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623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陆两栖机器人足轮结构领域,尤其是一种能够在多种环境中实现运动,较好地提高了机器人两栖性能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
背景技术
两栖机器人既能适应陆地和近海滩涂的多变地形,也能适应复杂的水域环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搜索救援、地形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现有两栖机器人以腿式机器人和蛇形机器人为主,但都存在一定缺陷。传统的腿式机器人必须和地面接触才能推动自身前进,工作能力受到限制;蛇形机器人在恶劣环境中工作时,整个机器人和地面接触,摩擦力大,易导致身体陷入泥泞中,严重影响其运动能力。此外,大多数两栖机器人体积较大, 运输时不够方便,使用时不够便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多种环境中实现运动,较好地提高了机器人两栖性能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其特征是由两个侧面 (1)、辐条(2)、轮福(3)、中心圆盘(4)及防水盒(5)组成,其中,所述辐条设置中心圆盘(4) 上,轮辐(3)位于辐条(2)末端,所述轮辐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一个有缘轮结构;所述防水盒设置在中心圆盘(4)的外围。中心圆盘(4)上设置6根辐条(2)。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由两个侧面、辐条、轮辐、中心圆盘及防水盒组成,其中,所述辐条设置中心圆盘上,轮辐位于辐条末端,所述轮辐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一个有缘轮结构;所述防水盒设置在中心圆盘的外围。本实用新型应用可变式轮结构,机械结构简单,却很好地提升了工作性能。与其它可变轮式结构相比,虽然应用了更简单的机构方案,却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机器人在陆地运动时,轮式推进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而拍动方式在水中效率高, 轮与桨的转换使机器人在两种环境中均有较好的性能。应用可变的轮式结构的机器人打破了应用固定行走机构运动的机器人在速度、越障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不仅能在水中和硬地上运动,还能在砂石路面,草地,松软土地等不同环境中运动,使机器人能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作业。大部分两栖机器人在水中和陆地上采用固定不变的行走机构,限制了机器人的性能。而本机器人采用了可变的轮式结构,同时缩小了机器人的体积,因此能在多种环境中实现运动,较好地提高了机器人的两栖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打开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由两个侧面1、辐条2、轮辐3、中心圆盘4 及防水盒5组成,其中,所述辐条设置中心圆盘4上,轮辐3位于辐条2末端,所述轮辐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一个有缘轮结构;所述防水盒5设置在中心圆盘4的外围。中心圆盘(4)上设置6根辐条2 (参见图2)。每个辐条末端和轮辐连接,轮辐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一个有缘轮结构,中心圆盘由舵机控制,中心圆盘的转动带动辐条运动,使轮辐张开和闭合,轮结构在轮和桨之间转换。本实用新型用于机器人时,其控制方式主要由遥控器控制,加装湿度传感器。遥控器可控制运动方向和轮辐张开角度。湿度传感器检测机器人是否入水,若入水则轮辐自动完全张开,离开水后轮辐自动闭合。
权利要求1.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其特征是由两个侧面(1)、辐条O)、轮辐(3)、中心圆盘⑷及防水盒(5)组成,其中,所述辐条设置中心圆盘⑷上,轮辐(3)位于辐条(2) 末端,所述轮辐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一个有缘轮结构;所述防水盒( 设置在中心圆盘(4) 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其特征是中心圆盘(4)上设置6根辐条⑵。
专利摘要一种能够在多种环境中实现运动,较好地提高了机器人两栖性能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可变足轮结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是由两个侧面(1)、辐条(2)、轮辐(3)、中心圆盘(4)及防水盒(5)组成,其中,所述辐条设置中心圆盘(4)上,轮辐(3)位于辐条(2)末端,所述轮辐首尾顺次相连,形成一个有缘轮结构;所述防水盒(5)设置在中心圆盘(4)的外围。中心圆盘(4)上设置6根辐条(2)。
文档编号B60B19/02GK202038112SQ201120164669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董美麟 申请人:董美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