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的开关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418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天窗的开关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天窗的开关装置,包括:玻璃开关件(6),其可在玻璃打开位置(C1、C2)和玻璃闭合位置(B)之间切换,这些位置用于选择是否由车顶玻璃(22)来打开或闭合天窗(20)的开口(21);以及遮阳板开关件(7),其可在遮阳板打开位置(C)和遮阳板闭合位置(B1、B2)之间切换,这些位置用于选择是否由车顶遮阳板(23)来打开或闭合开口(21)。遮阳板闭合位置包括第一闭合位置(B1)和第二闭合位置(B2)。开关装置设有互锁部(10),其把玻璃开关件(6)连接至遮阳板开关件(7)以便玻璃开关件(6)在遮阳板开关件(7)移至第二闭合位置(B2)时移至玻璃闭合位置(B)。
【专利说明】
天窗的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的开关装置,操控玻璃开关件导致车顶玻璃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在汽车天窗中形成的开口,操控遮阳板开关件导致车顶遮阳板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该开口。

【背景技术】
[0002]通常,具有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的汽车天窗(实例I)是公知的,车顶玻璃电动滑动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车顶遮阳板手动滑动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该开口。这种公知天窗的其他类型包括通过向实例I的汽车天窗添加可翘起的车顶玻璃而配置的汽车天窗(实例2),具有固定的车顶玻璃和电动滑动以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的车顶遮阳板的汽车天窗(实例3),以及具有电动滑动以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的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的汽车天窗(实例4)。
[0003]在实例I和3的天窗中,通过单个开关来操控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中的其中一个。于是,当车顶玻璃或车顶遮阳板移动以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该开口时,不太可能发生误操作。在实例2的天窗中,通过操控两个开关来实现单个组件的两个功能,即车顶玻璃的滑动和翘起。然而,由于两个开关操作单个组件,误操作是受到限制的。
[0004]相比之下,实例4的天窗利用不同的开关操作两个组件,即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这会导致复杂或错误的开关操控。如果在车顶玻璃开着时车顶遮阳板闭合,那么车顶玻璃的打开状态不能通过车顶遮阳板可视地检查,于是车顶玻璃将很有可能开着。这个问题可通过例如用网孔形成车顶遮阳板从而允许车顶遮阳板在车顶玻璃开着时保持车顶玻璃通过车顶遮阳板是可视的来解决,如某些技术中已经提出的。
[0005]专利文献1、2、和3各描述了通过不同的开关来操作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并在车顶遮阳板移动以关闭开口时控制车顶玻璃与车顶遮阳板同时关闭该开口的天窗。
[0006]然而,在专利文献I至3公开的技术中,电动控制车顶玻璃的关闭是以关闭车顶遮阳板之后的方式发生。这可由于噪声而导致误操作。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告第2011-11735号
[0010]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告第5-4521号
[0011]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153821号


【发明内容】

[0012]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3]于是,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车顶遮阳板闭合时可靠地关闭车顶玻璃。
[0014]解决问题的方法
[0015]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窗的开关装置,其包括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操控该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以有选择地分别由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打开和关闭天窗中的开口。玻璃开关件可在由车顶玻璃来关闭开口的玻璃闭合位置与由车顶玻璃来打开开口的玻璃打开位置之间切换。遮阳板开关件可在由车顶遮阳板来关闭开口的遮阳板闭合位置与由车顶遮阳板来打开开口的遮阳板打开位置之间切换。开关装置包括使得玻璃开关件与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操作的互锁部。遮阳板开关件的遮阳板闭合位置包括第一闭合位置和第二闭合位置,在第一闭合位置,互锁部禁止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的互锁操作,在第二闭合位置,互锁部使得玻璃开关件与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当遮阳板开关件移至第一闭合位置时,互锁部允许遮阳板开关件独立操控,并且车顶遮阳板关闭开口。当遮阳板开关件移至第二闭合位置时,互锁部使得玻璃开关件与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因此使玻璃开关件移至玻璃闭合位置,以便开口由车顶遮阳板和车顶玻璃闭合。
[0016]在这种情况下,当遮阳板开关件切换至第二闭合位置时,互锁部使得玻璃开关件与遮阳板开关件一起操作并移至玻璃闭合位置。在开口由车顶玻璃打开时,防止了仅通过车顶遮阳板来闭合开口。这样,这种简单的机械配置在车顶遮阳板闭合时,防止车顶玻璃开着,并可靠地关闭车顶玻璃。
[0017]玻璃开关件的玻璃打开位置可包括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在第一打开位置,互锁部禁止玻璃开关件与遮阳板开关件的互锁操作,在第二打开位置,互锁部使得玻璃开关件与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当玻璃开关件移至第一打开位置时,互锁部允许玻璃开关件独立操作,并且车顶玻璃打开开口。当玻璃开关件移至第二打开位置时,互锁部使得遮阳板开关件与玻璃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从而使遮阳板开关件移至遮阳板打开位置,以便开口由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打开。
[0018]在这种情况下,当玻璃开关件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时,互锁部使得遮阳板开关件与玻璃开关件一起操作并移至遮阳板打开位置。这样,当开口由车顶遮阳板闭合时,防止车顶玻璃移动来打开开口,而由车顶遮阳板保持关闭该开口。这样,简单的机械配置防止车顶玻璃开着,并提高车顶遮阳板随着车顶玻璃打开而打开的可靠性。
[0019]优选地,互锁部包括设置在玻璃开关件中的接触部以及设置在遮阳板开关件中的接触部。当玻璃开关件的接触部与遮阳板开关件的接触部彼此接触时,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可以一起以互锁方式切换。当玻璃开关件的接触部与遮阳板开关件的接触部彼此分开时,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可以独立地切换。
[0020]在这种情况下,玻璃开关件中的接触部与遮阳板开关件中的接触部提供了由简单的机械构造形成的自动闭合特征。
[0021]优选地,玻璃开关件切换至玻璃闭合位置的方向以及遮阳板开关件切换至遮阳板闭合位置的方向与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移动以关闭开口的方向相一致。优选地,玻璃开关件切换至玻璃打开位置的方向以及遮阳板开关件切换至遮阳板闭合位置的方向与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移动以打开开口的方向相一致。
[0022]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使用者通过车顶玻璃和/或车顶遮阳板来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时,感觉就像操控玻璃开关件和/或遮阳板开关件一样。这样不太可能发生错误的开关操控。
[0023]优选地,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可以沿共同的操控方向切换,并且优选地,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沿操控方向设置。
[0024]在这种情况下,玻璃开关件的位置和遮阳板开关件的位置能够保持同步,从而便利了开关件的操控。
[0025]优选地,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都可以以直线方式往复移动。
[0026]在这种情况下,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的直线往复移动便利了开关件的操控。
[0027]优选地,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各往复地枢转。
[0028]在这种情况下,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的往复枢转运动便利了开关件的操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 (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仰视图;
[0030]图1(b)是开关装置的侧视图;
[0031]图1(c)是开关装置的侧剖面图;
[0032]图2(a)是天窗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0033]图2(b)是表示开关装置的中立状态的电路图;
[0034]图3(a)、3(b)、和3(c)是电路图,各表示开关装置的遮阳板开关件的操控状态的实例;
[0035]图4(a)、4(b)、和4(c)是电路图,各表示开关装置的玻璃开关件的操控状态的实例;
[0036]图5(&)、5 03)、5((3)、和5((1)各示出操作天窗以关闭开口的实例;
[0037]图6(&)、6(13)、6((3)、和6((1)各示出操作天窗以打开开口的实例;
[0038]图7(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侧剖面图;
[0039]图7(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仰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现在参照图1至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汽车天窗的开关装置。
[0041]如图1 (a)、1 (b)、和I (c)所示,附装壳体I附装至汽车车顶的下表面。附装壳体I由连接在一起的上壳部2和下壳部3配置而成。容纳室4在附装壳体I中形成。底板5固定至容纳室4中上壳部2的上板2a的内侧。一对开口 4a在下壳部3的下板3a中形成,并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开口 4a都与容纳室4连通。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安装在附装壳体I中,并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各包括滑块8和操作钮9,滑块8设置在容纳室4中底板5与下板3a之间,操作钮9附装至滑块8并向下伸出穿过相应的开口 4a。操作钮9和滑块8可沿着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朝向或远离相应的操作钮9和滑块8直线移动。换句话说,沿着共同的操控方向,即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操控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与汽车的前后方向、以及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有选择地关闭和打开天窗的开口 21的移动方向相一致。在图1(a)至1(c)中,“F”是指“向前的”,而“R”是指“向后的”。
[0042]滑块8中的每一个具有设置在其中相应一个操作钮9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部8a和第二侧部Sb。滑块8的第一侧部8a位于两个操作钮9之间,并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且彼此相对。各第一侧部8a具有接触部10 (接合部或互锁部),每个接触部10在第一侧部8a的相应端部中形成。各滑块8的第二侧部Sb连接至复位弹簧11,复位弹簧11附装至下板3a。
[0043]参照图2 (b),连接部12和13安装在底板5对应于玻璃开关件6的位置处。连接部12包括一对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的固定接触点(以下,简称为接触点)12a和12b。连接部13包括一对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的接触点13a和13b。连接部14和连接部15在对应于遮阳板开关件7的位置处固定至底板5。连接部14具有一对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的接触点14a和14b。连接部15包括一对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隔开的接触点15a和15b。接触点12a、12b、13a、13b、14a、14b、15a、和15b连接至控制器24。
[0044]可分别连接至连接部12和13的可移动接触点16和17附装至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可分别连接至连接部14和15的可移动接触点18和19附装至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
[0045]多个照明部5a附装至底板5对应于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的位置处。照明部5a照亮了固定至下板3a外侧的显示部3b以及操作钮9的内部。窗口在下板3a和操作钮9中面向照明部5a的位置处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窗口部件5b、9a嵌在窗口中。显示部3b与相应的窗口部件5b层叠在一起,并固定在相应的窗口部件5b上。显示部9b与相应的窗口部件9a层叠在一起,并固定在相应的窗口部件9a上。每个照明部5a由发光二极管构成,并能够从附装壳体I的内部通过关联的窗口部件5b、9a照亮其中相应一个显示部 3b、9b。
[0046]字符“关闭”刻在前一个显示部3b中,字符“打开”刻在后一个显示部3b中。由于显现字符的切刻部分与未切刻部分的厚度相比厚度减小了,当照明部5a照亮显示部3b时,字符在光线中显现。字符“车顶开关”刻在玻璃开关件6的显示部9b中,字符“遮阳板”刻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显示部9b中。当照明部5a照亮显示部9b时,字符在光线中显现。
[0047]在图l(a)、l(b)、和1(c)中,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各设置在中立位置A,并通过复位弹簧11向相应的滑块8施加的弹力而保持在中立位置A。在这种状态下,滑块8的接触部10与相应的接触部10隔开以确保相向的一对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隙S。就是说,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各设置在可独立操控的状态P,其中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可彼此独立地操控。当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位于各自的中立位置A时,安装在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6、17、18、19保持相应的(在底板5中形成的)连接部12、13、14、15各处于打开状态,如图2(b)所示。
[0048]当遮阳板开关件7处于中立位置A,并且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9克服复位弹簧11产生的弹力而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小于相向的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隙S)时,遮阳板开关件7在可独立操控的状态P下移至第一闭合位置BI,其是第一段遮阳板闭合位置,如图3(a)所示。当遮阳板开关件7保持在第一闭合位置BI时,固定至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8保持安装在底板5中的连接部14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9,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5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9连接了在连接部15中的接触点15a和接触点15b。当遮阳板开关件7处于中立位置A,并且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9克服复位弹簧11产生的弹力而向后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小于相向的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隙S)时,遮阳板开关件7在可独立操控的状态P下移至遮阳板打开位置C,如图3(b)所示。当遮阳板开关件7保持在遮阳板打开位置C时,附装至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9保持安装在底板5中的连接部15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8,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4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8连接了连接部14中的接触点14a和14b。当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9克服复位弹簧11的弹力继续向前移动,越过遮阳板开关件7的第一闭合位置BI时,遮阳板开关件7移至第二闭合位置B2,其是第二段遮阳板闭合位置,如图3(c)所示。在这个阶段,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的接触部10接触到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的相应接触部10,从而使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移动以致玻璃开关件6移至玻璃闭合位置B。换句话说,在这种状态下,遮阳板开关件7与玻璃开关件6处于互锁状态,其中遮阳板开关件7和玻璃开关件6可彼此一起移动。当遮阳板开关件7保持在第二闭合位置B2时,固定至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8保持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4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9,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5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9连接了连接部15中的接触点15a和接触点15b。同时,固定至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7保持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3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6,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2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6连接了连接部12中的接触点12a和接触点12b。
[0049]当玻璃开关件6处于中立位置A,并且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钮9克服复位弹簧11产生的弹力而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小于相向的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隙S)时,玻璃开关件6在可独立操控的状态P下移至玻璃闭合位置B,如图4(a)所示。当玻璃开关件6保持在玻璃闭合位置B时,固定至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7保持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3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6,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2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6连接了连接部12中的接触点12a和接触点12b。当玻璃开关件6处于中立位置A,并且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钮9克服复位弹簧11产生的弹力而向后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小于相向的接触部10之间的间隙S)时,玻璃开关件6移至第一打开位置Cl,其是第一段玻璃打开位置,如图4(b)所示。当玻璃开关件6保持在第一打开位置Cl时,附装至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6保持安装在底板5中的连接部12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7,使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3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7连接了连接部13中的接触点13a和接触点13b。当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钮9克服复位弹簧11的弹力继续向后移动越过第一打开位置Cl时,玻璃开关件6切换到第二打开位置C2,其是第二段玻璃打开位置,如图4(c)所示。当玻璃开关件6保持在第二打开位置C2时,固定至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6保持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2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7,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3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7连接了连接部13中的接触点13a和接触点13b。同时,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的接触部10接触到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的相应接触部10,从而使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移动以致遮阳板开关件7切换到遮阳板打开位置C。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设置在互锁状态,其中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可彼此一起移动。当遮阳板开关件7处于遮阳板打开位置C时,固定至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的可移动接触点19保持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5处于打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装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中的可移动接触点18,将附装至底板5的连接部14设置成处于闭合状态。换句话说,可移动接触点18连接了连接部14中的接触点14a和接触点14b。
[0050]各滑块8具有未示出的弹性接合部。下壳部3的下板3a包括多个未示出的突出/凹陷接合部,其沿滑块8的移动方向(即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对齐。各自的突出/凹陷接合部设置在对应于遮阳板开关件7的中立位置A、遮阳板打开位置C、第一闭合位置B1、和第二闭合位置B2,以及玻璃开关件6的中立位置A、玻璃闭合位置B、第一打开位置Cl、和第二打开位置C2的位置处。各滑块8的弹性接合部与下板3a的突出-凹陷接合部相配合,从而作为使遮阳板开关件7和玻璃开关件6各以分阶段方式停止的调节机构。当遮阳板开关件7从中立位置A切换至第一闭合位置BI或遮阳板打开位置C,以及从第一闭合位置BI切换至第二闭合位置B2时,调节机构起作用。当玻璃开关件6从中立位置A切换至玻璃闭合位置B或第一打开位置Cl,以及从第一打开位置Cl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C2时,调节机构也起作用。
[0051]如图2(a)所示,在天窗20中形成开口 21,并且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设置在开口 21中。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都能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 21,如图5和6所示。车顶玻璃22由,例如,有机玻璃或无机玻璃形成。当上述开关装置的玻璃开关件6切换至玻璃打开位置或玻璃闭合位置时,控制器24控制玻璃马达25从而由车顶玻璃22打开或关闭开口 21。如果开关装置的遮阳板开关件7切换至遮阳板打开位置或遮阳板闭合位置,控制器24控制遮阳板马达26从而由车顶遮阳板23打开或关闭开口 21。多个编码器检测玻璃马达25的转动及遮阳板马达26的转动以输出检测信号。基于编码器提供的信号来检测车顶玻璃22的位置及车顶遮阳板23的位置。
[0052]以下描述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天窗20的开口 21的操作。
[0053]如图5(a)所示,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保持开口 21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遮阳板开关件7从中立位置A移至第一闭合位置BI,控制器24控制遮阳板马达26使得车顶遮阳板23开始关闭开口 21,如图5(b)所示。控制器24基于来自前述编码器的检测信号计算车顶遮阳板23的前端部23a的位置和车顶玻璃22的前端部22a的位置,这样确定了前端部23a和22a之间的距离。当前端部23a和22a之间的距离变得小于设定值时,控制器24使遮阳板马达26停止。就是说,通过调节控制使车顶遮阳板23的前端部23a在移动到相对于车顶玻璃22的前端部22a的前方之前立即停止,除非车顶玻璃22完全闭合了开口 21。以这种方式,车顶遮阳板23的前端部23a设置在车顶玻璃22的前端部22a后面的位置处,并在前端部23a和22a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0054]当遮阳板开关件7移至第二闭合位置B2 (见图3 (C))时,玻璃开关件6与遮阳板开关件7互锁,并移至玻璃闭合位置B。这使得车顶遮阳板23与车顶玻璃22 —起移动关闭了开口 21。在这个阶段,遮阳板马达26和玻璃马达25受到控制器24的调节控制,使得车顶遮阳板23的前端部23a位于车顶玻璃22的前端部22a的后面,并且在前端部23a和22a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当控制器24基于来自玻璃马达25的编码器的检测信号检测到开口 21被车顶玻璃22完全闭合时,控制器24终止了前述用来在车顶玻璃22的前端部22a和车顶遮阳板23的前端部23a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控制。于是,车顶遮阳板23从图5(c)所示的状态切换至图5(d)所示的状态,并完全闭合了开口 21。
[0055]参照图6(a),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保持开口 21处于完全闭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玻璃开关件6从中立位置A切换至第一打开位置Cl (见图4 (b)),控制器24控制玻璃马达25使得车顶玻璃22逐渐翘起,并且车顶遮阳板23略微打开了开口 21,如图6(b)所示。这允许汽车乘客厢的通风。当玻璃开关件6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C2(见图4(c))时,遮阳板开关件7与玻璃开关件6互锁,并移至遮阳板打开位置C。结果,车顶遮阳板23和车顶玻璃22—起移至图6(c)中示出的过渡状态,然后移至开口 21完全打开的状态,如图6(d)所示。在车顶遮阳板23和车顶玻璃22的这种移动过程中,控制器24控制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以及遮阳板马达26的操作使得车顶遮阳板23的前端部23a位于车顶玻璃22的前端部22a的后面,并且在前端部23a和22a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0056]通过使遮阳板开关件7从中立位置A移至第一闭合位置BI或遮阳板打开位置C,允许车顶遮阳板23的独立操作。而且,通过使玻璃开关件6从中立位置A移至第一打开位置Cl或玻璃闭合位置B,允许车顶玻璃22的独立操作。在这些阶段,如果车顶遮阳板23或车顶玻璃22停止了,可把遮阳板开关件7切换至第二闭合位置B2或者可把玻璃开关件6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C以继续移动车顶遮阳板23或车顶玻璃22。
[0057]以下参照图7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下面的描述集中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0058]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对齐。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都可以沿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以直线方式往复移动。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X与汽车的前后方向以及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 21的移动方向相一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玻璃开关件6具有操作钮28,其由底板27以绕枢轴27a枢转的方式支撑。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29以绕枢轴27a枢转的方式支撑在关于操作钮28径向外部的位置处。
[0059]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钮28具有滑块30,其面向底板27。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29包括滑块31,其也面向底板27。滑块30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8。滑块31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8。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29的圆周部分中形成切口 32。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钮28具有突出33,其容纳在操作钮29的切口32中。在突出33的相反圆周侧上和切口 32的相对圆周壁表面上形成接触部10。突出33的每个接触部10面向切口 32中相应的一个接触部10,并且相向的接触部10之间具有间隙
S。接触部1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10相同的方式起作用。玻璃开关件6的滑块30具有可移动接触点16、17,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点16、17相同的方式起作用。接触点16、17各形成拱形,并彼此邻近设置。遮阳板开关件7的滑块31具有可移动接触点18、19,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点18、19相同的方式起作用。接触点18、19各形成拱形,并彼此邻近设置。底板27具有连接部12、13、14、15,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2、13、14、15相同的方式起作用。连接部12、13、14、15面向相应的可移动接触点16、17、18、19。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未示出,连接部12、13、14、15以拱形方式绕枢轴27a(其起到曲率半径中心的作用)设置,并各位于相应的可移动接触点16、17、18、19的拱形路径上。
[0060]玻璃开关件6的操作钮28和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作钮29沿圆周方向绕枢轴27a往复枢转与各表示“关闭”或“打开”的指示器相一致。
[0061]示出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描述的有益效果。
[0062](I)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当遮阳板开关件7移至第二闭合位置B2时,接触部10允许玻璃开关件6与遮阳板开关件7互锁,并移至玻璃闭合位置B。因此,防止了在开口21由车顶玻璃22保持在打开状态时车顶遮阳板23关闭开口 21。于是,这种简单的机械配置在车顶遮阳板23闭合时,防止车顶玻璃22开着从而可靠地关闭车顶玻璃22。
[0063](2)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当玻璃开关件6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C2时,接触部10允许遮阳板开关件7与玻璃开关件6互锁从而移至遮阳板打开位置C。因此,防止了在开口 21由车顶遮阳板23闭合时车顶玻璃22移动以打开开口 21。于是,这种简单的机械配置在车顶玻璃22开着时,防止车顶遮阳板23关着从而可靠地打开车顶遮阳板23。
[0064](3)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玻璃开关件6的接触部10和遮阳板开关件7的接触部10的简单的机械配置允许车顶玻璃22与车顶遮阳板23的互锁操作。
[0065](4)专利文献3中描述的技术使用了遮阳板打开开关、滑动板闭合开关,和滑动板打开开关。具体地,通过在开口由滑动板(其对应于本申请的车顶玻璃)完全闭合时操控遮阳板打开开关,遮阳板(其对应于本申请的车顶遮阳板)独立移动从而打开了开口。通过操控滑动板闭合开关,遮阳板独立移动从而关闭了开口。通过操控滑动板打开开关,滑动板和遮阳板一起移动从而打开了开口。当滑动板位于使开口开着的位置处时,禁止遮阳板独立移动以关闭开口。然而,专利文献3的技术没有使用为遮阳板特别设计的闭合开关。这使得必须操控滑动板闭合开关来移动遮阳板以关闭开口,这导致了使用者的不方便。另外,操控开关的方向与打开或关闭滑动板和遮阳板的方向不一致。这容易导致误操作。
[0066]相比之下,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操控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来关闭开口 21的方向,即开关件6和7切换至玻璃闭合位置B或第一闭合位置BI或第二闭合位置B2的方向,与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关闭开口 21的移动方向相一致。而且,操控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来打开开口 21的方向,即开关件6和7切换至第一打开位置Cl或第二打开位置C2或遮阳板打开位置C的方向,与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打开开口 21的移动方向相一致。结果,允许使用者在用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开口时,以相同的感觉来操控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这便利了使用者的开关操控,并防止误操作。
[0067](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玻璃开关件6的操控方向和遮阳板开关件7的操控方向(其是附装壳体I的延伸方向)彼此一致,这样允许凭直觉操控。这允许沿操控方向对齐的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保持同步,这样便利了开关操控。
[0068](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天窗通过直线地往复移动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容易地操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天窗通过往复地枢转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容易地操作。
[0069]示出的实施方式可以下面的形式改进。
[0070]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当遮阳板开关件7切换至第二闭合位置B2时,玻璃开关件6与遮阳板开关件7互锁,并移至玻璃闭合位置B。当玻璃开关件6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C2时,遮阳板开关件7与玻璃开关件6互锁,并移至遮阳板打开位置C。然而,在改进的形式中,当玻璃开关件6切换至第二打开位置C2时,遮阳板开关件7不一定需要与玻璃开关件6互锁。
[0071]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玻璃开关件6的接触部10与遮阳板开关件7的接触部10隔开。通过使得接触部10彼此接触,允许玻璃开关件6与遮阳板开关件7彼此互锁。然而,在改进的情况下,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各可具有接合部。接合部彼此接合以允许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的互锁操作,并且彼此脱啮以取消这种互锁操作。
[0072]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移动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来关闭开口 21的方向可与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切换至玻璃闭合位置B、第一闭合位置B1、或第二闭合位置B2的方向不同。而且,移动车顶玻璃22和车顶遮阳板23来打开开口 21的方向可与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切换至第一打开位置Cl、第二打开位置C2、或遮阳板打开位置C的方向不同。
[007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操控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至玻璃闭合位置B、第一闭合位置B1、第二闭合位置B2、第一打开位置Cl、第二打开位置C2、或遮阳板打开位置C的方向可与玻璃开关件6和遮阳板开关件7的对齐方向不同。
[0074]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开关装置的安装位置不限于在汽车车顶下表面中的位置,而可以是,例如,在底面控制台中的位置。
[0075]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枢转开关装置中,遮阳板开关件7位于径向外部,而玻璃开关件6设置在遮阳板开关件7的径向内部。然而,在改进的形式中,玻璃开关件可设置在径向外部,而遮阳板开关件可位于玻璃开关件的径向内部。
[0076]附图标记说明
[0077]6 玻璃开关件
[0078]7 遮阳板开关件
[0079]10 接触部(接合部、互锁部)
[0080]20 天窗
[0081]21 开口
[0082]22 车顶玻璃
[0083]23 车顶遮阳板
[0084]B 玻璃闭合位置
[0085]BI 第一闭合位置(遮阳板闭合位置)
[0086]B2 第二闭合位置(遮阳板闭合位置)
[0087]C 遮阳板打开位置
[0088]Cl 第一打开位置(玻璃打开位置)
[0089]C2 第二打开位置(玻璃打开位置)
[0090]X 延伸方向(操控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天窗的开关装置,包括玻璃开关件和遮阳板开关件,操控所述玻璃开关件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以有选择地分别由车顶玻璃和车顶遮阳板来打开和关闭所述天窗中的开口,所述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开关件可在由所述车顶玻璃来关闭所述开口的玻璃闭合位置以及由所述车顶玻璃来打开所述开口的玻璃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可在由所述车顶遮阳板来关闭所述开口的遮阳板闭合位置以及由所述车顶遮阳板来打开所述开口的遮阳板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所述开关装置包括使得所述玻璃开关件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操作的互锁部, 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的所述遮阳板闭合位置包括第一闭合位置和第二闭合位置,在所述第一闭合位置,所述互锁部禁止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的所述互锁操作,在所述第二闭合位置,所述互锁部使得所述玻璃开关件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 当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移至所述第一闭合位置时,所述互锁部允许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独立操控,并且所述车顶遮阳板关闭所述开口,并且 当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移至所述第二闭合位置时,所述互锁部使得所述玻璃开关件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因此使所述玻璃开关件移至所述玻璃闭合位置,以便所述开口由所述车顶遮阳板和所述车顶玻璃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开关件的所述玻璃打开位置包括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所述互锁部禁止所述玻璃开关件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的所述互锁操作,在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所述互锁部使得所述玻璃开关件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 当所述玻璃开关件移至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互锁部允许所述玻璃开关件独立操作,并且所述车顶玻璃打开所述开口,并且 当所述玻璃开关件移至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互锁部使得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与所述玻璃开关件以互锁方式一起操作从而使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移至所述遮阳板打开位置,以便所述开口由所述车顶玻璃和所述车顶遮阳板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互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玻璃开关件中的接触部以及设置在所述遮阳板开关件中的接触部, 当所述玻璃开关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的所述接触部彼此接触时,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可以一起以互锁方式切换,并且 当所述玻璃开关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遮阳板开关件的所述接触部彼此分开时,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可以独立地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开关件切换至所述玻璃闭合位置的方向以及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切换至所述遮阳板闭合位置的方向与所述车顶玻璃和所述车顶遮阳板移动以关闭所述开口的方向相一致,并且 所述玻璃开关件切换至所述玻璃打开位置的方向以及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切换至所述遮阳板闭合位置的方向与所述车顶玻璃和所述车顶遮阳板移动以打开所述开口的方向相—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可以沿共同的操控方向切换,并且 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沿所述操控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都可以以直线方式往复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开关件和所述遮阳板开关件各往复地枢转。
【文档编号】B60J7/057GK104220284SQ201280070721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深水嵩洋, 渊上英希, 岩井健, 小畑昌平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