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补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948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张力补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张力补偿器。
背景技术
在架空电缆、特别是电车线中,由于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的伸缩、或者是磨损等,架线张力会发生变化。当架线的张力变化大时,会对集电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集电弓与拉紧夹等碰撞从而导致电车线断裂。因此,需要使电车线的张力始终保持大致恒定。为此,以往提出有各种张力补偿器。图6示出近年来最为常用的弹簧式张力补偿器,如图6所示,张力补偿器具有外壳I、外筒22、内筒23以及杆24,它们同心设置,并且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使杆24、内筒23、夕卜 筒22分别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容纳于外壳I ;多个内向凸缘部la、22a、23a,它们分别设置在上述外壳I、上述外筒22以及上述内筒23的伸出方向侧;多个外向凸缘部22b、23b、24b,它们分别设置在上述外筒22、内筒23以及杆24的缩回方向侧;多个螺旋弹簧25、26、27,它们同心地夹装在上述外壳I与上述外筒22之间、上述外筒22与上述内筒23之间、以及上述内筒23与上述杆24之间,对上述外筒22、上述内筒23以及上述杆24朝使它们缩入上述外壳I的方向(即缩回方向)施力,各螺旋弹簧25、26、27的两端分别被上述内向凸缘部和上述外向凸缘部卡止;端板10,其设置在上述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用于对上述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进行封闭;线侧连结部32,其连结在上述杆24的伸出方向侧,用于与架线33连结;支柱侧连结部28,其固定于端板10的伸出方向侧,用于将张力补偿器固定于支柱29 ;以及开孔支架30,其固定在外壳I的上表面侧,经由绳索31将张力补偿器固定于支柱29。当进行组装时,将弹簧25、外筒22、弹簧26、内筒23、弹簧27以及杆24依次组装在外壳I内。然后,利用端板10封闭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并借助设置于该端板10的支柱侧连结部28将该张力补偿器固定于支柱29。然后,利用绳索31借助固定于外壳I的上表面侧的开孔支架30将张力补偿器连结于支柱29。最后,将架线33连结于线侧连结部32。这样,当架线33的张力发生变化时,各弹簧25、26、27伸缩,从而外筒22、内筒23、杆24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将架线33的张力始终保持恒定。在上述以往的张力补偿器中,为了将端板10与外壳I相对固定,在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设置有六个孔,在利用端板10封闭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之后,在这六个孔中分别插入螺栓34并一一拧紧,由此来防止端板10从外壳I脱落。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张力补偿器中,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将六根螺栓一一拧紧,因此张力补偿器的安装耗费时间。并且,各螺栓以单侧支承的方式固定于外壳1,在长时间使用中,由于张力补偿器承受变化的力、振动等,会导致螺栓松弛,存在螺栓落下的危险性。进而,由于仅在端板10的径向外侧对端板10施力,端板10在径向外侧承受较大的力,易于发生变形,当端板10的变形过大时,端板10有可能从外壳I脱出,从而造成张力补偿器从支柱脱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安装、且安全性高的张力补偿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I提供一种张力补偿器,该张力补偿器具有筒状的外壳;呈嵌套状地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侧、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的伸出方向和缩回方向相对移动的直径不同的多个筒状部件;配置在上述外壳的上述收缩方向侧的端部、且配置在上述外壳的内侧,并封闭上述端部的端板;以及对上述多个筒状部件朝上述缩回方向施力的弹簧,上述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的比上述端板靠上述缩回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以横截上述外壳的方式延伸、且贯通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周壁的贯通孔的端板防脱部件。根据该技术方案1,利用以横截上述外壳的方式延伸、且贯通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周壁的贯通孔的端板防脱部件来代替螺栓。因此,无需像以往那样将多个螺栓一一拧紧,仅通过将端板防脱部件插入设置于外壳的贯通孔就能够防止端板脱落,能够迅速地进行安 装,且不存在螺栓松弛而落下的可能性,进而,端板受力均匀,能够减轻端板的变形,从而端板不易从外壳脱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张力补偿器中,上述端板防脱部件以带有预紧力的方式贯通上述贯通孔。由此,在将端板防脱部件贯通于上述贯通孔之后,端板防脱部件在预紧力的作用下恢复而与上述贯通孔更可靠地卡合,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板防脱部件脱落,从而能够防止端板从外壳脱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张力补偿器中,在上述端板防脱部件的下端设置有凹部。由此,由于在端板防脱部件的下端设置有凹部,在将端板防脱部件插入于贯通孔之后,各凹部与外壳的周壁卡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板防脱部件脱落,从而能够防止端板从外壳脱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张力补偿器中,上述端板防脱部件是U形棒。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张力补偿器中,上述端板防脱部件是V形棒。如上所述,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安装、且安全性高的张力补偿器。

图I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图,示出张力补偿器的首1J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图,示出从图I中左侧(即A侧)观察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图,示出线侧连结部的从B侧观察的放大图。[0020]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于外壳的各孔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U形棒的结构的图。图6是示出以往的张力补偿器的示意图。标号说明I :外壳;2 :外筒;3 :内筒;4 :杆;5 :螺旋弹黃;la、2a、3a :内向凸缘部;2b、3b、4b 外向凸缘部;7 :支柱侧连结部;8 :线侧连结部;9 :开孔支架;10 :端板;11 U形棒(端板防脱部件);lla、llb :凹部;12a、12b、12c、12d :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中,将各筒状部件从外壳伸出的方向称作伸出方向,将各筒状部件缩入外壳的方向称作缩回方向。实施例I如图I 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补偿器具有外壳I、外筒2、内筒3以及杆4,它们同心设置,并且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使杆4、内筒3、外筒2分别以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容纳于外壳I ;多个内向凸缘部la、2a、3a,它们分别设置在上述外壳I、上述外筒2以及上述内筒3的伸出方向侧;多个外向凸缘部2b、3b、4b,它们分别设置在上述外筒2、内筒3以及杆4的缩回方向侧;多个螺旋弹簧5,它们同心地夹装在上述外壳I与上述外筒2之间、上述外筒2与上述内筒3之间、以及上述内筒3与上述杆4之间,对上述外筒
2、上述内筒3以及上述杆4朝使它们缩入上述外壳I的方向(即缩回方向)施力,各螺旋弹簧5的两端分别被上述内向凸缘部和上述外向凸缘部卡止;端板10,其设置在上述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用于对上述外壳I的缩回方向侧进行封闭;线侧连结部8,其连结在上述杆4的伸出方向侧,用于与架线连结;支柱侧连结部7,其固定于端板10的伸出方向侧,用于将张力补偿器固定于支柱;以及开孔支架9,其固定在外壳I的上表面侧,经由绳索将张力补偿器固定于支柱。此外,如图I、图2所示,在外壳I的周壁上的比端板10靠缩回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四个贯通孔12a、12b、12c、12d,其中,贯通孔12a、12b同轴设置,贯通孔12c、12d同轴设置,并且,在图2的侧视图中,当将经过外壳I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线设定为对称线C时,位于对称线C的左侧的两个贯通孔12a、12b与位于对称线C的右侧的两个贯通孔12c、12d分别对称设置。并且,设置有用于防止端板10脱落的端板防脱部件9,在本例中,防脱部件9为U形棒,该U形棒11的一条臂插入于贯通孔12a、12b,另一条臂插入于贯通孔12c、12d。由此,该U形棒以横截外壳I的方式延伸、且贯通设置于上述外壳I的周壁的贯通孔。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设贯通孔12a与12c之间的距离为Dl、设贯通孔12b与12d之间的距离为D2、设U形棒11的两条臂之间的距离为D3时,存在D1=D2=D3的关系。在本例中,通过使用U形棒11来代替螺栓,能够起到如下的效果。S卩,通过使用U形棒11来代替螺栓,仅将U形棒11插入各贯通孔就能够防止端板10从外壳I脱落,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安装。并且,由于U形棒11为一体的部件,不需要使用螺母等进行固定,因此不存在螺栓、螺母松弛而落下的可能性。进而,由于U形棒11以横截外壳I的方式延伸,且贯通设置于上述外壳I的周壁的贯通孔,因此,该U形棒11被两端支承,难以晃动。并且,能够在较长的范围内对端板10施力,因此端板10受力均匀,能够减轻端板10的变形,从而端板10不易从外壳I脱落。实施例2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结构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于外壳的各孔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结构的图,是示意性地示出U形棒的结构的图。在上述实施例I中,D1=D2=D3,但是,也可以使它们并不相等。如图4、图5所示,在实施例2中形成为,D1=D3>D2。由此,当将U形棒11插入各贯通孔后,在U形棒11与贯通孔12b、12d相互之间作用有推力。即,将U形棒11以带有预紧力的方式插入于各贯通孔。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U形棒11脱落,进而能够防止端板10脱落。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优选在U形棒11的下端内侧设置有凹部11a、lib。由此,由于D1=D3>D2,因此,为了将U形棒11插入于各贯通孔,需要对U形棒11施力而使U形棒11的两条臂接近。在将U形棒11插入于各贯通孔后,解除施加于U形棒11的力,由此,U形棒11借助自身的弹力恢复原来的形状,从而各凹部IlaUlb与外壳I的周
壁卡合。根据实施例2,除了能够得到实施例I中所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如下的效
果OS卩,由于U形棒以带有预紧力的方式插入于各贯通孔,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U形棒脱落。并且,由于在U形棒的下端设置有凹部,在将U形棒插入于各贯通孔之后,各凹部与外壳的周壁卡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U形棒脱落。当然,各贯通孔之间的距离与U形棒的臂部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并不限定于D1=D3>D2,也可以是D1=D3〈D2。在该情况下,凹部设置于U形棒的外侧。根据该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各臂部的下端设置有凹部lla、llb,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各凹部IlaUlb当然也可以绕臂部设置成环状。由此,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端板防脱部件采用了 U形棒,但当然也可以采用V形棒,或者也可以采用“山”字形棒等具有多条臂部的部件。并且,并不限于棒状部件,也可以采用截面呈三角形、四方形等多边形状的部件。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1.一种张力补偿器,该张力补偿器具有 筒状的外壳; 呈嵌套状地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侧、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的伸出方向和缩回方向相对移动的直径不同的多个筒状部件; 配置在上述外壳的上述收缩方向侧的端部、且配置在上述外壳的内侧,并封闭上述端部的端板;以及 对上述多个筒状部件朝上述缩回方向施力的弹簧, 上述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壳的比上述端板靠上述缩回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以横截上述外壳的方式延伸、且贯通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周壁的贯通孔的端板防脱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张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板防脱部件以带有预紧力的方式贯通上述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端板防脱部件的下端设置有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张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板防脱部件是U形棒。
5.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张力补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板防脱部件是V形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迅速安装、且安装性高的张力补偿器,具有筒状的外壳;呈嵌套状地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侧、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的伸出方向和缩回方向相对移动的直径不同的多个筒状部件;配置在上述外壳的上述收缩方向侧的端部、且配置在上述外壳的内侧,并封闭上述端部的端板;以及对上述多个筒状部件朝上述缩回方向施力的弹簧,上述张力补偿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的比上述端板靠上述缩回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以横截上述外壳的方式延伸、且贯通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周壁的贯通孔的端板防脱部件。
文档编号B60M1/26GK202716750SQ20122013049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松尾学, 佐佐治 申请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