端开放的第一定位槽24,可供自 行车的后轮圈容设固定之用;至于前方的第二座体3,透过后端封闭面B及两侧的弧形拱边 31,围构出一预设深度的第二定位槽32,供自行车的前轮圈容设固定之用。该固定装置4是用以选择性地令该第一座体2固定于该架体1。该固定装置4包 括一齿排41、一齿块42与一移动装置。该齿排41固设于该架体1上,较佳者,可将该齿排 41容设于该滑槽13中。该齿块42设于该第一座体2上且一端形成有不可逆的单向棘齿 422,该齿块42并可随第一座体相对架体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更明确地说,该第 一座体可包括一固定件22,可供将该齿块42枢设于该固定件22上,使该齿块42可偏摆至 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将齿块42滑设于该第一座体2上,亦无不可。该 移动装置可实际设为一释放杆43,将该释放杆43可移动地设于该第一座体2上,令按压该 释放杆43可于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间移动,较佳者,请参考图3A,于该释放杆43与该齿块 42中至少一者可设有一倾斜面44,令该释放杆43移动时可推挤该齿块42移动。于该固定 装置可另包括一弹性件45,将该弹性件45抵靠于该释放杆43与该第一座体2之间,以该弹 性件提供一弹性力,令该释放杆43随时复位至第三位置。请参考图4,该齿块42未受释放杆43或其他装置拨动时,该齿块42受重力作用而复位至第一位置,令该齿块42抵靠于该齿排41上,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装设其他弹性体, 令该齿块42复位至第一位置。其中可设置令该齿排与该齿块单向棘齿相对应的单向齿结 构,详参图4A,关于该齿排41包括有不可逆的单向复数齿411,其中各该齿于靠近第二座体 的一侧形成一直耸面412,各该齿并于远离第二座体的一侧形成一平缓面413,以各该直耸 面412穿出各该齿的垂直方向定义一抵靠方向414,并以该齿块42自该第一位置向该第二 位置移动的方向定义一移动方向421,则该抵靠方向与该移动方向间的夹角不小于90度, 使该平缓面413可推抵该齿块42向该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使该第一座体2可向该第二座 体3移动,该直耸面412则推抵该齿块42向第二位置的相反方向移动,令该齿块42卡抵于 该齿排41上,令该齿块42无法向第二位置的相反方向移动,使该第一座体2受到抵顶而无 法向第二座体3的反方向移动。请参考图5,该释放杆43位于该第三位置时未抵靠于该齿块42。请参考图6与图 7,该释放杆可移动至第四位置,以该释放杆43推挤该齿块42,使该齿块42向第二位置移 动,令齿块42与齿排41分离,即可使该第一座体2可供滑动调整位置。本实用新型车顶架透过架体上的第一座体可相对架体于第一、第二位置前、后位 移新颖创意,通过调整第一座体的滑移位置,即以满足不同尺寸车架或车款的自行车固定 Z用ο再者,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座体透过齿块与齿排呈不可逆的单向齿设计,对于较小 车架的自行车而言,只需将自行车置放后,再拉动第一座体,即可快速朝第二座体方向夹固 自行车后轮;反至,使用者轻压释放杆即可将第一座体朝第二座体反方向位移,以快速释放 第一座体对自行车后轮的夹固,供使用者快速取下自行车。又,本实用新型架体前、后端分设有一座体,该第一、第二座体分别形成有一预设 深的第一定位槽及第二定位槽,可提供自行车前、后轮的定位,同时透过架体后端挡块内 侧的挡面,及第二定位槽后端的封闭面,提供自行车前、后轮一水平(指与汽车同一行驶方 向)抵靠效果,令自行车前、后端不仅具备穿过第一、第二座体两侧拱边的束带(图未示) 垂直迫紧,更可由两个座体后端封闭提供相对汽车行驶方向的水平迫紧功效,自然可大幅 提高车顶架载运自行车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一种车顶架,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架体;两个座体,其设于架体两端,其分别为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其中至少一个座体滑设于该架体;用以选择性地令滑设于架体的座体固定于该架体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齿排、齿块与移动装置,该 齿排固设于所述架体,该齿块设于所述座体,该齿块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动,该齿 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抵靠于该齿排,该移动装置选择性地抵靠该齿块,令该齿块向第二位置 移动,令该齿块与该齿排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前、后端底面分设有至少一 个夹具,且该架体并设有可转动的迫紧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座体后端形成有封闭 面,两侧形成有拱边,该封闭面与拱边则围构出定位槽。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架体上设置滑槽,于所述第一座体 固设滑块,该滑块可滑动地容设于该滑槽中,所述齿排容设于该滑槽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排包含有复数个齿,各齿于靠近所 述第二座体的一侧形成直耸面,各齿部于远离该第二座体的一侧形成平缓面,以所述齿块 自所述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定义一移动方向,自各直耸面穿出各齿的垂直方向 与该移动方向间的夹角不小于90度。
7.如权利要求2、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含释放 杆,该释放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座体,该释放杆可于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间移动,该释 放杆向该第四位置移动时抵靠所述齿块,令该齿块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前、后端底面分设有至少一个夹 具,且该架体并设有可转动的迫紧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座体后端形成有封闭面, 两侧形成有拱边,该封闭面与拱边则围构出定位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顶架,包括架体、两个座体与固定装置。该两个座体设于该架体,其中第一座体滑设于该架体,使该两个座体间距离可供调整。该固定装置可供调整令该第一座体固定于该架体,借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架可调整该两个座体间的距离,而可供装载具有各种尺寸或轮距的自行车使用。
文档编号B60R9/10GK201677818SQ20102020213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沈清作 申请人:沈清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